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途径浅谈

2020-02-22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进校园文化遗产物质

黄 雁

非遗文化进入校园的途径浅谈

黄雁

(延边州教育学院,吉林 延吉 133000)

将非遗文化引进校园,带动校园文化已成为一种热潮.如何使民族文化与校园文化更好地融合,探索出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保证非遗文化后继有人,让民众民间艺术重新绽放光彩,从而夯实民族民间文化的根基是一个值得深入研究的课题。

非物质文化遗产;进入校园;途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昌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典型代表,体现着中华民族独有的精神特质和文化气质。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传统文化,是现代国家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任务。目前,在外来文化的冲击下,很多优秀的传统技艺和剧种正在消失,因此非遗文化保护教育纳入国民教育体系,走进校园,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播和弘扬,已经成为各级教育和文化部门一项重要工作。

一、展示是“非遗”传承的有效途径

“非遗”进校园的传承方式打破了非遗项目原有的神秘色彩和不外露的传统传承模式,这使非遗文化不再是小众艺术。学校开展“非遗”活动可以从三个层面展开。一是为“非遗”提供展示的舞台。爱因斯坦曾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非遗文化的传承也一样,必须强调兴趣第一, 把“非遗”项目同学生的生活玩耍融为一体,让他们在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中直接体验非遗项目、感知非遗项目,获得相应的知识和技能。比如学校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特长的展演活动,学生自己准备才艺,自己主持,自己演出,在各种展示的活动中陶冶情操,提高对非遗文化的感受力和表现力,而这些又成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非遗文化的新的兴趣点。有了兴趣,就会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求知欲,学生能主动地、积极地去学习。在学校的“艺术节”中要有“非遗”成果展示专场,提高学生对非遗项目的重视程度。二是在社团活动中开展。学校为有造诣和有兴趣的学生提供一个可以进一步提升的学习环境,由专业老师进行指导,使这部分学生的水平能够达到一定的标准,还可以组织他们去参加高级别的演出和比赛。三是在学校大型活动中展开。开展形式多样的歌舞展演,让在校学生在玩中增长知识,在赛中强化技艺,从而在他们幼小的心灵深处夯实筑牢传承非遗项目的思想基础和智力基础。在中小学校园中营造一种人人知晓非遗文化, 人人热爱非遗文化, 人人学习传承非遗文化的良好氛围。让非遗文化如同种子一样播撒在孩子们的心中。学校每年举办一些大型的活动,在活动中给“非遗”留有一席之地,不但可以树立学校的特色,还可以通过学校的影响让全社会去认识“非遗”,保护“非遗”。

二、正规化是“非遗”传承的保障途径

非遗传承项目的实施是一项综合性、系统性工程。有了校领导的重视,各部门之间的密切配合,广大教师的普及与指导,家长的支持,全社会的认同和积极氛围才能形成上下联动,多元合作的全新格局。

一是学校建立责任机制,成立校内非遗课程领导小组,对学校的高中低各学段的老师、家长和学生以问卷调查和访谈的形式进行“非遗”课程进校园接受度情况的了解,并组织专家和教师对课程实施情况及存在的困难进行座谈,及时整理出教师、家长和学生的意见,有针对性地对课程内容和形式进行调节,保障非遗课程的顺利开展。学校要将非遗教学成果纳入对教师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中,提高教师对此项目的重视程度。建立非遗相关机制、并对制度不断进行完善。具体做法是:(1)成立非遗进校园领导小组,负责教学评价,组织管理,教师培训,宣传动员等工作。(2)制定非遗进校园实施方案规划,领导小组结合学校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和中长期规划,为非遗进校园的实施奠定基础,明确方向。(3)加强宣传、培训工作,在全社会进行广泛宣传,促使多方均关注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加大对音乐教师培训力度,促使其转变观念,切实投入到非遗项目的教学实施中。

二是把非遗传承人请进校园,开展非遗进校园活动。可将该项目的非遗传承人请到学校对教师进行培训,教师掌握非遗项目的基本技艺,然后回到班级教授学生,保证非遗教学在学校顺利开展,形成学生爱学,教师乐教良好氛围。

三是根据各校的校情、学情进行了特色化、个性化的设计。“非遗”课程的校本研发是课程开展的路径,以课堂为主场,使之真正成为校园文化的一部分。

综上所述,非遗文化的保护、传承、继承的可靠途径是校园。通过建立科学系统的传承课程体系,构建非遗传承人、中小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非遗传承平台,充分发挥学校的文化传承力,取得多方面支持,共同为“非遗”的保护和传承做出应有的贡献。普及非遗有效的方法是建立管理制度,通过构建责任机制、保障机制、评价机制形成校领导高度重视,教师自觉教,学生喜欢学的局面,使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青少年一代生根发芽。

[1]洪永忠.婺源县: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J].江西教育,2009 (Z5) .

[2]向季慧.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7.

[3]杨立.对苏南十番锣鼓艺术的几点探究[J].大众文艺,2010 (1) .

[4]李卫英.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学校教有传承路径探析:以贵州省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活动为例[J]湖南师范大学学报,2014(4).

[5]张爱琴.我国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学校教育传承的政策分析[J].民族教育研究,2010(1).

[6]王元元.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方法研究[J].民族艺术研究,2013(3).

2020—09—20

G633.95

A

1673-4564(2020)06-0144-02

猜你喜欢

进校园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舞龙舞狮进校园
乌兰牧骑进校园
优秀剧目进校园
活态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