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育人路径探析
2020-02-22王丹
王 丹
“立德树人”视域下研究生导师育人路径探析
王丹
(福州大学 研究生院,福建 福州 350116)
因受到认识不到位、德育知识储备不足、时间精力有限、评估机制不完善等问题制约,研究生导师无法全面落实立德树人职责。研究生导师应从实际问题出发,探索育人路径,通过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导师认同感、创新德育形式、完善评价制度等形式提升学生的品德修养,从而达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立德树人;研究生导师;育人路径
研究生教育位于教育体系顶端,肩负着国家和社会赋予的重要使命。它既要培养高层次人才,又要实现高水平科技创新,以高品质服务于社会。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高等院校本身,都对研究生教育寄予厚望,希望其能够承载更多的社会价值。目前,国际环境复杂多变、网络时代信息繁芜,对于缺乏社会经验的研究生而言,其人生观和道德观极易受到影响;同时,研究生教育的专业化程度高,上至高校,下至导师,很容易出现重智育、轻德育,重专业、轻育人的情况,所以立德树人是研究生培养过程中的重中之重。
一、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研究生教育实行的是导师负责制的个体培养模式,导师与学生接触频繁,师生常在一起做项目、研究课题、写论文,与其说导师是学生的老师,不如说是一个大家长,导师的思想品德、学术作风,甚至于一言一行都对学生有直接的影响。调查显示,40.3%的受访研究生认为导师对自己的成长影响最大,胜过家人、同学和其他朋友[1]。因此,导师在立德树人教育中有着天然的优势和重要的责任。然而,在实际工作中,依然暴露出急需解决的诸多问题。
1.认识不到位
学生在步入研究生的初始阶段,已形成了较稳定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尤其是处在较高学习阶段的在职研究生和博士生,因年纪比较大,很多已步入社会,具备了一定的明辨是非能力。所以,部分研究生导师认为研究生在读期间的思想教育已经趋于完成,没必要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还有大部分导师认可立德树人工作的重大意义,认同“导师是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人”,但德育的培养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看不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对于导师尤其是事业处于起步阶段的导师,把更多精力放在了科学研究、学术教学等容易显现成效的方面,至于德育,大部分交给了辅导员、专职思政教师。
2.德育知识储备不足
立德树人在很多高校已成为一门重要的思政课、实践课。作为一门课程,他有特定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需要合适的教学方法和教学实践。因此,无论导师是否从事这门课程的教学,都应该具备丰富的知识积累和良好的指导技能,才能在平时的工作、生活中对学生起到言传身教、授业解惑的作用。但在现实中,一方面是目前导师趋于年轻化,30出头做硕导博导的人很多,虽然他们的学术水平一流,但是缺乏历练和积累,立德树人培养经验不足;另一方面导师常常用传统的德育方法进行约束和指导,工作方法简单,创新性和针对性不强,从而导致实际效果差强人意。
3.时间精力有限
研究生毕业必须发表一定数量、一定档次的论文已成为各大高校的硬性指标,这直接导致导师和学生非常重视学术研究,将其放在了学习和工作的首位。导师除了科研项目以外、还有教学压力,部分导师还担任一些学校行政职务,也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再者,随着研究生招生规模不断扩大,一个导师对应的学生数量越来越多,导师无暇顾及到每个学生的思想和生活。
4.评估机制待完善
德育的开展需要有效的评估机制支持,才能提高导师和学生的动力。但就现状而言,学校排名看科研成果:论文数量与质量、成果转化收入等;研究生导师的考评、绩效看承担的项目、科研经费、发表的论文;研究生奖助评选看参与的项目和发表的论文。无论是学校、导师还是学生,各类考核评估指标没有将德育纳入其中,这就无法调动大家的积极性,导致各项工作推进被动。
二、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教育的路径
如果一个人专业技能很高而道德素养不高,对社会来说很可能是一种灾难。研究生教育作为教育的最高形式,更应该深入贯彻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加强学生思想塑造与巩固。导师作为研究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不仅需要通过各种学习渠道提升自己,还需要探索创新形式,实现德育工作的有效性,做到以德立身、以德立学、以德施教。
1.丰富知识储备,提升导师认同感
(1)通过“名师讲堂”学习借鉴有益经验。学校可邀请校外和校内具有深厚教育理论基础和丰富德育实践经验的专家为导师进行理论教育指导,他们可以是来自政府或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德育理论教育家、一线的思政教师和研究生导师。同时,专家可以将工作中积累的经验和学校的实际情况相结合,为导师们的下一步工作提出宝贵意见。
(2)线上学习,线下总结。慕课可以提供优质的师资团队及教学视频, 而翻转课堂可以提供师生面对面的答疑和互动机会,所以,学校可以采用慕课+翻转课堂的方式,将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研究生培养相关章程等内容涵盖其中,实现线上自主学习,线下讨论共享。同时,也可以利用社交软件,如微信、qq群等,将学习视频、学习文件等上传共享,督促导师自主学习,随时将问题、经验在群内交流讨论,这样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不影响导师的正常教学和科研。
(3)构建案例资源库,分享成功经验。立德树人教育属于思政课范畴,具有抽象性、无趣性等特点,若将教学内容形象化、实例化,必能极大地提高导师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构建案例资源库,是解决这一问题的很好途径。案例可以来源于校内一线教师立德树人教育经验总结、校外红色之旅、扶贫帮扶等社会实践提炼、其他先进人物典型事例等。
2.探索创新形式,提高培育质量
(1)利用“三个课堂”,达到学以致用。高校“三个课堂”包括:第一课堂的知识传授、第二课堂的校园文化生活、第三课堂的校外实践活动[2]。发挥第一课堂的主导作用,开展立德树人与价值观的相关课程,进行基本理论、人文知识学习;发挥第二课堂能力拓展作用,将知识融于校园文化活动,宣传以德修身的精髓;发挥第三课堂社会实践作用,将德育素养回归社会,体会道德的力量。
(2)党员导师参与研究生党支部活动。研究生导师党员人数众多,较之学生,有更高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理论知识水平。但现阶段,导师党支部和学生党支部处于割裂状态,缺乏交流学习的机会,若能将导师纳入到学生党支部,让导师参与研究生党建工作,在党组织生活中进行思想政治熏陶,势必能到达事半功倍的效果。
(3)构建合力育人模式。在研究生培养阶段,导师虽然是第一责任人,但不是唯一责任人,辅导员在研究生的培养过程中承担了更多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高校应该积极为研究生辅导员和导师建立良好的沟通互动渠道,辅导员可以将学生的日常生活动态反馈给导师,导师也可以将学生的学业情况告知辅导员。进而导师和辅导员可以全方位了解学生,取长补短、优势互补,实现共同育人的格局。
3.完善导师评价、激励和管理制度
(1)建立岗前培训制度。教师获得研究生导师资格后,能否真正成为学生的导师,还必须经过岗前培训制度的考验。培训以立德树人思想教育为基础,帮助导师树立研究生培养第一责任的意识,履行传道授业解惑的职责。通过开展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专题讲座、优秀研究生指导教师培养经验分享、研究生培养政策解读等形式,使导师尽快熟悉研究生培养的全过程,明确导师岗位职责。用培训后的考核来检验导师的学习效果,只有考核通过者,才能获得招生资格。
(2)从科研、教学、道德三方面评价导师。摒弃唯科研论,唯教学论,突出道德评价在导师评价体系中的重要作用。道德一方面是导师本人的道德品质,另一方面是对研究生的道德教诲,所以道德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贯穿于科研、教学中。于科研,体现的是科研态度、学术道德;于教学,体现的是教学道德,是导师的道德品性在教学活动的投射。所以在导师绩效考核、评奖评优、职称评定中,学校若能将道德纳入考核内容,将导师和学生获得的各种道德荣誉作为其中的一部分,将能极大地调动导师的积极性,能更有效地推进师德师风建设。
(3)制定规章制度,进行外力约束。《关于全面落实研究生导师立德树人职责的意见》中明确规定了导师的德育职责,但导师自身的认识偏差仍然存在,学校需要根据自身特点,院系的具体情况,制定更详细的管理细则,用于指导导师立德树人工作。比如某些专业需要开设立德树人选修课程、学生需要在导师带领下每学期参与一次公益活动、导师利用组会一小部分时间开展立德树人方面的教育等,用制度文件的形式约束导师的行为。
“导师在研究生心目中具有极高的认同度、尊崇度和权威度,大部分研究生不仅将导师视为传统意义上的师长,更是将其视为学习和仿效的人生楷模。”[3]育人者必先树己,研究生导师必须率先垂范,通过自主学习和交流讨论,不断丰富知识积累,不断提高思想道德水平、学术水平和教学水平,以饱满的热情、健康的心态投入到日常工作和生活中。用人格魅力吸引学生,用自身素养感染学生,努力培养出德才兼备、全面发展、为国家富强而奋斗的高层次创新人才。
[1]秦莹.基于立德树人的新时代研究生导生关系构建研究[J].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6).
[2]倪鑫杰.“立德树人”视域下理工科大学文化素质教育研究[D].武汉.武汉理工大学,2016.
[3]徐国斌,马君雅,单珏慧.“立德树人”视野下研究生导师育人作用发挥机制的探索——以浙江大学为例[J]. 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4(9):12-15.
2020—05—15
王丹(1984—),女,河北邯郸人,福州大学研究实习员,硕士,研究方向:研究生教育管理。
G643.1
A
1673-4564(2020)06-00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