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例谈中学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教学

2020-02-23王晓光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李清照诗文群文

王晓光

中学阶段的古典诗文学习有着重要的意义,不仅提升学生自身的文化修养,更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语文教师应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提高教学效率,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文的学习兴趣。群文阅读教学简称群文阅读,是我国近年来逐渐兴起的一种具有创新性的阅读教学实践方法。群文阅读的定义可表述为:“师生围绕一个或多个议题,选择一组结构化文本,在单位时间中通过集体建构达成共识的多文本阅读教学过程。”[1]将群文阅读与中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相结合,突破单篇古诗文教学的局限,以一篇带多篇,可以使学生对古典诗文达到更深刻、更全面地理解,实现古典诗文教学的高效与高质,并且锻炼中学生的思维品质,进而提升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

一、中学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优势

中学语文课程所涉及的优秀古典诗文是中国世代文人智慧与情感的结晶,也是中华民族源远流长的文化及精神气脉所在。但由于古诗文年代久远,作品创作时代背景与现代生活相差较远,学生难以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且古诗文中有不少字句生僻、晦涩难懂,加上长期以来不少教师对于古诗文教学简单粗暴模式化,如以讲代读、以译代品,重实用技巧、轻审美体验,更有甚者停留在死记硬背、反复默写、应试备考的层面,所以学生对古诗文的兴趣不高、积淀浅薄,更缺少学习能力和思维碰撞。针对以上现状,笔者认为在中学古典诗文阅读教学中开展群文阅读活动具有以下优势:

(一)打破厌倦情绪,激发古诗文学习兴趣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语文课程应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中国是拥有五千多年文明的文化大国,在璀璨的历史长河中,每一篇古诗文都像一颗闪亮的明珠,熠熠生辉。但是长期传统单篇诗文的教学方法,让学生觉得缺少新鲜感,对古诗文的学习产生枯燥和厌倦心理。在大力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聚焦提升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视域下,上有趣、有质的语文课,品有情、有味的诗文势在必行。所以将难易适度、数量适中、内容有趣的多篇古诗文进行群文阅读教学,采取“自由、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和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是传统语文教育与现代社会学习特征相结合的有益探索与实践。这种教学方式不但保护了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和质疑精神,锻炼了学生的思维品质,同时也利于形成开放而有活力的课堂氛围,从而激发学生学习古诗文的兴趣。

(二)多篇集中学习,提高古诗文教学效率

首先,传统单篇古诗文阅读教学容易产生“满堂灌”的现象,在重难点的把握上不够严谨。中学生由于具有多年的古诗文知识积累,教材中不少文本对于学生来讲不难理解,可以通过自主阅读来解决问题,老师如果用一节课的时间针对一篇文本在一些简单易懂、细枝末节、边边角角的问题上进行挖掘,毫无疑问是在浪费时间,是一种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行为。其次,中学教学时间紧张,学生学习任务繁重,如果将相关的文本进行整合实施群文阅读教学,必定会节省师生的时间。把原来需要几个课时的教学内容用一个课时讲完,既能避免一些知识点的重复讲解,让教学过程思路清晰、重难点突出、核心明确、使学生印象深刻,又能改进以讲代读、死记硬背、模式化的教学方式,真正地做到了教学的省时高效。

(三)一篇带读多篇,拓展古诗文学习宽度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 年版)》在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明确指出“普通高中语文课程应继续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古诗文群文阅读选文可以结合教材内多篇,也可以结合教材外多篇。这种一篇带多篇,课内带课外的方式无疑打破了单篇阅读教学的局限和教材的狭小范围,拓宽了学生的视野,增加了学生的阅读量,使学生在紧迫而有限的课堂时间内积累高质高量的精华,极大地弥补了学生对古诗文积淀浅薄的不足。而建立在群文阅读基础上的积累,不是功利性的为考试而积累。学生在群文阅读过程中通过比较鉴赏文本领略到中华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受到艺术的熏陶和审美的感染,其最终目标是实现学生语文素养的长远发展和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累传承。

二、中学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选文原则

进行中学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是对课标的自觉践行,更是语文教师对古诗文教学实践的一种积极尝试。但这并不意味着教师随意拿来几篇古诗文文本就可以拼凑为“群文”,如果想要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达到预期的效果,笔者认为需遵循以下原则:

(一)适题性原则

所谓“适题性原则”,是指在选择古诗文群文文本时要在一定的主题范围内。群文本之间以主题为中心既具有高度的相关性,同时又要具有一定的拓展性。教师上课前要广泛阅读,博观而约取,“观而有选、取而有择、有的放矢”。紧扣课标和教学目标的要求,杜绝引入似是而非的文本,以免对学生造成干扰。选择恰当的文本是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实施的基本前提。

(二)适度性原则

所谓“适度性原则”是指所选群文的难易要适度。群文必须是学生通过课堂学习能够理解和掌握的,要接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太过简单的文本较难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较少有探究的价值;过难的文本又会使学生对古诗文原有的畏难情绪“雪上加霜”,两者都不利于古诗文群文阅读的实施。

(三)适量性原则

所谓“适量性原则”是指所选群文的数量要适中。单篇古诗文阅读教学枯燥、乏味、效率低,但是群文教学也不可选文过多、泛滥成灾,应适可而止。课堂教学时间有限,须考虑课堂节奏和学生的接受能力,节奏太快、信息量过大同样会使学生产生压力和厌倦心理,无法达到预期的学习效果。

三、中学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

中学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既考验教师的文本解读功底、古诗文积淀水平和语文阅读教学理念。基于本文上一部分提出的“适题”、“适度”“适量”的选文原则,笔者认为在中学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教学的实施中可做以下尝试:

(一)同一作者同一时期的作品

在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苏轼《念奴娇·赤壁怀古》的教学中,将《赤壁赋》(前)引入课堂。打破单篇阅读的限制,以苏轼遭受“乌台诗案”后被贬黄州的史实作为共同的背景,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赤壁)、同样写到了“江”和“月”。但是比较这两篇作品不难发现,同样的赤壁在词和文中却呈现出完全不同的两种风景和意境,也反映出苏轼两种截然不同的心态。

1. 同写赤壁之景,但景色不同:词中的赤壁是“乱石穿空,惊涛拍狼,卷起千堆雪”,是壮丽的、豪放的赤壁;赋中的赤壁是“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相接”,是静美的、婉约的赤壁。

2.同写赤壁之战,但歌颂的人物不同:词中歌颂周瑜,“羽扇纶巾”“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小乔出嫁”勾画出周瑜雄姿英发、指挥若定、风流倜傥的“儒将”形象;赋中歌颂曹操,“破荆州,下江陵”“旌旗千里,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写出了曹操的一世之雄。

3.词和赋中体现了不同的“风流”:词中体现出周瑜“雄姿英发”“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豪杰风流”,同时写到“小乔出嫁”,苏轼把小乔转化为周瑜的红颜知己,英雄灭敌,红袖添香,于“豪杰风流”中又掺入了一点“才子风流”;赋中,写曹操“一世之雄”但终究逃脱不了生命的大限,继而充分开发水、月、风的人文属性,宣泄生命短暂的悲哀,又用辩证思想得出“盖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不曾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的人生哲学,最后用佛家哲学中七情六欲随缘生色悟出“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达到旷达超然的高妙境界,体现出一种“智者风流”。

4.词和赋分别体现出苏轼两种人生态度:词中苏轼以周瑜自况,体现出他明知生命短暂,仍然洋溢着建功立业的豪情,是一种儒家经世济民的入世态度;赋中写一个智者在逆境中放浪山水,做宇宙人生的哲学思考,享受生命的欢乐,是一种道家随缘自得的出世态度。

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学生了解到虽然苏轼在同一时期、同一地点、同样写了“赤壁”,心境和意境却完全不同,因此学生更立体地理解了两篇文本的内涵,更深刻地体会到出世与入世的双重心态在苏轼身上的矛盾统一,借此也使学生了解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2]这种中国古代文人中普遍存在的矛盾心理。

(二)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作品

在普通高中语文必修(上册)第三单元李清照《声声慢》教学中,可结合《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和《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组成群文,进行教学活动。李清照早期生活优裕,婚后与丈夫赵明诚伉俪情深。金兵入侵中原之后,经历靖康之变,李清照流落南方,丈夫病死,晚年境遇孤苦。这三首词分别是李清照在婚前、成婚后和晚年三个时期所作。

1.《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是李清照早期的作品。词中描绘的是少女时期的作者与女伴们在溪亭边游玩的场景,天色渐晚,玩到尽兴趁夜色赶快调转船头,不料走错了路,小船闯入了茂密的荷花深处,惊起了荷塘中栖息的鸟儿。一个无拘无束、活泼开朗、健康成长的少女形象跃然纸上,一副纯真无邪的画面映入眼帘。

2.《一剪梅·红藕香残玉簟秋》写于李清照与赵明诚婚后不久,当时赵明诚负笈远游,李清照写此词送别。然而词并没写“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的离别场景,而是别后的相思和思念。上阕首句写暑去秋来,开篇便饱含了青春易逝、红颜易老之感。相思之情不能排解,便坐上小船划进池塘。白天仰头远远凝望云卷云舒的天际,期待丈夫的锦书寄来;晚上在皎洁的月光下倚栏独望,心中满怀丈夫归来的期望。下阕首句呼应上阕的青春易逝的伤感,之后用“一种相思”与“两处闲愁”“才下眉头”与“却上心头”对举,细腻地写出相思之情无处不在、无法解脱,同时也写出了李清照与赵明诚之间的纯洁之爱和心心相印之情。

3.《声声慢》这首词是李清照晚年的名篇之一。靖康之变后李清照失去了心爱的丈夫,也失去了自己的家园。流离失所中为保全赵明诚生前托付给她的文物,她选择再嫁张汝州,本想寻求保护,没想到却使人生跌入了另一个噩梦,后来又艰难地在世人的非议中与之离异。作此词时的李清照已年华不再,经历了国破家亡,夫死家散。开篇十四叠字连用,造语新奇而又自然妥帖。词中那满地凋零的黄花不仅仅是眼前的黄花,更是李清照命运的写照。整首词从秋天乍暖还寒、寻寻觅觅的早晨,到三杯两盏淡酒、眼看大雁南飞、再见黄花堆积的白天,之后到雨打梧桐的黄昏,最后到独守窗前的夜晚,淋漓尽致地表现了作者晚年度日如年的孤寂愁苦之情貌。

通过这组群文阅读学习,把李清照的作品放在特定的历史背景和人生节点进行解读,学生了解到李清照一生三个阶段词风的变化:前期的词多写无忧无虑的少女生活;中期多写深情妙丽的望夫词;当受尽了坎坷和磨难后,到了晚期她的心境和词境变得沉重哀伤,让人不忍卒读。这样的教学方法使学生对李清照及其作品有了更深刻、更系统的理解和认识。

(三)同一意象在不同作品中的运用

在中国这个有“苦吟”传统的国家,一个意象往往要经历几代文人呕心沥血的追求,将一个客观事物融入文人的人格情趣,在反复运用中,固定的带上了某种特定的意趣,这个客观的事物就成了“意象”。“一切景语皆情语”,[3]历代文人将自己的喜怒哀乐和成败得失融入明月,赋予明月特殊的情感,使月亮在中国古典诗歌中成为一个经典意象。在学习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上册第三单元中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将李白的《月下独酌》一起进行阅读,体会明月的独特内涵。

1.明月之怀人。苏轼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上阕营造了一种似人间又非人间的意境,一种又醉又清醒的感觉,其中“起舞弄清影”的意境是从李白“对影成三人”转化而来。下阕写从天外幻觉中转向人间,写明亮的月光无处不在、普照人间,似乎是月光太过明亮使得词人失眠,其实思乡、思亲才是失眠的真正原因。词中的“圆”字包含双重意味:一是中秋月亮形状之圆;二是由月亮形状之圆引申而来的团圆之意。从“何事长向别时圆”的恼人埋怨,到“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的自我安慰,最后到“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望月寄情,词人借“明月”表达出对亲人真挚而强烈的思念之情。

2.明月之孤独。李白的《月下独酌》诗题中一个“独”字,便可感到诗中孤独的意味。诗中意脉多次转折,开始在花间独自饮酒,没有亲人和好友,诗人为了打破孤独便举杯邀月以减少自己的孤独之感,这是第一次转折。月不解饮,只有影子相伴,于是又回归孤独,这是第二次转折。诗人并没有气馁,而是坚持反抗孤独“行乐须及春”,在歌舞中使反抗孤独达到高潮,这是第三次转折。可是“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诗人意识到自己喝醉了,反抗的胜利只是暂时的,孤独之感再次袭来,这是第四次转折。最后他将孤独的排解寄托于遥远的云汉之间,在自我安慰中全诗收尾,这是第五次转折。诗人用月的意象将形影相吊的孤独表现到了极致,隐含着诗人在人世的悲凉之感。

除此之外,在苏轼的《记承天寺夜游》中,月亮化为词人的知己和好友;在王维的《鸟鸣涧》中月光表现出一种澄明宁静的意境,也反衬出诗人内心的空灵明净。这些都是中学生须熟悉的作品。明月自古对中国人有不可替代的特殊意义,通过群文阅读教学可以使学生理解“明月”这一种文化现象,体味到明月丰富的文化内涵。

(四)同一题材在不同作品中的表达

以边塞为题材的诗在唐诗中比较常见,唐朝期间各民族不断融合,民族冲突、边塞战争频繁。这些历史现象对当时的现实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同时也成了许多诗人的创作题材。在教学中将人教版九年级语文下册第六单元中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和王维的《使至塞上》整合进行群文阅读教学,体会边塞诗中所呈现出的不同风格的美。

1.《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之苦寒美。首先诗中描写了雪之大,雪之急,让人感受到自然环境的寒冷,将大雪压枝比作“梨花”,体现出一种以苦寒为美的豪迈感觉。之后用“角弓”和“铁衣”两个细节,写出了苦寒之美的第二个方面。在片刻的愁苦之后又写到:“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欢送即将回中原的好友,渲染出欢腾、热闹的氛围,写出了在严酷的环境中,战地特有的欢乐情调,这是苦寒之美的第三个方面。最后以茫茫雪地里马蹄的痕迹结尾,以无声的画面揭示不可直观的离别之情,这寂静的画面渲染出了苦寒之美的第四个方面。

2.《使至塞上》之图画美。王维不仅是诗人,还是位画家。他自认为他的绘画才能超越了写诗,他曾说过:“宿世谬词客,前身应画师”(《偶然做六首之一》)。苏东坡在《书摩诘〈蓝天烟雨图〉中也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4]在这首诗中王维描绘了一副美好的图画。孤烟是垂直的,长河是一条水平线,这样的静态构图对景物和意象进行了高度提炼,使诗前一部分写到的征蓬、归雁、白云、黄沙都消失不见了,留给读者的只有一个极其空阔的、静止不动的画面。一轮落日,圆形的弧线和横平竖直的构图相得益彰,使宁静而单调的画面丰富起来。这种丰富不仅是形式上的,而且包含内容上的。作为战争警报的孤烟用静态的垂直构图来表现,画面的稳定感和战争一触即发的紧张感结合,形成一种紧张与宁静交融的境界,构成了一种具有对比性的张力。用静态的构图与紧张的战争氛围拉开审美距离,这其实也是诗人内心对战争形势感受的净化。

边塞诗人以其特有的抱负和理想写就边塞诗章,构成了边塞诗丰富雄浑的气象。学生通过群文阅读感悟到边塞诗中不同风格的大美,同时从中汲取奋发向上的力量。

除此之外,古典诗文群文阅读还可以从主体情感如“孤独”“悲愤”“女性的独特情感”等进行分类学习,也可以从古典诗词美学视角进行主题分类如:“沉郁顿挫”“豪放”“婉约”等等。无论选择什么的主题,核心议题必须明确且具有针对性,这样的群文阅读才有价值,才能使学生触类旁通、举一反三。中学古典诗文群文阅读教学对培养学生古诗文学习兴趣和提高学生古诗文鉴赏能力均具有积极作用,同时也可以极大地提高课堂效率,达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语文教师应积极践行课标要求,对古诗文群文阅读教学方法不断进行尝试、创新、总结、提升,在师生集体探究中促进教学相长,最终实现中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猜你喜欢

李清照诗文群文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以文为诗”辨正——从诗文之辨看韩愈长篇古诗的节奏处理
玉楼春·红酥肯放琼苞碎
谈以生为本的群文阅读教学策略
点绛唇
初中群文阅读的文本选择及组织
如梦令
群文活动
极相思·检翻旧日诗文
天下诗文第一楼 绵州越王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