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反思与重构

2020-02-23张治平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言语形式教学内容

张治平

高中课本里的小说文本,与其它类型的选文似乎不同,学生无需教师的指导,也可以读得津津有味。一般而言,教师只要围绕人物、情节、环境来引导学生学习,导致初、高中的小说教学内容趋于一致,没有梯度。审议并确定高中小说的教学内容,是语文课堂教学的应然诉求。

一、高中小说教学的问题

小说作为影响最广、受众最多的文学作品形式,为什么难以在高中语文课堂上教出一番作为呢?笔者认为有两个方面的主要原因。

一是自我教学评价易位。在课堂教学的自我假设中,比较认同“高考是指挥棒”,也即是课堂教学的重要评价标准。高考题型的设置无形中充当着常规课堂教学的方向标。《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中提到:“根据诗歌、散文、小说、剧本不同的艺术表现形式,从语言、构思、形象、意蕴、情感等多个角度欣赏作品,获得审美体验,认识作品的美学价值,发现作者独特的艺术创造。”[1]同时,要求学生能够结合所阅读的作品,尝试创作。这个学习目标的要求是很全面、很到位的,可现在的问题是,很少有教师将此作为课堂教学的指导思想,往往是“考什么教什么”,也即,小说文本的课堂教学评价倾向于高考考题的设置,导致学生的小说阅读视野极其狭隘。当然,这也反映出“课标”中设置的学习目标与高考命题有分离。但我们知道,高考命题永远只能部分体现“课标”精神,课堂教学因而只能与“课标”精神部分一致。在一定程度上,自我教学评价易位导致小说教学内容窄化。

二是教学的重点不明。小说教学,重在内容的探讨,还是重在形式的探究,历来不明确。课堂教学中,教师喜欢引导学生探讨小说的主题,特别是近年来关于语文性质的论争,导致“人文性”占上风后,引导学生体察作品的人文内涵更是成为“理所当然”。这对于初中小说文本教学而言,无可厚非;但对于高中小说教学来说,窃以为,是一种严重的错误倾向,不能体现高中小说教学的实质。由于小说创作时代的久远,学生很难真正走进小说、走近作者,很难真正把握小说的主题。再者,小说主题的隐晦历来也有纷争。也许大家还记得,梁晓声创作出《陈奂生上城》后,全国的文艺评论界都在界定小说的主题思想,结果问及梁晓声时,梁晓声说他自己也不知道。说明小说的主题是后人的阅读增值,与小说本身没有关系,但与构成小说的言语形式和读者的阅读体验有关系。

二、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重构

重建高中小说的教学内容任重道远。一方面需要稳定原有的教学内容体系,另一方面需要提升到更高的层次。对于后者,有两点需要重新确定。

其一,小说教学的核心应是言语形式的探究,而不是小说主题的探讨。花两节课,就让学生了解这篇小说“揭示了什么,批判了什么,表达了什么”,即引导学生弄清小说的人文主题,这就偏离了教学的方向。“形式为自己创造内容”(什克洛夫斯基语),只有引导学生认识小说人物的语言特点,才能感知小说内容的丰富。小说内容的丰富就暗含在小说的言语形式中。言语是语言的表现形式,作者创作时运用的符号——言语,便是他要表达的形式,理应成为读者走近(进)小说文本的重要依据。作者说、写的过程就是人文精神生成的过程。光探讨小说的人文主题,而丢弃作者说、写的过程,是舍本逐末的做法。而作者说、写的过程,只有通过言语形式去还原,才有可能通达其真谛。

语文的基本性质是工具性,语文教学要以语言文字作为立足点和出发点。教材是个例子,目的是引导学生向生活延伸,触摸社会,由语言洞明世事,用言语练达人情。《祝福》中鲁四婶说的“你放着吧,祥林嫂!”一句,怎么就断了祥林嫂“活下去”的最后念想?如果教师不引导学生体悟这八个字的妙处,学生不可能知道祥林嫂到底是怎么死的。你最后告诉学生小说“揭露了中国封建思想的罪恶,表达了作者对封建思想和封建礼教的痛恨”,这对于学生理解《祝福》有作用吗?没有。学生自己是读不出来的,他知道祥林嫂好可怜,但不知道小说《祝福》的艺术价值。就如我们看毕加索的画,光知道它很值钱,但不懂得欣赏它的美一样,缘于不知道作品的艺术价值。《林黛玉进贾府》中,读过书的黛玉面对宝玉问她“可曾读书”时,为何答道“不曾读,只上了一年学,些须认得几个字”?奇怪,明明前面贾母问她的时候,还说“只刚念了《四书》”,这番就对宝玉撒谎,没道理呀?原因在于黛玉问姊妹们“读何书”时,贾母的一句话:“读的是什么书。不过是认得两个字,不是睁眼的瞎子罢了!”言语之间,不喜女子读书的意思表露无遗,黛玉心领神会。一见黛玉的聪慧,二见贾母的威严,三见社会的偏见,四见文化道统的无情。学习这样的小说,只探讨小说的主题,哪个学生能读出这里面的道道来?下次再读它的时候,又有哪个学生说出自己的喜爱来?怕是学生读了一辈子《红楼梦》,还只知道其间让人可怜可悲可叹可恨的三角恋爱。言语的形式赋予了语言的内容,但只有细评,才可读出其背后的东西来;也只有细评,才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自行揣摩,学以致用。

其二,在学习小说的时候,焦点应是学生“学了什么”,而不应是教师“教了什么”。如果不是文言体小说,学生也能读得头头是道、津津有味,那还要你老师教什么呢?即便是浅易的文言体小说(如《西游记》),小学四、五年级的学生也能通读。为什么呢?他只看情节,他跳读,自然也读得满心欢喜。然而,高中学生如果还是建立在这样的阅读层次上,那他绝不会读《三国》,读《水浒》,读《红楼》,他宁愿读网络版的情爱小说。林黛玉和贾宝玉爱得好好的,非要弄个薛宝钗横在里面,学生想不明白,读起来没劲,“人物的心理过程不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读者就产生了抗拒感,无动于衷”。[2]倒不如偷看低俗的情爱小说来得直接,来得刺激。所以说,高中的小说教学,必要的阅读方法传授也是不可少的,即浅易的文艺欣赏的理论。也即是注重学生学了什么,除了初中时就大讲特讲的小说三要素——人物、情节、环境以外,学生还需要学习小说的什么,是应该有所确定的,而不是只是教师一味地满足于自己对小说的解读,以博取学生对教师“才高八斗”的赞叹与歆慕。“为什么在小说中写恋爱总是三角的,甚至是多角的,三角恋爱提供了心理的错位。”(孙绍振语)这就是《红楼梦》的艺术价值。“相爱的人却不能心心相印,而总是心理错位,小说才有艺术。”这就是欣赏小说的简单理论之一,学生需要学习。

所以,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小说本身,是小说教学的重中之重。对于教师来说,上起小说文本来,也知道如何评价自己课堂教学的得失与优劣。按照王荣生教授的说法,适宜的教学内容是评价一节课的前提,如果教学内容不对路,就难以评价课堂教学的优劣。当然,高中小说教学内容的重构,还需要高考评价的正确引导与支持。通过命题设置,引导高中小说教学内容超越对小说的阅读理解分析评价层面,提升到对小说言语形式的探究、对小说的艺术价值的欣赏与鉴定层面。

猜你喜欢

言语形式教学内容
言语思维在前,言语品质在后
小议过去进行时
微型演讲:一种德育的新形式
搞定语法填空中的V—ing形式
《世说新语》中的“言语”趣味故事
“启蒙运动”一课教学内容分析
发现“形式” 践行“形式”
“清末新政”也可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
关于冬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