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统编教材文言文教学策略初探

2020-02-23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处士王戎文言文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语文课程应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感染”,“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作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遗产的文言文,语言凝炼,论述精辟,承载着中华民族相对稳定而持久的记忆。小学语文统编教材凸显中国传统文化主题,选编了15篇文言文,旨在让学生初步了解文言文的结构和表达方式,感受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增强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提升思维品质,塑造人格魅力,培养学生语言素养。

文言文教学的定位是什么?文言文怎么教?教什么?文言文的教学课堂该如何开展?小学语文统编版教材增加了文言文是中华文化寻根之旅,是文化基因嵌入之旅,而我们学习文言文重要的目的之一就是去感受这份散发着古典气息的温度。文言文是最接近寻常说话,最能充分表达思想和情怀的方式。笔者认为,小学阶段文言文的学习,应该把握编者意图,做到以读为线,以趣为引,以思为桨,打开文言文学习之窗,切实有效地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提升语文核心素养。

一、以读为线,层层深入

《课程标准》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诗文应要求学生诵读,以利于积累、体验、培养语感。”小学语文统编教材3—6年级文言文篇目共15篇,对于学生来说,文言文和现代文是完全不同的两种话语体系,怎么学习?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倡导:多读。只有多读才能感受文言文的音韵之美,只有多读才能丰富文言语感,只有多读才能加深文言理解。

以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为例,课文虽然篇幅较短,但古今字音的不同、文言的行文断句都是学生朗读中的绊脚石,所以正确、流利地朗读就成了文言文教学的重点。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注释,读准“默而识(zhi)之”“是知(zhi)也”这两个古今不同的字音,给学生新鲜的阅读体验,初步培养新的阅读能力;可以对比文言文和现代文,标注停顿符号,读好断句;也可以提供关键字在字典中的解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再读,让学生在多次朗读中感受文言文的句读,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

学生理解了课文后,老师再次组织多种形式的朗读。这次的朗读不是前次的简单重复和次数叠加,而是一种螺旋式的提升。如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学生读文说意理解课文后,教师创设情境——“孔子课堂开讲了,现在你就是孔子,赶紧给你的弟子说说如何读书吧”,学生变换角色,扮演孔子朗读课文。又如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教师引导学生抓住文中关键语句“常以自随”“锦囊玉轴”“曝书画”,想象杜处士“尤所爱”的情景,反复朗读,读出其对《斗牛图》的喜爱之情。再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配上古典音乐,营造气氛,读出文言文的韵味,并熟读成诵。

每一次读都更有趣,每一次读都更有力,每一次读都更有效。学生在读中悟,在悟中读,读出了韵味,读出了情趣,读出了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喜爱之情。

二、以趣为引,加深理解

理解文言文是学生学习的难点,如何教?教材主编温儒敏先生明确表示:“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学习;多种方法激发兴趣;引导借助注释阅读。不需要逐字逐句翻译!不考注释!”从中可以看出,文言文的理解不是逐句逐字的翻译,不是生搬硬套的讲解。教学若求字字解释精准,势必枯燥无味,阻碍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15篇文言文中有12篇都是故事,语言浅显易懂、情节富有趣味。教师可以通过学生喜闻乐见的讲故事、形象生动的插图、情境表演等形式降低陌生感,消除畏难情绪,加深和丰富对文言文的理解,激发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唤醒学生的阅读期待。以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为例,教师出示两幅不同的斗牛图,引导学生观察牛尾所在位置,理解“尾搐入两股间”“掉尾而斗”,这样的教学使得课堂情趣盎然,充分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对文言文的喜爱之情。

还以《书戴嵩画牛》为例,教师采用意思对对猜的游戏,自己说出句子的意思:“种田的事问农民,织布的事问织女,这是那句话的意思?”学生一听就能找到对应的语句“耕当问奴,织当问婢”,游戏点燃了学习的热情,使学生熟悉文言文的表达方式,加强对文言的理解。再如教师让学生结合注释,将古文翻译成现代文。学生会发现,这不就是记录了一个杜处士晒画,牧童笑之的故事吗?原来,貌似生冷的语言文字之下,隐藏着一个有趣的故事。只不过,古人用他们熟悉的语言,用他们的表达方式来记录而已。因此,文言文虽然是“古”文,但同时还是故事。接着,老师让学生变换角色,扮演“杜处士”“牧童”,讲讲“我”的故事,既加深、丰富对文言文的理解和内化,又唤起他们对文言文的亲切感、亲近心。

“让学生在语文实践中学习语文、学会学习”,“增加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是语文学习的重要途径。利用有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享受经历的充实与获得,可以促进学生对文言文的理解。以五年级上册《古人谈读书》为例,老师先让学生背诵第一则课文《不耻下问》,再交流自己是怎么在这么短的时间内快速记住的,引导学生总结熟读成诵的方法:仔细看、认真记,反复读。接着,老师出示第二则课文《读书三到》,引导学生发现刚才大家所说的方法正是朱熹的“读书三到”,学生从自己的读书实践中,理解了文言文的意思,再用这样的方法去背诵第二则课文。整个教学过程没有繁琐的字词分析,没有枯燥的注释讲解,学生对于文言文的理解来自于自己的实践,又运用于自己的学习巩固中,可以说是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

三、以思为桨,提升思维

阅读教学应“利用阅读期待、阅读批判和反思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语文学科的核心素养包括“语言的建构和运用”“思维的发展和提升”“审美的鉴赏和创造”以及“文化的理解和传承”四个方面。“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教学很重要的任务之一。思维和语言是息息相关的,思维的提升有助于语言的发展。在语文学习中,要重视培养和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语文课堂要有思维容量,以过程推进学生思维发展。

以六年级上册《书戴嵩画牛》为例,老师引导学生比较文中牧童“拊掌大笑”和杜处士“笑而然之”中“笑”的不同,感受牧童和杜处士不同的人物形象,继而抛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文中这两处笑能不能交换位置?”这样的思辨问题,引导学生从内容和人物身份两方面去探究分析,寻找不能交换的理由,从而发现苏轼塑造人物性格的巧妙之处。再如四年级上册《王戎不取道旁李》,老师带领学生读文说意的基础上认识人物形象,让学生说说王戎是个怎样的孩子?随后抛出问题:王戎真的没动吗?你认为王戎动了什么?在王戎“动”与“不动”的批判思辨中,学生发现了一个善于动眼观察、善于动脑思考的少年。教材中蕴含着的这些思维训练点,教师要善于发掘,精准把握,用一个小小的问题,撬动学生的思维,让学生读中思辨,读中明理,读中识人,提升学生思维的品质。

文言文如此美妙,每一篇都带着独特的味道。文言文教学应着力学习情趣,让学生带着欢喜和文言文相遇,以读促悟、以悟促读,在层层推进中经历学习的过程,在读悟贯通中感悟文言文的独特之处,在思维的跃动中点燃传统文化之光,提升学生语文素养。

猜你喜欢

处士王戎文言文
“事实上的名士”王戎,“魏晋风流”的一个样本
小题精练(二) 文言文翻译
小题精练(一) 文言文翻译
吝啬的王戎
吝啬的王戎
王戎识李
西 湖
会背与会默写
《杜牧 题元处士高亭》
让文言文阅读在选择中渐进——以《师说》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