外来工子女心理特征成因及教育对策
2020-02-23汕头市澄海上埭小学林延琴
文/汕头市澄海上埭小学 林延琴
我校虽是乡村小学,但地处工业密集地带,学校附近工厂林立,招收了大量的外来务工人员。绝大部分的外来工子女都在我校就读,特别是近年来,外来工子女人数呈阶梯式上升态势。从近三年统计情况来看,我校外来工子女占学生总数的70%以上。这些学生在语言、生活习惯、家庭教育、文化基础、价值观等方面与本地学生存在一定的差异和差距,大多数存在着内向、自卑、焦虑、孤僻、敌对等心理特征,从而导致厌学、融入困难、行为散漫、纪律性差,给学校的教育带来了一些困难。因此,分析他们以上心理特征的成因,探究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是我们教育工作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一、外来工子女心理特征成因分析
只有深入调查,找出原因,才能对症下药。我通过家访座谈、跟踪摸底、问卷调查和综合比对等途径,收集了大量有关外来工子女心理特征的资料。我认为,造成外来工子女上述心理特征的原因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
1.生活和学习环境不稳定,造成自卑、焦虑等心理特征
由于父母工作不稳定,大部分外来工子女需要频繁地流动转校,经常性的流动导致他们要不断地适应新的环境,接受新的教师,结交新的朋友。另外,外来工家庭大多租住在简陋的民房,空间狭小,无法给孩子提供良好的学习场所。生活和学习环境的不稳定,导致外来工子女产生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例如,我校五年级(2)班小丁同学,随家长多地辗转,到我校就读已经历了三次转学;刚入学时,他很少说话,精神状态很差,经常心不在焉,存在自卑、焦虑等心理问题。
2.地域文化和价值观差异,造成融入困难、孤僻、敌对等心理特征
外来工子女和本地生普遍存在地域文化和价值观差异,这种差异使得外来工子女很难真正、迅速地融入到当地的生活和学习中。比如:我校三年级(1)班的阿霞同学,因为是少数民族,很多生活习惯跟其他同学不一样;刚进入我校读书,很难跟其他同学交流,几乎没有一个比较合得来的同学,在学校比较孤寂。另外,有部分本地生对外来工子女存在排外意识,导致外来工子女和本地生之间产生敌对心理。
3.家庭教育缺失,造成散漫、厌学、逆反等心理特征
我们曾对全校的外来工子女的家长进行文化程度调查,其中初中及初中以下文化程度的占了78%。这些外来务工人员绝大多数常年忙于生计,对子女的教育缺乏正确的态度和有效的方法,经常采用简单粗暴的教育方式;大部分家长与孩子缺乏沟通,放任自由,导致孩子出现行为散漫、厌学甚至是逆反的现象。
二、外来工子女教育对策
外来工子女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和发展。因此,探索行之有效的教育对策,及时疏导他们的心理问题,培养他们的健全人格,促使他们健康成长,是我校教育的一个共识。在多年的教育实践中,我总结了以下五方面的教育对策。
1.培养自信心,加强融合,增强认同感和归属感
对集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是衡量一个人群体融合度的标志。只有当外来工子女对就读学校和班级产生强烈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时,他们才能尽快地地融入学校和班级这个大集体。我校外来工子女来自五湖四海,新的环境常常使他们缺乏自信、融入困难、缺乏认同感。为了让他们快速融入班集体,我们每学期都开展了主题为“团结友爱,容融共进”的班会。在主题班会上,我鼓励有特长的外来工子女和本地的学生合作表演节目,尽可能为他们创设展示才华的环境和机会,这样不仅拉近了学生和学生之间的距离,也能让他们更快地融入新的班集体,从而增强他们的自信心、认同感和归属感。
2.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热心帮助
感人心者,莫先乎情。外来工子女比本地的学生更需要老师对他们的关心和帮助。作为教师,我在教育外来工子女时努力做到“三心”:细心观察,耐心教育,热心帮助。去年我班新来一位学生,通过一段时间的细心观察,我发现她课间总是一个人坐在教室里发呆,很少与老师、同学交谈,性格比较内向、自卑,厌学情绪严重,成绩落后。我通过深入细致的了解,得知她的家庭比较贫困,父母把更多的爱给了她弟弟,对她缺乏关爱,因而使她产生了自卑和厌学心理。于是,我采取了以下措施,来努力转化这位同学:一是主动找她谈心,送她学习用品,鼓励她积极参与集体活动,对她的点滴进步及时表扬;二是安排部分同学主动和她交朋友,让她感受到集体的温暖;三是课堂上尽量创设一些问题让她回答,培养自信心;四是多次进行家访和电访,加强与其家庭的沟通,要求家长对她多关爱,让她感受到家庭的温馨。通过我的耐心教育,该生现在已经有明显进步,能够积极与同学和老师交流,学习成绩也有所提高。
3.架设桥梁,疏导心理,打开心结
外来工子女因自卑、敌对、逆反等心理,常常会觉得受到他人歧视和排斥,有时甚至和本地生发生矛盾冲突。这就需要我们对其进行适当的疏导,架设一座心灵沟通的桥梁来打开他们的心结。因此,我设立“知心老师心理信箱”,鼓励学生通过写信或者电话的方式向“知心老师”咨询,及时和他们进行心灵的沟通,打开他们的心结,不时有意外的收获。例如:我班今年转来了一位同学,说话有点口吃,一说话就会被一些学生嘲笑,好像还被起了个难听的外号。因为这个原因,这位同学平常很少说话,心理上很自卑,跟同学的关系也比较紧张。而且有事也不找老师,我找他谈话,他也支支吾吾,有时干脆不说话。我设立心理信箱之后,他居然主动给我写信,在信中用语言表达了他的烦恼。我不时找他谈心,鼓励他要有自信,帮助他融入集体,同时还专门开了一节“温暖的家”主题班会课,教育所有同学,班集体就是我们的家,我们都是兄弟姐妹,要互帮互爱,让所有人都能够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家的温暖。后来,那些原来鄙视他、给他起外号的同学都主动承认了错误,改变了对这位同学的看法;这位同学也慢慢放下心理负担,逐渐融入到班集体中。另外,我校还定期为外来工子女开设心理辅导讲座,及时矫正外来工子女的心理障碍和行为偏差,促使他们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为他们的健康成长保驾护航。
4.结对互助,促进转化,共同进步
针对大部分外来工子女厌学、行为散漫、纪律性差的现象,每学期初,我都会在班级里开展“青蓝结对互助”活动,安排部分本地的优生和外来工子女进行结对互助,让外来工子女一到学校就有自己的好朋友,有能够交流学习和生活的同伴,例如:我班学生小柴,行为叛逆,成绩在班里处在中下层,但头脑比较灵活,如果能够认真读书,很有可能是一棵好苗子。于是我在“结对互助”活动中,专门安排一位成绩比较好的同学与她结对,让这位同学在学习上帮助她,在行为上带动她。刚开始小柴同学很不乐意,缺乏自信,我专门单独跟她谈话交流了好几次,疏通她的思想,指出了她的优点,鼓励她要有自信,相信别人能够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够完成,要克服困难,改变自己。几周之后,我发现她发生了很大的改变,能够认真按时完成学习任务,行为规范上也有了很大的进步,现在有说有笑,跟同学关系很融洽,期中考试居然在班里排名第12名,令同学们刮目相看。在“青蓝结对互助”活动中,我要求本地生要从学习和生活上关心帮助外来工子女,从纪律方面对他们进行监督,如果发现他们有不良的行为习惯或其他违规行为,要及时报告老师,以便能及时矫正他们的缺点。实践证明,同伴的力量是无穷的,“青蓝结对互助”确实起到了很大的作用,很多外来工子女在学习和纪律方面都有了明显的进步。
5.家校配合,构建合力,共促成长
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最好的学校,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庭是外来工子女心理问题形成的主要根源。因此,我一向重视家校配合工作,构建家校之间的教育合力。一是定期召开外来工子女家长会议,向家长宣传新的教育理念和行之有效的教育方法,指导家庭亲子沟通方法,呼吁家长要做孩子的榜样,充分发挥良性的家庭功能;二是建立外来工子女教育档案,定期进行家访,对外来工子女进行跟踪教育,确保教育的延续性和连贯性。
外来工子女来自五湖四海,情况复杂,各有各的特点。由于诸多原因,很多外来工子女都会存在一些心理问题,对他们的教育任重道远。我们一定要探索科学有效的教育对策,其中最重要的是要找出问题根源,对症下药。对他们的教育要耐心细致,要用爱去感染他们,让外来工子女在同一片蓝天下健康快乐地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