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营企业研发机构发展对策研究
2020-02-23陈高翔
郭 峰,陈高翔
(温州职业技术学院,浙江 温州 325035)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温州是我国民营经济的发源地,其中民企占比高达99.5%。为响应转型升级,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号召,众多企业大力创新研发。为深入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全面提升企业创新能力的意见》、《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全面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份的决定》、《关于全面加快科技创新推动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意见》和温州市政府《关于加快推进工业经济高质量发展的若干政策意见》的精神,突出企业创新主体地位,提升企业研发能力,加快突破行业关键核心技术,本文对近40 家温州地区民营企业研发机构进行调查分析,分析温州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现状、类型,存在的主要问题,探讨如何发挥政府资源使用的针对性,更好地扶持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
一、温州企业研发机构发展现状分析
(一)研发机构数量
截止2018 年底,温州市共有1 151 家企业研发机构。从层级上看,省级重点研究院偏少,包括15家省重点研究院,111 家省研究院,358 家省研发中心和631 家市研发中心。从年份上看,研究院逐年增长,以2013 年为分界点,2013 年以前温州市企业研发机构为397 家,2013 年起每年企业研发机构增长超过100 家。从区域上看,区域分布不平衡,乐清市企业研发机构最多,共207 家,其中省重点研究院达4 家;其次是瑞安市,一共有164 家研发机构,其中省重点研究院为3 家;瓯海区、龙湾区、平阳县和经开区的企业研究院数量都超过100 家;而洞头、文成、泰顺的企业研究院较少,合计33 家。由于数据截至为2018 年,所以不含龙港市企业研发机构情况,特此说明。
(二)研究经费支出
根据温州市统计年鉴数据,2017 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活动单位为2 258 家,R&D 人员为53 146 人,R&D 经费支出达到91.24 亿元,平均每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R&D 经费支出达404.07万元。2017 年单位办科技机构数为1 605 个,科技机构活动人员为43 037 人,科技机构内部经费支出达75.18 亿元。从2011—2017 年,温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研发经费支出增加了57.73 亿元,这充分体现了企业对自主创新的重视。
(三)创新成果产出
温州企业研发机构的创新能力得到有效加强,近年来温州工业企业的专利申请数有了明显增加。2018 年全年专利申请量、授权量分别为5.3 万件和3.8 万件,其中发明专利授权量为3 415 件,增长23.8%。
二、研发机构面临的主要问题分析
通过调研与深入访谈,本文总结归纳出目前温州的企业研究机构在发展过程中可能面临的普遍问题如下。
(一)企业管理能力较弱,与研发机构不匹配
无论是主动实力型(内生研发型)还是环境导向型(政策导向型),亦或是企业形象型(创办研发机构以提高企业形象为主要目的)企业研发机构,创建机构的初衷是希望企业能在研发机构的建设和发展过程中,获得一定裨益,这种裨益可能是研发活动带来的产品或技术的创新,也可能是人才的内部自我提升,还可能是相应称号对企业形象的提升。无论是哪种出发点,企业研发机构的设立就意味着企业需要拿出专门的管理力量去支持研发机构的设立、运行和发展。但是调研发现,多数企业都或多或少存在企业管理能力不能很好地与研发机构的设立相匹配,具体而言有如下五个方面。
1.没有专人管理申报,研发机构申报迟缓。对于主动实力型企业而言,科研工作早已具备一定基础和实力,会设置专人管理企业研究院的申报工作,但对于环境导向型企业和企业形象型企业而言,多数企业自身实力不强,专职科研人员人数十分有限,设置专门的人员去管理企业研究院或技术研发中心的申报工作会增加企业人力负担。企业多数不会特别关注此类项目的申报工作,往往通过企业间、行业间的信息交流获得,而后再由中介机构代为办理。因此,企业对于相关政策了解知悉的时效性不高,申报工作延缓。同时,由于资料的整理申报都通过中介完成,企业的管理层、科研人员对于企业的科技研发现状没有全局性了解,这对于企业研究院或技术研发中心的未来发展而言,有一定的不利影响。
2.管理制度相对落后,管理文件不够规范。许多企业认为,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企业研发机构是一个独立性的实体,即具有人才的独立性、经费的独立性和机构的独立性,企业在实际的管理过程中也希望能够以独立的管理模式去对其管理。但现状显示,少数企业是在自身将科研工作独立开来的经验和基础上,编制管理制度,管理企业研发机构;多数企业的申报工作仅仅是为了申报而申报,许多管理制度都是将已有的制度换汤不换药地照搬过来,改个名字作为企业研发机构的管理制度;也有企业花力气编制配套管理制度,但是囿于企业并无相关经验和基础,新编制的制度并不能很好的配合企业研发机构的运行与发展。
3.管理缺少必要监督,研发机构发展滞后。主动实力型企业申报企业研发机构的目标比较明确,即为了企业产品升级、研发实力提升、企业综合实力提升。但对于环境导向型企业和企业形象型企业而言,申报企业研发机构的目的并不是很明确,企业实力发展和企业形象提升两个目标混杂在一起。有时候申报工作中的许多条件是为了申报而拼凑出来的,也有的时候建设工作完成了,就相当于完成了任务。这样的企业研发机构的存在对于企业研发实力的提升并没有实质性的帮助。
4.机构发展战略模糊,与外界的合作缺乏。许多企业在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等机构的申报材料上,为相应机构的未来发展设计好了蓝图。但现实是许多企业研发机构并没有按照相应的规划发展,其主要原因在于企业的发展战略的改变,没有引发研发机构战略的改变,加之许多行业特点,企业选择关起门来搞研发,缺乏与外界合作的情况也有所存在。
5.研发场地分布多地,管理难度有所提升。为了解决企业区位劣势所导致的企业人才紧缺问题,很多企业采取在上海、杭州、广州等区位优势明显的城市设立企业研发中心的分支机构,解决了企业研发人才稀缺的问题。例如乐清市政府同样为了解决和缓解当地吸引高级人才困难的局面,特别在杭州设立了“科技创新飞地”,对于入驻的企业研发团队减免租金,加大人才吸引力度。再如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在区位优势相对好的城市设置研究院分院,用以吸引人才,再通过人才逆流的方式,吸引人才至瑞安。中广核俊尔新材料有限公司也在上海设立研究院分院,以此吸引一线城市高端人才。
但是这种创新也为企业的管理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何做好统筹管理、资源整合、研发同步、工作交流等问题摆在企业面前,这既提升了管理难度,又增加了管理成本。
(二)研发人员比较缺乏,人才问题逐渐凸显
对于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而言,具有一定学历的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是其壮大发展的命脉,也是企业生存发展的核心。但对于目前在温州的绝大多数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而言,人才问题是其面临的重大问题之一。出现这类问题主要可分为如下四种情况。
1.企业综合实力不足,对人才的吸引力低。对于企业形象型与环境导向型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而言,企业的实力往往不足,所能开具的人才引进条件较差,再加之企业本身知名度不高,因此企业更依靠政府所提供的人才政策来吸引外部优秀人才来温州或留住温州本地的人才,因而导致人才问题较为突出。
如浙江东新动力有限公司是一家年产值超亿元的企业,但由于瑞安本地的工资水平低,加之政府人才政策难以落实,导致企业自身人才竞争力始终不足,人才流失率高。又如浙江中讯电子有限公司拥有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但企业往往重金聘请的高技术人员到岗不久便会被其他企业开具的更高薪酬职位等待遇吸引,加之政府给予企业的子女教育名额、养老保险名额十分紧缺,导致人才流失严重。
2.区位优势不够明显,员工整体幸福感低。对于主动实力型的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而言,企业研发实力往往较强,研发迫切度也很高,企业在招聘高层次人才时会提出较高的薪酬待遇。但这类企业也存在着普遍的人才难进难留问题。其主要原因在于温州的许多企业区位优势不明显,子女教育、住房、医疗等的资源难以满足高层次人才的需求,同时娱乐、文化等设施不完善,导致高端人才的生活幸福感不高。
如浙江华峰氨纶股份有限公司作为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全国化纤行业竞争力十强企业,其年收入超40 亿元,具有很强的企业实力和研发能力。华峰重视研究院的发展,但人才问题十分突出。近年来华峰大力引进人才,但囿于温州和瑞安的区位劣势,华峰引进人才的进程并不如意,如2017 年,华峰招募各大知名院校的应届毕业博士50 余人来瑞安总部参观,如2018 年,华峰与一位浙大在读博士签订三方协议后,博士临近毕业毁约。
3.高端人才引进受阻,企业发展受到限制。对于主动实力型企业和其他有发展需求的企业而言,其对于高端人才,如国家千人计划、省千人计划等人才有一定需求,对于企业的发展而言有重要推动作用,并且企业也愿意给出相应的引进支持,但是这类高端人才的申报名额有限,由市里统筹分配,但是由于没有差额分配制度,一些区县内企业由于区位因素和自身实力,导致无法获批。如位于苍南县的维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建设有省级重点研究院,企业一直想要大力引进申报国千、省千等高端人才,但是政府部门没有给予支持。
4.人才整体水平不高,申报职称积极性差。企业研发光有高端人才是不够的,总体人才队伍建设、企业人才平均水平提高是企业发展的重点。许多企业在研发机构发展过程中,着重关注了整体人才队伍的建设,积极推动人才水平的提升、职称申报。但是现实情况下,企业的许多人才已经达到了一些职称等级的技术经验,但是往往由于申报经验缺乏、自身其他素质水平不高、申报流程复杂、职称提升没有相应补贴等因素,导致很多人才拒绝申报职称或申报积极性不高,进而导致自身技术水平继续提高的积极性受挫。
(三)行业协会作用不足,整体研发积极性低
行业协会是介于政府、企业之间,商品生产者与经营者之间,并为其服务、咨询、沟通、监督、公正、自律、协调的社会中介组织,它是行业间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但是目前许多行业协会作用并不明显,企业间缺少交流,企业各自选择闭门造车,拖慢了企业技术研发进程,增加了全行业技术研发的资源浪费。
如伯特利阀门集团有限公司建议整合全行业顶尖级的技术研发力量,集聚培养阀门研发专业人才,特别是吸引掌握行业核心技术的优秀人才,加大与泵阀协会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合作,实现“产学研”一体化,加速技术研发转化为成果的速度,同时应集中力量攻坚行业的技术难点,加深基础研究。再如行业领导者浙江奥康鞋业股份有限公司面临行业间交流少,行业设计师的培训交流很少,同时认为应加强行业协会的功效,凝聚行业研发力量,以协会的名义主攻行业“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可以以专利授权或转让的方式带动行业发展。
(四)补助款项较难落地,激励作用体现不足
无论是企业技术研发中心还是企业研究院,政府均会对相应的机构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如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将会获得1 000 万元以上的财政支持,财政补助由省财政支出一半,区县政府财政支出一半;一般企业研究院由区县财政预算补贴40万元;一般企业技术研发中心将由区县财政预算补贴3 万元;另外还有如“温州先进企业”等荣誉称号的配套奖励,同样由区县政府给予。但在实际运行中,却普遍存在区县政府的补助、奖励款项难落地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除鹿城区、瓯海区、龙湾区、洞头区四区由温州市财政直接拨付以外的其他区县财政预算无法及时配套出这部分财政预算,需要到下一年度甚至下下年度的财政预算拨付,从而款项落地难,进而导致相关称号、荣誉激励作用不明显。具体而言有如下三种情况。
1.大额款项发放延期,阻碍研发机构发展。企业研发活动讲究先进性、创新性和时效性,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的区县配套的大额补助,将会对于企业研发机构的建设发展、企业研发活动的开展和推进有重要作用,但由于除温州四区外的区县科技局财政预算不足,无法及时拨付,导致企业研究院工作开展滞后,不利于企业研发机构的发展。
2.小金额款项不落地,研发的积极性受挫。对于申报一般企业研究院、企业技术研发中心的企业而言,相应的财政资助金额较低,对于企业的研发活动没有明显的提升作用,其更多地体现出激励作用。但是区县政府常会因为金额低、政府没有相应的财政预算等原因,延迟相关款项的发放。这就导致了激励款项的激励作用没有发挥,企业申报、建设、发展等活动积极性不高。
3.荣誉奖励金不落实,创新类荣誉评选少。对于所有企业,特别是企业形象型企业而言,荣誉项目的评选对于企业形象的提升、企业科研积极性的提高有很大的驱动力。目前,温州市有如“温州先进企业”等多项企业荣誉,尽管许多企业能成功评选,但由于区县内没有配套的经费,相关政策没有实现市内共享,导致许多企业并没有实际奖励到账。同时,温州市目前的研发创新类的企业荣誉存在评选活动少、评选名额少、评选要求高等情况,导致多数同样在积极研发的企业无法跟具有强大实力的企业竞争,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企业的研发热情。
三、对策建议
(一)提升机构管理能力,做好管理体制建设
民营企业研发机构一般是民营企业内部机构,如何提升研发机构管理能力,需要企业自身强化管理,同时也需要政府帮助企业予以规划和引导。建议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升管理能力:
1.加强管理制度审核,明确企业发展战略。首先,“无规矩不成方圆”,在申报各类型研发机构时,企业均有承诺制定研发机构的管理制度,如:研究院机构管理制度、科研项目管理制度、研发经费核算管理制度、专利管理制度、研发人员绩效考核制度、财务管理制度等。但这些制度是否真实落实、是否贴合企业和研发机构的发展实际就有待进一步分析与考察,需要科技部门在申报考核和阶段绩效考核时加以监督和审核,明确研发机构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勿流于表面。其次,明确企业未来的规划和战略发展布局,更能凸显企业研发机构的地位,使企业了解到要具有行业竞争力必须掌握核心技术、必须不断突破创新,形成企业与研发机构互补发展的良好格局。
同时,对于不同类型的研发机构政府部门应分类指导,比如对主动实力型的研发机构应鼓励他们具有国际化的眼光,制定具有行业领导者地位的发展战略,并多申报和承接国家或行业重大技术专项;对于环境导向型研发机构应鼓励他们多以行业角度为出发点,多了解科研奖励政策,了解行业发展状态,以标杆企业为目标,制定符合企业发展现状的发展战略,可多着墨于企业急需的核心技术研发;对于企业形象型的研发机构应不断强化内生研发的主动性,基于企业现有技术和能力,力所能及多从事行业技术研发,建议可多从行业模仿技术等研发起步。
2.加强后期监督管理,完善绩效评价体系。对获得各类研发机构认定资格的研究组织,政府部分应加强后期监督力度,督促研发机构切实履行承诺的研究任务,落实研发费用、聘请专职研发人员等。
2019 年市科技局对温州市内的研发机构进行了较全面的绩效考核,无论研发机构的大小和层次(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研究院、市级技术研究开发中心)均采用统一的评价指标体系进行考核,采用初评、自评、申报、复评和实地考察相结合的方式,对优秀的研发机构给予一定的物质和精神奖励。通过进入现场复查名单来看,一般都是依托有行业实力的创办主体而创建的研发机构,其机构组织结构较为完整,研发资金投入和人员配置较多,研发设备较齐全,以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省级研究院占绝对多数。而依托实力较弱创办主体的研发机构,入围复选则寥寥无几。
绩效考核评价目的是为了鼓励企业更好地立足企业自身发展,攻破行业技术难关,转变发展方式,为本行业以及产业做出更多贡献等。研发机构的类型不同、层次不同,采用相同的评价方式评估,会有些许不恰当。如:依托浙江竟成环保科技有限公司创建的污水污泥处理处置技术研究开发中心认为自身在研发投入和课题申报、专利申请等方面投入较多,成果也较为丰硕,但根据考核办法自评分却比较低。特别对于处于初创期的研究组织更需获得鼓励与激励,便于他们尝试更多的研发内容,鼓励他们从企业形象型向环境导向型以及主动实力型发展,建议分层次、分类型考核,更能起到促进企业内生研发的动机。同时,对于处于考核不合格或是末尾的研发机构应当整改,再次考核还是不合格,应当取消其研发机构资格。
3.精简申报考核程序,减少企业相关成本。根据调研反映,中小型民营企业研发机构由于人员较少、工作繁重,并且专业型或是报表填写等方面经验欠缺,在申报各类研发机构时,需要借助中介机构进行申报,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企业成本。建议科技局和经信局等部门适当简化申报考核程序,尝试“主动申报”和“以评代报”相结合的评选制度,减少企业相关成本。
(二)加强人才政策落地,引进来走出去相结合
研发人才特别是高层次人才对于研发水平和自主创新能力有着明显的引领作用。在此次调研过程中,缺乏高端研发人员、较难招聘和留住研发人员是众多研发机构反映的共性问题。人才是第一资源,得人才者得发展,市政府应确立人才引领发展的战略地位,夯实研发人才队伍。建议从以下两个方面入手。
1.加强人力资源平台建设,因地制宜调整政策
一是应宣传到位温州人才吸引政策,简化人才引进流程,可以成立政策宣讲团深入代表性企业宣传或是制作简单浅显易懂易于操作的申报流程说明书等。
二是可借鉴学习其他城市人才吸引政策,特别是与温州城市发展经历相似的地区。如泉州市制定与实施的人才“港湾计划”,其中包含支持新型研发机构通过“领军人才+创新团队+创新项目”等精准引才模式,引进拥有核心技术、产业带动力强的创新项目及创新团队,聘任国际公认的三大世界最新排名均在前100 名大学的博士毕业生,优先享受泉州市委、市政府《关于实施人才“港湾计划”的若干意见》(泉委发〔2017〕6 号)有关政策。对有突出贡献和重大影响力的高层次人才(团队),可根据实际需要,“一事一议”追加支持等。这些人才引进和扶持保障措施可相互借鉴学习,依据温州市情适当调整人才引进扶持计划。
三是建议适当降低人才在住(租)房优惠或补贴等方面的要求,增加人才公寓数量、简化申请手续,缩短审批时间,使企业研发人员能够切实感受政府吸才留才的诚意。
四是应加强人力资源服务平台建设,以专业化组团猎才方式,为温州民营企业研发机构吸引高端人才,减轻单个研发机构招聘人员成本。大力发展专业性、行业性人才市场,着力培育具有影响力的本土人力资源服务机构,促进人才供需高效对接。如可以浙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的建设为契机,充分挖掘该园为企业研发机构提供一站式、一条龙公共服务的优势。浙南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是温州地区首家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该园区重点引进和培育扶持一批综合性人力资源服务骨干企业,建设专业化人力资源服务理念,提高从业人员专业化、职业化水平,为各用人单位提供猎头服务、管理咨询、人才测评、人事外包等人力资源服务。
2.建好市外科创飞地,形成域外人力资源引进
当前一时较难扭转杭州、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吸引人才的强大经济及地理优势,但可以集合地区合力建设科研“飞地”,广泛引进人才为温州企业服务,形成域外人才集聚效益。如温州(嘉定)科技创新研发园是温州市在上海市嘉定区金融谷设立的研发机构集聚平台和产业孵化基地,努力打造为双向流通、资源共享、研发集聚、产业培育、合作交流为一体的新型科技飞地,有助于全力助推新时代“两个健康”先行区和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此飞地的建设,可以较好地缓解温州高端人才流失及招人困难的局面,形成市外区域人才集聚的优势。并可以减轻企业自身建设飞地的巨大资金及管理压力,为企业排忧解难。如:福达合金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浙江创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奔腾激光(温州)有限公司等高新技术企业已拟入驻。
(三)发挥行业协会作用,整合行业研发资源
行业协会或行业研究院掌握行业发展现状,洞悉行业发展趋势,加强行业协会(研究院)的作用可以较好地集地区产业、行业优势,合力攻破产业难题等,如在调研中有企业建议在温州成立“全国共享经济结算中心”,以此中心建设发展吸引大量技术人员和软件开发人员聚集温州,带动产业发展。
1.发挥协会集合作用,行业合力克难攻坚。民营企业受资金和企业战略布局等因素的限制,所做研究内容较多的是技术研发和工艺改进,较少涉及行业基础学科前沿领域的研究。由于行业基础前沿领域的研究所需资金较多,成功率较低或是成果转化率较低,较难回收研发成本,众多企业不愿意在此方面研发涉猎,而行业前沿的研究对于解决行业内“卡脖子”的关键技术十分重要,这就需要重点发挥行业协会或是行业研究院的作用,整合行业研发资源,重点攻破行业内的关键技术障碍。如:温州系统流程装备科学研究院集合永嘉地区泵阀产业优势,创建了国内首家NB-IoT 智能泵阀联合创新实验室,围绕永嘉县泵阀现状和升级需求,该实验室设立了智能泵阀产品研制、永嘉泵阀行业智能制造云平台和永嘉泵阀行业智能服务云平台3 个科研专项,通过该实验室的建设集聚产业人才、承担共性课题、建立试点示范等工作,以公益服务的模式助力永嘉泵阀产业创新转变。同时该研究院以“国内领先、国际一流”为目标加强国家阀门质检中心和省泵阀质检中心建设,解决更多阀门产品的检测、研究和开发等共性技术难题,为企业进入国际市场铺路搭桥。
2.强化机构引领作用,提升基础服务能力。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和省级企业研究院在行业技术领域具有领先的优势,其中很多研发机构具有国家或行业认证资质的实验室和检测中心等,但较少对外开展技术转让和检测服务,建议这些研发机构对于行业内共性技术和检测服务等项目展开技术服务。一方面,可以为此类研发机构带来切实利益,增强行业影响力。另一方面,可以避免行业内基础技术重复研发,为自身研发实力不足,科研设备不全的研发机构减轻研发成本。重点企业研发机构要引领行业技术进步,积极参与国家和行业标准的起草修订工作,许可其他企业依法合理使用自身知识产权,面向所在行业组织开展技术培训、交流和成果推广工作,推动行业共同进步。在科技攻关、人才培养、机构建设、制度完善和机制创新等方面要引领本地区、本行业的发展。
(四)落实研发补助资金,拓展科研融资渠道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研究人员的聘请、研发场地的兴建、研发设备和材料的购买等都需要大量的财力支撑。建议从以下方面为研发机构落实研发资金。
1.加大政策落实力度,做好区县政策统一。对于已评选为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省级企业研究院的研发机构,应及时按时落实研发补助,这些研发机构均有签署建设责任书,在建设期间内需要按时完成人员配置、场地建设、设备购买、课题申报等多项任务,需要大量科研资金予以支持,建议县市政府应按时配套落实。同时,建议做好区县政策统一,对于市内评选的科研创新实体荣誉等活动,如温州先进企业等,建议由区县市共同设立奖励基金,由评选单位一次性发放到位。
2.做好研发风险补偿,尝试建立相关制度。建议尝试建立政府研发风险补偿金制度。企业的研究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更不可能都转化为成果,但缺少研发,在产品升级迅速,科技发展迅猛的今天,肯定会被时代淘汰。建议对于行业亟需解决的重点技术、或是重大攻坚项目给予研发风险补助。如遇研发失败或是无法转化为现实成果,给予适当比例的风险补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