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课例和反思的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初探

2020-02-23

英语教师 2020年10期
关键词:读后阅读教学语言

李 蓉

引言

随着课程标准的修订和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阅读教学成了英语教学的重中之重,阅读课承载的内容和意义也越来越重。阅读材料中所使用的语料不仅仅是学生学习语言的源泉,即感知、内化、运用语言的载体,更是培养思维的载体。作为一名新时代的初中英语教师,愈发觉得自身的教育教学理念需要不断更新,阅读教学过程需要剖析、反思。反思如何进行有效的阅读教学,如何灵活、合理地设计读前、读中、读后的阅读教学行为,从而引导学生进行有趣、有效、有思维和有助于能力提升的有意义学习。尝试在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让学生通过体验、实践、参与、合作、交流和探究等方式学习和使用英语。但现状是,读前、读中、读后三个阶段的教学行为存在不合理、不灵活,问题设计缺少思维含量,教学重点失衡、时间分配不均等问题,导致学生与所读语篇真正互动交流的机会较少,从而缺乏对语篇整体意义的理解和内化,缺乏对语篇信息提取能力的培养和英语思维能力的培养,这一系列问题严重限制了学生阅读能力和综合语言运用能力的发展(陈茜 2015)。基于这种严重失衡的阅读体验,结合实例,剖析学生在阅读中存在的问题,由此提出改进对策,希望对英语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英语学习有所帮助。

一、初中英语阅读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读前活动“喧宾夺主”

在教学之初,由于对课程标准、教学理念的学习不够深入,只是一味地追求高效导入,心态上的急躁、心理上的争强好胜致使课堂教学失衡,对重点的把握有所偏颇。主要问题有:导入耗时过多,几乎占用了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内容过散,抓不住重点,总认为什么都重要,什么都得教给学生;目的性不强,导致学生无所适从,找不到方向。

【案例1】

以牛津《英语》7A Unit 4 My Day Reading课文为例。“读前”导入环节,教师先呈现“my dream day”表格,试图吸引学生的注意,激发其兴趣;再通过“free talk”的形式提出以下问题:(1)Do you enjoy your school life?(2)When does your school day start?(3)What’s your favourite subject?Why?(4)What do you often do with your friends?(5)Do you join any club?What club do you join?(6)What do you do in the club?试图与学生拉近距离。

【分析】“读前”导入设计过于复杂,耗时太长,直接影响“读中”和“读后”两个阶段的任务开展,进而影响整个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内容过散,不易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属于低效导入;目的性不突出,起不到相应的效果,属于低效或无效导入。教师用超过三分之一的课堂时间让学生做上述活动,虽然较好地调动了他们的激情,课堂气氛活跃了,也了解了一些学生的“school day”,但是压缩了“读中”和“读后”活动的时间,使得学生接受知识的过程成了教师在规定时间内的机械式填塞,而不是有思考余地的循序渐进式内化,致使“读中”活动开展不全面、不深入,“读后”活动处理十分仓促。在检验成果的时候,学生识记的部分只有三分之一,理解性的部分就更微乎其微了。

(二)“读中”活动层次性不强,思维层次低,语言实践活动低效

教学初期,教师经常这样设计“读中”活动:

【案例2】

Step 1:Lead-in(Free talk)

Step 2:Pre-reading (Ask one or two simple questions)

Step 3:Skimming

Go through the article and find the answers

Step 4:Scanning

Read and fill in the table

Step 5:Intensive reading

Finish B1—4

Step 6:Read after the recording

【分析】用教材中的练习检测替代了“读中”活动,看似有skimming/scanning的阅读技巧训练,但只是针对阅读材料中的语言知识或内容细节进行的简单操练。学生很容易在教材中找到答案。这样的练习没有层次,也没有思维含量。教学中忽略了对学生进行阅读材料信息提取与概括能力的训练及对语篇整体意义的理解和内化的训练。

“天马行空”式的教学给初期的教学生涯积压了很多意想不到的潜在问题,致使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进行修正,不断进行改变,倒也由此积累了很多经验教训,有了自己独特的教学感悟。

(三)“读后”拓展偏离主题、脱离学生实际,“读后”语言输出与“读中”语言输入不一致,“读后”活动形式单一

回顾之前的阅读课发现,“读后”活动大多以讨论为主,形式单一。其中,有仓促收场的,有重心偏移、本末倒置的,还有偏离主题的。

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改进对策

基于以上存在的三个问题,教师在教学中不断思考,总结了三个对策。

(一)遵循“读前”活动的设计原则,实现量与效的最佳统一

导入要做到自然、简洁,避免生硬、复杂,要防止“喧宾夺主”。“读前”的导入是否精彩,直接影响着能否在阅读课堂中营造一个良好的授课氛围和建立一个顺利展开读中活动的机制。“导入”在一堂课中起着提纲挈领的作用。因此,在之后的“读前”活动中,教师一般会根据话题,采用开放式问题,在短时间内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让其快速进入课堂学习,以便打开英语思维。如采用话题,背景介绍,“头脑风暴”,图片、视频、音乐、游戏等方式导入。

以牛津《英语》7B Unit 5 A brave young man Reading 1为例,教师呈现文章标题和课文插图,并这样设计导入问题:“What do you want to know about the young man?(Ask wh-or how questions.)”鼓励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预测,旨在激发其阅读兴趣,激活其旧知和已有经验,为下一个阶段的读中活动打下基础。在抛出这个问题后,学生的学习热情空前高涨。对于初中生而言,只要问题能够激发他们的兴趣,就会引发他们无穷的想象和热情,使他们在问题的带动下迅速进入学习状态。

(二)“读中”环节巧抓切入点,合理设问,使学生沉浸阅读,思考感悟

“读中”是文本输入的过程,也是学生接触阅读材料、获取信息的过程。“读中”活动要渗透指导阅读策略,让学生读有所获。“读中”问题设计要科学,忌“重量轻质”。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和类型,合理、适时提问,增加学生与阅读材料接触的机会,增加思考的时间。提问要巧抓切入点,从不同的角度(旨、纲、题、意、比、点、疑等)入手,鼓励学生沉浸于阅读材料,深入思考、感悟,突出其阅读主体地位,培养其思维品质(丁常冰 2018)。

以牛津《英语》8A Unit 7 Reading Seasons of the year诗歌为例,“读中”设计了如下活动:(1)Read and feel the beauty of artistic conception of the whole poem.(2)Read and feel the beauty of words(figures of speech).(3)Read with music and think“what does the writer want to tell us?”在品读、赏析的过程中,学生提取了具体的意象,读到了诗意的画面,感受到了诗歌所创设、营造的如画的妙境,欣赏到了诗歌的意境美、语言美、修辞美,也大体领悟到了赏析诗歌的方法。让学生配着音乐朗读,品味诗中蕴涵的寓意美——四季如此美好,激发了他们热爱大自然,热爱生活的情感。

(三)“读后”环节遵循相关原则,落实实施细则

“读后”环节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环节,也是信息的输出和反馈的过程。“读后”活动设计要具有拓展性,要引导学生深入理解阅读材料,挖掘其内涵,并从课内拓展到课外,拓展逻辑思维,表达个人观点,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能力。当然,要实现“读后”活动的有效性,则需要教师坚持遵循学以致用、强化主题、铺垫语言、学生主体、形式多样等原则,并做到指令明确、监控到位、评价有效。不同体裁的文章可设计不同的活动,如复述,讨论、辩论,表演,写作,拓展应用等。基于“读后”活动的四个目的,教师分别思考出了对应的方法:

目的1:巩固和运用语篇所承载的语言知识

方法1:根据课文内容创设新情境,设计口头或书面练习,如通过新学词汇编故事、编对话等活动,帮助学生进一步熟练运用新学的语言知识。

以牛津《英语》9A Unit 1 Two cities in China Reading为例,在“读后”活动中设计了一个新的情境——All about Jiangyin,让学生介绍自己的家乡,将“读中”重要的语言输入以小组为单位、以半开放的语篇形式呈现,设计成一个“读后”的语言输出活动任务,让他们在新创设的情境中运用所学语言,培养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目的2:提高围绕语篇的主题内容进行口笔头表达的能力

方法2:根据课文内容互问互答、多种形式的课文复述、就课文情境进行角色扮演、教师指定或设定话题让小组之间进行采访。

以牛津《英语》7A Unit 3 Welcome to my school Reading为例,在“读前”和“读中”活动的铺垫和语言输入的基础上,设计了这样的问题和“读后”活动:Our school open day is coming.What places would you like to show your parents around and why?最后让学生根据 playground,classroom building,classrooms,library,art room,dining hall,school hall等关键词介绍自己的学校。

目的3:提升学生的英语思维品质

方法3: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主题内容、拓展延伸或创造性地想象思辨,提升其思维品质。

以牛津《英语》9B Unit 5 Music without boundary Reading为例,让学生阅读第3段话,并设计这样的问题:“How do these experiences influence Tan Dun?”让学生阅读第4段话,并提问:“Why can Tan Dun make up the amazing music?”文中没有现成答案,学生只能结合全文了解谭盾的生活、教育经历,联系前后文,并用自己的语言进行总结、归纳。很显然,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深入阅读材料、综合有效信息、形成逻辑语段等是一种高阶思维能力提升的过程(张亚楠 2019)。

目的4:强化文化差异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品德和情感

方法4:通过阅读和启发,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情感和文化意识是课程标准新增的阅读主要目标。充分挖掘阅读材料中这一层面的价值,培养学生综合语用能力的同时,发展其人格。

以牛津《英语》8A Unit 7 Seasons of the year这首诗歌为例,“读后”设计了这样的问题:(1)Why does this English poem start from winter and end with winter?(2)From which season do we Chinese people think a new year should start?Why?通过提问,引发学生对中外文化进行思考和比较,培养其跨文化意识。

结束语

随着课程改革的深入,如何提高初中英语阅读教学的有效性和思维性越来越受关注。作为新时代的教师,要与时俱进,更新教育教学理念,重视阅读教学,扎实研究阅读教学,关注阅读主体和思维层次,着力培养学生的阅读技能,提升他们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和思维品质,让阅读课更有实效性、针对性和科学性,让教学行为更灵活、合理,让学生的学习更愉悦、投入。

猜你喜欢

读后阅读教学语言
虔诚描绘精神的富足——《张富清传》读后
语言是刀
让语言描写摇曳多姿
谈阅读教学中的快乐
累积动态分析下的同声传译语言压缩
知无不言,言有不尽——《“夜无故入人家”——不应忽略的那一面》读后
我有我语言
谈高中研究性阅读教学
如何进行初中英语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中的“追问”略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