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名师教学幽默生成路径举隅

2020-02-23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3期
关键词:自由市场特级教师议论文

好的课堂需要营造愉悦和谐的气氛,需要调动学生的学习情绪,需要激活学生的思维、启迪学生的智慧,需要师生真诚、民主、平等的交流,需要生动形象、睿智幽默的教学语言。幽默是营造课堂气氛的兴奋剂,优化课堂教学的催化剂,提高教学效益的添加剂,融合师生关系的润滑剂,培养创造性思维的推进剂。教育家斯维特洛夫认为:“教育家最主要的、也是第一位的助手是幽默。”幽默的教师往往更有吸引力,更能赢得学生的亲近和喜爱。语文教学中巧妙、适时、适地、适人、适度地运用幽默,能够化沉闷为活跃,化紧张为轻松,化平淡为有趣,化腐朽为神奇,彰显语文的灵性和魅力。语文名师取得成就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而其中之一就是,他们善于恰当把握和灵活运用幽默的艺术,创设轻松的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启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高效学习,促进学生的个性张扬,潜能开发,获得全面而健康的发展。让我们走进语文名师课堂,感受他们课堂教学幽默的艺术魅力,探究其课堂教学幽默的生成路径。

一、自我调侃法

自我调侃法,说话者拿自己开玩笑,通过反语、夸张、对比等修辞手段,幽自己一默,达到艺术“笑”果。

师:我这个人有很多优点,有的优点大家一看就能发现。比如我朝这一站,哎,身材还不错,蛮苗条;模样也还可以,挺潇洒的;这脸上优点就更多了(微笑着指着自己脸上的痘),这个,这个,还有这,共有二三十来个呢。看不到的优点也不少,比如我音色好,歌唱得很好,今天我就给大家唱一首歌。(特级教师韩军:《大堰河,我的保姆》)

韩军老师以自我调侃的方式、反语自嘲的口吻进行自我介绍,暴露自己的脸上长痘的“优点”,展示老师平凡的、真实的一面,让学生感觉到老师的平易亲切,从而拉近了师生的距离,营造出轻松和谐的课堂氛围。

二、故错曲解法

故错释义法,根据教学的需要,对某些概念、词语、观点做巧妙的或者歪曲的理解,形成幽默的艺术效果。

师:刚才你们都知道我是谁了?那你们应该怎样称呼我呢?谁先来?

生:我叫您“赵老师”。

师:可以,还可以称呼什么?

生:赵伯伯

师:也可以啊!

生:赵爷爷

师:行,但我最喜欢的一个词,大家刚才没说到。

生:赵先生

师:我是比你先生出来的。

(生大笑)(特级教师赵景瑞:《发短信息》)

当学生称呼老师为“先生”时,老师把“先生”一词拆解为“先”“生出来”,以亲合的态度、幽默的语言,以大朋友的身份走进孩子们的心灵,获得孩子们的认可。

三、偷换概念法

偷换概念法,是指将概念的含义进行转移、转换从而产生幽默的艺术手法。

师:“今天我来给大家上一节课,我先介绍一下自己,我姓钱,也就是“没有钱的钱”(生笑)。你们猜我多大岁数?”(生说40岁、50岁、60岁)师:“都不对,其实我是18岁!”(学生觉得奇怪)师:“我的自然年龄是74岁,我做过心理测试,心理年龄才18岁,我是你们的大哥哥。”(特级教师钱梦龙:《死海不死》)

为活跃课堂气氛,拉近师生距离,创设和谐愉悦的教学情境,老师安排了课前猜年龄环节,自曝自己年龄只有18岁,老师把自然年龄转换成心理年龄,并以学生的大哥哥相称,老师的童心、活泼、和蔼、友善、幽默在此展露无遗。

四、对比反差法

对比反差法,运用对比的手法,形成目的与结果的落差,揭示事物的不一致性,从而产生幽默效果的艺术手法。

师:“同学们,他读得怎么样?”生:“他读得太快了。而且还读错了一些地方。”?师:“嗯,对。是读得太快了。给人的感觉,朱自清不是在散步,而是在跑步。”(生笑)师:“你觉得该怎么读,给同学们示范一下,好吗?”学生朗读。师:“不过,还是有点儿小跑的味道。”(特级教师李镇西:《荷塘月色》)

老师指导学生朗读要把“自己放进去”,把文章的语言变成自己的心声,读出韵味。当学生语速过快时,老师用“跑步”“小跑”作比较,与原文中朱自清“背着手踱着”散步形成反差,形象地对学生进行善意地提醒,让学生意识到朗读时语速语调缓急轻重的处理。

五、情景模拟法

情景模拟法,是指创设场景或者模拟情景,开展认知活动的一种幽默的教学艺术。

师:词语一定要联系课文来理解。谁能把杂草的话读一读,让人感到它已经是有气无力了?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声音大)

师:你没有完,(学生笑)再喷洒两遍你都不会完。要么你的抗毒能力强,要么我的化学除草剂是假冒伪劣产品。我再喷洒一点。(说完,又朝该生身上“嗤嗤”地喷了几下。生大笑。)

生:“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学生喘着气读)

师:我听到你喘气了,但是声音仍然很大。说话的声音这么大能完吗?(学生笑)

生:(小声地)“完了,我们都喘不过气来了。”

师:好,掌声鼓励。(学生鼓掌)这就是“有气无力”,读——(学生读“有气无力”)

当学生将句子读得响亮,有违句子的含义时,老师循循善诱,运用情景模拟的方法进行巧妙的提醒和幽默的评价,指出不足,还朝学生身上“嗤嗤”“喷了几下”,学生最终朗读到位,读出了“有气无力”的感觉,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气氛中加深了对词句的理解和感悟。

六、举重若轻法

举重若轻法,是指运用小故事或者生活中的小事例,将深奥的道理、复杂的原理、重大的难题,简单清楚呈现、轻松予以解决的幽默艺术。

师:“议论文并不神秘,我3岁的小孙女也会作议论文。有一次小孙女说‘我最喜欢爷爷了’。这是论点。‘爷爷喜欢我,不骂我,买棒冰给吃,还带我到儿童公园去玩。’举了四个论据。‘所以我喜欢爷爷’。这是结论,与开头呼应。”(生笑)。(特级教师林伟彤议论文写作指导)

老师利用谐趣的方式,寓教于乐,化难为易,让学生笑声中在理解了议论文的基本特征,消除写议论文的畏难情绪。

七、逻辑归谬法

逻辑归谬法,是指对错误的观点不正面指出来,先假设其是正确性,由此推论得出荒谬结论,从而否定其错误观点的幽默艺术。

师:谁能讲一下“浩浩荡荡”?

生:“浩浩荡荡”就是气势浩大。形容人数多,气势浩大。

师:人数众多,气势浩大。我给你举个例子吧。比如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很多,气势也挺大。“浩浩荡荡”地坐了满屋子的老师。行不行?

生:不行。

师:为什么不行?这不是人数多,气势很大吗?你的错出在哪儿自己纠正吧!

生:“浩浩荡荡”还得是行动着的。

师:还得是行动着的。这点补充得对不对?

生:对。

师:对是对了,不太准确。我再举个例子:自由市场上人多不多?

生:多。

师:自由市场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

生:不行。

师:错误出在哪儿了?

生:还得是行走着的。

师:自由市场上的人也没有躺下呀?

(笑声)

生:还得是整齐的。

师:不一定是整齐的。

生:还得是形成队伍的。

师:有点道理了。

生:还得是向同一目标去的。

师:对,有方向性。大家行动一致向一个方向,这才叫“浩浩荡荡”呢。(特级教师支玉恒:《飞夺泸定桥》)

老师引导学生正确理解“浩浩荡荡”一词,学生解释为气势浩大,人数众多。老师运用归谬的方法,今天老师们来听课,人数也很多,气势也大,“浩浩荡荡的”坐满了屋子,行不行?学生得出结论,浩浩荡荡,应该是行动着的。老师再次追问,自由市场里人来人往,熙熙攘攘,浩浩荡荡,行不行?学生得出结论,必须还得是走着的。老师继续发问,自由市场里的人也没有躺下的呀!学生反应出,要形成队伍,要向同一个目标去。老师运用逻辑归谬的幽默处理,,通过层层追问,引导学生辨析体会词语理解中的细微差别,从而准确地掌握和运用词语。

八、就地取材法

就地取材法,是指就地取材,顺手拈来,不露痕迹地将幽默潜于事物的深层,运用于课堂教学的幽默艺术。

生:我发现了,数字不一样。请问“华里”和“千米”如何换算?(众笑)

师:我可以告诉你,1000余华里完全等于500余千米。

生:那好,毛泽东不用“500余千米”,而用“1000余华里”,给人感觉战线特别长,人民解放军特威风。

师:同学们真是敏感!太棒了!

生:“华里”具有中国味儿,“千米”是外国的换算制。

师:原来毛主席拥有一颗中国心啊!(众笑)(特级教师王君:《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横渡长江》)

老师引导学生挖掘词语的深层内涵,就地取材,信手拈来,巧妙地将授课学校的培养目标“世界公民中国心”之“中国心”用于对毛主席恰当使用语言的艺术及博大情怀的评价,让学生在幽默中增长知识,轻松愉快,回味无穷。

猜你喜欢

自由市场特级教师议论文
议论文阅读专练
特级教师批作文
特级教师批作文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漫谈特级教师的“再成长”
经济法与行政法关系论述
有机马克思主义的“生态正义”理念
奥地利的社会住房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