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汉语课程金课建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2020-02-22董淑华
董淑华 季 南
古代汉语课程金课建设教学改革的实践与探索
董淑华季南
(延边大学 朝汉文学院,133002)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工具课程。在新一轮国家金课建设的引领之下,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又面临新的挑战,本文梳理了在金课建设中需要解读的问题和金课建设要达到的目标,总结了进行金课建设教学改革的价值和作用。
古代汉语;金课;教学改革
古代汉语课程是汉语言文学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是培养学生古书阅读能力不可或缺的工具课程。这门课程是上世纪50年代初期开始在综合性高校开设的,长期以来一直承担着培养学生古代汉语素养和解读古代文献能力的教学任务。它以汉语言文字特点和运用规律及历代文学的精品为教学重点,使学生熟悉和了解汉语言文字的产生发展规律,热爱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学习和阅读经典文献,“体会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体会中华文化的核心思想理念和人文精神, 增强文化自信,理解、认同、热爱中华文化,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互联网+教育”新业态的形成,古代汉语课程的教学改革又面临新的挑战,在新一轮国家金课建设的引领之下,国家加强课程思政的大背景下,如何发挥民族地区高校理念引领和服务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功能,将古汉语专业课程融入思想文化教育内容,培养学生热爱和理解祖国的语言文字,提高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增强中华民族的认同感,自豪感,自信心,促进民族团结等都具有重要重大意义。
一、需要解决的问题
1.加强课程思政
根据教育部关于实施一流学科本科专业建设中要求加强课程思政和专业思政的指导思想,立足于发挥民族地区高校具有理念引领和服务地区文化教育事业的功能,树立了在民族地区传承中华优秀文化的课程思政的理念,将思想文化课程思政内容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中,遵循汉语言的教学规律,以课题为依托,为民族地区培养具有家国意识,责任担当,人文情怀的较高汉语言文学素养的,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以此促进民族间沟通交流和加强民族团结。
2.融入文化解读的内容
(1)语言基础知识教学,全面展示汉语言音形义之美,历史的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体会汉字、汉语与中华传统文化的关系及汉语的民族特性,增强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1]提升“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素养坚持文化自信,提高社会责任感,增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使命感。”
(2)将文选课程作为独立单元教学,进行文化解读。文化解读中避免脱离现代的抽象意义的传统文化说教,观照传统文化和现代社会的文化的理念,诸如:先秦“德治”思想和现代“以德治国”思想的渊源;现代“和谐社会”理念和传统“大同社会”理想的嬗变关系;“八荣八耻”和传统“荣辱观”等,使历史和现代贯通起来,使古老的传统文化为现代社会的文化观念和伦理道德服务,为构建新时期的和谐社会焕发出新的光彩。文化解读的重点是:
①选择倡导“德治”观念的篇目,如《郑伯克段于鄢》《齐桓公伐楚》《鞌之战》《晏婴论季世》《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触龙说赵太后》《封建论》《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等篇目,在文化解读中使学生深切理解“以德治国”理念的文化意义。
②选取《论语》《管子》《中庸》及诸子散文中体现“贵和持中”“和而不同”“勤劳勇敢”“君子自强不息”等思想的篇目,如:《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季氏将伐颛臾》《孟子·许行》《庄子·逍遥遊》《庄子·秋水》《韩非子·五蠹》《精卫添海、夸父逐日、女娲补天》,追溯中华民族精神文化的核心理念的文化渊源。
③选取《论语》《孟子》《易传》和唐宋散文中体现家国意识,责任担当,人文情怀篇目,如:《孙膑》《句践灭吴》《范雎说秦王》《报任安书》《庄子·逍遥遊》《庄子·秋水》《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等,提升“学生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感、自豪感,增强文化自信,更好地继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④
3.构建了新的教学模式——“三三四”模式
(1)采用“翻转课堂”,以“自主学习,线上学习”为中心,构建“三三四”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模式。还给学生一个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空间,让学生养成终身自学的习惯。
(2)搭建“线上+线下”教学平台,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充分以“互联网+教育”为依托,线上线下互联,课上课下沟通,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了教学质量。
(3)改变评价方式, 把过去的终结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
二、教学改革的目标与实践
1.建立了“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
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翻转课堂”为依托的“三三四”古代汉语课堂教学模式。所谓的“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就是指“自主探究、合作探究、引导探究”三种学习方式,“课前预习——课上研讨——课后强化”三个步骤,“展示——讲讲——练练——拓展”的四种教学方式。通过“三三四”课堂教学模式,课前课后互补,学习和探究结合,提升了教学效果。
2.搭建了“线上+线下”教学平台
将现代信息技术深度融入教学,打造智慧学习环境,充分以“互联网+教育”为依托,线上线下互联,课上课下沟通,理论实践相结合,提高教学质量。
(1)线上:以校本网络教学平台资源为依托,以网上共享教学资源—中国大学慕课、爱课程等平台资源(文选涉及的人物或者事件)为拓展,自制微课视频知识包为辅助,供学生自主学习和合作学习。
(2)线下:广泛开展研讨辩论、历史剧展演,课题研究等多种活动方式,通过“展示——讲讲——练练——拓展”方式,培养学生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
该教学模式主要以课前线上推送预习学习内容和慕课,微课,音频,视频等资源链接,布置学习任务点。然后课上解决重难点,互动讨论,在学习通布置章节测验,考察学生的内化吸收程度;抛出问题,引发思考,及时反馈;引导学生结构性学习,举一反三。课程以后,布置课后作业,针对性答疑,推送拓展阅读书目,主题讨论等,深化和拓展教学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增强品评作品思想文化的知人论世能力,从而提升民族自豪感和审美素质,陶冶爱国情操,提高思想和文化素养。
3.革新教学评价方式
改革评价方式, 教学改革能否成功,评价方式是重要的环节,是成败的关键。过去的评价方式过于强调甄别选拔功能,过于看重期末考试的终结性评价方式,不利于对学生的全面评价。此次改革的重点是把过去的终结评价改为过程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关注学生完整的学习过程,考核核心知识和核心知识之外的其他能力,评价包括线上和线下两部分。学生的学习过程线上都有记录呈现,如:课后作业,章节测验,教学音视频观看,课堂互动,学习访问数,讨论发帖等。线下评价主要是期末闭卷考试。成绩的获得一定和努力程度、参与质量有关,采取学生自评、同伴互评、教师评价相结合的三位一体的多层次评价方式。
改革是充分发挥古代汉语课程所蕴含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进行专业课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相融合的课程思政改革尝试,它所构建的专业核心课程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课程思政教学方法,教学模式改革,不仅能够发挥高校的理念引领和服务社会的功能,有利于民族院校培养具有家国意识,责任担当,文化自信的民汉兼通的少数民族人才。为民族高校课程思政提供了示范。
[1]蒋勤效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域下高中文言文教学策略研究[D].宁波:宁波大学,2018.
[2]徐天舒.高中语文教学的文化使命[J].学语文,2018(5).
[3]郭海军,张旭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与大学语文课程建设[J].东北师大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
[4]温正胞.“金课”建设不是阶段性任务[N].光明日报,2019-11-12(13).
[5]刘洁《滕王阁序》的文本分析和教学研究[D].银川:宁夏大学,2019(6).
[6]李烜.打造智慧课堂 传承民族文化[J].读写月报,2018(8).
[7]孟洋 在比较阅读中加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以《哈姆莱特》与《赵氏孤儿》为例[J].语文建设,2018(10).
2020—04—06
董淑华(1966—),女,延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汉字学、传统文化、学科教学(语文)。季南(1980—),女,延边大学副教授;研究方向:古代汉语、文字学、古典文献、学科教学(语文)。
G642.0
A
1673-4564(2020)06-006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