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课堂教学过渡的有效策略

2020-02-22

语文天地 2020年6期
关键词:爬山刺猬课文

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过渡,有的是教学方式之间的转换,有的是教学环节之间的转换,有的是教学问题之间的转换等,它可以让一堂课获得有效衔接而成为一个整体,看上去既有章法又有变化。通常情况下语文课堂上的过渡都不是那种直接的言说,而是讲究过渡的方法,需要考虑两部分过渡内容内在的逻辑关系,考虑正在前后教学之间的转换情况。教师必须根据教学实际,灵活选择过渡方法,及时生成过渡语言,让过渡以艺术的形式呈现在课堂上,以引领学生从一个教学境界进入另一个教学境界中。

一、以疑问进行过渡

提出问题是语文课堂上让教学从一个内容转入另一个内容最常用的方法,也就是设疑过渡,而且在采取其他过渡方法时,往往也还是使用以提出问题的方式进行。这种方法主要是利用小学生好奇心强的特点,抓住课文中一些关键的知识点巧妙地提出疑问,以激发学生的求知和探究的欲望。这种提问,根据文本具体内容,可以是学生自主提出,也可以是教师提出,只要能够把学生从前一个学习内容吸引到后一个学习内容中来,就达到了有效过渡的目的。

如教学《花钟》(三年级下册第13课),课文第1自然段依次介绍了一天之内牵牛花、蔷薇、睡莲、午时花、万寿菊、烟草花、月光花、夜来香、昙花等开放的情形。教师在引导学生欣赏了不同的花在不同时间开放的姿态后,提出了一个引导性的问题:“这么多的花儿开放,有的在早晨,有的在中午,有的在晚上,你们对此有没有什么疑惑的地方?”学生很快就此提出了许多问题,如“昙花能不能在白天开呢?那样就可以不用在夜里等着昙花一现了”“这些花能不能我想它什么时候开就什么时候开呢?”“这些花为什么不能像学校上课一样规定统一的时间开呢?”“为什么花的种类不同,开花的时间就不一样呢?”……教师在仔细梳理学生提出的问题中,顺势解决了一些可以回答的问题、处理好一时不便回答的问题,留下与后续内容学习紧密联系的“不同的花开花的时间为什么不同”这一问题作为需要大家来解决的疑问,过渡到下一部分内容的学习,并提示“只要大家认真学习课文第2自然段,就能够找出这个问题的答案来!”在这一过渡之中,师生合作,提出了指向下一个部分内容学习的问题,引起学生把学习注意力转移到新内容的学习中。

二、以设趣进行过渡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但兴趣不是凭空产生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兴趣往往随着学习某个内容完成而减弱,对此,就需要教师再次创设富有兴趣的情境来点燃学生的学习热情,使课堂教学持续出现兴趣点,引发学生一次次进入富有情趣的学习境界之中。

如《带刺的朋友》(三年级上册第23课)一课所写的是刺猬,这种小动物从名字上就可以看出满身是刺,是难以接近的,课文开始也是用“圆乎乎的东西”“那个东西”来称呼的,那么这样的“东西”你会喜欢它用满身的刺来扎得你到处是血吗?如果不是的话,作者是从何发现刺猬可爱的呢?是不是作者真的喜欢被刺呢?通过创设这样的阅读情境,学生进入课文之中,仔细寻找刺猬偷枣时的种种表现,尤其是在课文第10自然段中,学生圈画出“爬来爬去、归拢、就地打一个滚儿、扎、驮、急火火地跑”等系列动词。然后学生再借助动词,边读边想象刺猬偷枣时的有趣画面,从中慢慢体会刺猬偷枣时独特的情态:这一连串的动作似乎是一气呵成的,其中的刺猬虽然被看成是“偷枣”,但它好像是在黑暗中悄悄摸进自己菜园里摘菜一样气定神闲、娴熟自如,整个过程看不出一丝一毫的迟疑和犹豫,又仿佛是在进行特技表演,观众看得惊心动魄,它却旁若无人。由此可见,刺对于刺猬来说是一种有效的劳动工具,使用方法则大大出乎人们的意料之外。对刺猬的这一系列动作,都是“我”悄悄观察的结果,“非常惊讶、暗暗猜测、还没弄清、恍然大悟、暗暗钦佩、蹑手蹑脚”,其中“我”经历的好奇正是帮助学生解开刺猬又可怕、又可爱的关键所在:如果不是亲眼所见,仅凭想象是无法感受到刺猬的可爱,这就是设趣过渡带来的效果。

三、以启发进行过渡

新课改以来,语文课堂教学大力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切实转变过去那种满堂灌、满堂问的方式,多采用启发式教学。而课堂教学中的过渡同样也需要使用启发的方式进行,在学生学习出现停滞不前、犹豫难决时,教师就应该及时施以援手进行点拨,用富有启发性的过渡语,引导学生深入思考,由此及彼进行联想想象,突破当前的困境,进入茅塞顿开的境界中。

如教学《爬天都峰》(四年级上册第17课)时,课文按照爬山前、爬山中、爬上顶峰后的顺序写,在爬山前的描写中,有“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时的内心感受“我爬得上去吗?……真叫人发颤!”,说明“我”对爬山产生了怕的心理,如果后面不出现新的情况,“我”可能会放弃爬上去的念头;但后来“我”和老爷爷一道爬上了天都峰,其间并没有出现互相鼓励的话语,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学生理解时出现了障碍,找不出原因在哪儿。对此,就需要教师进行启发思考:能不能从两人除了称谓以外几乎相同的第一句对话中找出一个关键的词语,来打开理解的通道。

四、以对比进行过渡

语文课堂上,教师利用对比来组织教学,可以让学生注意相关内容之间的明显区别。尽管课文在前后内容上的变化很大,但反而能够激起学生读下去的强烈愿望,引发学生进入新的注意区间,深入思考对比形成的反差。

如《鹿角和鹿腿》(三年级下册第7课)是一篇寓言,课文先讲森林里的鹿在清清的池塘边喝水时,从水中的倒影中发现自己的角十分漂亮、精美别致,与之相比,鹿觉得四条细腿太难看,对腿产生了抱怨。至此,课文表达出的是鹿的一种自我认识:拥有一对美丽如珊瑚的角是无比幸运的事,值得自豪;可惜的是下面的四条腿太细,有些不相配。教师在此可以采用对比过渡:在森林里,在池塘边,美丽的鹿角是鹿引以自豪骄傲的、又细又难看的鹿腿是鹿不停远抱怨的对象;但是,当狮子出现在森林里、来到池塘边,鹿角和鹿腿对鹿来说,又会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呢?在这种对比的语言中,学生预感到情势的变化:鹿已经成为狮子捕猎的对象,生命随时消失,鹿还有心思欣赏美丽的角吗?美丽的角能不能帮助它脱离险境呢?还有那样细的鹿腿能不能跑得掉呢?会不会出现差错?这些问题都随着狮子的出现而出现在学生的脑海中,在接下来的阅读中,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从课文中寻找答案,通过结果的变化来改变鹿曾经得出的结论:“两只美丽的角差点送了我的命,可四条难看的腿却让我狮口逃生。”

总而言之,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有效过渡方法、策略还有很多,究竟采用哪一种好,关键需要教师具备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并且能够立足班级学情,结合具体教学内容、教学环节的需要,进行灵活选择,使课堂教学的进程能够像河水一样自然流淌。

猜你喜欢

爬山刺猬课文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我们一起去爬山
背课文的小偷
难忘那次爬山
爬山
爬山
背课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