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美术学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教学改革与人才培养的社会实践研究
2020-02-22张泽佳
【摘 要】民俗采风课程一直以来都是高校美术学专业培养人才的一个重要的社会实践环节,也是学生通过观察收集创作素材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和方式。在民俗采风实践教学改革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树立科学的观察方法,来培养学生美术创作理念。带领学生进行实地的考察与调研,充分感受大自然物象和体验民俗生活,以此了解该地区民族的传统文化与人文风俗历史。深入挖掘隐藏在生活之中的艺术之美,真切地将自己的感悟和领会都融入作品创作之中,如此一来方能深化作品和精神内涵。基于此,本文针对美术学专业民俗采风课程教学改革对专业人才在社会实践中培养的重要意义进行了深入论述和详尽阐释。
【关键词】美术学专业;民俗采风;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社会实践
民俗采风课程是高校美术学专业教学中的一门占据重要位置的必修课程,不仅有着写生教学的实践应用意义,还同时可以兼顾学生深入感受和体验生活等诸多方面的积极作用。艺术家想要创作出来源于生活之中的艺术作品,首先务必经历切身地体验和独立的思索,再根据自身的艺术审美情趣,深度挖掘出对于美术创作有帮助且独具实践意义的素材,用于自己的艺术作品之中。虽然生活是滋养艺术的肥沃土壤,然而艺术创作并不是简单的拿来主义,实际上是一种经过加工的独一无二的艺术创造过程。因此,为了培养高校美术专业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作思考能力等,必须要进行实践教学改革,格外重视民俗采风课程的重要积极意义,提高采风收集素材的成效,使学生在采风、写生过程中进行广泛深入的生活积累,为下一阶段的创作构思与社会实践的艺术表达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民俗采风课程教学改革与高校美术学专业人才培养的联系
民俗采风课程作为高校美术学专业社会实践类课程中的一项重要实践教学内容,有助于增强学科实践教学的效果和质量;与此同时还有利于提升学生的美术社会实践应用能力,并能激发学生在室内课堂中的美术创作热情。总之,不仅提高大学生自身实践和社会经验双向发展的应用能力,而且教育改革的需求更好的培养出应用型专业技能的复合应用型人才。
1.民俗采风课程能有效提升实践教学质量
民俗采风课程的改革可以高效的提升美术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效果。因为实践课程的教学目的便是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应用与创新的能力,民俗采风课程对于高校美术专业的学生来说,是有效检验美术基础知识,并进一步提升美术实践应用技能的方式。首先该课程改变了以往美术课室内教学方式,为书本化的教学内容,和单一的教学与技能掌握学习方式,制造了一个鲜活生动的自然公共空间场景。面对真实的景象、人物、建筑,如何实现真正的学以致用是学生面临的现状;其次,民俗采风的过程之中,当学生面临选景、取景问题时,应该如何有效的把控,不管是对于构图的掌握还是光影的处理,都需要给予学生讲解和指导意见,让学生更快的懂得相应知识,以便灵活融合运用。因而教师要对民俗采风课程进行有效的改革、规划、组织和开展工作,并在采风、写生过程中让学生逐步了解地域民俗文化、细致观察民俗建筑、民俗风貌等艺术特征,多思考多总结,能够让学生从中收获多维度与多元化的知识。
2.民俗采风课程能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民俗采风课程改革的另一个特点是增强学生社会实践性的高涨热情。通过实地考察与调研,掌握和分析不同地域、民族文化、民俗生活的某一时期的现阶段文艺审美特质,从中探寻和挖掘独树一帜的艺术和人文特色。不仅是对于课堂所学美术知识的融会贯通过程,还能够进一步深耕艺术理念。通过定期阶段性开展实践成果美术画展,有利于增加教师、学生之间的相互交流,扩大社交圈,从而提升学校文化建设的影响力,进一步丰富高校校园文化建设。因而,民俗采风课程在无形中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对美术课程学习的热忱,使其在实践过程中发掘源源不断的生活与人文之美。
二、民俗采风课程教学改革对人才培养社会实践的具体表现形式
1. 民俗采风课程能有效端正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
美术创作既具有独一无二的外在形式美感,同时在内容中又蕴含着深厚的意蕴情怀。正所谓创作者不仅应该在现实的世界中端正思想看得更多更远,而且还应该将视野聚焦于众多的复杂纷呈的自然与人文元素中,再将自己丰富的生活经历与细腻的情感投入其中,从而进行高质量的创作。合理的改革,引导学生的思政意识、三全育人思想,自觉关注乡村文化建设,用自身喜好与专业特长积极参与文化艺术活动,对村民家中的老人中青年、小孩进行美育引导,对小朋友给予一定的美术实践指导,使更多的人介入到美育环境中,从而,达到助力民俗地域乡村文化建设的目的。同时,提升大学生自身社会实践的思维意识,能够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逐渐增加知识累积、观察能力综合素质也能得到不错的协调发展。学生在深入民俗地区调研,可以探寻到许多在课堂和书本上都不曾涉及的内容和知识,通过收集与归纳素材使得实践与思考的能力同时提升。
2. 民俗采风课程能转换学生美术学习思维方式
例如,在豫西地区的民俗中有许多应用隐喻与象征的艺术表现形式,这些艺术形式能抒发人们对于一切美好事物的渴求。如同民间剪纸艺术中的窗花,人人都知道牡丹是“富贵有余”的象征,“莲花”与“鲤鱼”则象征着“连年有余”等等,这些传统民俗剪纸文化的内涵是我们要学习的。另外,皮影戏、社火等,也可为后续的美术创作提供丰富的素材和资源。如今这些传统文化在当今社会经济快速发展中逐渐被人们所忽视。这需要我们在教育改革中不斷进行反思,如何学习民俗美术来转换高校美术学生的思维方式,从而进行具有深层意义的美术创作。合理借鉴和发扬传统民俗文化中不受束缚的创意发散性思维方式,将传统民俗文化中有民俗寓意的题材和内容,跨越时空的限制加以表现,借助民俗采风课程的改革创新发展,开拓学生美术创作的思考视野和打破固有的思维界限,培养学生发散性思维方式。
3.民俗采风课程能激发学生高质量美术创作灵感
民俗采风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应该不断地引导学生带着课题、带着学术问题,去进行研究性的教学。既然已经迈出校园,那么就应该有所收获,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不仅要了解和熟悉当地的自然环境,历史古迹、民俗生活痕迹等,更应该让学生懂得采风地区的文化背景与渊源,建筑特色和人文民俗艺术形式特点。还要特别关注写生地点的选择,为了表现选定的题材,可运用多种材料进行创作表达如国画、油画、水彩、素描等绘画方式,以及通过摄影手段收集创作素材。采风结束后,学生可将各自收集的人文风土素材经过思考、整理、提炼,创作自己的美术作品,利用曲与直、虚与实,以及粗与细等造型因素,再结合点、线、面的几何构成方法来凸显作品的艺术表现效果。亦或是从剪纸艺术的创作中提炼灵感来表达主观鲜明的民俗人文元素。作品完成后可进行市级、省级以上的参览活动。例如主题性的创作方式,可在国画、油画、水彩等画种中,展现振兴乡村建设后的幸福生活的景象,并将收集到的传统民俗元素或图案融入到创作中,使作品传递出深厚的人文历史和民俗文化的底蕴。而学生则会在这一过程中学会独立思考与独立研究。当然在进行艺术创作时,不能一味地照搬传统表现元素,而应该加上自己的美术习得知识与自我思考,进行再次的创作。同时还可以尝试将收集到的传统艺术元素与信息化技术手段相结合,进行提炼和创新,有助于提高学生的美术实践应用水平和相关的实操能力。
4.民俗采风课程能有效增强学生的课题研究和社会实践能力
民俗采风课程教学改革的创新性必须要有主题性的开展和推动,在当今发展如此迅速的时代,文化艺术事业在城市中的建设发展较快、较好,而一些偏远地区文化艺术教育相对落后的村镇,多数村民是无意识的狀态。这时需要通过高校美育团体及社会机构的带动,让他们了解艺术审美的重要性,从而提高文化艺术素质,达到助力振兴乡村文化建设的目的,依此民俗采风课程需要课题化的教学改革,设立子课题展开研究。例如: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市沙角村是具有海洋民俗地域特色的乡村,用美育计划的方式来进行环境创作能提高当地村镇文化软实力,从而提升村民的人文素养,乡村振兴是当今我国现阶段提出的重要战略举措和实际路线,不仅仅是振兴经济建设,更需要提高思政意识、文化建设、教育建设等其中包含艺术美育思想教育,以此,提升乡村人民生活的整体文化艺术气息。本课题构思立足于北部湾大学美术学科的实践基础上,以师生写生创作作品来彰显北部湾大学海洋文化特色;同时,促进海洋民俗地域沙角村美育的文化发展,二者相辅相成,互相渗透、相互影响,循序渐进的打造以海洋特色文化为主体的大学美术学科精品实践课程,用美育的方式凝练社会实践教育团队,从而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
三、总结
我国疆域辽阔,民俗地域丰富多彩,在各地区的人文风俗和艺术文化中蕴藏着大量的文艺资源,只要我们善于发现并加以利用,就能够创作出别具民俗特色的美术作品。在高校美术学专业民俗采风课程教学改革中,教师的责任重大,课程内容的布置、应用型课题的构思与设立、学生社会实践环节的掌控等一些列的研究性问题,要不断的调整、创新,树立学生正确的价值观,培养学生三全育人的工匠精神,带领学生深入切身地感受和体验民俗生活,指导学生学会在自己的美术创作作品中表达对于生活的感悟和理解,同时将已学的美术知识和专业技能融会贯通,达到提升与巩固自己专业的目的,在未来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还能培养学生职业道德,服务意识和爱岗敬业精神,培养沟通与交流能力丰富自我的社会实践经验,拓宽人生视野。
参考文献:
[1]胡霄.艺术设计专业民俗采风课程的现状及改革[J].艺术教育,2014(01):171-172.
[2]摄影协会作品选登——蓟县西井峪民俗摄影村采风[J].天津社会保险,2008(05):74.
[3]阚广滨.关于设计类专业民俗采风课程教学的思考[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034):111.
[4]郭建锋.艺术采风在美术创作教学中的重要性[J]. 艺术教育,2012,(009):130-131.
作者简介:
张泽佳(1982年6月),男,汉族,黑龙江省大庆市,硕士研究生,副教授,研究方向:美术学、油画、雕塑。
(作者单位:北部湾大学陶瓷与设计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