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实验对小学科学教学的重要性

2020-02-22谢传宗

科学导报·学术 2020年54期
关键词:电磁铁科学实验科学

谢传宗

【摘 要】小学科学教育是学生们开始系统化初步认识科学学习科学的重要学习途径之一,学生进行科学实验和科学观察能帮助学生更加直观地认识了解和学习掌握科学知识的重要方法,同时实验课程也能够更好地锻炼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以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规范学生的实验操作过程,提高科学课教学效果。

【关键词】小学科学;实验教学

小学科学主要目的学生是以探究学习为主,教师以多样化学习方式进行教学。在课程设置中包含有大量地探究性实验,教师应当通过科学的方式引导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创新探索能力,通过实验更加直观形象地了解并认识到科学知识,为以后更加深入的学习科学相关的内容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小学科学教学实验中存在的问题

(一)实验教学没计划,缺乏目的性

小学科学实验充满趣味性,能够吸引学生积极地参与其中。很多学生认为上科学课的目的就是做实验,如果课堂里有演示?实验,那么学生就会兴趣高涨,积极性就高,非常开心,如果没有实验的话,学生兴趣就会下降。学生的感情和对实验的兴致为科学实验的教学顺利进行提供了条件。但是,在实际教学中,很多学生在上科学课中,因为实验比普通讲课更精彩更有声有色,不需要正襟危坐地坐着,而不是想要通过实验获得更多的知识,当这些学生真正去实验的时候,就没有什么学习兴趣了,也不知道如何去做,没有目的性,看似热闹非凡的实验课却没有什么实际效果,学生通过实验获得的收获少之又少。

(二)实验课堂没有延伸性

小学科学实验的特点之一就是?实验具有一定的延续性,很多科学实验根本没办法在一节课的时间内完成,必须向课外进行延伸,同时一些实验现象也必须通过课外实践得到验证。但是,受到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不少学生认为实验只能在本节课课堂上完成,没有形成课后进行实验并观察的习惯。例如“种子的发芽实验”从实验开始到实验完成前后需两个星期左右。”观察植物种子”实验人人都可以开展,但是有很多学生都是听从他人的结论,自己不去动手,进行实验观察,半途而废,人云亦云,没有把课堂实验延伸下去,达不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二、开展小学科学实验教学的具体策略

(一)课前充分准备,提高课堂效率

达尔文曾说过:“科学就是整理事实,从中发现规律,做出结论。”科学是通过大量的实际检验和严密的逻辑推论后产生的。在科学学科的课程设置中,实验操作贯穿全程,新课程改革标准要求科学学科教学的核心是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专业人才。

教师只有在实际生活中和实践教学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才能更好地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小学科学的内容涵盖了物理学、生物学、化学、地理学等多方面的内容,教师必须在平时注重并丰富自己的知识积累,充分做好课前实验材料准备工作。在课前准备阶段教师应当注意并做到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提出的课程目标,从多方面多角度认真构思每一节实验课的整体思路。

2、在教授课程前要亲自动手反复练习实验,了解并熟悉实验的流程和步骤,预设实验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提出整改措施,确保实验能够安全有序地进行。

3、在实验课前做好教具以及实验所需的器材的准备,同时也要求学生认真地预习实验课程的内容,做好一部分相应的准备。

在实验课正式开始前做好准备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保证课程在实际中能够有条不紊地进行。

(二)激发学生的兴趣

科学课程的重要教学目标之一就是让学生建立探究意识。学生的好奇心是小学生与生俱来的本能,为了能有效、更好地激发学生科学学习的兴趣,引导他们探究得出实验中的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教师最好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学习的情境,让学生能够自己发现并提出问题,积极地参与到科学学习的过程,同时让学生参与到互助合作中,提高对于知识的吸收。比如,在《灯泡亮了》一课中,教师在课程开头可以提问:“在夜晚看不见的时候是什么为我们照亮了视线呢?”在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关注到电时,教师就可以运用多媒体展示城市灯火闪烁的视频,让学生们对本课产生浓厚的兴趣,为后续的探究学习作好铺垫,也提高了学生学习科学知识和科学方法的积极性。

(三)引导学生的探索能力

小学科学课程的教学目标中包括引导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立创造性,主动地认识到知识的内容,内化到自己心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但是学生在进行科学学科学习之初掌握的知识并不多,社会经验也不丰富,教师要通过科学的方法进行合理地指导。比如,在探究《声音是怎样产生的》课程时,教师可以先用钢尺在桌面上伸出一半弹一下,演示振动实验,引导学生仔细观察实验的操作方法过程以及尺子的振动方法方式,然后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演示完成实验。之后再依次做橡皮筋、鼓、吉他的发声实验。引导学生在实验中思索:这几种物体在发声时有什么共同的特点?声音的产生和什么方面有关联?这样逐渐引导学生分析推理,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自己的观察发现、思考推测最终归纳得出声音产生的基本原理。在学生了解到这一知识后,可以让学生深入思考,是什么能够改变声音的高低。比如可以提问:“研究声音的产生对现实生活有什么作用?”利用物体产生高低不同声音的原理可以做些什么?”通过这样的提问指引学生联想到利用发生原理制作而成的各类乐器。课后讓学生自己去寻找一些容易产生振动的材料制成简易的乐器,比如用同样大小的矿泉水瓶,加入高度不等的水即可。

(四)引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

在科学课堂的实验操作中如果不放开让学生自己动手,就很难提高学生的实验操作能力,同时也会导致他们降低对科学直观认识程度;如果教师只一味地让学生跟着自己操作也无法真正培养学生的能力。教师应当通过科学的方法引导学生依据需要解决的问题进行独立的研究,通过自己亲身经历进行经验总结才能逐渐形成能力。例如在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电磁铁》一课的实验中,学生们通过实验会发现大小相同形状相同的铁钉缠绕相同匝数线圈,但是有的钉子帽是南极,而有的钉子帽却是北极。这时候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去思考,再仔细观察实验,通过自己做实验学生们就会发现钉子帽磁极呈现不同的原因是线路连接方式不同,即线圈两端链接电池的正负极不同,或者线圈缠绕的方向不同。再比如在引导学生认识影响电磁铁磁力大小的因素时也可以采用这种方式,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做实验,按照教材上的记录形式记下实验结果。从而体会并知道电磁铁串联电池的数量越多,或线圈缠绕的匝数越多,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大。反之,电磁铁串联电池的数量越少,或线圈缠绕的匝数越少,电磁铁的磁力就越少。教师通过给予一定的引导,让学生能够从自己亲手动手操作的实验中发现蕴含的科学知识和科学规律,从实验操作中总结发现操作和探究的经验,这样一方面不仅能够激发学生学习科学的兴趣,另一方面同时还也培养了学生的探索意识,开启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提升了课堂教学效率。

结束语:

小学科学是一门注重培养学生观察、实践、探索、思考能力的学科,教师应当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指导学生动手按操作流程操作科学实验,让学生体会到学习科学的乐趣,同时激发学生的创新和探索能力,提高科学实验教学的效果,为未来培养学生良好的科学素养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冯水平.浅谈小学科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J].教育现代化,2017,89(20):258-259.

[2]陈小娟.部分小学科学教育教学现状及对策[J].小学科学(教师版),2017,34(4):15-16.

(作者单位:桐城市孔城中心小学)

猜你喜欢

电磁铁科学实验科学
自制电磁铁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活学活用电磁继电器
我国发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
科学拔牙
创新更需结合实际
电磁蜂鸣器
小小科学实验
衰落的科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