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①——以《当代大学德语1》Vorkus 6为例
2020-02-22朱雯熙
朱雯熙
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①——以《当代大学德语1》Vorkus 6为例
朱雯熙
(大连外国语大学,辽宁 大连 116087)
科技的发展使各国间经济、贸易、信息等方面的交流愈发频繁,全球化社会对复合型外语类人才的需求量也随之不断攀升。复合型外语人才不仅意味着学生需具备扎实的语言技能,同时应注重其职业能力的发展。本文以《当代大学德语1》Vorkus 6为例,分析了基于行动导向教学的角色扮演法的实施过程,并对教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改变进行了探讨和反思。
行为导向教学法;德语教学;应用
德语在语言系属上属于印欧语系、日耳曼语族、西日耳曼语支,其标准形式被称为标准德语(Standard Deutsch),是德国、奥地利及列支敦士登三国的唯一官方语言,同时也是比利时、卢森堡、瑞士的官方语言之一。随着“一带一路”的建设以及中欧合作进程的加快,高素质、复合型的外语人才也日益成为社会所急需人才。在此背景下,诸多国内高校为本科非德语专业的学生开设了第二外语(德语)课程。这不仅使学生的可选择性更加多元,也提高了学生的自身实力和未来竞争力。然而,与日语、韩语、法语等小语种相比,作为第二外语的德语专业开设时间较短,学科发展尚未成熟,国内高水平的德语教师匮乏。这些困难都对开设第二外语(德语)课程的开设提出了挑战。
一、目前第二外语(德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 教学课时有限
由于第二外语(德语)课程以各高校为主体,根据自身所需决定开设,缺乏类似于二外英语、二外日语等课程的统一教学大纲,亦未制定明确统一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安排等。目前,各高校根据实际情况独立制定的课程一般持续3-4个学期,每周2或4课时,总学时一般不超过200。然而,由于德语与汉语差异较大,存在阴阳中性、动词变位、形容词变格等繁杂的语法,学生很难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该语言特点。
2.缺乏二外专业教材
目前,各大高校第二外语(德语)课程一般采用梁敏、聂黎曦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当代大学德语》系列教材。该教材为国内德语专业学生所用教材。此外,部分学校适用的格吕斯哈贝尔主编,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出版的《走遍德国》系列教材,虽更好地将德国国情知识融于语言教学,课本内容相对较简单,学习辅导用书释义精当,讲解细致,便于自学者使用。但作为第二外语教材而言,其中的基础语法、语音的讲解尚未深入,无法满足学生对于考研及专业考级的要求。
3.语言的负迁移现象严重
语言迁移(Language Transfer)是指在第二语言学习中,学习者在使用第二语言时,借助母语的发音、词义、结构或习惯来表达思想的一种现象。若母语语言规则与目的语一致,则母语的规则迁移会对目的语产生积极影响,这称为正迁移(Positive Transfer)。相对的,负迁移(Negative Transfer)是指母语的语言规则不符合目的语习惯,该情况会对目的语学习产生消极影响。[1]p.31例如,德语的语序使用异常灵活,在陈述句中只需保证动语占第二位,其他的语法成分可根据需要置于相应位置,主语和宾语的区分并非体现在语序上,而是体现在变格上。此外,选择德语作为第二外语的学生,在很大程度上还受到英语的正迁移影响。英语与德语同属印欧语系、日尔曼语族,二者在字母、语音、构词、语法、语用等诸多方面都有异曲同工之妙。例如,德语字线共有29个,与英语相比仅多了ä,ü,ö三个,此外仍有a,e,i,o,u五个元音,但在发音,尤其是重音的变化中却略显不同。对于熟练掌握英语读音的学生来说,常常出现忽略重音的错误。
2.“行为导向教学法”在德语教学中的应用实践
1.“行为导向教学法”概述
“行为导向”一词可追溯至十八世纪德国改革教育学派的学习理论,由德文词Handlungsorientierung直译而成[2]。有学者认为,“基于实践情境的以工作过程逻辑为中心的行动体系,强调的是获取自我建构的隐陛知识——过程性知识,即实践性知识的基本框架,主要解决“怎样做”(经验)和“怎样做更好”(策略)的问题。[2]可见,行为导向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者行为能力的提升与发展,其核心是将行为过程与学习过程两者统一起来,是一种一体化、主动化的学习方式。[3]该理念使传统教学过程中的教师从主导者转变为发起者和设计者,使原本被动的学生成为中心,自行控制学习行为,进而由被动转向主动,逐步形成学生自行组织、自我管理、自我探究的新型课堂模式。[4]
2.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的《当代大学德语1》Vorkus 6课程设计
笔者以《当代大学德语1》Vorkus 6为例进行应用初探。教学对象为非德语专业学生。作为语音部分的复习课,学生在学习本课前已掌握全部发音规则,能熟练应用关于学校、班级、职业等词汇造句。本课程教学内容是通过设计一段对话向他人简单介绍家庭成员的情况。
本课程分为如下三个教学目标,即认知目标(Kognitive Ziele)、情感目标(Emotionale Ziele)和行为目标(Verhaltensziele)。认知目标要求学生掌握职业的基本词汇和句型,情感目标要求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感受各自家庭及成员间的良好氛围,行为目标为要求学生向其他同学介绍自己的家庭及家庭成员情况。本课程教学的重难点在于如何实现认知目标和行为目标。在4学时中,通过模拟教学法(Simulationsmethode)、项目教学法(Projektmethode)、角色扮演法(Rollenspielmethode),辅以多媒体,教材,白板等教学手段实现既定教学目标。
教学过程分为准备、计划、实施和评估四个步骤,每步骤1课时。在准备阶段,师生需要完成设置情境和准备语言。前者可通过启发式教学,如:你的家庭成员有哪些?他们的职业分别是什么?如何想要向其他同学介绍你的家庭成员需要设定哪些角色?引导学生展开自由讨论,使学生自主进行角色分配。在语言方面,当学生出现词语表述困难时,引导其使用已经学过的典型句型或查字典等。
制订计划采用张贴板。学生仍以小组的方式,讨论彼此之间展开对话的可能性。引导学生将讨论结果形成关键词,并写于卡片上。再将各组的讨论结果于张贴板上进行展示,由教师与学生共同进行评价的方式,选出最为合理的对话设计,随后引导各组学生完成对话。
实施阶段引导各组学生表演准备好的对话。整个表演过程,由学生独立完成,教师仅做记录,尽量避免打断表演过程的情况。
评估及反思阶段由自评、他评及师评组成。自评是指由小组成员对表演进行自我评价,再由各小组之间对他组的角色扮演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进行评价,并就不足提出相应解决方法,最后由教师进行总结评价。
3.基于“行为导向教学法”课程设计的应用反思
在实施过程中,学生们通过主动查阅资料、自行总结归纳、积极发言讨论等学习新知识,增强了团队合作意识。教师需在教学设计中提前提炼课程内容,指导学生进行准备。在实施过程中,需及时调整并鼓励学生,课后需反思与评价。这既对教师在教学中的时间和精力投入提出了挑战,又对其自身业务能力和个人素质也有一定的内在要求。
与传统教学方式相比,在“行为导向教学法”应用于德语教学的尝试中学生的学习模式有所转变,即由“听课者”到“主人翁”的转型。这种参与性使其更直观地获得知识和技能,有效激发了学生的自主性和主动性。
[1]童之侠.当代应用语言学[M].北京: 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6.
[2]Hoppe,M.,Frede,W.Handlungsorientiert lemen-Über Aufgabensteltungen zur beruflichenHandlungskompetenz[M].Paul Christiani, Konstanz: Verlag Dr. ing. , 2002.
[3]Paetzold,G.Lernfeldstruktuierte Lehrpläne—Berufsschule im Spannungsfeld ZwischenHandlungs-vund Fachsystem[C]. In: Lipsmei A (ed.). Lernfeldorientierung in Theorle und Praxis. Stuttgart: Franz Steinerverlag,2000: S.72.
[4]马亚丽.对第二外语(德语)教学现状与改革对策的思考[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上旬刊),2018(6): 82-83.
2020—05—22
①本文系大连外国语大学2019年度教学改革研究项目《基于行为导向的第二外语(德语)课堂教学模式改革与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朱雯熙(1988—),女,大连外国语大学德语系讲师,研究方向:德语语言文学、德国科学技术伦理学。
G642.0
A
1673-4564(2020)06-008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