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造性游戏中促进幼儿学习与发展的支持性策略
2020-02-23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第二实验幼儿园石爱琴
福建省福州市台江区第二实验幼儿园 石爱琴
创造性游戏是幼儿园最基本、最经常开展的游戏,对引导和促进幼儿社会性学习与发展、培养幼儿主体独立性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意义。要提高幼儿的创造性游戏水平,教师需要根据游戏进程和幼儿的“需要共性”与“需要差异”,选择适当的时机与途径,给予不同形式的有效支持。
一、创造性游戏中教师支持的重要意义
创造性游戏包括结构游戏、角色游戏和表演游戏。创造性游戏是儿童以想象为中心,主动地、创造性地反映现实生活的游戏。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依据自己的生活经验、认知水平以及兴趣倾向,自主地通过语言、动作、神态创造性地反映自己所了解或想象中的现实生活。创造性游戏的开展,为幼儿提供了模仿、创造性地反映社会生活与人际交往的机会与途径,对引导和促进幼儿进一步了解社会生活、学习社会性行为、提高交往能力,增强幼儿社会性意识和创造意识,具有重要的意义。受幼儿认知能力和经验水平的限制,如果教师一味地让幼儿自由游戏,放任自流,会导致游戏低水平地重复,久而久之,不仅难以促进幼儿在游戏中发展,反而会使幼儿失去游戏兴趣,游戏的创造性功能更难以发挥。实践证明,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要达到其“创造”目的,就离不开教师巧妙的支持和引领。教师要在尊重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根据游戏的内容特点和幼儿的实际需要,运用各种形式的支持性策略进行指导,使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创造性游戏中教师支持的不同类型
幼儿在创造性游戏中需要教师给予的支持是多维的,不同的幼儿有不同的需要,呈现出既有“需要共性”又有“需要差异”的状态,而且随着游戏的发展,幼儿间的“需要差异”也在动态变化。如在表演游戏“小蝌蚪找妈妈”中,幼儿的“需要共性”表现在认知性的经验支持——小蝌蚪与青蛙间的亲子关系,以及由认知带来的情感性的经验支持——小蝌蚪找妈妈的渴望、期盼、高兴的“亲情”体验。幼儿的“需要差异”则表现在不同幼儿体验亲情时所表现出来的语言、行为和神态等方面的差异,以及拓展游戏情节时反映出来的生活经验上的差异——在小蝌蚪找妈妈的游戏情节中,扮演小蝌蚪的幼儿,有的在“湖”中慢慢地寻找,看到“鲤鱼妈妈”后慢慢地“游”过去胆怯、小声地问;有的在“湖”中着急地游来游去,看到“鲤鱼妈妈”后迅速地“游”过去,着急且大声地问;有的一边“游”一边说“我的妈妈在哪里?我要找妈妈!”,看到“鲤鱼妈妈”后,一边“游”一边大声地问。到底应该怎样表现呢?教师可以针对幼儿对故事的不同理解,予以不同的支持和鼓励性评价,使之在表演中能运用不同的语言、动作、表情来表现对故事的理解,逐步提高表演水平,发展在游戏中的创造和想象能力。因此,教师应善于根据游戏开展的不同时机和幼儿表现的不同状态,给予不同角度、不同形式的支持,从而有效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一)认知性(经验性)支持
创造性游戏本身就是幼儿对生活中的环境、事物与社会交往的认知性(经验性)反映。幼儿受其年龄特征与认知水平限制,相关经验往往是不全面、不系统、不深入的,甚至有时是不准确的,这就影响了幼儿游戏的质量。为此,游戏初次开展前和游戏后续开展时,教师必须围绕游戏的主题,多形式地丰富幼儿的认知经验。如中班结构游戏“汽车”开展前,教师可以通过展示图片、模型或实地参观的形式,引导幼儿了解常见汽车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拓展幼儿的视野,这样幼儿既能建构基本结构的汽车,又能根据各自的兴趣建构不同类型的汽车。教师的支持既符合了幼儿的“需要共性”,又体现了幼儿的“需要差异”。
(二)动作性(操作性)支持
创造性游戏中,虽然要鼓励幼儿充分发挥个性、大胆创造、自由表现,但无论是各种角色的表演或表现的动作,还是建构过程的操作,都要遵循不同角色的特点或建构材料的特点。教师应指导幼儿依据“需要共性”来表现和创造,不能“胡作非为”“盲目创新”。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在游戏开始时提供适当的动作性(操作性)经验支持。如表演游戏“小蝌蚪找妈妈”中,小蝌蚪的动作特征是“摆着尾巴向前游”,鲤鱼的动作特征是“摆头摆尾、张嘴吐气”,乌龟的动作特征是“伸缩脖子,四肢划水慢慢游”,青蛙的动作特征是“鼓肚瞪眼、张嘴叫喊”。教师必须引导幼儿观察不同动物的动作特征并给予启发、讲解,以启迪、引导幼儿获得游戏的“需要共性”;在此基础上再引导幼儿思考还可能有什么样的动作表现,鼓励幼儿大胆想象与创新,充分体现“需要差异”。结构游戏中不同建构材料的操作技能,如拼插、衔接、围合、延长、拐弯等属于“需要共性”,教师也应给予操作性经验的支持;而材料运用的具体技能则是幼儿的“需要差异”,应让幼儿自由选择。
(三)表达性(表现性)支持
表演游戏、角色游戏中的各种角色交往,虽然具有情境性特点,幼儿可以自由表达,但不能违反角色本身的语言表达要求,比如运用礼貌语言、协商语言、赞美语言等。这是游戏中幼儿的“需要共性”。教师要在适当时机运用多形式的支持策略,积极支持幼儿乐于表达、主动表达,促进幼儿语言表达能力的发展。同一游戏的不同角色的表达,则是“需要差异”,教师要支持幼儿根据具体角色,运用个性化的语言进行游戏。例如,角色游戏“超市”中,教师要通过“营业员”介绍商店新品、打折促销活动等,以及“顾客”选择商品、结账等,支持“营业员”与“顾客”在主动交流中发展语言表达能力。
此外,角色游戏、表演游戏、结构游戏中,教师还可根据表达或表现的差异,提供适当的图示(图谱),引导幼儿主动观察、理解图谱,进行表达、表现。角色游戏的“商品介绍”“价格表”等图示,表演游戏的角色台词等图示,以及结构游戏的“游戏设想”等图示,既可以帮助幼儿理解游戏的要求,也能有效地支持幼儿有序开展游戏,从而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
(四)情感性支持
游戏过程中,幼儿随着游戏情节的发展,会产生各种情绪、情感,而这些情绪、情感的流露往往伴随着各种不同神态、表情甚至动作行为,使游戏更加逼真、更加富有情趣。然而,幼儿在缺乏情感表现经验的情况下,往往体会不了,也表现不出来,或者呈现出低水平甚至错误的倾向。这就需要教师的启发与引导,给予幼儿情感性经验的支持。如表演游戏“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中,皇后对自己美丽容貌的骄傲和喜欢、对白雪公主美丽容貌的妒忌和仇视,以及七个小矮人看到白雪公主被皇后用毒苹果毒害而昏死时产生的悲伤情感、看到白雪公主得救并与王子结婚后产生的高兴与激动情绪,是文学作品规定的情感方面的“需要共性”。教师必须引导幼儿体会、理解,并支持幼儿以相应的神态、动作来表现,进而鼓励幼儿思考“还可以怎么表现”,以激发幼儿的创造性,促使幼儿从中获得情感方面的学习与发展。
(五)评价性(激励性)支持
游戏评价是游戏结束阶段引导幼儿欣赏、反思,改进游戏过程、促进游戏水平不断提高的重要环节。游戏评价可以使幼儿获得大量的反馈信息,从而进一步丰富幼儿的游戏经验。游戏评价过程中,教师既要给幼儿提供自由交流与表现的机会,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自我评价,又要借助视频、图谱、表演再现等方式支持幼儿大胆表达游戏中带来的快乐或游戏中自己与众不同的想法与困惑,从而展示多方面的学习与发展。例如,结构游戏“上下杭”结束后,教师组织幼儿围绕着“搭建房屋飞檐”的话题,分享各自建构的想法、做法与困惑。又如,表演游戏“小熊请客”的评价环节中,教师借助拍摄的某一游戏情节,引导幼儿观看并针对表演中的语言、动作、表情运用等进行讲评。这样的评价过程,既能让幼儿分享同伴游戏的成功,使游戏的评价充满活力;又能提高幼儿的评价水平,促进游戏深入地发展。
三、创造性游戏中教师支持的时机和途径
教师在创造性游戏中给予幼儿的支持,要通过不同时机和不同途径来实施。
(一)游戏前的认知性支持
游戏开展之前,教师可以通过主题活动、领域活动、区域活动、亲子活动等途径,有意识地引导幼儿丰富相关的认知性经验。如结构游戏“动物园”,游戏前教师可以开展主题活动、相关的领域活动和区域活动,支持幼儿丰富有关动物的经验:在语言区,开展“看看、说说我喜欢的动物”的活动,指导幼儿阅读自制的动物小书;在科学区,引导幼儿了解不同动物的外形特征、生活习性、居住环境;在美工区,指导幼儿用绘画、泥塑等形式表现动物……多途径的支持,使幼儿获得对常见动物较全面、具体的认知经验,不仅给幼儿带来了学习的契机,也为开展“动物园”游戏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又如表演游戏“小蝌蚪找妈妈”开展之前,教师可以在语言区投放故事的录音,引导幼儿听“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在科学区引导幼儿观察、了解“小蝌蚪变青蛙”的秘密;在美工区引导幼儿动手制作游戏场景、头饰道具……教师的这些支持,不仅丰富了幼儿关于故事内容、角色与情节的认识性经验,也激发了幼儿表演的兴趣与主动性,增强了幼儿不断创编角色对话和情节的愿望。
(二)游戏过程中的情感性、动作性、表达性支持
角色游戏或表演游戏开始时,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运用讨论或者图示表征的方式,获得游戏中较陌生的情感表现、语言表达和动作行为等的前期经验。在幼儿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认真观察、解读幼儿的游戏表现,在幼儿出现情感表现、语言表达、动作行为经验缺失时,随时通过提醒、建议甚至角色介入等形式予以个别指导,支持幼儿顺利地开展游戏。游戏后期,教师可以通过启发幼儿联系生活经验,展开想象,创造性地拓展游戏情节,从而进一步提高幼儿游戏的水平。例如角色游戏“照相馆”开展后期,教师可以启发幼儿联系生活经验,想象照相完成并取回相片后还可以做什么,从而拓展游戏情节——制作相框、相册,装相片、挂相片或用相片制作纪念卡……教师可引导幼儿思考相应的动作、语言与情感的表现或表达,幼儿可根据自身兴趣与“需要差异”拓展情节,大胆表达与表现个性,从而获得进一步的学习与发展。
(三)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性支持
幼儿对游戏的评价往往只关注结果,评价语言简单且常常低水平重复,使游戏评价流于形式、浮于表面。这时教师必须有序引导幼儿学会描述,给予幼儿学习描述性评价语言的支持。例如结构游戏“动物园”结束后的评价环节中,教师可先引导幼儿对“动物园”的布局是否合理进行评价交流;接着根据本次游戏的核心——动物的动态,引导幼儿自我描述“我建构的动物在动物园里做什么”“我用了几种方法来表现动物的动态”;最后引导幼儿欣赏并说说“你喜欢同伴建构的哪些动物,为什么”。当发现幼儿在游戏中出现问题时,教师可以组织幼儿讨论,纠正问题或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不断丰富幼儿的评价性经验。只有让幼儿学会怎样评价,才能提高幼儿的评价能力,从而有效地促进幼儿创造性游戏经验的不断丰富和创造性游戏水平的逐步提高。
总而言之,创造性游戏既要发挥幼儿参与游戏的主动性与独立性,又要发挥教师的智慧与支持作用。教师应善于根据幼儿的“需要共性”与“需要差异”,捕捉恰当的时机,通过不同的途径,给幼儿以不同形式的有效支持,以保证创造性游戏的有效开展,促进幼儿在游戏中的学习与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