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创”背景下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教学模式的构建
2020-02-23韩红亮左文革杜万军高志永
韩红亮, 左文革, 马 琳, 杜万军, 高志永
(1.杨凌职业技术学院 水利工程学院, 陕西 杨凌 712100; 2.杨凌示范区创业服务中心(杨凌示范区创新创业园发展有限公司), 陕西 杨凌 712100)
0 引 言
2014年,李克强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口号。2017年,党的十九大提出,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国家教育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以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为主要平台的大学生双创教育已经成为推动我国高职教育的重要抓手[1]。经调研,大部分高职院校开设了创新、创业类的课程[2-3],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为例,该院将“创新创业教育”将融入了学院“四位一体”的人才培养模式,构建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双创教育体系,在教学层次,面向全院开设了《创新与创业》课程[4]。
创新创业课程已在全国各高等院校广泛开设,标志着双创教育正在逐渐普及。然而,由于双创课程的“突然而至”,大部分学校面临这专门教师不足、教学方法缺失、学生重视不够、教学效果不理想的问题[5]。笔者所在的教学团队以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为研究对象,在教学实践的基础上构建了大学生双创教育的“1234”教学模式。
1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课程目标体系
高校开展创新创业课程,具有不同层次的目标。
1.1 普遍维度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意识
在我国现行的教育体制下,大部分学生中小学期间长期接受应试教育,创新创业潜力没有得到很好发挥,创新创业意识没有很好的树立[6],调研发现,60%以上的刚入学的大学生从未有创新技术、开创企业的想法。高校开设创新创新课,首要任务是提高大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通过理论学习、案例欣赏、项目实践等方式,帮助学生打破创新创业在他们心中的神秘感,使学生熟知创新创业的基本方法,在心里预埋创新创业的“种子”。
1.2 局部维度下,提高学生创新创业能力
在普遍维度基础上,开展局部维度的工作。通过优苗发掘、重点培养的途径,引导有创新点的技术发明及时申请专利、培养有潜力创业项目尽早孵化、促进已注册的公司健康发展。具有上述项目(或潜力)的学生,往往是有一定的思维基础或活动基础、参加互动积极的同学。
2 创新创业课程“1234”的教学模式
所谓“1234”的教学模式,即“1段翻转、2个平台、3个体系、4维评价”的教学模式。
2.1 “1段翻转”的教学环节
“1段翻转”指在大学一年级,通过讲座、线上学习等形式提前开展创新创业意识教学。
为提高创新创业课的专业结合度,我院将创新创新课安排在大学第4学期(高职,共6学期)。为了能够尽早让学认识创新创业,在大学第1学期,邀请专家给学生做1次双创入门讲座,通过听讲座,学生提前认识到我国当前的双创形式,理解双创教育的重要意义,了解“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的成功案例及国家、省、市、区的创业优惠政策。
该环节是大学生入学后第一次进行的创新创业教育,起到“入门”的作用,学生以此为契机播下创新创业意识的“种子”,在正式开设创新创业课程之前的阶段,学生通过关注大赛、关注新闻等方式,让创业创业意识不断“发酵”。
急救科普工作,因为是急诊科医护人员自发组织的,医院管理层并不了解。罗杰2008年升任院长一段时间以后,他了解到科普小分队的存在,鼓励医院上下多多支持。
2.2 “2个平台”的教学媒介
“2个平台”是指开设课程学习的线上平台和线下平台。
在“互联网+”背景下,利用学习平台(软件)积极构建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模式。线下教学主要形式为课堂讲授、课堂讨论、课堂作业等,基本保留传统教学形式。线上教学借助了优慕课教学平台,通过播客单元、讨论区、线上测试、项目化教学等形式开展广泛的线上案例欣赏、事例分析、项目学习等。
通过构建线上线下“双平台”,丰富了学习的知识量、提高了学生的兴趣。以学习任务——“认识创新”为例,教师借助央视“我爱发明”节目的《猎鼠记》,以线上测试的形式进行案例分析;同时为了增加对创新的感性认识,借助动画片《熊熊乐园》中的《小小发明家》进行线上感性欣赏,提高课堂活跃度。调研发现,91.5%的学生认为通过线上和线下教学的融合,提高了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改善了学习效果。
2.3 “3个体系”的教学结构
“3个体系”是指创新创业课教学的理论体系、实践体系和社会体系。
杨凌职业技术学院水利工程专业的创新创业课学时量为40学时,往届教学实践表明,单纯地开展课堂理论教学学生兴趣度低、课堂参与度低、教学效果不理想。将40学时进行了“18+18+4”的学时分配改革,构建了新的“3个体系”。
(1)理论体系18学时。理论教学的教学内容以教材为主线,采用“全面讲解、点到为止、案例辅助”的原则,将理论学时压缩,降低难度,同时辅以大量网络案例,帮助学生构建创新创业基本概念、团队建设、风险分析、营销模式、效益分析等方面的知识体系。理论体系是创新创业课程的基础。
(2)实践体系18学时。实践教学体系是在理论体系内容学习后,采用“导师制”方式,以学生完成创新创业项目为重点,开展实践教学。该体系落脚点有两个:一是技术发明创新,以申请专利(专利、实用新型专利、外观专利)为目标;二是参加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以书写项目计划书为基本目标,以参加校级或更高级的各级大赛为中级目标,以创新创业实践为终级目标。实践体系是创新创业课程的核心过程。
2.4 “4维评价”的考核角度
课程考核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指挥棒”的作用,科学合理的考核体系不但能够客观反映学生学习状况,还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创新创业课程考核的“4个维度”是指课程考核的4个方面,包括理论成绩、实践成绩、社会成绩、小组成绩等。
理论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在理论课堂上的考勤、案例分析、学习总结、互动情况等,既包括线下表现,也包括线上表现,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40%。
实践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在实践课堂上的考勤、项目选题、成果质量等,以小组为单位评定,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的40%。
社会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在社会活动(外出参观、院内讲座)的考勤、表现、学习总结等,该部分成绩占总成绩10%。
小组成绩主要考查学生在本小组内的积极性和贡献度。采用组内互评的方式进行组内成员贡献排名,不同排名的成员赋予不同的权重系数,如贡献排名第1的成员权重系数为1.2,即该同学的小组成绩为“1.2×项目成果成绩”,后面同学的权重系数依次为1.0、0.8、0.7、0.5……。该部门成绩占总成绩10%。
3 教学效果的验证
采用学生调研、教师调研、参赛数据统计、创新统计、创业统计的方式进行教学效果研究。选取水利工程专业2015级、2016级等两个年级的部分班级进行对比试验。选取水利工程15072班(传统模式教学班)和水利工程16090班(“1234”模式教学班)为典型模式试验班,发现“1234”教学模式的教学效果有明显优势,数据分析如下。
3.1 学生学习满意度提高
结果表明,水利工程15072班对课程的满意率仅为50.3%,大多数同学认为学习枯燥、理论偏多。46.6%的学生认为“学到了东西”,其余学生均表示“学到一些东西”或“基本没学到东西”。100%的教师反映“课难上”“学生不感兴趣”等。
采用“1234”的教学模式后,水利工程16090对课程的满意率为79.8%,79.8%的学生认为“学到了东西”“开设此门课很有必要”,只有14.9%的学生认为“不应该开设此课”。100%的教师认为“1234”教学模式促使教学效果“有明显改善”,80%的教师认为“该教学模式有更大的改进空间”。
从调研数据发现,“1234”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满意度。
3.2 “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参赛率提高
在第三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工程15072班的参赛组数为4组,合计人数18人,班级参赛率为46.2%,在第四届全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中,工程16090班的参赛组数为7组,均完成了网络报名,其中1组成绩进入校赛,实际参赛人数为30人,班级参赛率为96.8%。
从以上数据可以看出,“1234”教学模式对创新创业教学中的学生参与率的提高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3.3 学生创业实践率提高
双创教育背景下,新的教学模式实施以来,学生创新创业实践率逐年提高,据不完全统计,近三年水利工程专业学生(含近三年毕业生)开创公司数量数已达6家,带动就业70余名。
以上数据说明,在局部维度上,“1234”教学模式提高了创业实践的比例。
4 结 语
在双创教育广泛开展及“互联网+”背景下,创新创业课程的“1234”教学模式具有翻转课堂、信息化教学、“工学结合”的教学特点,符合现代职业教学的规律。经过实践检验,这种教学模式在提高学生满意度、参赛率、创业实践率等方面有着积极意义,是一种适用度高的教学模式,为在双创背景下做好大学生创新创业课程提供了基本样板。然而,由于创新创业课程是一门新课,当然仍存在局部问题,如教师团队不专业、缺少系统化教学资源等,这些问题有待今后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