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用“四读”教学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浅谈
2020-02-22凌敏
凌 敏
运用“四读”教学法培养学生语文自学能力浅谈
凌敏
(图们市第一小学校,吉林 图们 133100)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阅读教学中运用“略读——研读——解读——赏读”四读教学法,可以教给学生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其自学能力,继而形成扎实的语文功底。
小学语文教学;阅读;四读教学法;自学能力
新课程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激发学生主体性的有效途径之一。在教学中教给学生阅读的途径和方法,可以让他们学会学习,进而提高自学能力。“略读——研读——解读——赏读”模式,就是遵循阅读规律的有效的阅读的方法。
一、略读——整体感知,初解大意
略读,即粗略阅读,浏览。略读是一个对课文初步进行整体感知的过程,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要求,运用已经形成或正在形成的能力,去感知课文,通过自己的努力,初步读懂课文,这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步骤。以往阅读教学中的略读都是学生在家里完成的,缺乏相应的指导,往往流于形式。其实,这一过程完全可以纳入到课堂中来,一来可以解决阅读教学第一课时过松、第二课时过紧的问题;二来学生可以在教师的具体指导下,逐步学会阅读的方法。
为了减少学生在略读中的盲目性,教给学生读的方法,可以先提出略读的一般步骤:(1)读文,标、画自然段和不懂的词;(2)默读,想想每个自然段写了什么;(3)用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的方法理解难懂的词语;(4)细读,想想文章主要写了什么;(5)根据教材中的预习提示预习课文;(6)把读后还不理解的地方作好标记。当然,每篇课文都有各自不同的特点,针对不同课文,还可以提出一些较为浅显的问题,为学生的主动学习创造良好的条件。如在教学《劳动最有滋味》一课时,除上述六点略读要求以外,可以让学生想一想:“作者和家人都参加了哪些劳动,他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再动笔画画文中的句子。这样,学生在边读、边思、边勾画中,自然就能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了。学生掌握了这种学法,久而久之,自主阅读能力必然会有提高。
二、研读——讨论研究,释疑解难
研读,顾名思义研究着读,讨论着读。将相邻的每四名学生分为一个讨论小组,把研究、讨论的重点放在略读过程中遇到的疑难问题上。首先由讨论小组各成员把自己标记出的疑难问题提出来,由组长加以整理,相同的只取其一,不同的罗列出来,然后通过边读书、边讨论的方法逐一来解决,充分发挥个人的积极性和群体的智慧,展开合作探究学习,这样,提高了研读的成效,达到了释疑解难的目的。
研读是通过群体合作与交流实现对课文的深入理解,这是阅读教学中非常必要的一个环节,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自主学习的集中体现,十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教学《爬山虎的脚》,(1)爬山虎的“脚”长在哪?是什么样的?(2)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它的颜色有没有变化?(3)爬山虎的虎的“脚”是怎么爬的?(4)爬山虎的“脚”如果没有触到墙,会怎样?触到墙又会怎样呢?这四个问题基本上把文章的主要内容提了出来,学生经过讨论学习,基本能够掌握爬山虎“脚”的这些特点,进而理解了课文内容。在学生讨论时,教师也要经常参与其中进行指导,在学生讨论时问一问“你认为他说的对吗,为什么?”或“请你谈一谈你的看法”等,边听边具体指导,使学生更好地掌握这一学法。
三、解读——深入理解,明确重点
解读,是把读书和学生思考、教师讲解分析相结合的过程。之所以称其为解读,是因为学生对课文思想内容的真正理解不仅需要教师必要的讲解、启发,也离不开个体充分地读。“语文教学重在悟”,要在读中感悟、理解,加深认识。语文新课程标准也强调指出:“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
学生的能力有限,他们对课文表达的思想情感往往不能准确把握,教师的范读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一篇文章,通过教师声情并茂、富有真情实感地范读,可以使学生对课文中的人物、情节、环境、情感有一个完整的感知和把握。
另外,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字、词、句进行学习,也是深入理解课文的一条有效途径。很多文章的“文眼”是一字、一词或一句,在教学中教师要抓住“文眼”,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如《高大的皂荚树》一课,教学目标之一是让学生了解皂荚树的样子及作用,从中受到助人为乐、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教学中,教师抓住“高大”一词做文章。首先,让学生齐读课题,然后提问:“高大”指什么?”“‘高大’就仅仅指树长得高大茂盛吗?”通过读,学生了解“皂荚树一年四季给人们提供了很多方便”即:春——遮小雨,夏——挡烈日,秋——供洗手,冬——送温暖。教师再加以引导:“皂荚树是如何给我们遮小雨、挡烈日、供洗手、送温暖的呢?”学生再通过读课文,了解到皂荚树春遮小雨——淋己,夏挡烈日——晒己,秋供洗手——熬己,冬送温暖——燃己。这时教师可进一步追问:“作者写这些与高大有关系吗?”“高大仅仅指树的外形吗?”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逐渐了解到“高大”不仅是指树的外形,也是指树的内在,也就是“精神”,由此学生受到了助入为乐、舍己为人的思想教育,更深入地了解了课文内容,达到了教学目的。
四、赏读——陶治情操,整体感悟
赏读,是学生在对课文有了深入了解的基础上进行的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欣赏、品味、感悟文章。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自己选择课文中最想读的一段或几段来读。这样,即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使学生充分发挥了主体作用。在学生有感情朗读的同时,教师也应善于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这样既有利于陶冶学生的情操,也有助于帮助学生更深一层地领悟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海滨小城》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文章,学生在朗读这篇文章时,为其配以柔和优美的钢琴曲作为背景音乐,可以提高学生的兴趣,读起来感情会更充沛。教学《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时,学生经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以后,教师便出示瀑布图,并配以飞瀑落下时那惊天动地之声,学生目睹画面中的“险峰飞瀑”,耳闻“雷霆之声”,如临其境,自然读出了诗的韵味。
学生的自学能力是在一篇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逐渐培养起来的,运用略读——研读——解读——赏读教学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技能,切实提升学生的语文自学能力。
2019—11—04
G623.23
A
1673-4564(2020)06-019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