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X”视域下“二元制”人才培养研究
2020-02-22黄晓婷
黄晓婷
(福建水利电力职业技术学院, 福建 永安 366000)
0 引 言
教育部在2015年《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提出要积极推行“双证书”制度,指导职业院校与职业技能鉴定机构、行业企业合作,相关专业教学要融合适应企业职业岗位需求的知识、技能和职业素养,在课程考试考核中要与职业技能鉴定合并。2019年1月,这一政策得到升华,国务院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国发〔2019〕4号),方案中提出,从2019年开始,在职业院校、应用型本科高校启动“学历证书+若干职业技能等级证书”(以下称1+X证书)制度试点工作。
1+X证书制度中,“1”作为学历证书代表受教育的水平,包括职业教育的中职、高职、应用型本科等多个层次的学历水平;“X”是职业技能等级证书,是新型的工种证书,用来承认毕业生、社会成员职业技能技术水平凭证,是1+X证书制度改革的核心关键。
“二元制”是具有福建省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是福建省深入产教融合实践的路径之一;其核心围绕“七个二元”展开,即学校与企业作为二元主体在对培养对象进行二元管理、二元评价,学生具有二元身份、在学习过程中有学校教师和企业师傅进行二元教学,有职业资格证和毕业证二元证书、学制有全日制与非全日制的二元学制。
“二元制”在培养对象上打破传统模式,将原来“以校为主”转为“以企为重”,招生对象要求必须为合作企业在职员工,旨在为企业量身培养出符合自身发展需求的企业储备人才,提高职业教育服务企业行业发展能力。
1 二元制人才培养对象特点
(1)入校已在岗,技能需求较明确。二元制培养对象具有学校在校生和企业在职员工“二元”身份。与全日制在校生有很大区别在于学生本人已在合作企业就职,已较能感知到工作岗位对自身所需提高的技能技术要求以及对相关技能证书的考取具有贴切的需求。
(2)离校较久,纯课堂理论学习知识接收效率较低。由于招生对象的要求,二元制学生至少已经离校半年,并且受到日常工作压力影响,面对纯粹的课堂理论输出,二元制学生较难做到集中注意力专心输入并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同时,二元制学生都已具备一定工作经验,实践、实操能力远高于在校生,对教学中的实践环节有较高要求。
(3)既要保证工作生产进度又要完成学业学分要求,精力和时间有时会供需不足。因二元制学生的双重身份,学生上课时间一般都集中在晚上、节假日或企业生产淡季进行。加上大部分学生已有家庭,难免有时会出现时间协调不了而导致缺课、挂科甚至退学等情况。
2 二元制人才培养在实践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二元制”具体教学过程中,学校和企业双方关注重点不同,学校着眼于如何提高学生的教学质量而企业更多的是关心企业生产的持续性及企业经济效益如何提高的问题。二元管理主体间站在各自的出发点上,在教学时间、课程安排、成本投入、监督评价机制等方面进行博弈,在尚未健全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体制前,合作双方在深度融合上面临挑战。
2.1 教学时间与生产安排冲突
和在校生不同,二元制学生身份的特殊性所决定教学时间安排要很大程度上妥协于企业生产安排需求,如何打破时间壁垒,既能保证企业生产经营又能保证教学质量,是企业和学校需共同探讨的问题之一。
2.2 课程体系的通用性与企业岗位特殊性冲突
学校在设定专业人才培养时通常是基于行业通用性,而企业岗位职能又往往具有一定企业特色,这就使得学校教师教学与学生在企业岗位中实际实践操作难免存在一定程度上的脱节,会出现即使在同一个企业中的同专业学生因为工作岗位的不同而带来技术学习需求的不同。如何更好打破学校教学与企业岗位要求之间存在的壁垒,是二元制人才培养面临的挑战之一。
2.3 教学地点分散与教学技能提升冲突
二元制学生平时分散在企业的各个岗位甚至是不同地区,集中学习的时间主要用于理论和公共技能学习,对更高技能技术的教学交流提出挑战。
2.4 生源差异性与师资结构冲突
决定教学结果的最重要因素之一是教师。二元制学生生源文化基础和技能水平参差不齐,差异大,对教学提出挑战。如何组建一支能同时服务于学校、企业、学生教学需求的优质教学团队,同样是二元制人才培养过程存在的问题。
3 1+X证书制度下二元制人才培养建议
根据1+X证书制度在试点高职院校实施过程中的要求,可从改革专业建设方案、重塑课程体系和强化教师队伍三个方面,深化教师、教材、教法改革,化解二元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1 人才培养方案与企业岗位要求深度结合
学校需确立“以行业企业为中心”的办学理念,明确“以产促教、以教促产”的功能要求。企业参与学院二元制人才培养方案制定,以企业需求为中心开展学员教学,校企双方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制度。如学校在设置专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充分考虑同一专业因不同企业或不同岗位间有特殊要求,可在通识培养的基础上以岗位要求为单位另外开设一门强化科目。
3.2 引证入岗,重塑课程体系
(1)在教学组织实施过程中,对应工作岗位职责、相关能力要求以及可考取的相应证书要求,利用校企双源师资和场地资源,构建“岗课证”共融的课程体系,鼓励、引导学生多考取相应高级技能证书,如实施“一证一策”分层次教学,实行小班化教学。学生在生产的过程中学习,在切实学到技术的同时,还能同时为考取技能证书做准备、为获取学历证书奠定基础,提高了学生学习主动性。
(2)课程内容与工作岗位任务相结合,在设定课程时要以职位岗位、工作任务为抓手,为切实落地产学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学校任课的专业课教师下到企业中去、融入学员工作中去深入调研、分析,编写出符合企业岗位技能要求、契合企业岗位作业需求的校本教材。同时,还可以在实施培训中以企业工作岗位上的典型性任务为实施载;校企双方可通过建立“校企办学教学资源库”,共同开发核心课程的教材、讲义、微课等资料。
(3)不影响企业日常生产工作,对学员实行项目化教学,做到“教、学、做”的一体化教学。如改变原来单纯的课堂教学转为生产实践与课堂教学相融合的实践教学,打通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相通脉络,构建理论实践一体化课程等等。
3.3 建设高效双师型师资队伍,满足人才培养需求
(1)以企业需求为基础,提升学校教师师资队伍职业素养。如延长教师下企业到岗位学习、调研时长,细化教师在企业实践工作岗位的具体任职要求;加强教师培训。
(2)严把入口,在教师聘任与教师绩效考核中强化综合素质与实践能力评价与考核力度,更加注重过程管理和量化考评,建立健全兼职教师的聘请、业务能力培养、业绩评价与薪酬分配等指标体系,从制度层面保障专兼职教师队伍的不断成长,以此来积极匹配二元制人才培养对师资的需求。
(3)吸收更多企业相关专业、岗位高级工程师加入队伍,在提升了师资力量的同时,通过“师傅带徒弟”的方式,“产中学、学促产”,可以最大化教授学生岗位技能,同时为教学时长提供一定保障。
(4)搭建校企资源共享平台,校企共同进行科研课题研究,开展应用研究和技术开发等项目。
3.4 使用多元化教学方式,建立多元评价方式,保障学习成果
由于学员的层次高低不等、学习时间较全日制生少等特点,学院可多积极采用案例教学、多媒体教学、小组讨论、网上教学等多种教学手段,拉近理论教学与实际的距离。还可以邀请相关行业、企业专家、领导、技术人员为学生做报告、讲课,走校企结合办学之路。在实践教学中直接利用企业生产线上的设备进行教学,不仅可以更直接的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与企业和岗位的要求贴近的更加紧密。
打破常规在校生的考核机制,建立起一套完善的适合弹性学制的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和学分制制度。如,该体系可以分为学员的自我评价、任课教师评价、企业导师(师傅)评价、企业评价四个考核主体分别对学员的学习情况进行打分。建立专业、认证机构、企业等多方校企融合,将考取职业资格证所需专业技能与企业岗位所需职业技能进行技能点提炼、分解、排序、重组,吸纳企业技术人员共同设计出涵盖所有技能点的系列教学产品,强化学员岗位技能训练,积极引导学生参加职业资格技能鉴定考试,对成功考取等级证书的学生给予相关专业课程给予免修并认定课程学分。
4 结 论
二元制人才培养过程中,在1+X制度要求的引导下,将证书培训融入岗位并贯穿专业培养过程,优化培养方案和课程体系,丰富教学方法和评价方式,提高二元制人才培养过程的灵活性和针对性,适应企业发展需求,使校企双元主体的资源得到更好的整合。因此,在二元制培养过程中,要充分发挥职业资格证书对获取学历证书的重要促进作用,做好证书的有效衔接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