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改革探讨
2020-02-23彭有明
彭有明
(宜春学院 文传学院,江西 宜春 336000)
语言学概论是汉语言文学专业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同时也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理论课,还是这两个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它具有很强的基础性、专业性和理论性。国内很多老师都对该课程的教学进行了改革,但这些改革大多数是基于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门针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相对薄弱,专业特点没有得到充分的体现。基于此,本文将从专业特点的角度对该课程的教学改革作进一步深入探讨。
一、课程学习现状
(一)课程所使用的教材
现阶段,在国内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主要有徐通锵、叶蜚声所编写的《语言学纲要》(1981北京大学出版社),高名凯和石安石主编的《语言学概论》(重排本1987商务印书馆出版),邢福义、吴振国主编的《语言学概论》(2002华中师范大学出版),以及伍铁平主编的《普通语言学概要》(2006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等等。这些教材最初是供汉语言文学专业的学生使用的,后来也供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使用。曾毅平(2001)认为,这些教材虽然都是优秀教材,但它们大多也存在一些不足:理论性较强、举例脱离学生生活实际、内容陈旧等问题。[1](P71)特别是对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国内语言学概论教材中的内容与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实际关联度不够,书中列举的例子也没有和对外汉语教学的实际需要结合起来。
(二)学生学习现状
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理论性比较强,很抽象,是一门比较难学的课程。据调查,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该门课程很重要,是本专业的一门核心课程,或学位课程。如果这门功课没学好,考试没达到一定的分数,那么可能就拿不到学位。面对着枯燥无味的语言学知识和理论,学生真正感兴趣的不多,但是出于毕业和考研的需要,大部分学生还是会硬着皮头学下去,只是他们的学习主动性不是很强。
二、课程学习现状产生的原因
课程学习现状在全国各大高校或多或少都存在,甚至有的学校还比较严重。“课程所使用的教材”问题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三点:一是教材的编写者是权威级的人物。当前各大高校所使用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大多是上面我们提到的教材。这些教材的编写者在语言学界都是权威级别的人物。徐通锵、叶蜚声,高明凯、石安石,邢福义、吴振国,等等,在语言学界都是响当当的人物!再加上他们的教材也编写得很好,这些教材自然就作为我们广大教师的首选教材。可是,这些教材编写之初可能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于是,它们与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需要的教材之间就产生了一定的差距。二是全国各大高校研究生入学考试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所使用的教材大体上也是我们上面所说的教材,不管是汉语言文学专业,还是汉语国际教育专业都一样。在所谓的“考研指挥棒”的作用之下,很多教师都会自觉不自觉地采用上面那些教材。三是当前似乎还没有人根据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特点专门编写出语言学概论教材。由于市面上没有针对性的教材可以购买,汉语国际教育专业也就只能和汉语言文学专业共用一种教材。后面两个原因使得当前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使用的语言学概论教材和该专业有些不匹配的现象得以延续。
“学生学习现状”所产生的原因主要有下面两点:一是语言学概论的教学内容确实很枯燥。不管是哪本语言学概论教材,都是介绍语言学的一些知识和理论,比如语音中的音位、音位变体,语义中的语义结构、语义范畴,语法中的形态、语法范畴,语言接触中的语言联盟、系统感染,语言演变中的语音演变、语法演变,等等,这些知识和理论都很抽象,都很枯燥。然而在课本中,既没有生动的语言,也没有动人的故事情节。如果一堂课都和这些枯燥无味的知识和理论打交道,学生怎么不会感到枯燥!二是学生学习的目的性不强。很多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学生认为,他们学了这门课程似乎没有什么实际的用处,特别是在汉语国际教学中使用不上,他们很少看到老师在课堂上讲授该门课程在考研,或在汉语国际教学中的实际运用,因此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也就大大减弱。
三、课程教学改革举措
根据前人研究的不足,又根据上面提及到的课程学习现状及其产生的原因,我们提出了该门课程的一些教学改革举措,主要有下面几点:
(一)制定适当的教学大纲和考试大纲
教学大纲是根据学科内容及其体系和教学计划的要求编写的教学指导文件,它以纲要的形式规定了课程的教学目的、任务;知识、技能的范围、深度与体系结构;教学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要开展汉语国际教育专业语言学概论课程教学就首先要制定适当的教学大纲。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和汉语言文学专业是两个不同的专业,有着不同的培养目标。前者主要是让学生了解语言的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及其运用能力。后者,除了前者的要求之外,还要求为第二语言教学打下坚实的基础。由于两者的培养目标不同,因此教学大纲自然也就不一样,后者要特别注重培养学生第二语言教学的能力。与教学大纲对应的考试大纲也应不一样。与考试大纲相对应的考试试题,汉语言文学专业和汉语国际教育专业应该要有一定的区分度,防止出现期末考试两个专业共用一张试卷的现象。至于两个专业的考试试卷有多大的区分度,需要老师在教学实践中不断地总结经验。
(二)补充相关的教学内容
如前所述,当前市面上流通的教材主要是针对汉语言文学专业的,这些教材和对外汉语教学还是有些差距的。郑路(2017)认为,应调整教学内容,加强教学针对性。[3](P114)目前教材存在的问题是,大多数教材的理论基本是建立在印欧语系和汉语材料的基础上,这就导致本门课程语言实例的选取多有局限,很多地方脱离了汉语国际教育专业所需要的语言实际。该专业的毕业生很多会在(东)南亚等地方从事汉语国际教育,比如印度尼西亚、菲律宾、泰国、柬埔寨等国,这些国家的语言,有的不属于印欧语系,有的还不属于汉藏语系,但教材涉及到这些语系(语言)的语料很少,所以,我们教师在课前要对教学作充分的准备,特别在举例方面要狠下功夫,多举一些更利于对外汉语教学的例子。比如在讲音位时,我们可将印欧语系中的英语、德语、法语、和(东)南亚等地的越南语、泰国语、马来西亚语以及中亚各国语言等音系拿出来讲解,让学生分析其中所包含的音位,并让学生归纳总结它们的音位特点。学生们认真分析之后,加深了对“音位”理论的理解,也增强了学习信心。当然,这样的教学对教师的语言学素养和视野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又如,在讲解语言接触时,教师可以举多举些(东)南亚语言的例子,用这些例子来讲授汉语对(东)南亚各种语言的影响。
讲解语言理论时,如果语言学概论教师所在的学校在国外开设了孔子学院或者建立了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基地,那么他们还可以结合孔子学院或对外汉语教学实习基地所在国的语言进行教学。这样的讲课,有的放矢。学生也能明白,所学的语言学知识和理论可以运用到对外汉语教学中去,也便于学生以后在对外汉语教学的实践中,更自觉地运用所学的理论解决一些实际的语言问题。自然,这样的教学就能取得很好的教学效果。
(三)结合日后的考研需求
在地方性本科院校中,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很多学生会选择考语言学或汉语国际教育专业的研究生。因此,语言学概论老师的日常教学要为学生的日后考研服务。关于考研和本科教学的关系,梁驰华、杨奔(2009)撰文指出:“考研不会必然干扰本科的教学工作,相反,如果处理得当,考研还能够促进本科的教学工作,也就是说,本科教学和考研是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关系。”[2](P86)笔者也赞同这种观点,根据十几年的教学经验,我们老师完全可以结合考研的需要进行课堂教学。那么我们应该怎样组织课堂教学呢?我们的做法是,老师在讲完概念、理论知识等之后,要让学生进行必要的练习。这个时候,老师可以拿一些和该节课所讲内容相关的考研真题让学生做一做,以ppt的形式展现,如果是论述题,还可以让学生拿到课外去做。学生做完之后,老师进行批改。批改完之后,老师结合学生所容易犯的错误,及时进行讲解。需要注意的是,这种练习,并不是叫学生把所有的考研试题都一次性做完,而是本节课讲到了哪个知识点,就挑选出包含这种知识点的试题让学生做。这样做,很容易激发很大一部分考研学生的学习兴趣,既巩固了所学的知识点,又有利于将来提高考研成绩。
(四)转变传统的教学方法
很多学生认为语言学概论课枯燥无味,这与大多数老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法有很大的关系。传统教学主要是指教师左手几页讲稿,右手一支粉笔在讲台上进行讲解知识的一种教学。在这种教学方式下,老师把需要板书的教学提纲和教学重点写在黑板上,学生在座位上听讲并作相应的记录。传统教学法以“传递—接受”为基本特征。也就是说老师在讲台上讲,学生在台下听。这种教学法在中国实行了很多年,带有明显的缺陷,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对理论性较强的语言学概论课程更是如此。由于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本身就比较枯燥,所以,有时候老师在台上讲得口沫横飞,学生在台下却听得昏昏欲睡。要使学生对该门课程产生一定的兴趣,就必须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我们采用的做法主要有下面几种:
1.转换教师的课堂角色。老师由知识的传授者转变成学生学习的促进者和引路人。教师不能仅仅是传授知识,更应该激发学生主动去获取知识。如鼓励学生听语言学概论的网络课程、鼓励学生阅读与语言学概论的相关著作或学术论文,等等。2.实行探究的课堂教学。教师不需要面面俱到地讲述课本知识,更不必满堂灌,“一言堂”。教师可以在讲述重要内容的时候设置一些探究题,比如确定音位的原则有哪些?它们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教师可以让学生深入探究,激活学生的求知欲,提高学生的积极性。3.实施合作的课堂教学。老师可以设置一些问题或布置一些练习,让学生合作完成。大体的做法是老师把全班分成若干个小组,让学生就某个问题分组进行探究,学生分组探讨之后,各组派代表发言,老师最后进行总结。
对传统课堂教学进行改革,能充分地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地位,并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语言学概论这门课程的积极性。
(五)改变课程的刻板印象
1.使用学生感兴趣的语言材料。
在教授语言学概论的过程中,有些教师比较注重把语言学理论与实际运用结合起来,但要真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非要下一番功夫不可。市面上的语言学概论教材,语言材料(语料)可能有点严肃,有点陈旧。对于老师的讲解,学生听起来往往觉得很枯燥。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分类收集当代大学生感兴趣的各种语料。比如,在讲授语言的“词汇演变”这一小节的时候,可以根据当代大学生喜欢淘宝购物的实际情况,教师大量收集这方面的词汇和句子。又比如,在讲授“词义”一节时,可以根据当时流行的词汇,老师把它们拿出来叫学生释义,并以此讲授词义的各种特性,等等。教师讲解、分析例子,尽量抓住或捕捉一些学生感兴趣的活生生的各种语料,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又能使学生真真切切地感受到他们所学的语言学理论和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由此改变课程给人的一种刻板印象。
2.使用学生喜欢的教学技巧。
我们知道,课堂教学可分为三个阶段:导入、课中(中场)和结尾。要想上好一节课,导入非常重要。它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引起兴趣。那么怎样进行导入呢?方法千千万,但有一条就是要新颖,不落入俗套。如果每堂课的导入都是回忆上堂课所讲的内容,然后进入下一堂课要讲的内容,那就落入了俗套。不是说,这样做不可以,但是针对语言学概论这门非常枯燥无味的课程,如果每堂课都这样导入,那就不能激起学生的兴趣,不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我们教师在导入的时候,可以播放和该堂课有关联的短视频,或者是相声,或者是电影,或者是电视访谈节目,等等。听完后,老师提出问题。这样就很自然地进入到我们要讲的内容。这样的导入自然就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我们具体以叶蜚声、徐通锵著的《语言学纲要》第五章第四节“语境与语境义”一节为例来讲如何导入。教师可以先播放电视连续剧《三国演义》的片段,让学生感受曹操逃难到吕伯奢家中后听到“缚而杀之,何如?”的语境和语境义。然后再由此引入我们要讲的两个概念:语境和语境义。这种导入,具有很强的故事性,学生很喜欢,能极大地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从而提高了他们参与课堂的积极性,课程也就自然不会枯燥无味了。
在课中(中场)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也要边讲边联系生活中的活生生的用例,尽量少一些自编例子,最好选取对外汉语教学中留学生的实际用例。对于实际问题多让学生探究,充分讨论,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就深入地参与到教学中来。比如,我们讲完了音质音位和非音质音位时,我们可以让学生听一段留学生的录音,看他们的发音部位、发音方法和调值是否都到位,让学生积极探究,得出一些结论。
到了课堂结尾,往往是课堂知识总结和布置练习,练习题尽量和实际语言生活结合,最好带有趣味性。不管处于教学的哪一个环节,教师都要尽量运用学生喜欢的教学小技巧,改变语言学概论课程给人的刻板印象。
四、结语
根据语言学概论课程的特点,经过两年多的实践教学改革,我们获得了一定的经验教训。其中较重要的经验就是要联系学生的语言实际需要,关注他们的兴趣点,在讲授语言学基础知识和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让学生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采用合作探究的教学方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学改革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缺点也暴露出来了,主要是学生探究题难易的设置有时候不能恰到好处。探究题容易了,学生不需要深入探究就能得出结论;难了,学生探究了很久也很难得出结论。还有,学生合作探究的积极性在开始的时候很高,很有热情,但到了后期,这种积极性和热情开始减弱,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值得我们教师进行深入地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