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考实用性文本与议论文写作的关联

2020-02-23蒋玲慧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议论文劳动文章

蒋玲慧

近年来,高考作文常涉及应用文写作,也就是实用性文本写作的考查,这一命题趋势也引起越来越多的关注。实用性文本的写作指的是基于一定的语言情境,面向特定的对象的有一定任务导向的写作。2017 版《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实用性写作做了顶层设计,在核心素养“语言建构与运用”的表述中提出:要发展在具体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的相关要求,在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群7:实用性文本阅读与表达”一节的学习目标与内容中,也对实用性文本的写作做了详细安排。虽然应用文和议论文是两个不同范畴的文体,按两种不同的标准进行划分,议论文是按表达方式划分,应用文更侧重于写作功能,有着差异,但在部分任务驱动型的作文中其实它们又是相互联系的。虽然这几种应用文的各自特点和具体格式有一些差别,但这种任务驱动型高考作文写作的实质,还是在具体情境的要求下写好一篇议论文,不妨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精准地扣紧观点

无论是传统议论文还是演讲稿、书信等应用文,都需要做到观点鲜明,尤其要紧扣核心词清晰地表达,在行文的过程中要始终围绕自己的观点展开论述。比如在文章的标题、中心观点句、段落核心句、开头结尾处,嵌入、凸显、强调核心词,必要时可以将观点句单独成段,以使读者容易把握。当然,我们并不否定观点表达的形象和含蓄,但形象不是虚无,含蓄不是含混。形象含蓄的前提是能够让读者把握文章的观点。如2019 年全国1 卷的演讲稿例文:

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管子》有言:“一农不耕,民有饥者;一女不织,民有寒者。”百姓不勤,遂有饥寒。管仲又说:“仓廪实,知礼节;衣食足,知荣辱。”耕织不仅是衣食之源,也是礼仪文明的基础。由此可知,勤以修身,劳可安邦。(文章开篇引用管仲的名言,并注意到用自己的补充论述“百姓不勤,遂有饥寒”,扣住“勤”字,点出勤与民生的关联,继而从物质层面推广到对精神层面的作用。这个部分,总述了劳动分别在个人层面和国家层面的价值意义:勤以修身,劳可安邦。)

回首历史,但凡伟人都有一双勤劳的双手。黄帝建造屋宇,缝制衣冠,制造舟车,创制乐律;虞舜种田补鱼,烧制陶器,天下大和,百姓无事;苏秦熟读兵法,不舍昼夜,终有所成,名垂青史。无论是囊萤映雪、悬梁刺股的历史佳话,还是愚公移山、大禹治水的神话传说,无不展现着勤劳使人杰出的真理。(首先作者围绕“勤劳使人杰出”这个分论点,列举了黄帝、虞舜、苏秦劳作的具体体现以及带来的结果,又列举了与勤劳有关的典故,分析了劳动对于个体的价值意义。段首句和段尾句都反复扣题。)

不仅如此,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对于外来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因为勤劳,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的复兴之梦。(主体论证的第二个部分,作者在段中扣住三个“因为勤劳”,强调了劳动对于民族延续的重要作用,用词也很谨慎,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原因有很多,勤劳是原因之一。)

同学们,因为勤劳,我们也才有了闻名于世的国家名片。上面印着苍茫山脊上的万里长城,恢弘壮丽的兵马俑,庄重神圣的莫高窟,横跨世界屋脊的西藏铁路,深入海底的钻井平台,静默不言的跨海大桥,呼啸而过的中国高铁。当然,仔细看去,上面还写着一排无形的大字——勤劳的中国人。(主体部分的第三个层次,作者的又从国家发展层面再次强调勤劳的价值,列举了历史和当下的伟大成就,并归结到勤劳的层面上加以强化。)

反观当下,作为新时代的我们却存在着回家葛优躺,洗衣靠父母,吃饭等人送,扫地不积极,学习变懒散等不正之风。英国有句谚语:“懒惰没有牙齿,但却可以吞噬人的智慧。”我想,长此以往,我们失去的不仅是生活的自理能力,更是求知的动力。有人说劳动的事可以交给人工智能,诚然,这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科技给予了我们越来越多的便利。但是,科技也不可能完全解决我们人类的全部需要,相反,人类需要更高级的劳动和更高的智慧来管控科技。否则,被奴役的只会是我们自己。(接下来作者在前文正面立论的基础上,结合材料中的任务情境,联系当下,从勤劳的对立面懒散来谈危害,并对以人工智能代替劳动的错误进行批驳,得出人们不仅需要劳动,更需要高级劳动的观点。)

在未来人工智能流行的年代里,我希望我们仍然能够时刻想起《平凡的世界》里那些在黄土地上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老农们,想起那句:“只有劳动才能使人尊严的活着,劳动对每个人来说不仅是一般意义上的生存需要,而是体现一个人生命的价值,任何劳动都会受人尊重。”

同学们,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作者从历史、当下更谈到未来,始终紧扣劳这个核心词。结尾引用《平凡的世界》里的哲理语句,提出尊重劳动的希望,升华主题。在展开论述中自然扣题,文章内核符合材料主题,没有贴标签之感。)

二、清晰地呈现结构

一篇文章如果要给读者一目了然的感觉,清晰的结构安排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很多学生在行文中由于缺少结构意识,不能从宏观上把握文章写作思路,想到什么就写什么,造成谋篇布局混乱,出现交叉表达、重复表达,甚至颠三倒四、语无伦次的现象。要避免这种现象,就必须强化结构意识,写作时做到纲目并举。

议论文整体常用结构是“引论+本论+结论”,即在议论文开头一般要鲜明地提出中心论点,本论部分即在文章的中间要围绕中心论点展开分析论证,或横向展开,或纵向开掘,或正反对照,结论部分即在文章的结尾部分,或得出综合性结论, 或提出前瞻性希望等。

比如上一篇例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作者从观点出发,开篇提出劳动的总体价值:勤以修身,劳可安邦。然后用三个分论点逐层推进,展开论证为什么要劳动:勤劳对于个体的作用,对于民族延续的作用,对于国家发展的作用,分析其价值和意义。再结合当下,驳斥现下存在的错误观点,强调“科技时代,人们不仅依旧需要劳动,还需要更高级的劳动。”逐层深入,逻辑清晰。

以上是通过理论的方式展开,也可以从错误现象出发,运用驳论的方式论述,比如文章也可以从当前中学的不理解和不愿意劳动的几种论调出发,对材料中的“劳动占时间”“劳动交给人工智能”“花钱请人劳动”三种说法,揭示它们的实质,剖析其带来的危害,有的放矢地思考劳动在当下究竟还有没有必要,再追问分析劳动的价值和意义,把劳动放到个人的成长、社会发展、民族复兴中考虑,最后发出倡议。这种方式也可以使文章显得有针对性和现实意义。

一般说来,议论文的论证过程中不要采用万能分论点,建议论证要有动态推进,层层深入之感。

三、多样地推进说理

要写出“有灵魂、有逻辑、有层次感”的议论文,不仅要有清晰的全文结构,也要有符合逻辑的多样的分析说理,运用多种思维分析说理,透过现象看本质,揭示事件的内在关系,并运用体现思维关系的关联词或表示说理层次的“路标”词等指示文脉,可以让文章内容更有内在文理。比如例文一片段:

不仅如此,勤劳也是中华民族绵延至今的原因之一。中华民族何以屹立不倒,绵延至今?有人说是外儒内法的治国之道,有人说是农耕文明的稳固保守,有人说是大海、大漠、大山对于外来文明的阻隔,也有人说是中华文化的包容和共生能力。诸如此类的回答,不胜枚举。我想,中华民族的延续性与长期扎根于农耕的中国人自然形成的勤劳淳朴、任劳任怨的精神特质也不无关系。因为勤劳,我们在黄河岸边的黄土地上留下了民族的足迹;因为勤劳,我们走过了坎坷屈辱的抵御列强的近代重生之路;因为勤劳,我们坚定不移、从容自信地追逐着我们的复兴之梦。(选自2019 年高考全国卷1 例文《人生在勤,不索何获》)

这个语段运用了因果分析的方法,寻因溯果,从勤劳使先民得以生存、勤劳使中华民族摆脱了屈辱的历史,勤劳使中华民族走向复兴,来分析勤劳是中华民族延续至今的原因之一。从民族延续和家国复兴的角度,分析为什么要提倡“劳动精神”,表明自己的观点,让论述更深刻。使用“原因”“何以”“因为”等语言标志让剖析的思路显得很清晰。再看这个语段:

我们的学习任务固然繁重,但不意味着我们就可以光明正大地免于劳动。试想,一代读书人若成了只会吟经诵典的考试机器,这岂不是历史的倒退、错误的重蹈?我们不必被劳动吓倒,劳动何其微小,你我举手之劳亦可辟出桃源。或捡拾垃圾,建美丽校园;或志愿服务,创卫生城市。这些既不占用过多时间、又能奉献自身价值于社会之举,何乐而不为呢?(选自2019 年高考全国卷1 例文《以小我之劳,筑大国之梦》)

这个语段采用假设分析法,以“试想……若……岂不是……”的句式,进行假设分析,说明以学习作为不劳动的借口,带来的后果,驳斥了部分青年人错误的论调,也就论证了劳动必要的观点。片段三:

劳动,是我们每个人必须经历并坚持的磨炼。多少先贤临终前散尽家财,不给子孙留下金钱,不就是想让后代深知成功来之不易的道理吗?唯有经历劳动的洗礼,挥汗如雨,奋斗筑梦,才能悟得真谛,享受劳动所带来的快乐。而这,恰恰比起珠宝玉石更为珍贵难得。相比之下,当下有些青年人惧怕劳动之苦难,甚至逃避、不屑于劳动,为此自称“懒癌晚期”,殊不知,未经劳动的风吹雨打,哪得云销雨霁后的彩虹绚烂?没有劳动的厚雪覆盖,哪得来年的谷物丰收?(选自2019 年高考全国卷1 例文《以小我之劳,筑大国之梦》)

这段是采用了对比分析的方式,通过将“先贤”与“有些青年人”的做法态度进行比较分析,凸显了部分青年人态度的错误,引发青年对劳动的意义产生思考。

当然,还可以采用例证、引证、喻证等手法,丰富论证形式,使文章更有理有据。

四、增强文章感染力

在议论文写作中,清晰有效地说理非常重要,但如果只是抽象地说理,概念化地论证,会使得文章单调、枯燥、千人一面,千篇一律,影响文章的表达效果,尤其在一些应用文体中,文章具有打动人心的感染力尤为重要。一篇有感染力的议论文不仅要能明确的说理,也需要适时地融情于理,化抽象为具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努力追求一种不同的表达效果。

如2019 年全国1 卷的观后感例文:

忆五四峥嵘岁月,请长缨不负青春庄严肃穆的会场,铿锵有力的字句,一下子将时光压缩了一百年,让距离腾挪了几万里。五四,一个属于新中国的词汇,一个属于中国青年的标识,正在一下重似一下地撞击着,那个埋头书桌的我,和我的灵魂。(首先根据具体的情境,交待感悟生发点——五四精神,引出下文内容。既有时间感又有空间感,语言很有表现力,强烈地表达了五四精神对平日直知死读书的“我”的冲击。)

那声音让我想起的历史,浮雕般一一涌现。

鸦片战争、甲午战争、《新青年》、外争主权内除国贼;师夷、体用、洋务、实业、德先生和赛先生;陈独秀、胡适、鲁迅、钱玄同……于是,最黑暗处迸出了天光,沉疴累累的老大天朝艰辛地诞下了朝气昂扬的少年中国。

“凡是愚弱的国民,即使体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壮,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永远像青年一样的斗士鲁迅,毫不留情地解剖到我们皮肤的底层;“然而几个人既然起来,你不能说决没有毁坏这铁屋的希望”,于熟睡中惊起继而创办《新青年》的钱玄同如此呐喊……

五四最大的意义,我想便是打破了我们的“一直都如此”,是之于愚昧落后的怒吼,是面对满目疮痍的奔走,是青年的胆气和担当。(回溯历史,通过举例、引用论证五四精神的价值和意义。在论论述五四的意义时作者用了一系列具有表现力的动词短语迸出了天光,艰辛地诞下了,表达五四对于中华民族的时代意义。是怒吼,是奔走,是胆气和担当,写出了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特征和五四青年的家国情怀。)

十年饮冰,难凉热血;百年回首,自请长缨。

于是两弹一星功勋程开甲,放弃优厚的国外待遇,学成归国,献身于我国的核武器研究;于是26 岁便登上开山岛一守就是32 年的王继才,在风浪拍岸中坚守着他的赤子情怀;于是那个从繁华的城市走进大山深处的徐本禹,用刚刚毕业的稚嫩肩膀,扛住了倾颓的教室,扛住了贫穷和孤独,扛起了责任和担当;于是在殿堂和田垄之间选择了泥泞的秦玥飞,背负着自己的青春,离开耶鲁,在荆棘和贫瘠中俯首躬耕拓荒守梦……(由历史过渡到当下,列举五四精神新的延续,在排比举例时作者以一种形象化的描绘,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个时代英雄活生生的“人”的形象。)

于是也想起了不久前刚开始的,那场没有硝烟的战争——中美贸易战!记得曾有人说,美国如果真要打击中国,不用长枪大炮,一个小小的芯片就能搞定。一百年前的坚船利炮,一百年后的核心技术,此刻正值青春的我们,又该做何想?是“躲进小楼成一统,管他春夏与秋冬”的浑浑噩噩得过且过?是做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追求权位与高薪?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是我还小?(联系当下形势,运用一连串的反问,既批判了眼下一部分青年的错误观念,也引发当代青年产生怎样继承五四精神的思考。)

亚里士多德曾说,时间碾碎万物,一切都因时间的力量而衰老,在时间的流逝中被遗忘。一百年了,先驱已逝,但五四精神呢?胆气与担当呢?

雪崩的时候,每一片雪花都有责任。书桌前的我,抬起头,那不远的远方清晰可见,那巨人的言语久久回荡:无限的远方,无数的人们,都和我有关。(鲁迅的名言既引发了深思,又是在号召年轻人,继承五四精神,担当强国责任。文章从历史上的五四精神写到优秀青年对五四精神的延续,并激励当代青年要有更多的担当意识和爱国热情,在说理的同时渗透了作者深厚的情感,体现了作者深深的家国情怀,也更容易打动人。)

当然,一篇优秀的议论文还包括很多元素,比如深邃的思想、别致的素材、独特的角度等等,这些都有待同学们在平时的训练和积累中提高。在进行高考作文备考时不妨多接触社会,倾听时代足音,把握时代的脉搏,注重理性思辨,提高作文思维能力,强化情境写作训练,培养写作任务意识。

总的说来,近年高考中实用性文本的写作,依然与实际生活息息相关,与议论文写作思维息息相关,当然,对考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清晰了语文素养提升的具体方向,更符合新形势下社会对人才的能力需求。

猜你喜欢

议论文劳动文章
劳动创造美好生活
议论文阅读专练
快乐劳动 幸福成长
Get两种论证法,一举拿下议论文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议论文的标题与首尾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热爱劳动
拍下自己劳动的美(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