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多元表征的幼儿数学游戏设计研究

2020-02-22秦慧芳

延边教育学院学报 2020年6期
关键词:规律符号数学知识

秦慧芳

基于多元表征的幼儿数学游戏设计研究

秦慧芳

(运城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山西 运城 044000)

幼儿教学是我国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动我国教育事业的基础保障,在新时代背景下,如何培养幼儿的审美能力、知识应用能力、问题解决能力及思辨能力则成为学前教育的主要内容,而相对于其它学科的教学内容,数学教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性、抽象性及复杂性,通过游戏教学的方式,提升幼儿的数学能力,能够有效为幼儿各项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使幼儿得到健康的成长。数学游戏设计中,多元表征能够帮助幼儿教师设计并构建相应的游戏机制,使数学知识充分地融合到游戏环节中,提升游戏教学的质量。

多元表征;幼儿数学游戏;设计策略

数学教育的教育本质是培养幼儿的逻辑思维,调动学生探索问题、分析问题并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幼儿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架构出基本的知识框架,满足幼儿学习及发展的基本需求,然而在实际的幼儿数学教育中,学前教育机构虽然能够利用游戏的方式及形式,构建出相应的数学教学体系,然而由于缺乏对幼儿认知规律及心理特征的认识,导致游戏设计环节,存在诸多的问题,难以发挥游戏教学的功能,使幼儿数学游戏教学陷入发展窘境,而利用多元表征的理念及方法,可以重新构筑数学游戏机制,使游戏教学真正成为幼儿数学教学的主要媒介及关键抓手。

一、多元表征的基本内涵

表征是心理学的专业术语,主要指将某种想法、事物或知识进行解构与重组,并进行重新表示的过程,所以在“事物”表征的过程中,存在特定的表征实体及“被表征”实体,二者之间存在着相互映射与相互对称的内在联系。根据相关理论阐释,表征理论主要分为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两种。其中内部表征主要指难以直接识别的心理表征,而外部表征则指可以转化为内在表征的实体。在幼儿数学教学体系中,表征教学通常指培养幼儿应用表征的方式呈现并表达复杂的数学概念、定义及问题的能力。而多元表征则指特定的数学对象能够有多重、多层的表征形式。基于此,美国教育学家格兰林特将数学表征进行了细化与阐述,并指出活动性表征、图像学表征及符号性表征是“教学表征”的基本表现形式及应用方式,他们是将抽象事物进行重新表示、重新呈现的重要手段与依据。在学前教育阶段,数学游戏中也存在着诸多的表征体系,譬如运算步骤、算术符号、数量符号等抽象元素属于符号性表征。而游戏道具、形象及操作等具体元素则属于基本的描绘性表征。表征符号与其表征的知识间,存在着较为明显的关联性,因此幼儿的学习任务便是在内部表征与外部表征间,构建出相对鲜明的映射体系,使幼儿从数学游戏的开展过程中,归纳出完整的数学概念体系,实现既定的教学目标。

二、幼儿数学游戏问题

1.忽视了幼儿的数学认知规律

幼儿的数学认知过程主要经历了体验操作、语言描绘、图画认知及符号表达等四个阶段,其数学思维的形成与发展过程也是在这四个阶段中得以呈现的,从而在从具体向抽象发展的过程中,掌握相应的数学学习规律。但在现阶段的幼儿数学游戏中,幼儿教师往往忽视了幼儿认知规律的重要性与关键性。而在“乐乐数学游戏”中,教师能够通过较为简单的动画系统引导幼儿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并在配音与GUI规划中,充分满足了幼儿的学习需求,采用高明度、高饱和的配乐与配色,实现寓教于乐的教学目的。然而在实际的游戏教学中,教育者通常跳过图画认知与体验学习的过程,严重违背了幼儿的认知规律。

2.游戏机制与数学原理没有融合

在游戏设置与规划中,软件设计者通常缺乏对幼儿思维与数学原理的深入研究,把幼儿看做知识的接收容器,为幼儿提供现有的数学结论,使其在反复练习中,对数学知识进行学习。然而这种教学方式,将难以适应学生的发展规律,忽视了游戏的趣味性,无法使幼儿真正地喜欢数学游戏,进而将应试教育的弊端呈现在学前教育阶段。而有些游戏开发者或教师在数学知识与游戏机制的融合中,过于注重游戏的表现形式,忽视游戏内涵与数学思想的深度融合。

3.缺乏合适的数学游戏应用机制

根据相关数据显示,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认知规律会出现明显的变化,3-4岁的学龄前儿童的思维拥有较强的具象性与形象性的发展特征,处于这一阶段的幼儿并没有形成真正意义上的逻辑思维,而5-6岁的学龄前幼儿主要以形象思维为主,拥有简单的逻辑思维能力,能够对数学符号及几何图形有所认知及了解。但从整体情况来看,幼儿的数学认知水平主要表现为理性逻辑较弱,而感性思维较强。所以在数学游戏的设计中应注重学生的形象思维。根据不同的幼儿群体,构建出相应的游戏运作机制。然而在现实教学过程中,无论游戏设计者还是教师,都严重忽视了幼儿的认知规律,将逻辑符号作为主要呈现手段,导致幼儿学生难以获得真知的数学教育。特别是幼儿教师,在游戏应用中,忽视了幼儿间的差异性,不加区别地将数学游戏应用到所有数学教学中,降低了数学游戏的教学质量与功能。

三、多元表征下的幼儿数学游戏设计策略

1.明确数学游戏的情感特征

根据幼儿的发展特征,能够发现学龄前儿童主要以感性思维为主,以形象思维为抓手,因而在构建幼儿数学游戏机制的前期,教师应根据幼儿的喜好程度、行为动态及思想特征,明确数学游戏的情感基调,在游戏开闸过程中,激发幼儿好奇、喜爱、疑惑等情感要素。随后,而在后续的游戏设计层面,设计者或幼儿教师应根据幼儿的理解能力,设置相应的游戏情节。譬如在“小蝌蚪找妈妈”中,教师应铺垫出小蝌蚪找妈妈时的紧迫感与急迫感,从而使幼儿真正地融入到游戏情境之中,并在潜移默化中,获取相应的数学知识。

2.构建数学游戏的游戏机制

根据多元表征思想及儿童心理认知规律,设计者在游戏设计时,应从体验的角度出发,将数学原理分解到数学游戏的不同环节之中,使幼儿在参与数学游戏的过程中,逐渐地了解到相应的数学原理及数学知识。最后在游戏后期,才能从数学知识应用与展示的层面,渗透相应的数学知识。以“加法”为例,在游戏设置前期,教师可规定“苹果”具有“消除”功能,每次遇到苹果,便减少相应的小蝌蚪数量。譬如小蝌蚪在荷塘寻找的过程中,找到了两个苹果,这时,教师应引导参与游戏的幼儿,淘汰掉两名小伙伴。与此类似,幼儿教师也可赋予香蕉增加“小蝌蚪数量”的功能,每当幼儿寻找到香蕉时,教师都可引导学生复活被淘汰的“小伙伴”。随后在后续的游戏活动中,教师可将不同数量的苹果与香蕉置于相同的地点,并引导幼儿通过“香蕉”与“苹果”的数量,确定是否“增加”或“减少”同伴,而在游戏的后期,教师可直接将“苹果”与“香蕉”表征为“+”、“-”符号,以此提升游戏的难度,培养学生的数学能力。

3.构建相应的游戏应用机制

在数学游戏设计与应用的过程中,教师需要根据幼儿的年龄层次,构建出符合幼儿认知规律的游戏模式。譬如针对3-4岁的学龄前幼儿,教师可采用富有较强图像思维的数学游戏模式,而针对5-6岁的幼儿,教师可选择拥有较强逻辑性与抽象性的数学游戏模式。然而无论采用何种游戏模式,教师都需要加强对“多元表征”的运用。譬如在游戏中,教师可利用配乐、图形或动作来表征特定的数学符号,使学生在游戏的过程中,自主地将“表征主体”与“被表征主体”融合起来,建立起相应的映射关系。

数学游戏是幼儿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思维的关键,然而在实际的学前教育阶段,幼儿数学游戏往往忽视学生的认知规律,以重复记忆为主,难以发挥数学游戏的真正作用。因此在新时代下,幼儿数学游戏的设计工作,必须围绕幼儿的认知规律、心理发展特点来展开,使数学游戏满足幼儿的发展需求,从而推动幼儿数学教学的整体质量与效率。

[1]江振梅.浅探幼儿园教学中游戏化教学策略的运用[J].中国校外教育,2019(2):152-153.

[2]张迎春,李娟,沈童,郑红玲,王丽红,李莹. 运用多元表征教学策略促进大班幼儿模式能力发展的行动研究[J].学前教育研究,2019(6):69-80.

[3]王万凤. 幼儿园课程游戏化实现途径探析[J]. 基础教育研究,2016(16):81-82.

2020—08—22

秦慧芳(1980—),女,汉族,山西夏县人,硕士,助教,研究方向:学前教育。

G613.4

A

1673-4564(2020)06-0080-03

猜你喜欢

规律符号数学知识
学符号,比多少
规律睡眠中医有妙招
节拍器上的数学知识
找规律 画一画 填一填
找排列规律
“+”“-”符号的由来
如何将数学知识生活化
巧解规律
图的有效符号边控制数
中国符号,太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