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分析及教学建议

2020-02-23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高考作文试题情境

近年来,在新课程标准、新语文教材、新高考改革逐步落地的过程中,全国各地的高考作文命题都有意识的做出了对应的探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以学习任务群为课程内容,把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语文实践活动都融入到了课程内容之中。作为“表达与交流”的重要组成部分,作文教学改变过去那种静态的、孤立的形态;在学习任务的驱动下,每时每刻都注重和学生的阅读、思维和生活经验联动,集中指向了语文教学的核心素养的提升和培育。在这个大背景下,我们2019年的高考语文作文试题横空问世,共分为9道作文试题,包括汉语作文试题1套,其中的4套作文题是教育部考试命题中心命制的,5道作文试题由北京、天津、上海、江苏和浙江省命制。作文题目大多是借助材料进行命制,积极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历史进程,坚持了“三贴近”原则,综合考察了学生的思维能力、写作能力,全面落实了“立德树人”的时代要求。2019年的高考作文试题紧密衔接了高中语文课程标准,立足于高考的评价机制和选拔功能,强力聚焦语文核心素养的考查,引导考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大胆创新,勇于改革。注重强化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和国家认同。

一、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的亮点分析

1.贴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积极反应家国主题。引导学生关心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关注时代的热点问题,积极响应国家的重大主题,是近几年高考作文命题的主要方向。在高考作文中解决“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以及为谁培养人”的问题,贯彻“立德树人”的历史使命,不是在命题中一味的去迎合学生世俗的兴趣点,或者局限于摘抄名言警句或者名著中的精华,而是要借助和国家以及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宏大事件,提升学生的思想境界,培养学生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的宏伟气魄。借助高考作文命题拓展新时代考生的国际视野、提升学生的格局是时代发展的必然要求。当然,要实现这样的考查目标不能空谈,而是要建立在考生已有的知识储备和认知能力的基础上、要建立在学生的个体精神和独立健全的人格基础上去命题。例如,全国II卷的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就是精心选择了“五四运动、新中国成立、改革开放、五四运动100周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这五个中华民族的标志性历史事件,启发考生从中深刻感悟中华民族从唤醒到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最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历史进程,引导学生感悟中国青年和中华民族同呼吸、共命运的关辉历史,引导学生感悟到自己不是历史的看客,而是历史的创造者和参与者,以参与者的身份去感悟我们历史,以参与者的身份去思考祖国的未来,激励青年一代自觉地接过历史的接力棒继续奋斗,让自己的青春在为国家和人类的奉献中做出贡献。再如天津卷作文直接以“爱国情怀”为主题,启发学生感悟爱国主义的深刻内涵,引导考生思考个人、国家和民族之间的关系,感悟理想信念在引领新时代青年的接续奋斗中的伟大历史意义。北京卷作文“2019的色彩”引导考生把自己的成长节点和国家的发展进程有机结合起来,借此激发青年的时代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

2.强化体美劳教育引导,贯彻全面发展理念。在培养学生社会参与意识和国家意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促进个体精神生命的成长也是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命制的侧重点。在2018年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弘扬劳动精神,引导学生尊重劳动、崇尚劳动。宗门纵观2019年高考作文试题可以看出,重点突出了对体美劳教育的引导,想尽办法把“五育并举”落实在高考作文中,借此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全国I卷围绕“劳动教育”设计了写作任务,作文的导语不仅呈现了劳动精神的历史由来,还客观的呈现了弘扬劳动精神过程中遇到的问题。作文要求学生撰写演讲稿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热爱劳动,鼓励考生从现在做起、从自己做起,积极参加体力劳动,认同中华民族热爱劳动、尊重劳动的优良传统。上海卷的作文以“寻找中国味”为主题,以倾听和接触不同国家、不同风格的音乐为作文写作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在写作中找寻、品味“中国味”,借助中国味这个主题来感悟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借此增强学生国家文化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全国III卷则是立足于学生的日常生活,选取了学生比较熟悉的“师生情谊”这一漫画作为引导作文的材料,把学生引入到特定的生活情境之中展开写作。试题的漫画呈现了老师的方方面面,既有对学生未来发展的祝福和期待,也有对学生的不舍和眷恋,和老师并肩奋斗的高三学生很自然的感悟其中的滋味,感受到老师对自己浓浓的情意。

3.巧妙设计任务情境,考查人生体验。在真实的生活情境之中,学习者面对的问题往往是复杂多变的,需要能够从不同的角度综合运用自身所具备的写作技能,找到解决问题的有效途径。全国II卷作文试题“青春接棒,强国有我”提供了五个特定的写作情境,设置了五个具体的写作任务,要求考生在这五个特定的写作情境中,任意选择一个写作情境,准确把握当时的历史背景,以特定的身份和特定的文体展开自己想象的翅膀,深入思考完成自己的高考写作任务。试题要求考生采用特定的应用文体进行写作,就是借助这个特殊要求向全国考生发出了一个强烈的信号:高中学生的写作训练要立足自身的写作需求,在训练上要体现实际的运用,做到知行合一。这些写作任务要求学生通过设置和真实生活紧密关联的写作情境,这样就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是在明确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方向。再如,北京作文试卷①“文明的韧性”这个题目就符合当今社会的热点,真正切中了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的要求,充分展现了文化自信,深入挖掘了文化自信的内涵、重点和长远的意义。做到了“内外兼修”,内涵是照顾了文本、试题本身的要求,外延是试题体现出了自身的价值和产生的效应。北京卷作文试题②“2019的色彩”这个作文题目和时代接近,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思想,不但考查了我们对2019年前半年我们对五四运动100周年纪念的理解和把握,还考察了2019年后半年新中国成立100周年的希望。我们眼中的色彩主要由外界之色彩和我心中之色彩两方面构成,北京作文试卷引领了全国语文考试的改革方向,是在全国新课改进程中的有益的探索。

二、2020年高考作文教学建议

2019年高考已经结束,对试卷的设计和命制的理性反思以及对作文试题的分析是陋室语文学科素养的内在要求。高考作文试题坚持“立德树人一节课,服务选材一把尺,导向教学一面旗”的原则,这就要求我们在今年的作文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发力:

1.认真学习贯彻新程标准,引导学生多读书、读好书,传承优秀传统文化。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坚持“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的原则,坚持“学习任务群”的任务驱动教学,借助“群文阅读”的方式强化专题阅读教学,借助“整本书阅读”的方式展开研究性阅读教学,引导高三学生在阅读中汲取知识,吸收红色文化、优秀传统文化,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大胆的走出学校这一世外桃源,把自身的成长自觉的置身于国家、民族前进的历史进程中,在时代背景下,培养自身的家国情怀和历史使命。在写作教学中,要“坚持立德树人、增强文化自信,发挥语文教育的育人功能”,把“增强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增进学生对祖国语言文字的体验感悟,帮助学生理解文化的多样性、积极主动参与当代文化”作为高中语文教师的主动追求和高三学生的内在学习动力。

2.转变写作教学的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在高三作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创设多种学生喜闻乐见、主动参与的交流和表达的情境,创设出一种能够真正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开发学生内在潜能的崭新的教学模式和学习模式。只要学生能够想到的,就放手让学生去想;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能动手去做的就让他们自己去动手。在作文教学中,教会学生思考,教会学生表达,静等花开,是提高学生作文水平的根本保证。

3.实施“大语文”教育,落实“语文就是生活,生活就是语文”的学习观。在高中作文教学中,要坚持把学生的写作和社会热点结合起来,实现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坚持把语文的综合性、实践性落实到各种文体的写作教学中去,以“文”载“道”,引导学生用心去观察、用心去思考,写出自己的真实想法、抒发出自己的真实情感。关注生活、关注自我是作文价值的核心内容。

4.在写作中完善写作知识的建构,掌握考场作文写作的原则和技巧。首先要学会变换角色,能够运用联想和想象等手法去写考场作文。我们如果在日常的作文训练中,能够强化学生的文体意识,就不会在任务驱动的大背景下写出“不伦不类”的作文;其次作文写作要凸显文章的灵魂,能够指导学生学会在时代大背景下选择写什么,并能够做到理性认清社会热点,以小见大,抒发出自己的情感。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高考作文,都会在全面提升学生语文学科素养的基础上做到稳中有变,不断推陈出新。只要我们高三语文教师以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夯实核心素养,学生的高考作文就会在不断变化的时代背景下保持自己的个性特色,写出自我的华章。

猜你喜欢

高考作文试题情境
高考作文的得分点
2021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四)
借助具体情境学习位置与方向
创设情境 以说促写
高考作文如何用“词”
2019年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五)
《陈涉世家》初三复习试题
高考作文两关注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2019届高考数学模拟试题(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