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 背景下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的改革探究
2020-02-23莫旻荧
莫旻荧
一、问题的提出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发展,“互联网+” 上升为国家战略,加速了国家经济快速发展和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了民众观念思维的更新与创新。语言服务产业是语言服务和语言经济基础结合的现代化产业,也是新兴文化产业当中最为重要的一个部分。尤其是 “一带一路” 倡议提出之后,“互联网+” 背景下的语言服务产业也得到了有效的发展。所谓“一带一路”,语言铺路,彰显了语言作为构建成功交流桥梁的重要作用。新时代背景下,语言服务需求的急剧扩张,让语言服务类人才的培养处于了迫在眉睫的境地当中。尤其是跨境电商平台的发展,强调了对学生实用能力的培养。还有不少翻译服务,正在召唤着一批“懂语言、懂文化、懂技术、懂管理” 的新一代语言服务人才。那么,“互联网+”背景下,如何培养合格的语言服务人才,改革的方向如何就成为了当前值得探究的课题。
二、“互联网+教育” 的基本形态及特征
(一)“互联网+教育” 的优势
“互联网+教育” 从一开始进入大众的视野当中,就表现了独有的特征。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在教育过程中需要完成对受教育对象的教育目标,也是教育过程的延伸方向。随着时代的不断延伸,发展全面教育也需要根据时代的变化而做出对应的调整。教育领域从业人员只有不断的挖掘学生的优势潜能,满足个性化的兴趣发展,构建科学的爱好延伸,这样才可以在过程中潜移默化的达成教育的主要目的,满足时代的发展需求。在 “互联网+教育” 的引导下,只有满足了个性化的建设需求,多样化的学习需求,才可以让学习者获得多样化的教育基础,促进学生全方位的健康发展。从内容上看,“互联网+教育” 不仅增强的是学习者的知识和能力,还可以满足学习者健康、娱乐等方面的学习需求。从方法的视角看,大部分人的需求都集中在教学方式上,根据个体的差异性实施对应的教学方式。由于 “互联网+教育” 的 “时间-空间” 结构发生了重组,教育信息也开始从学校延伸到家庭,延伸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当中。学习者也不再受到时间和空间的限制,体现了弹性化和开放化的人才培养趋势。学习者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并完善 “互联网+教育” 系统,满足个性化的延伸需要。从另外一个视角看,“互联网+教育” 还可以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在保证学习资源的同时,提升学习的品质。充分的挖掘数据,为学习者提供更多的专题性学习资源与开放性的学习资源。长此以往,“互联网+教育” 不仅转变了传统理念下的教育方式,也创新发展了新的教育体系,丰富了教育资源,增强了教育的灵活性。
(二)“互联网+教育” 的形态与特征
第一,“互联网+教育” 属于生态化发展的教育理念,可以满足学习者多元化的学习需求,展现个性的需求方式。第二,“互联网+教育” 是以网状协同机制为核心,协同发展的教育体系。因此,“互联网+教育”的主要建设内容及启示是:第一,“互联网+教育” 属于一个系统性的工程项目,需要在协同推进的基础上,满足各个方面的建设需求。第二,“互联网+教育” 在不同的要素当中,扮演着不一样的角色。“互联网+教育” 属于基础性建设,只有转变改革的方式,才可以实现资源的扩张,人力资源的创新。分析人才短缺的突出性问题,根据问题,结合现状,源源不断的注入新鲜的活力,为以后的建设和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互联网+” 背景下语言服务类人才培养的改革路径
(一)调整课程设置,推动核心改革
任何产业的发展都离不开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储备。随着语言服务类产业的快速发展,专业人才培养问题也就得到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语言服务作为重要论题和 “一带一路”、“互联网+ 教育” 等热点也紧密的结合起来。在 “互联网+ 语言服务” 背景下,不管是互联网语言服务内容,还是翻译服务内容、语言教育内容、翻译技术内容等都需要在语言人才的培养路径上,进行改革。首先,教育内容的改革。传统的视角上看,翻译培训课程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的发展需求,还需要结合现代化的语言环境,将不同行业进行有效的细化。在细化的过程中,需要结合特殊行业的发展需求实施制定。例如:游戏翻译行业的需求、医学翻译行业的需求、金融翻译行业的需求、时尚翻译行业的需求、汽车翻译行业的需求、建筑行业的需求等都属于细化的范畴。从课程设置的视角上看,需要相关的人员在深入市场调研之后,加大课程内容与行业发展的紧密度,提高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增强学生对行业知识的检索能力。强化计算机技术,完善语言资料库,完善机器翻译原理,提高教育技术水平,加大基础建设。其次,需要将 “互联网+ 教育” 的优势呈现出来,加大教学方式的改革。随着 “互联网+ 教育” 的全球性覆盖,不少学生会在网上选择一些鲜明的地域文化特征,构建语言交流场景,以此来加强自身对多元化文化的理解。之后,还可以使用网络平台的优势,提高实践性。MTI(翻译硕士专业学位)的学生也可以使用翻译和作文批改系统,之后,教师就可以在系统的基础上,分析重点和问题,深入性的实施引导。此种方式,不仅强化了翻译实训的容量,还强大了训练性,提升了学生翻译的能力。
(二)保证设施和资源的建设
在信息化的推动下,教育也突破了实体课堂教学的限制,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延伸。硬件设施和资源的建设就成为了 “互联网+教育” 的建设基础。对于外语言人才培养体系来说,不仅需要加强互联网体系建设,还需要满足语言资源的共享建设。首先,需要以各高校为单位,构建翻译学习语料库。语料库涵盖的内容较为广泛,可以是影视文学、服装饮食,也可以是旅游风俗等,这些内容不仅可以协助教师教学,还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学习和诊断。其次,需要在 “互联网+ 教育” 的基础上,加强口语训练建设和评价建设。同时在建设的过程中,需要注重递增式的学习方式。
(三)“互联网+教育” 的教师队伍建设
首先,需要在 “互联网+教育” 的基础上,实施走出去的战略,将不同职称层次、不同年龄阶段的教师派送到其他的国家或者语言服务业发达的地区,继续学习,满足国际化的 “互联网+教育” 的建设需求。教师应主动搭建学生和知识之间的交流平台,将教育资源分享到网上,促进资源的流通与共享。在实践的过程中,积累经验,使用高效的网络平台,更加快捷有效的将知识传递给更多的学生,促进师生的共同成长。
四、案例分析
广西某高校外国语学院在培养语言服务人才方面的经验值得借鉴。该院以市场需求为导向,明确人才的培养目标。语言服务人才培养可以建立 “外语+专业” 的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产学研结合,实现学校和企业之间的 “合作共赢”。发挥 “互联网+ 教育” 的优势,满足市场化复合型人才的建设需求,培养学生创新创业意识、思维、精神和能力。语言服务是以语言(含方言、文字)的媒介手段和服务行为,需要凸显语言的应用性和实践性。语言服务类人才培养不仅要注重培养良好的语言技能与跨文化交际能力,还需要提升从业人员的相关行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在人才培养上,需要关注职业特征,体现语言服务的功能属性。该院结合自身的情况,分析了语言服务人才培养现状,沿袭传统学术型外语人才培养模式。发现了定位不准确,与市场需求严重脱节的问题,并且课程设置不合理,实用性不强。实习实训基地建设严重不足,缺乏创新创业意识。师资队伍薄弱,“双师型” 教师匮乏。面对以上的问题,该院首先以行业需求为导向修订人才培养计划。目前形势,语言服务产业处于不平衡状态,多元化的趋势比较明显。语言咨询、本地化服务与软件建设等方面的人才比较薄弱。另外,新型语言服务人才也出现了不足的问题。语言产业发展呈现出外溢效应和多元交叉性、渗透性的协同互动发展的状态。鉴于此,该院根据语言服务内涵和特点,明确对应的专业属性,满足知识体系和人才培养目标建设。其次,使用 “互联网+ 教育” 等信息技术,借助MOOC 平台以及智慧课堂等平台,打破壁垒,构建跨学科的语言服务类网络课程和实践平台。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延伸语言结构,拓宽知识面,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师发挥自身的专业与学科优势,因材施教,满足学生个性化的发展和需求。此外,该院构建产教融合的创新创业实训实习平台。真正做到以合作企业的需求为导向,向着创新创业教育方向实施延伸。让企业全程参与高校人才培养机制建设,为创新创业人才的培养,提供有效的实训平台。再次,构建多元考化核评价机制。对人才培养质量、合作育人实效采用多元化的评价体系。其中,不仅包含了学生的成绩和知识体系,还包括了对于政治思想素质、心理素质、职业素养、创新和创业能力等方面的培养。最后,该院加强校企合作,培养 “双师型” 师资。为了培养更多的 “双师型” 人才,采用 “请进来” 和 “走出去” 的双向计划。选派教师到大型企、事业单位挂职,了解最新行业的发展,明确实际的翻译流程。另外,学院定期聘请一些企业的专员或者管理人员到校进行实践教学。此外,鼓励教师参加中国翻译协会、全国MTI 翻译师资培训等全国性的会议和培训,通过不断学习,实现 “双师型” 的建设目标。最后,建立远程继续教育窗口,对语言服务行业发展的新动态实时性掌控,确保人才培养过程能够始终贯穿于学生职业生涯。
五、总结
社会的进步要求人才培养做到与时俱进。在“互联网+” 的背景下,高校在培养语言服务人才的过程中,要主动求变,结合 “互联网+教育”,总结现有人才培养方案的优势与不足,吸引更多的优秀人才从事语言服务的创新和创业。客观判断,整合理念,确保学校教育与企业实践相结合,强调 “互利共赢”“资源共享”。将学科理论、行业需求与教育教学结合起来,校、企协同育人。利用 “互联网+教育” 的优势,加大继续教育与服务的范围,确保高校语言服务人才培养质量,为学生终身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推动语言服务行业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