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平实性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2020-02-22
说明文的语言表达方式主要分为平实和生动两种,平实性说明文的语言常常是直截了当的说明对象,科学性和条理性比较强,给人以理性的认识。那么如何挖掘平实性说明文的教学价值,引导学生在品读文字、揣摩语言中展开积极的语文学习呢?下面以统编版五年级上册《太阳》为例,谈一谈平实性说明文的教学策略。
一、找准切入点,激发求知欲望
平实性说明文一般都是围绕一个事物进行说明,内容相对来讲显得有点单一,为此教师应该找到合适的切入点来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找准切入点,以内容为突破口更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由于说明文中蕴含的素材比较丰富,抓住这些素材,引导学生说说读懂了什么,没有读懂什么,说出心中的疑惑,激发出学生强烈的好奇心,产生想要探求科学知识的愿望,促使好奇心升华为求知欲。
《太阳》一文主要介绍了太阳的特点以及它与人类之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课文的第1~3自然段分别从太阳距离地球远、体积大、温度高三个方面介绍了太阳的特点;第4~7自然段介绍了太阳与地球的密切关系;结尾“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我们,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揭示了全文的主旨。学生通过读课文,知道了很多关于太阳方面的知识,但是仅靠教材的资料介绍远远不能满足学生的探究欲望,所以我就以“你还想知道太阳的什么特点呢?”为切入点让学生说说自己心中的疑问。由于课前已经布置学生查阅有关太阳的资料,学生对太阳已经有所了解,但是脑海中留存的疑惑也很多,教师的提问犹如一石激起千层浪,大家纷纷提出问题,如太阳离我们那么远,人类是怎么测量出来太阳地球之间的距离的?太阳是靠什么来发出如此巨大的光和热的?太阳的温度那么高,又是用什么仪器来测定的?为什么人站在山脚下感到暖和,而登上高山,与太阳的距离近了一点,却反而感到比山脚下冷呢?……这是学生在读懂课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已有的经验提出的问题,很有思考和探究价值。问题的提出使学生在无意中跳出了课本,超越了课堂,激发出浓厚的探究意识和欲望,为学生开展课后进一步学习打下了基础。
在说明文教学中,要想把课堂上得生动有趣,把知识学得融会贯通,就必须要找准切入点,并以之作为打开教学说明文的一把金钥匙,激发出学生学习的无穷动力。
二、立足说明文体,体会语言特点
说明文这一文体有其独到的特征,学习平实性说明文不仅是让学生掌握文中介绍的有关知识,更重要的是要学习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文字说明事物的方法,体会说明文的语言特点。如果只是纯粹地介绍文中的数据、事物的特征,那就很容易把语文课变成常识课,失去了语文性。
《太阳》一文的语言特色比较明显,用词非常准确,语言的前后逻辑关系非常严密。如“太阳离我们约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到太阳上去,如果步行,日夜不停地走,差不多要走三千五百年;就是坐飞机,也要飞二十几年。”如果把句中的“有一亿五千万千米远”改成“很远很远”,把“三千五百年”改成“很多很多年”,那么表达效果就会变得不确切,课堂上引导学生通过“换一换”的学习方式进行对比,体会采用列举数字的方法能准确、具体地写出太阳与地球距离远的特点,确切的数字呈现是说明文语言精确性的体现,但是对于一些无法考量的数据,用上“差不多”“二十几”等词,也是语言精确的体现。又如,文中的5~6自然段都是在讲太阳对地球气候的影响,可以让学生回忆二年级时学过的课文《我是什么》,出示相应的图片来理解太阳对雨雪形成的影响,结合生活经验来理解太阳对风形成的影响。
三、紧扣语文要素,学习表达方法
平实性说明文为了把事物的特征说清楚、说具体,非常讲究说明方法的使用。运用恰当的说明方法,抓住事物鲜明的特点进行具体说明,可以将抽象复杂的事物介绍得通俗易懂,能帮助读者认识事物,获取知识。
五年级第五单元的语文要素是“阅读简单的说明性文章,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太阳》一文的语言平实,作者运用列数字、举例子、作比较等方法介绍了太阳“远”“大”“热”三个方面的知识,具有很强的说服力,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课堂上,教师重在引导学生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例如,让学生在比较中领会使用确切的数字说明事物有更强的说服力的特点,还可以交流总结说明文的特点,体会恰当使用说明方法的好处。然后选择身边的一个事物,尝试运用多种方法来说明它的特征。受生活经验的影响,很多学生可能存在打不开思路的现象,多选择常见的动物,植物等作为介绍对象,教师可让学生结合《太阳》一文,围绕如何选择介绍对象的问题进行讨论,让学生明白自己感兴趣的比较新奇的事物会更容易引起读者的兴趣。确定了所写的对象以后,引导学生针对所选事物进行交流,说说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也可以让学生列出提纲,分段介绍事物的各个方面,如准备从哪些方面介绍,使用什么说明方法,需要观察什么,收集哪些相关资料等,使学生及时迁移说明文的写作方法。
四、拓展阅读范围,培养探究能力
鲁迅先生说:“必须如蜜蜂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枯燥了。”说明文的教学也是如此,假如只是满足于让学生掌握所教课文的知识,找到问题答案,把学生禁锢在课堂这个小小的活动空间,那么学生学习的激情性就会被压抑,学习的创造性就会被埋没,应当拓展阅读范围,让探究成为学习的持久动力。
我在教完《太阳》一课以后,结合学生在课堂中产生的诸多“不解之谜”启发学生寻找揭开谜底的途径,有些学生说每人负责解决一个问题,或者几个人合起来共同解决,有些学生说可以选择最感兴趣的问题来研究,有些学生说可以到图书馆、书店、自然博物馆等地方去查阅资料,有些学生说有不懂的问题可以问家长或者上网查找。面对学生高涨的学习热情,我给学生推荐了几本关于天文知识方面的书,如美国国家宇航局专业天文学家奥登瓦尔德撰写的《重返天文咖啡馆》,介绍了“人类会去恒星旅行吗”“引力传播的速度有多快”“谁发明了光年”等话题,让学生从课外书中探寻天文知识的奥秘;《十万个为什么(天文卷)》采用问答的方式介绍了有关宇宙的知识,深入浅出,非常符合小学生活的认知方式和阅读特点。教师提供的参考书目,向学生提供了捕捉信息的途径,是让学生在探究中主动、有效地学习,这种探究式的学习方式是和课堂上向学生灌输知识是截然不同的。
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选择自己想要探讨的问题,制定好阅读探究计划,在学生对研究的问题有了一定的收获以后,可以让大家写研究报告,结集成册,把编成的册子在班级里传阅,大家一起分享探究的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