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问题为中心启发学生质疑深思自测

2020-02-22

语文天地 2020年22期
关键词:封建礼教自测祥林嫂

王 伟

德语诗人里尔克说:“和你的问题生活在一起吧,可能你甚至不会发现,总有一天,你的答案也会和你生活在一起。”可以说,人的经验和知识就是通过无数个问题获得的,有问题才会产生答案,才会实现知识和经验在生活中的累积。高中语文学习也是如此,问题是开启思考的钥匙,只有启动发问的意识,才能在质疑中深入反思、领悟知识,才能在自测、检学中获得思考的完善。

一、自主预习,鼓励学生质疑

只有独立性的活动才会产生独立的思考,学习应提倡质疑,但需扎根于独立思考的土壤,这是建立有效课堂的一般逻辑。教师可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来实现独立性活动的构建,进而为学生的独立思考创造平台。而思考引发质疑,质疑则是对课堂教学的预热,学生提问的热情被激发,这也为有效课堂的建立奠定了基础。而所谓的自主预习,便是自主学习,它是一种比较现代的学习方式。在这里,教师以学生为主体,并使其通过独立自主的探索、质疑获得对所阅读文本的初步认知。这一方面为教师接下来的教学节省时间和精力,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学生探究信息的能力,为学生接下来的学习做好铺垫。

以《祝福》为例,该篇小说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集《彷徨》,主要通过展现祥林嫂的悲惨一生来揭露封建礼教的残酷。为了让学生自主思考,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自主预习。在这里,教师可以不设置问题,让学生自己通过阅读枚举质疑点。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头脑是运转的,他们会在运用自己的方式阅读的情况下进行独立的思考,找到自己认为的问题点,这对于后续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例如,有学生通篇阅读《祝福》之后提出质疑,文本为什么要插入“我”遇到祥林嫂及被问及鬼神之说这些内容,为什么不直接展现祥林嫂被迫害的悲惨人生?这些质疑是学生通过自主预习、独立思考产生的。学生如同找到了进入文本的锁眼,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会专注寻找揭开答案的钥匙。这对于教师的“教”及学生的“学”都发挥着重大作用。而在这里要说明的一点是,对于学生提出的质疑,教师可先不做回答,要将这些质疑当作接下来教学的主线,进而让学生将自己提出的问题作为轴心,紧紧与这些质疑捆绑在一起。当学生的疑团一一被解开,也就意味着学生完全理解了作者的每一个用意。

二、深读思考,支持学生悟学

问题的提出固然重要,但仅是提出问题并不能形成探究、分析的能力,还要进一步深读思考,随着阅读状态的深入进行悟学,依靠自己的力量找到答案。这样一来,质疑与答案的探究便成为顺应关系,极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但是对于传统的语文教学而言,学生列举出质疑点就意味着他们的思考工作已完成,而答案的探寻则主要交给教师的讲授,这是不对的,质疑与答案探究的脱节,很容易使学生从质疑中产生独立思考的热情最终走向“瘫痪”,这样一来,“自主预习,提出质疑”这一环节则会前功尽弃。所以,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增强他们独立思考的热情,满足他们自主完成任务的欲望,教师还要继续引导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深读思考,独自去领悟文本的主旨,探寻自己所提问题的答案。当然,为了实现学生深读思考的有效性,最大可能地使学生少走思维的弯路,教师可以对学生加以启发,但一定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

在学习鲁迅的《祝福》时,学生通过预习列举出质疑点,如文中的“我”是否是作者本人、该小说为什么要涉及“我”和祥林嫂相遇被问及鬼神之说的内容。为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深读,围绕自己的质疑点进行思考。为了让学生不走思维弯路,教师可以适当地进行启发。如“该小说为什么要涉及‘我’与祥林嫂相遇及被问及鬼神之说”这一质疑点,教师可以这样启发:“小说中的每个人物、每个情节都有它的地位和作用,有的可能是为了呈现主题,有的可能是为推动情节发展,有的可能是为了丰盈情节内容,学生可从这几点出发,考量人物和情节的作用,然后思考作者的用意。”有学生认为,这一情节的设计可能是推动情节发展的需要。然后说出自己的见解:“作者为了揭露封建礼教的吃人本质,将祥林嫂作为核心人物,展开对其悲惨命运的叙述。但因为本文是用第一人称写成,为了增强文章对祥林嫂刻画的可信度,作者会设计与祥林嫂相遇的情节。另外,祥林嫂问及鬼神之事,也能为其终被封建礼教迫害摧残致死这一情节做一个铺垫。”还有学生认为,这段描写想要突出的并不是祥林嫂,而是作为启蒙知识分子的“我”,是为了阐述启蒙知识分子对世态炎凉这一社会现状的不知所措和无动于衷,从而揭露辛亥革命的不彻底。在这里,学生围绕自己的质疑点进行思考,得到独立性比较强的感悟,这对于学生思维的发展及语文素养的形成而言是一件好事。

三、作问自测,启发学生检学

元好问在《论诗绝句》中说:“传语闭门陈正字,可怜无补费精神。”他说的是北宋诗人陈师道作诗拥被而卧苦思苦想之事,并得出闭门造车对作诗毫无裨益的结论。对于思考也是如此,独立思考之精神必然受现代教育推崇,但是一切都讲究“度”,过分的独立则会走向“闭门造车”之窘境,这对于思维能力的提升毫无帮助。所以,教师还要引导学生结合其他学生思考得来的答案作问自测,启发学生随时检学。所谓作问自测,就是在答案正误权衡之后,问自己给出的答案是否有纰漏,并以这种方式进行检学,完善自己给出的答案。

学生通过深读对“为什么文中涉及‘我’与祥林嫂相遇,被问及鬼神之事这一内容,可否删减”这一质疑点做了分析,学生经过独立思考得出自己的见解。但所谓的独立见解到底对不对,或者是否有偏颇,还需学生结合其他学生的答案进行作问自测。例如,从文中“我”的角度分析的学生,原来认为该情节的设计是为了展现作为启蒙知识分子面对社会现状的不知所措。但结合其他学生给出的从祥林嫂角度进行分析的答案,又认为祥林嫂这一人物的一生都没有摆脱封建礼教的迫害,所以插入这一情节,也预示着其同样会被封建礼教所吞噬,作者运用这一情节,将封建礼教的阴影贯穿于祥林嫂的生命始终,起到互相照应的作用。经过综合分析,学生再次向自己提问:“自己给出的答案正确吗?”在这里,学生既做了自测检学,又使自己思考得来的答案得以完善。

质疑是解决问题的基础和起点,但仅有疑问是不够的,还需进一步破解质疑点,拂去阻碍了解文本的迷雾。在这一过程中,教师要保证学生是在独立思考的情况下完成的,这预示着学生是否可以在一系列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素养的提升。为了不使学生的思维走向偏颇,教师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自测检学,并结合其他学生的思考结果进行思维的完善。

猜你喜欢

封建礼教自测祥林嫂
基于祥林嫂称谓感知其人物形象
祥林嫂是怎么死的?
——《祝福》的文本细读与推理
4个表现自测经络是否畅通
知识点自测
《家》中的两种文化冲突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
谁是封建礼教的忠实信徒——《祝福》人物形象分析
柳妈的善良是把刀
祥林嫂形象之悲剧性探幽
一年级上册10月学习能力自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