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校视角下“整合资源、融合对接”的社区教育研究

2020-02-23廖梦琬

市场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终身教育学习型师生

廖梦琬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指出,要构建服务全民终身学习的教育体系,并强调“要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要努力发展全民教育、终身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努力让13亿人民享有更好更公平的教育”。社区作为最基本的社会生活单元,是服务群众的最基层网点,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重要载体。社区教育是达成全民终身教育方针中必不可少的一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建设学习型社区将成为今后社区工作的主要目标。党的十八大提出“要充分发挥高校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的四大基本职能”。高校作为社区的组成部分应充分发挥其人才智力的优势,整合优质教育资源,立足社区,与社区教育融合对接,强化社会服务这一职能,促进社区教育发展,进而助推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那么面对新时代新要求,如何发挥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高校与社区如何“整合资源、融合对接”是当前社区教育事业中要解决的重点难点。

一、高校在社区教育中的价值分析

社区教育是在社区中利用本社区教育、文化等资源,面向本社区全体公民,开展旨在提高公民的素质和生活质量,促进本社区人的发展与社区发展为目标的各类教育活动。高校作为社区中的一员,拥有社区中最理想的学习环境、最雄厚的师资力量和科研团队、最优化的课程设计、最先进的教学设备及海量的阅读资源,理应在社区教育中主动承担起政治理论指导者、教育资源提供者、策划者、社区文化建设者的角色,整合优质资源走出“象牙塔”,有计划的为社区教育提供人才智力的支持。而高校“社会服务”功能一直是高校四大基本职能中最薄弱的环节,高校参与社区教育能够充分的发挥这一职能,实现社会价值。除此之外,社区作为企业、事业单位的聚集地可以为高校师生提供实践场所,促使大学生自主创业以及高校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可见,高校的参与能使双方携手合作,发挥各自资源优势弥补自身短板,盘活资源达成共赢。当下,高校资源与社区教育的融合是建设学习型社区的重要手段;是提升学习型社区建设水平与层次的有效举措;也是构建全民终身教育体系的具体体现。通过高校与社区的“资源整合、融合对接”,能够为社区居民提供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满足其多样化、个性化的学习需求,调动广大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进而推动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高校与社区教育融合难点

(一)政府、高校及社区思想意识不到位

社区教育是区别于常规基础教育的教育,是涵盖了除学历教育以外的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家庭生活教育、文化教育等其他教育内容。是围绕着党、政府为中心工作的,承担着传达政府中心思想的作用,也是政府公共服务能力水平的体现。但在实践过程中,大多数地方政府没有把发展社区教育作为社区居民融入社会发展的各项计划之中。地方政府在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过程中没有充分地发挥政府权能,从微观上说政府没有很好的进行引导、倡导、协调、激励、规范和监督,宏观上地方政府则没有对其提供政策法规、体制机制、资金等方面的支持。再者高校“社会服务”职能往往都是在完成人才培养、科技研究的硬性任务以后,才会考虑到服务社会。目前,高校参与到社区教育的形式比较单一,主要围绕知识讲座、现场咨询这类短期活动进行。加上高校师生平时忙于繁重的教科研、学习任务,常常无暇顾及社会服务工作,而高校也没有将师生参与社区教育作为考核指标,这都导致了高校师生对服务社区的积极性不高。对于社区本身,社区教育大多选择与培训机构合作,主动与高校联系合作的较少。社区管理者常常认为高校的教育水平层次较高,课程难以和社区教育的对象,如老年人、下岗职工等相匹配。在这种管理理念影响下,社区缺乏与高校合作的主动性、积极性,对提升社区居民职业素养及社区教育的发展增加了很多难度。

(二)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激励政策不到位

社区教育未来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社区教师的整体素质。目前,高校教师大多将重心放在教科研及学习上,教师前往参与社区服务往往是应付上级任务,高校并没有将参与社区教育与绩效考核、职称评聘及物质激励相挂钩,导致教师缺乏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与积极性。另外,由于社区教育缺乏稳定的资金保障,社区与高校没有达成合作,高校资源无法对社区居民开放,社区教育无法形成完善的课程体系和教育模式,使得教师很难开展工作。这些问题加大了教师参与社区服务的难度,给社区教育工作增加了许多压力。

(三)资源整合不足、缺乏长效合作机制

高校作为城市社区的“智者库”,聚集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拥有丰富的科教设施和文化资源。这些优质资源恰好是促进社区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而社区中的企业、事业单位、科研机构等能成为高校师生提升科研能力、培养实践技能、树立正确价值观的重要场所。就目前来看,二者资源整合明显不足,缺乏合作,无法实现资源共享。究其原因不难发现一是高校与社区隶属不同,高校一般是省属或市属学校,与社区这种基层单位互动联系的较少。社区缺少与高校相沟通的平台,二者没有建立长效的合作机制。二是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没有做好桥梁工作,对社区内高校的教育资源缺乏宏观规划和合理配置,忽视了高校教育资源对社区的开放和应尽的服务。

三、高校视角下社区教育创新模式的实现路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桥梁纽带作用

从我国各项工作的运作模式来看,政府行为仍然是主要的行为方式。高校的参与程度很大部分上取决于政府的重视程度,学习型社区的建设离不开政府统筹与规划。为了保证高校参与到社区教育中来,政府就要兼顾高校与社区的共同利益制定相关政策,找准二者教育合作融合点。一方面使社区教育的法规更加完善,另一方面利用激励奖惩机制刺激高校的参与。另外政府还要加大经费投入给予资金支持。虽然近年来国家不断加大对教育的资金投入,但一般都拨款于公立学校,分配到社区教育的经费非常有限。政府应适当调整资金分配比例,保证对社区教育经费的投入。与此同时,政府要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搭建起社区与企业、个人的桥梁,全方位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邀请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学习型社区的建设中来,促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

(二)强化高校与社区双方的互动意识

首先,要加强高校参与社会服务的意识,加入社区教育就是服务社会的体现。高校丰富的科教设施和优秀的文化资源大多只服务于本校师生,导致大学生实践少、教师科研成果转化率低。高校应和社区建立联系,与社区中的企业达成合作,为学生提供实践机会,加大教师科研成果转化力度,推动本地区经济的发展。同时,高校可以利用多样化的社区教育课程,提高高校在本地的影响力,以此来吸引优秀企业的合作。其次,社区要明确高校在发展社区教育、建设学习型社会中的作用,主动邀请高校加入社区教育,通过多样化的课程引导社区居民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习型人才,体现社区价值。

(三)推进高校与社区的联系与协作

1.建立高校参与社区教育的考核评价体系

通过激励政策调动师生参与社区教育的热情。可以采取学分银行模式,高校师生根据他为社区居民提供的服务,可以在“学分银行”中积累学分。通过这种方式,将师生参与社区教育进行量化,把师生积极参与社区工作的行为化作学分,把学分作为教师职称评定、外出学习、评优评先及学生申报奖学金等方面的标准之一。

2.双方共享优势资源开发合适的课程内容

高校的图书馆、体育场、实验室、计算机房等可以在寒暑假时间对社区居民有偿开放,满足于社区居民阅读、学习、运动的需求。高校教师进社区教学,社区可以给予教师一定的经济补偿,在提高社会实践经验的同时获得一定的报酬,使高校教师开发出适合社区居民的课程,以满足于社区老年人、下岗职工的教育需求。

3.以学生社区为核心开展社区教育

大学生作为高校中的主要群体,社区中的一员,可以将学生社区这个团体由校内扩展到地方社区去,将学生社区与社区教育相融合。可以利用学生团委、党委等基层组织的带头作用牵头进社区,与社区党组织对接合作,引领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学生社区还可以以社团为单位,根据自己的爱好在社区中开设不同的活动中心,类别细分为学习类、娱乐类、音乐类、体育类、心理类等,具体可涉及:阅读、演讲、辩论、摄影、绘画、舞蹈等满足社区居民的需求。另外活动中心可以根据各自的特点,结合本社区的企业、单位开展一些多元化的活动。与此同时,社区工作人员也可以进校园,为大学生提供后勤管理和服务工作,为大学生接触社会提供基础。

猜你喜欢

终身教育学习型师生
初中历史教学中师生的有效互动
五环节自主学习型教学模式改革初探
做学习型父母 和孩子共成长
慕课让终身教育变为一种现实
《终身教育与培训研究》QQ群(110278383)“共享好文”
麻辣师生
重视“五老”作用 关爱青年师生
新时期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思考和实践
我国终身教育制度建设的创新方向
建设学习型关工委的回顾与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