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前提下的文化综艺类节目创意思源
2020-02-23张永清
□ 张永清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作为一个民族的特有语言体系,文化在整个国家的发展过程中扮演着异常重要的角色。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多个场合多次表达了对传统文化、传统思想价值体系的认同与尊崇,同时也多次提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与此同时,在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上,习总书记一再强调“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和“成风化人、凝心聚力”,这些要求对正处于新的时代发展背景下的中国和中国人民具有高度的指导意义。担负着传播任务的媒体更需要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做出新的调整与发展。
讲好中国故事,阐释好中国特色,增强国际话语权,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并听清中国声音,是时代赋予每个电视工作者光荣而神圣的使命。
一、深厚文化内涵——节目创意的源头
托尔斯泰指出:“艺术作为人类活动的根本价值,在于一个人用某种外在的标志有意识地把自己体验过的感情传达给别人,而别人为这些感情所感染,也体验到这种感情。”①优秀的文化综艺节目正是一类带有标志性深刻内涵与外在表达的艺术活动。深厚的文化内涵是节目创意的基石,文化认同感是一种被内化的且具有高度统一性的情感力量。受众对文化的自信表现在对民族文化抱有坚定信心、对民族文化拥有深刻理解、对民族文化的外在表现有敏锐感知等诸多方面。要在节目中体现文化自信,就要从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内涵入手,使用有效手段激发节目观众的文化认同感。
飞速发展的社会和高强度、快节奏的都市生活使受众越来越向往慢节奏和舒缓情绪,观众的内心深处明显一直存有对诗词歌赋这类经典传统文化的眷慕。《中国诗词大会》以“赏中华诗词,寻文化基因,品生活之美”为宗旨,以益智竞赛为节目表现形式。透过节目的表面形式向内细究其内涵,不难看出,重温中华诗歌文化,体现传统诗词文化的文字、韵律和意境之美是节目的主旨所在,节目极高的收视率也证明了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历经数千年流传下来的古诗词本身就是中国独有的文化气度与底蕴,《中国诗词大会》在节目创意上以文化作为内涵,以诗词作为看点,以多种多样的竞赛形式作为承载,展现了中国独有的文化自信和魅力。
习总书记在全国文艺工作者座谈会上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精神是社会主义文艺的灵魂”,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充分认识“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要自觉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朗读者》正是这样一档具有深厚文化内涵的节目。它选用朴实无华却最具有真情实感的文字,通过朗诵来传达文字背后的价值。在这一基础上着重将节目创意的源头放在深厚的人文关怀上,这种人文关怀充满着厚重的文化底蕴,从主持人和嘉宾的若干个细节中自然流淌出来,取得了令人惊艳的节目效果。
一位母亲陪伴自己的残疾儿子十六年,陪孩子上学,充当孩子成长道路上的伙伴,做孩子的倾听者和情感港湾,只为使残疾的儿子能够像普通人一样获得正常的情感体验和生活经历。最终,这对母子苦尽甘来,儿子考上大学,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故事的情感逻辑和文化逻辑都遵从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奉献精神,将母爱表露无遗,很好地戳中了观众的泪点。节目中的每个嘉宾都有着自己独特的人生经历,他们的家国情怀、伉俪情深、舐犊之情都表达着深刻的人文关怀,具有深厚的文化感染力。
二、显性文化之美——节目创意的表达
电视传播媒介的受众也即观众观看电视节目的最终诉求,是得到精神上的放松和娱乐,获得精神层面的审美享受,其对综艺节目的相关需求更是明确。因此,想要做好综艺节目,就必须满足观众“看”的需要,即要“好看”。无论是《中国诗词大会》《朗读者》,还是《见字如面》《国家宝藏》,从节目创意的表达方式上,均能够看到它们无时无刻不以文化作为自己的显性表达基调,再辅以电视艺术语言和表达手段,使用传媒艺术的影像语言建构和表现出带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审美特性,这种节目创意为表达中国文化之美提升了审美的高度。
这些文化类综艺一经推出即获得受众的好评与热捧,成为现象级爆款。它们之所以能征服观众,除了因为对中华民族深厚的传统文化与思想精髓进行了表达与传承,更重要的是从这些文化因素中提炼出了民族文化的核心元素,引导着观众找到了文化情感上的归宿和自信。基于文化创意的节目要“好看”,需要具有更加丰满的思想内涵和更加丰富的舞台视觉表达,这些节目标准同时在节目舞台空间的扩大和视觉效果的增强上得到了体现。
作为文化综艺节目的优秀范例,《中国诗词大会》的节目内涵与外在表现形式都深刻地表达着文化之美。节目围绕中国古典诗词意蕴的中心,力求打造“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诗词节目意境,注重使用丰富的镜头语言表达传统文化的美感,将抽象的中国古典美学以具象的视觉化手段加以呈现,满足了受众的审美欲求。
黑格尔认为:“应当把美的哲学概念看成上述两个对立面的统一,即形而上学的普遍性和现实事物的特殊定性的统一。”②《中国诗词大会》秉承传统诗词文化的形而上精髓,兼以水墨山水画、古典音乐、传统书法等中国化元素对节目的具体视听形象进行多方位的立体打造,通过“艺术意蕴+技术手段表达”的方式,呈现出饱含中国古典韵味的演播室意境,让诗词在节目里变得鲜活可感,观众在观赏的过程中如身临其境般徜徉于文化意蕴之中。
三、广域文化输导——节目创意的传播
电视媒介当下面临多屏传播的媒介生态,文化综艺节目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充分认识到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也需要看到当下媒介传播的特殊境遇。随着互联网技术越来越广泛地应用于传播领域,整个过程中变化最大的就是受众传播权利的变迁。在以往的传统媒体时代,受众在信息传播过程中处于被动接受的位置,节目的传播过程大多为“我演你看”“爱看不看”的状态。互联网时代的来临彻底改变了这种关系,如海德格尔所说,在这一时代,“世界被把握为图像”③,人们更加喜欢直观的、具有强烈视觉冲击力的符号表达形式。新媒体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人人都有表达权,这使传播的泛社会化得以实现,文化传播自此变得具有了更为深广的受众参与度。
《中国诗词大会》面对这一态势,从节目创意、节目形式和节目的传播上都进行了多元化的展现和开掘,在跨屏互动、深度话题化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实现了电视、互联网和移动互联网平台的“多屏联动”,以技术作为驱动成功地发挥了互联网与新媒体在节目传播环节中的作用,从而使传统文化的社会价值更好地传播开去。
从节目的第一季开始,节目组就运用多屏传播的技术,吸引观众通过扫描电视屏幕下方二维码的方式,实现与场上选手同步答题,体验节目答题过程的紧张与刺激,这种内容的可参与性对于吸引观众的长时间注意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节目不仅实现了电视与互联网的同步播出与同步答题,还在受众将微信和微博互联的“微时代”开辟了微信公众平台和官方微博,开发出实时发布节目信息吸引观众参与节目的新功能。
四、结语
2017年1月,中办、国办印发了《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把弘扬和传承中华传统优秀文化推上了新的历史高度。作为受众人数最多、传播范围最广的媒体形式,电视媒体承担着非常重要的历史使命。文化综艺节目以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明确的传统审美文化表达和跨屏传播的输导方式,成为文化自信前提下展现中华优良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只有把握好创意的方向与方式,传统文化资源才能够通过电视平台进行更为精彩的展现,从而实现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的目的。
注释:
①[美]沃特伯格.什么是艺术[M].李奉栖,张云,胥全文,吴瑜 译.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162.
②[德]黑格尔.美学(第 1 卷)[M].朱光潜 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82:28.
③[德]马丁·海德格尔.林中路[M].孙周兴 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