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电视专题片的拍摄技巧

2020-02-23韩育森

数字传媒研究 2020年5期
关键词:特写镜头拍摄者专题片

韩育森

准格尔旗广播电视台 内蒙古 鄂尔多斯市 010300

一部优秀的电视专题片当然需要具备好多条件,如主题鲜明的选题策划,优美抢眼的视频画面,文采飞扬的解说词,感情真挚、富有感染力的配音解说,情景交融的背景音乐,专业流畅的后期剪辑,构思精巧的节目包装等等。但电视专题片的画面素材是电视专题片的基本语言,是制作一部专题片最基本的“原材料”,其质量的优劣直接决定着专题片质量的高低。笔者仅从电视专题片前期拍摄的角度谈谈如何制作一部好的电视专题片。

一、确保拍摄对象客观真实

电视专题片与新闻节目一样,真实是他们的生命。这里的真实包括选题对象必须是社会生活中真实存在的客观事实,所要拍摄的人物、场景、故事情节、人物关系、事件发生发展的时间、地点、过程、结果等要素都要真实客观。

电视专题片的真实还必须认真把握主观真实和客观真实两个方面。任何一部电视专题片都是作者主观意图与客观事件水乳交融、相互印证的统一体。所谓主观意图就是作者对客观事实的再认识、再提炼、再总结,是专题片创作者对现实人物或事件的观察思考以及情感、看法在片中的真实流露。因此专题片在传递信息的同时,也在表达着作者的态度和观点,也就是专题片的主题思想。

在把握主观真实方面,值得注意的是专题片所流露出的情感和认识等观点必须坚持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对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意义的思想情感。拍摄者只有主题思想明确、策划思路清晰、电视业务理论娴熟、带着真实感情才能拍摄出感人的电视画面,才能有的放矢地抓拍到最能表现主题的感人画面,才能为后期制作出质量优秀的作品奠定基础。

客观真实是指专题片中所传递的信息必须是真实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事件发生发展的来龙去脉必须准确无误,切不可为了制造离奇的噱头而虚构人物或情节。总而言之,电视专题片就是要在保持原有生活感性真实的基础上,深刻表达出蕴含在生活之中的本质真实。尽管电视专题片在表现手法上有较多的艺术创新,但无论是纪实型专题片还是表意型专题片,运用什么样的表现手法,都只是创作者对现实生活进行的一种艺术描述和所采用的表达方式,所拍摄的事件、人物及其相互关系都不应该失去它的根本属性——真实。

拍摄电视专题片绝不是事无巨细见什么拍什么,而是应该根据事先确定的主题有所取舍,选择与主题密切相关的事件、人物、情节而重点展开,要特别善于抓住能够表现人物性格、故事情节、独特自然环境、社会背景的镜头展开拍摄。细节决定成败,专题片的拍摄更加注重细节的刻画,才能拍摄出富有表现力、感染力的作品。因此,拍摄者在拍摄之前到拍摄过程中,一定要认真仔细地熟悉拍摄对象的全貌,深刻地挖掘被拍摄者自身存在的独特之处。而这些独特之处一定是通过细节性的镜头才能表现出来。比如,同样是颂扬劳动模范的两个专题片,由于拍摄者牢牢抓住了两位主人公不同的性格、不同的生活习惯、生活经历、生活环境、生活兴趣等细节,并以这些生活细节作为拍摄素材,就能拍摄制作出两个个性鲜明、感染力强的专题片。反之,如果拍摄者只是按照拍摄人物专题片固有的套路,仅选取人物日常工作生活等模式化场景拍摄,就会给人千篇一律的感受,使观众越看越没有滋味,越看越没有兴趣。

二、注重镜头素材视觉美感

电视纪录片是现实生活的真实纪录,它在拍摄过程中更注重纪实性。为了突出表现真实性,特别是以人物和突发事件为题材的纪录片一般都不会过分追求画面的艺术效果,往往是把原生态的镜头直接呈现给观众,以增强纪录片的真实感,达到声临其境的视觉效果。

电视专题片则是融合纪录片真实美和电视媒介艺术美于一身的独立体裁,有自己独特的专业要求。无论我们摄制什么类型的专题片,都要注意掌握拍摄优质画面的方法技巧,以增强作品的质感、美感,提升艺术内涵。在拍摄实践中,我们要根据提前策划好的主题确定所拍摄的主要人物、主要场景、主要景别、运用的主要镜头类型,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决不可仓促上阵、临时凑数。

电视专题片画面美的要求很多,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必须做到画面“稳、准、匀”,这是每一个电视工作者都熟悉的“三字经”。但正因为熟悉而常常会被人忽视,在拍摄过程中有意无意地把这三个字的要求抛之脑后,给后期剪辑制作带来很大的困难。要知道“稳、准、匀”三个字虽少,但字字千金,每个字的专业内涵非常丰富。可以说,吃透了这三个字就等于掌握了电视拍摄的基本要领,如果做不到,电视画面的艺术美就无从谈起。

电视专题片的画面美是流动变换的美,一成不变或者套路连篇的专题片肯定不受欢迎。因此拍摄视角独特、各种运用得当的镜头就显得尤为重要。如果一幅电视画面特别的美,但老是停留在屏幕不动或很长时间才换一幅,电视画面的艺术美还存在吗?因此,拍摄者要在做到“稳、准、匀”的基础上,善于、巧于运用长焦、广角、特写、仰拍、俯拍、跟拍、航拍等各种拍摄手段,力求画面富有动感、富有生活情趣、把观众的思绪带到充满遐想的境界才是拍摄者追求的目标。

下面就简要介绍几种主要艺术镜头和景别的特点。

(一)广角镜头和微焦距镜头

广角镜头是摄像机配置了广角镜后才能拍摄的一类镜头,它可以在较短的拍摄距离内拍摄到较大面积的景物,并能使被拍摄对象的前后景物在在画面上清晰可见,能够表现被拍摄画面的空间纵深感,给人的感觉要比普通镜头更有质感、更有冲击力。一般情况下,广角镜头常被应用于摇镜头之中,能够以超乎常人想象的视角展现景物的全貌,达到独特的艺术效果。如我们在拍摄准格尔旗创建全国园林城市成果专题片时,就适量运用了广角镜头:在笔直宽阔的柏油马路两边,茂密的、层次分明的花草树木随着镜头的行进扑面而来;此时,视频画面给人的感觉是城市的街道更宽了,路边的花草树木更茂密、更鲜艳、更高大、更抢眼了,给人很强的视觉冲击力,画面的表现力比普通镜头更强。广角镜头固然会产生耳目一新的视觉效果,但也不能滥用,一般情况下,在表现广阔、宏大、高大景物时适当使用,常用乱用反倒破坏了专题片应有的美感和真实感。

微视距镜头是对微观世界的放大效果,适合于表现被拍摄对象的具体细节,使普通场景会出现戏剧性的场面,同时还具有虚化背景的作用。这类镜头往往用来拍摄小昆虫、小花朵、小动物等景物的活动,以表现一般情况下肉眼无法观察到的奇妙景象。如在拍摄农业科普专题片时,我们大量使用了微镜头,拍摄滴灌水珠渗入土壤、细嫩的黄瓜挂满藤蔓、松毛虫啃食针叶等镜头,更增添了专题片的生动性和可观赏性。

(二)仰拍、俯拍和航拍镜头

仰拍与俯拍镜头表达着截然相反的情感,在专题片里经常使用。仰拍表达着作者对人物或拟人化景物的崇敬、赞美之情,俯拍除了居高临下展现全景外,往往是作者表达厌恶、摒弃、反对等情绪的特殊语言。仰拍镜头常与推镜头配合使用,而俯拍常与拉镜头结合使用,从而更能体现作者强烈的爱憎分明的思想情感,达到突出主题、教育警醒观众的目的。

在这里要特别谈一下航拍方式。随着电视制作技术的不断进步,无人机航拍技术在电视专题片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通过航拍这种独特的高空视角,可以对地面的景物进行多点拍摄、跟踪拍摄、长镜头拍摄,并且拍摄出来的画面场面宏大、气势非凡、视角广阔,能给人带来强大的视觉冲击力。目前很多城市形象宣传片、生态建设成果宣传片、企业和校园文化宣传片等都采用这种拍摄方法。但是,进行无人机拍摄时,拍摄者需要熟练掌握操作技术才可以拍摄出满意的画面。

(三)特写镜头

一篇美妙的文章需要精彩的描述和精心的刻画,电视专题片更不例外。一部专题片如果缺少了感人至深的故事情节、缺少了细致入微的描写刻画,就会黯然失色,甚至失去了它存在的价值。特写镜头就好比是文章里的细节描写,它能从细微的变化中感悟生命的真谛、产生强烈的心灵共鸣。因此在一部专题片中拍摄好特写镜头显得尤为重要。特写镜头特别注重画面的构图比例,比例过大失去了画面的美感,过小则失去了特写的视觉效果。所以能否掌握合适的画面比例是衡量拍摄者专业技术水平高低的一个重要标志。

特写镜头在刻画人物喜怒哀乐、性格特征、心理活动等方面能够达到非常传神的效果。比如人物面部的表情、眼神、嘴角变化等特写镜头都能细腻地表现主人公的心理活动和内心世界;人物细密的皱纹、粗糙的手臂、花白的头发等都能表现主人公沧桑的经历;反之,灿烂的笑容、激动的眼神、跳跃的身躯等特写则能表达欢乐、幸福的情感。即使是风光片,我们也可以把景物拟人化,大量运用特写镜头,赋予它们鲜活的生命特征,同样可以达到妙不可言的宣传效果。总之,学会拍摄恰到好处的特写镜头是专题片出彩的重要手段。

三、巧用自然光线营造艺术氛围

电视专题片的美首先体现在视觉效果上,如果我们拍摄的视频不够专业、不够完美,专题片的成功也就无从谈起。因此,我们在拍摄过程中要格外注重积累拍摄技巧,绝不可马马虎虎。除了上述的基本技巧和要求外,我们有意识地拍摄一些逆光、侧逆光、散光、暗光、冷暖光条件下的景物和人物,往往会产生奇特而美好的视觉效果。一般来说,逆光拍摄出来的镜头会给人营造几分神秘、浪漫的感受,侧逆光拍摄的景物会构造出五彩斑斓的绚丽景象,暗光、冷光条件下的镜头能营造紧张、严酷的环境气氛,暖光条件下拍摄的镜头则能营造出温暖、美好、遐思的效果。

尽管现在某些镜头的特殊效果可以通过制作软件设计出来,但笔者还是认为巧妙利用自然光线拍摄出来艺术视频更有魅力,我们不妨在拍摄中多实践、多演练,一定会有意外的收获。

电视媒体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其中所运用的手段往往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搭配,绝不是孤立的存在,因此我们在实践中更要注意综合手段的运用,才能拍摄出理想的镜头。

猜你喜欢

特写镜头拍摄者专题片
街头被偷拍传上网,未告知就是侵权
中国梦 (大型文献专题片《我们走在大路上》插曲)
梦想阳光(大型专题片《必由之路》主题歌)
摄影中特写镜头的运用
新闻摄像中特写镜头运用探讨
无巧不成图
特写镜头
触摸的岁月痕迹
大型理论文献专题片《跨世纪红星》解说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