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引导中学生多阅读经典

2020-02-23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读书

阅读,是精神的探奇,是灵魂的壮游,是传承知识与思想普通又特殊的方式。

倡导全民阅读,建设学习型社会,作为一项国策已多次写进我国《政府工作报告》,由此可知阅读的重要性。

《中国电视报》前几年曾发过一则报道:当代中国人爱读书的人相当多。中国国家读书馆毎天到馆的读者有一万多人。网站点击量达14 亿次,这在国外同行听来是一个天文数字。即使除夕三十,大年初一,这个图书馆每天仍然有几千人在书香中度过。这种现象,实在令国人振奋。作为图书馆工作者,我愿意借此机会,鼓动中学生:消俗治愚唯靠己,腹有诗书气自华。

一、中学生更需要多读经典

中学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的阅读理想,“从作品中汲取营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的学习目标。有多少所中学能够实现?听一些老师说成绩不太显著。原因之一是有升学考试功利性背书,使不少家长与学校不敢或不愿学生深入尝试读经典。

认识人类文明成果,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良法,主要就是尽多地阅读中外经典。此乃开阔生活视野,丰富人生经历,提高审美情趣,升华思想境界的主要途经。

鲁迅曾在广州知用中学演讲《读书杂谈》。他指出:“读书至少就有两种,一是职业的读书,一是嗜好的读书。”他提倡自动的读书,即嗜好的读书。但他也强调:“专读书也有弊病,所以必须和现实社会接触,使所读的书活起来…”

中国封建时代有文人孤芳自赏说:“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就是为了追求风雅。我却想改一个字:“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书。”则是为了长留师友。因为好书是恩师,是良友,也是青春期的恋人,中年期的知己,暮年期的伴侣。

中国历代有很多名人,他们很注重读书。杜甫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欧阳修说:“立身以立学为先,立学以读书为本。”李苦禅说:“鸟欲高飞须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这说明了语文素养形成和发展的内在规律。翻书不能算读书,看书也不能算读书,那就像看戏,看狗,看热闹,看风景,主要是眼睛“过滤”。读书,则是思维升华。哲学家冯友兰回忆自己80年的读书历程,总结出四点读书经验:精其选、解其言、知其意、明其理。

二、注意提高阅读效果

学生阅读经典作品,可以与大师对话,接受其深入心灵的春雨;也可以在积淀人文素养的同时提高语文成绩;也可以享受审美的愉悦。

请记住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给我们的形象启迪。他这样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他巧妙地引用古词中晏殊的《蝶恋花》、柳永的《蝶恋花》、辛弃疾的《青玉案·元夕》中的名句,解说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层层推进的三重境界,即:立志高远、持之以恒、恍然大悟。多么形象、深刻。

善于读书的学生就不迷信书本,他会自由质疑,就其中难懂处,矛盾处,关键处进行思考问难。坚持不懈,日久天长,学生的思维广度和深度就会大大加强。凡是智慧之书,经典之书,他们坚持精读、反复读。阅读过程是循序渐进的,只有在阅读的进程中善于思考,读思结合,方能读有所感,读有所悟。

中学生阅读的核心过程是理解。加强理解很有效的方式,就是批注式阅读。批注,即在阅读过程中,把自己所思所想,所疑所问,所赞所驳的要点,以批语和注解的形式,即时写入本人书本的空白处。(如果是借阅的公共图书,则可以用纸条写字,夹入各页中。)具体来说,“批”是指对书中好坏正误进行评点,“注”是指对书中的关键处疑惑处进行说明解说。

有学生在读《琵琶行》时,拿“别有幽愁暗恨生”中的“幽愁”与“忧愁”比较,不知词义是否等同?他在思辨之后查资料,问老师,终于弄清了“幽愁”不仅含有忧愁之意,还含有“嫁作商人妇的幽怨以及无处诉说的幽恨孤独之意”。通过如此的学习,不仅理解了诗歌的抒情之美,也理解了诗歌炼字之精。还有学生在读李商隐《锦瑟》多遍后,觉得此诗八句,大半用典,连题目也用典,查了资料,基本读懂。但作者表达了什么主题,却令人一头雾水。一些专家也有争议。苏雪林、张中行认为是“写爱情”的,周汝昌认为是“写生离死别之恨”的,叶嘉莹认为是“自慨”,还有人认为是“自伤”或“自况”。此位学生抓住“一弦一柱思华年”,“此情可待成追忆”两句,反复思辨,认为可以综合、概括成十六个字“爱妻逝去,壮志未酬,年华虚度,身心悲苦。”他这样读经典,大大超越了很多同辈人的水平。

三、坚持提高人格的阅读

我们讲阅读经典,是阅读中外文史哲书籍,诸子百家,诗词曲赋都包括在内。由于篇幅有限,我下面引例时只选诗词论述。

1.培养积极向上的人生观

李白的诗,很多表现了他追求理想,不畏艰险的精神。如《行路难(其一)》……“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行路难,行路难,多歧路,今安在?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又如刘禹锡《始闻秋风》,与一般封建文人遇秋多悲的心态不同。这是一首高亢的迎秋歌,表现了独特的美学观点。颈联“马思边草拳毛动,雕盼青云睡眼开”,觉得时机已到,可以一展骥足,奔驰疆场;展翅蓝天,搏击长空。结尾直抒胸臆“天地肃清堪四望,为君扶病上高台。”即使我有病在身,也要上台迎秋风。这里,显示了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

2.培养爱国重友的传统情

这里提到的传统情,不仅包括爱国爱乡情,也包括了亲情、友情、悲欢离合情。王昌龄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此诗曾被明代诗人李攀龙推举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起句就“兴发高远”,把眼前的明月下的边关同秦代汉代筑关抗胡人的战争联系起来,“万里长征人未还”,则反映出从秦到唐的几个朝代人的共同悲剧。如果有汉代李广类似的飞将军镇守边彊,匈奴、胡人就不敢越过内蒙古边界哩!这诗,歌颂了将士卫国战争的爱国豪情。又如岳飞的《满江红》,是气壮山河,传颂千古的名词。“怒发冲冠,凭栏处、潇潇雨歇……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待从头收拾旧山河,朝天阙。”这是一首气壮山河,传遍千古的名篇。词中表达了作者精忠报国的英雄气概。作者回忆,自己已到而立之年,对国家贡献不大,个人功名犹如尘土,微不足道。八千里征途,任重道远,尚须披星戴月,准备长期作战,驱灭外敌。“莫等闲,白了少年头”,千古至理名言,既是自勉,也是对抗金的广大军民的激励。

3.培养高尚厚朴的道德根

我们读唐代杜甫的诗,心灵就仿佛受到一次洗礼。杜甫的作品面对现实,大胆揭露社会矛盾,同情人民的疾苦,他被后人誉为诗圣。他的《石壕吏》,全诗一百二十个字,在惊人的广度与深度上反映了统治阶级带给草民的灾难痛苦。摘引几段:“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吏呼一何怒,妇啼一何苦!听妇前致词:三男邺城戍。一男附书至,二男新战死。……老妪力虽衰,请从吏夜归。应急河阳役,犹得备晨炊……”。作者全篇叙事,无议论亦不抒情,读者却同步跳动悲怜之感。

再看明朝于谦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间。”这是一种借物喻人的写法。此诗就是于谦一生品德的写照。我们读上面的诗,也可从中学到做人处世的道理。

4.培养丰富多彩的审美情趣

当代美学家朱光潜说过:我们在欣赏一片山水而觉其美时,就把自己情趣的外射到山水里去,已把自然加以人情化和艺术化了。(《谈美书简》),诗人写出的风景,也就会使读者获得愉说的审美情趣。例如:一生仅留下两首诗的张若虚,一千多年来倾倒无数读者,“孤篇横绝,成为大家。”他的《春江花月夜》,光看题目,读者就心驰神往了。春、江、花、月、夜,这五种事物集中体现了人间最动人的良辰美景和奇妙的艺术境界。略引数行:“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月明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月楼?……不知乘月几人归,落月摇情满江树。”此长诗有很多可使人反复吟诵的佳句。有意象美、朦胧美、和谐美、音乐美等。

我们再欣赏张继的《枫桥夜泊》:“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首诗的基调是一个“愁”字。月落、乌啼、霜天,开头就为“愁”作了点染,而“夜半钟声”更加重了迁客骚人的愁绪,极度表达出水乡秋夜幽寂冷清氛围中旅者的特别感受。张继此诗中的“夜半钟声”千年余音不绝,不少中外文人雅士前赴后继地来游寒山寺,为的是聆听体验这奇妙的钟声,为的是再重温一遍《枫桥夜泊》。

……

结束此文前,我想留下个人的一段认识:翻开很多图书封面,真有“芝麻开门”似的神秘,诱引着好奇者进去探宝。但人生苦短,要理智地选择。有的书应该精读,有的书只需浏览,有的书则可置之不理。

猜你喜欢

读书
郭初阳:读书真的太有意思了
春日读书正当时
读书使人进步
少年读书正当时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读书
读书的好处
读书
我们一起读书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