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避免情感的围观,实现洽谈和引申
——以《想北平》为例谈现代文学文本阅读的展开

2020-02-22

语文天地 2020年22期
关键词:现代文学北平身份

杨 慧

乔治·奥威尔在《我为什么写作》中说:“现代文学基本是个人的事,它要不是真实表达一个人的思想和感情,就毫无价值。”在这句话中,我们可以总结出两个词条,即“个人的事”“真实表达”。当我们把这两个词条联系在一起,不仅现代文学的写作变得明朗起来,现代文学文本阅读也变得明朗起来。可以说,只有从自身出发所谈及的事情才真正可靠,其思想情感才表现出一种经验性。而这些经验恰恰能够唤醒读者内心的情感思想的知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实现与作者情感思想经验的洽谈,并由此实现由课本到生活的引申,避免学生在现代文学文本阅读中进行情感围观,使其能够在面对作者从心灵机杼中产生的文字画面时,表现出一点点动容。

一、以旁观者的身份把现代文学文本当作一件作者个人的事介入

中国现代文学以五四文学革命作为标志全面进入文学现代化历程,其影响最为深远的一点是:追求个性化的主观情怀。可以说,五四是中国文学史上“个人”表现最为突出的时期,无论是散文抑或诗歌,都表现出强烈的个人主观追求。所以说,将现代文学文本内容概括为作者个人事件的描绘毫无不妥。而这又会导致读者在阅读时产生围观作者生活的感觉,有些读者会排斥这种感觉,直接放弃阅读;而有的读者会止于情感围观,达不到对作者文本怀有真挚的认识程度。这不利于中国现代文学阅读教学,所以,教师要引导排斥阅读和情感围观的两群人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到文本之中,在阅读中尽到介入作者个人事件中的义务,进而能对作者的情感产生清晰的认识,这对于阅读活动而言是最为基础的要求。

以老舍为例,他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散文的代表人物。在这一时期,即1928-1937年五四文学革命以后第二个文学迅速发展期,出现人文主义文学,其主要以市民的生活作为描写对象,表现真实的现实生活及个人夙愿,并遵从人自由意志的抒发,如苏教版高中语文必修一中的《想北平》便具有这一特点。这篇文章写于1936年,此时作者在山东济南,想到危急时刻的北京,作者那种忧心忡忡、想念家乡的情感油然而生。可以说,作者是以北平的形势作为背景,围绕自己的内心真实情感,通过对比的形式来抒发对北平的眷念。无论是眷念抑或思念都是作者个人的事情,为了避免学生进行情感的围观,教师应当首先引导学生以旁观者的身份介入到文本所表现的作者个人的事件中。

正所谓“旁观者清”,作为旁观者,它与围观者的明显区别在于——“一直保持思考和认识的状态”,而不是如围观者那样以看热闹的心态在阅读。当教师将旁观者的身份赋予学生,学生便会拿捏好阅读分寸进行文章的解读。如有学生在阅读之后概括出这篇散文“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并详细说明行文脉络:我对北平所知甚少——我真爱北平——对北平的爱难以描摹——巴黎与北平对比,突出我对北平掩饰不住的喜爱——我喜爱北平的什么——扣题“想北平”。学生从旁观者的角度对该篇散文做了清晰的认知,这会为接下来的深入理解奠定基础。

二、以朋友的身份将现代文学文本作为与作者洽谈的平台

随着阅读的深入,许多对文本内容的疑问会浮现在眼前,所以,作为读者会不断地问及“为什么”,而被问的对象则是作者。但作者对自己的构思目的向来是缄口不提的,这一方面会导致读者无法深入阅读文本,另一方面则会使读者自作多情地过分解读甚至曲解,这两个方面都是教师不愿在现代文学阅读教学课上看到的。因此,教师要想到一种方法,拉近读者与作者的距离,使读者将现代文学文本作为与作者洽谈的平台。但如何拉近呢?首先教师应改变学生的与作者身份不平等的想法,即帮助学生建立阅读信心,引导学生以朋友的身份实现平等姿态的阅读。如教师可以营造一个阅读友人来信的情景,实现学生与作者心灵的沟通。

在深入阅读《想北平》之前,教师可让学生将本篇文章改成书信的形式进行默读。当学生读到自己的昵称:亲爱的×××的时候,就产生了一种真的在阅读友人来信的感觉,这帮助学生蕴藉了情感,对接下来深入理解文章奠定了真挚的情感基础。当读到“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可是,我真爱北平。这个爱几乎是要说而说不出”这两句,学生会切实地感受到作者对北平强烈的爱,因为强烈,而为知之甚少、不能说出感到惭愧和无力。因为情感的拉近,学生会去探究作者抒发这些情感的目的,通过继续阅读,学生就能理解作者是为下文对北平印象的描绘埋下伏笔,因为知之甚少,因为对北平的爱说不出,所以接下来言说的只是那点“我的北平”,大概等于牛的一毛。在这里,作者和读者以现代文学文本作为平台实现了情感的洽谈。

三、以个人的身份将现代文学文本作为现实生活的经验启发

一个词的整个意义存在于它慢慢取得的联想之中,何况是一篇充满人文主义思想的现代文学文本。作者将思想和情感作为经纬,为我们展现了对现实生活具有启示意义的经验。所以,读者在阅读时总会获得某一经验带来的惊喜,这种经验会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的关照。但前提是作为读者要以个人的身份体悟现代文学文本所构造的情感世界,只有个人身份情感的介入,才能实现阅读向个人生活引申的过渡。当然,有时候,读者获得的乐趣,可能来源于作者在无意的情况下写下的东西。但无论是哪种,当阅读活动生成,学生由文本向生活体悟的飞跃就已经开始,而这正是阅读最终的意义,所以,教师要引导学生以个人的身份将现代文学文本作为现实生活的经验启发。

学生阅读《想北平》感受最深刻的并不是作者对北平的想念之情,也不是作者笔下北平的“动中有静,尽显自然”的特点,可能打动每一位学生的是前几段对北平知之甚少的愧疚,以及不能将爱说出的无力感。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从个人的身份情感出发,进行一次由文本到自身生活感悟的跨越和引申。如有些学生阅读“以名胜说,我没到过陶然亭——以此类推,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北平’”这句,联想到自己对故乡也是知之甚少的,这又从一个角度激发学生对故乡的情感,并使其获得“我所知道的那点只是我的故乡,我所爱的也只是我的那点故乡”。

现代文学在文学史中闪烁着人性的光芒,作者在作品中充分展现自己的情感和思想。为了学生能够进行深入理解,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以不同的身份实现对作品各个角度的认识,进而实现由文本到自身生活的审视,以此令现代文学阅读课充盈着人文主义思想的光环。

猜你喜欢

现代文学北平身份
北平的秋
十路大军进北平
十路大军进北平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第三只眼——评季进、余夏云《英语世界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综论》
现代文学源头下的韩国文学探析
中国现代文学教堂书写的空间叙事
跟踪导练(三)(5)
妈妈的N种身份
想北平
身份案(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