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透过《屈原列传》探寻史家隐秘之语

2020-02-23钱湘健

语文教学与研究 2020年6期
关键词:史家事迹司马迁

钱湘健

随着新课标的启动,高中语文课程内容也有了调整。例如《屈原列传》在之前是整篇学习,而如今只保留了其中的这一段:

屈平疾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方正之不容也,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离骚”者,犹离忧也。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屈平正道直行,竭忠尽智,以事其君,谗人间之,可谓穷矣。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国风》好色而不淫,《小雅》怨诽而不乱。若《离骚》者,可谓兼之矣。上称帝喾,下道齐桓,中述汤、武,以刺世事。明道德之广崇,治乱之条贯,靡不毕见。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故死而不容。自疏濯淖污泥之中,蝉蜕于浊秽,以浮游尘埃之外,不获世之滋垢,皭然泥而不滓者也。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我们都知道:“列传者,谓列叙人臣事迹,令可传于后世。”(司马迁《史记》索隐)而教材选取的这一段显然不是人物事迹记录,更多的是对屈原作品《离骚》的介绍和评价。选这一段是否还能很好地让学生了解屈原这个人物和相关事迹呢?编者不选取其它记叙生平事迹的段落,唯独看中这段议论抒情性的文字,其意图何在呢?笔者拟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一探究竟。

首先,屈原事迹不可考,史家隐秘之语多只能从议论抒情性文字来推敲。《史记·屈原列传》中虽然对屈原生平事迹有记载,却非常简洁,且大部分内容来自屈原的作品。因为在先秦的典籍中从未发现过有关记录屈原事迹的只言片语。在司马迁为其作传之前,只有贾谊的《吊屈原赋》和淮南王刘安曾给《离骚》作过传。故而司马迁只能从这些记载和屈原流传下来的作品中对他进行简单勾勒,多与屈原的《渔父》和《报任安书》相重复,故而教材编者会放弃,选择体现司马迁自己思想角度的段落来入教材。

其次,《离骚》是屈原的最具有代表性的作品。屈原的几部作品中,《离骚》是最没有争议最能体现诗人内心世界的最长的诗歌,它里面有屈原的人生经历,人生追求,人生困惑,也有不得志后的苦闷压抑,因而它也是屈原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所以选择评论这一段的文字作为教材也是很具有典型性的。

最重要的是,我们从《离骚》这一段中还能发现很多史家的隐秘之语。班固曾在《汉书·司马迁传赞》中评价司马迁“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但事实上,司马迁在编写史书的时候,也是很难做到绝对的公平客观,总是会或多或少渗入个人的主观情感和价值取向。因而我们不妨就此咂摸一下这一段文字背后的深意,借评说《离骚》来读懂屈原,再读懂司马迁,继而读懂史家笔法。

这段文字表面上笔墨主要用在介绍了:

①《离骚》的成书原因。(“屈平既王听之不聪……故忧愁幽思而作《离骚》”和“夫天者,人之始也……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

②《离骚》命名的含意。(“离骚者,犹离忧也。”)

③《离骚》作品特点和内容。(“《国风》好色而不淫……举类迩而见义远”)

④评价《离骚》的作者屈原品格。(“其志洁,故其称物芳……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然而除了读懂上述字面意思外,从中我们还可以读出第二层意思来:

①评《离骚》,也就是评屈原。这段文字尽显屈原的怨愤,如“嫉”“怨”“恨”等字眼,忧愁如“忧愁幽思”和所处环境之黑暗,如“王听之不聪也,谗谄之蔽明也,邪曲之害公也”。我们也充分读出了屈原的出众才能,高贵品格和爱国精神,如“其文约,其辞微,其志洁,其行廉。其称文小而其指极大,举类迩而见义远。其志洁,故其称物芳;其行廉……”。

②司马迁自己的幽愤之情和完成《史记》的人生志向。司马迁和屈原在人生经历上有着高度的相似之处,两人都是极有才华之人,从留下的作品可以看出。两人都是极有使命感,屈原肩负着振兴楚国的重任,司马迁肩负着完成《史记》的重任,虽然两人选择的最终人生结局不同,但本质上都是为了自己的人生信仰而存亡。两人又都是遭受打压,屈原是遭罢黜流放,司马迁是遭宫刑。所以司马迁在为屈原作传的时候,其实将自己的人生遭际和怨愤之情也融入了进去。屈原的离骚之情也就是司马迁的不得志之情。所以明代杨慎曾如此评价“太史公作《屈原传》,其文便似《离骚》。其论作《骚》一节,婉雅凄怆,真得《骚》之旨趣也”。【《七十二篇古诗文全解》p20(明)《史记评林》引杨慎】于是我们也就能明白为什么司马迁会给屈原如此崇高的评价“虽与日月争光可也”。

③正是因为司马迁的这些隐秘之语,使得我们还可以获得第三层次的深入思考,即对《史记》这部史书价值的认识。《史记》这部皇皇巨著不只是机械刻板的记史,因为这些感情的隐秘流露,这部历史著作也就有了温度,让人觉得亲近。也正是因为这些隐秘之语,使得司马迁开创的纪传体史书中的每个人物都是血肉丰满,活灵活现,生动可感的。司马迁并没有按照世俗的成败荣辱观来衡量评价历史人物。他没有一味地对成功者进行歌功颂德,也没有一味地对失败者批判否定,他关注的是每一个活生生的个体的命运在历史事件中的真实表现和思考人物命运的必然性。例如他对悲剧人物项羽、李广、韩信等的同情,对成功者如刘邦,汉武帝等隐含的否定鄙视……于是历史就回到了“人”的历史,司马迁笔下的那些泣血的生灵,让我们看到了一代代人物以及他们对自身命运的体认,对历史必然性的反抗。正如鲍鹏山评价的那样:“抛弃编年体,就是对所谓包含历史必然性的‘历史进程’的蔑视,是对‘时间’的过程、‘时间’的整体有序性的放弃;对‘人’的命运,‘人’的生命历程的重视。”(鹏山《中国人的心灵》p56)于是,受其影响,整个二十四史都采取了纪传体的记史方式,可见《史记》影响之深远。

总而言之,《屈原列传》节选的这一段正是可以让我们由“《离骚》——屈原——司马迁——史书新体例意义价值”来进行层层深入品读思考的一段精彩文字,让我们充分感受了史家其文,其人,其情,剖析这层层的隐秘之语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了史书之魅力与深刻来。

猜你喜欢

史家事迹司马迁
身边雷锋
“《明英宗实录》诽谤景帝说”考释——兼论明代史家史权意识的复苏
论杨衒之的生平仕履与史家意识
专家学者为“司马迁与《史记》研究”栏目三十周年题词
清華簡《管仲》帝辛事迹探討
元曲家李好古、白无咎事迹新考
人故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
元代东迁不花刺人买述丁事迹补考
假如司马迁没有《史记》
“全能”爸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