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荷塘月色》与《荷塘风起》比较阅读
2020-02-23
《荷塘月色》是近代散文名家朱自清的名作,被选入人教版教材,影响了几代人。近现当代文学作品中以荷塘为对象的散文不多,颜元叔先生的《荷塘风起》也是难得的佳作,两篇文章都以荷塘的描写对象,两位作者行文风格迥异,虽然存在着时空的距离,但是海峡两岸的同根文化又让两位作者具有相同的情感诉求,值得我们进行比较阅读的研究。
一、选取荷塘作为表达意象
荷花在中国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汉乐府中就有“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的诗句,长江以南的民俗文化中有赏荷采莲的传统。到了唐代,周敦颐的著名文章《爱莲说》“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更是为莲赋予了人格魅力,让莲花美好、高洁的意象深入人心。
两位作者不约而同的选择荷塘,描写莲花莲叶不是偶然的。朱自清先生的祖辈,父辈都在扬州一代居住,他也常常以扬州人自居。颜元书先生祖籍湖南,从出生到青少年时期都在南京生活。在两个人的成长记忆中,荷花荷叶都是常见的事物,两个人青少年所学到与荷花荷叶相关的文章典籍也是相似的,虽然后来朱先生北上北京任教,颜先生随家人迁居台湾,但是这儿时的记忆早已在心中生根发芽,看见荷塘心中涌起很多感慨。
文学来自于生活,现当代以荷为题材的散文佳作并不多见,难得的是朱自清的《荷塘月色》和颜元叔的《荷塘风起》,都以荷塘为对象,形成了现当代的名篇佳作。两位先生从各自的角度,表现了荷花、荷叶的美好,希望通过欣赏眼前的美景,暂时的从凡俗的尘世间脱离,寻找到自己内心的安定。《荷塘月色》的开篇就说了“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赏荷的开始是妻在哄儿入睡,等赏荷归来,妻儿已经入睡,自己烦闷的愁绪也渐渐的化解。《荷塘风起》中也有“二十年渐增的体重已使步伐沉重了”这样的描述,结尾时“我但愿植物园能挣扎下去,但愿那荷塘能挣扎下去”,荷塘成了苦闷愁绪的栖息地,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有寄情山水,隐逸避世的传统,虽然生活的责任需要继续,但是荷塘给了人安慰,让作者的心灵得到慰藉。这就是中国文化的魅力,朱先生和颜先生,冲破了时空的束缚,共同选择荷塘作为意象,化解自己内心的愁苦,两位作者面对生活的愁苦,并没有意志消沉,相反的都变现了自己高洁的志向。虽然境遇不同,但都是中华儿女,在意像表达上的高度契合。
二、细致景物描写中的中国风情
古人讲“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荷塘月色》和《荷塘风起》都能从字里行间里透露出独具中国韵味的美感。读过朱自清先生《荷塘月色》后,大脑中都会留下一幅,月下荷塘的美景。中国传统文学讲究“鸟鸣山更幽”,《荷塘月色》也有异曲同工之妙,文章一开始便写了自己心神不宁,希望能从宁静的月下荷塘得到安慰,在描写月下荷塘的时候,一句“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地泻在这一片叶子和花上,薄薄的青雾浮起在荷塘里”。本是安静的荷塘,竟然有了些许的动感,青雾弥漫朦朦胧胧,在清冷的月下美丽非凡。朱自清先生用了大量的四字叠词“远远近近”“高高低低”“曲曲折折”“隐隐约约”和二字叠词“田田”“缕缕”“亭亭”“密密”“静静”“脉脉”等等,除了画面美,散文文字本身就非常具有中国文字音律的美感。
《荷塘风起》中关于荷塘荷叶描写也是非常精彩细致的,不仅有荷叶、荷茎、叶心、荷杆细致的描写;有记忆中的荷塘与现实中的荷塘做对比;更有在风起的一瞬间,荷塘展现出来的变化万千豪迈多彩。颜先生的荷塘描写中,运用了大量的颜色,有“深黛”“紫黄”“碧黛”“翠绿”“昏黄”“园绿”“淡白”“淡红”“红里透蓝”“蓝里透红”等等,这些颜色映射给我们的就是一副古风韵味的水彩画,极具有中国风绘画用色的美感。
同样写景,朱自清先生的月塘给人以女性的柔美的感觉,将荷花比喻成刚出浴的美人,《诗经》中就有大量的以女性形象为审美对象的诗句,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是对其的继承和发展,整篇文章犹如山水画一般优美而意境深远。相比之下《荷塘风起》则显的阳刚气十足,对荷塘被现代人的破坏,作者毫不留情给予了直接而强烈的批判,表现出中国人骨子里的刚直不阿,作者写荷塘风起下的美景,更是写人类发展与自然的冲突,思考人类应该如何于自然和谐共生。
三、以景抒情的表达方式
对散文来讲,情感就是它的灵魂,以景抒情是中国散文的一大特点,《荷塘月色》中的“我”是一名传统的中国文人,内心高洁敏感,情感真挚,却不肯轻易地直白表露,一句“不宁静”引出了当时的时代大背景——1927年“大革命”失败,社会上弥漫的恐怖氛围。朱自清先生身上带有中国传统文人敏感内敛的特征,是“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式的,正是这种深沉情感厚积薄发,让读者看到的莲叶、莲花都附着着淡淡的哀愁,那弥漫着的青雾就是作者化不开的愁绪,《荷塘月色》中所呈现的是中国20、30年代知识分子的一个缩影,旧的秩序尚未完全打破,新的秩序又未完全建立,知识分子对于国家命运的优思都化在荷塘的青雾之中。
《荷塘风起》中所呈现的是一名现代化建设初期的中国人形象,荷塘中也出现了钢筋水泥等工业符号,大自然受到了工业文明的侵蚀。作者的情绪被荷塘带动着情绪,看到风起下荷叶荷花的豪迈多彩是欣喜的,感受到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的快乐,看到荷塘被人类破坏又痛心疾首,在现代商业文明入侵下,荷塘的领地在变小,人对自然渐渐失去了敬畏之心,主动的去破坏荷塘,荷塘的未来会怎样?作者的内心充满了不安,有愤怒的斥责,也有诚恳的祈求,希望能够守住荷塘、守住一片宁静,守住自己的根。情感表达直抒胸臆,直白真诚具有思辨性,希望人类能够与自然和谐共生。
虽然都是以景抒情,《荷塘月色》情感指向倾向于作者的内心和自我体验,以河塘月色之美来化解“我”内心的愁苦不安,以“小我”的所见所感隐晦的映射时局。《荷塘风起》中的情感表达是直抒胸臆式的,作为一名“疊居的都市人生”作者的内心是愁苦的,但是作者并没有因此而萎靡困顿,而是勇敢的发声,表现出超越“小我”的普世价值观,希望不要为了眼前的利益而破坏自然,而应该为人类社会的长远发展而保护环境留住自然。
自古江南出才子,才子皆以荷塘为文,荷塘已经成为中国人重要的文化符号,吸引文人墨客以此作为创作题材,留下许多名篇佳作传世。《荷塘月色》和《荷塘风起》两位作者,都以散文为创作方式,借荷塘美景,来化解自己的愁苦困顿,寻找未来正确的方向。文中所体现出的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继承、审美情趣和传统文人对于家国命运、未来的关注忧思又高度契合,将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阅读,不仅可以从文学的角度欣赏到散文之美,更能够由此理解两岸同根同源的文化,一弯海峡隔不断中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