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的“五论”①

2020-02-22何家伟孟盼盼

实事求是 2020年3期
关键词:伦理总书记人类

何家伟 孟盼盼

(华中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湖北 武汉430079)

科技创新成果在为人们的生产和生活带来福音的同时,也潜藏了很多的不确定性和风险。如何规避科技创新的风险,尽可能地减少科技发展的负面影响,已成为社会公众热切关注的话题。我国历来重视科学技术的重大作用,也越来越把科技伦理摆在科技发展的突出位置。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围绕国际科技发展大势、我国科技发展的机遇和挑战等发表了一系列关于科技伦理方面的重要讲话,可以将之概括为“五论”,研究分析这五个方面的论述对于提高新时代背景下我国科技创新质量和科技界的国际声誉具有重要意义。

一、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的现实基础

科学技术是世界文明的直接推动力,科技越发展,越要警惕伦理风险的放大。有边界的创新才是负责任的创新,科技事业的发展始终要以伦理为尺度。世界新兴科技领域的伦理失范风险、科技创新的大浪潮,社会治理的时代需要都在突出科技伦理问题的现实紧迫性。

1.科学无国界,但科技伦理有国界。21世纪是信息大爆炸的时代,随着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迅速发展,基因技术、3D打印、大数据等一系列新兴科技成果广泛应用于我们的生产和生活。但因人自身的逐利性和非理性,导致人类在享受这些科技成果带来的福祉时,可能违背已有的伦理原则或者忽视了隐藏在科技产品商业化过程中的伦理治理危机。并且,人类对于新兴科技发展的相关经验和知识储备相对不足,也容易导致人们当前对于新兴科技成果可能带来的潜在性危害难以作出精准预测和应急措施。例如,过度工业化忽略资源的可持续使用,引发了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问题;生命科学的进步,造成了如乱用抗生素、基因编辑、克隆技术等危急人类生存的问题。军事科技水平的提高,带来了如“萨德”导弹等核技术危机。事实证明,任何新兴科技成果都不能回避人性与伦理判断,科技发展的方向和前进的快慢,都需要以伦理尺度为界限。如果世界各国都不遵守伦理规约,可能最后会危及全球治理体系的建立和整个人类社会的生存发展。

2.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需要科学规范的科技伦理体系。我国是一个发展中大国,目前正在大力推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正在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而努力,必须把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实施好。[1]创新是经济增长的新引擎,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是中国发展关键节点上的又一次重大战略抉择,已经渗透到社会生产和生活的方方面面。贯彻落实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能够实现经济增长的质和量的同步增加、实现经济的跨越性发展。但科技创新这一“潘多拉盒子”释放的不单是“天使”,还有“妖魔”,科技创新在释放红利的时候忽视其科技成果存在的风险,这也极有可能造成大范围的负面影响甚至灾难性后果。科技创新是一项为人民谋利益、谋幸福的光荣事业。让人民共享科技发展成果,既满足当代人的多样化需求,又保障后代人生存的底线,是科技创新需要秉持的价值取向。因而,要使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真正推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和进步,服务于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必须要有科学规范的科技伦理体系。

3.科技伦理治理是现代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创新”一词共出现31次,明确提出了改进科技评价体系,健全科技伦理治理体制。这充分说明我们要以创新为国家发展的重要契机更要解决好创新中可能存在的问题,进行负责任的创新。科技伦理治理问题已经成为社会治理的重要内容,成为影响国家和社会稳定的重要因素。因新兴科技带来的人民生命健康安全隐患、公民隐私泄露、社会关系的不和谐、生态破坏、资源分配不公、社会公平备受争议等社会风险和社会问题在持续攀升。如何统筹好科技持续发展和人民美好生活提升是对社会治理优势发挥和治理效能的极大考验。目前,许多国家已经在制度和法律层面完善科技伦理体系,科技伦理建设成为体制化的工作。随着科技伦理问题的不断激增,我国科技伦理规范仍然存在短板,亟需加强科技伦理的制度化建设。世界科技领域的伦理失范风险,我国科技创新大潮涌,科技伦理治理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等现实问题都迫切需要一套系统的科技伦理体系指导,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的重要论述正是对现实问题的有力回应。

二、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的“五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立足我国当前科技发展实际,着眼科技事业的未来,形成了包括重要任务、根本目的、发展道路、制度保障、法律防线等五个方面有机统一的科技伦理思想。

1.任务论: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我国科研伦理水平与科技发展速度严重不匹配。”[2]人工智能、大数据、生物工程、基因编辑等前沿科学的发展为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福祉,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原有的伦理尺度和价值准则。人工智能技术过度使用、大数据隐式侵犯问题、生物技术的伦理道德问题、医学伦理问题等一系列科技伦理问题不能及时、正确地解决将会威胁人类的生存和发展。2018年10月8日,科技部发布的《科学技术活动违规行为处理规定(征求意见稿)》提出,科学技术人员开展违反伦理道德的科学技术研究开发活动,应视情节轻重,采取相应处理措施。[3]2019年李克强在政府工作报告中特别提出要加强科研伦理和学风建设。这些举措都释放出了一个信号,要把加强道德建设作为解决科技伦理问题的重要任务。

科技工作者是科研活动的直接主体,其伦理观念和思想水平将直接影响科研活动的动机和目的,甚至改变科学技术活动的内容和方式。因而,科技伦理道德建设的主体是科技工作者,只有加强科技工作者的伦理道德建设才能把握科技伦理道德建设的整体导向。为此,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希望广大院士坚守学术操守和道德理念,把学问和人格融合在一起,既赢得崇高学术声望,又展示高尚人格风范。”[4]他呼吁科技人员在从事科学研究时要充分考虑到科研成果的人文价值,关注其相关研究可能出现的伦理问题。科技工作者个人优秀品格的养成还依赖于良好的社会氛围。“要营造良好学术环境,弘扬学术道德和科研伦理,在全社会营造鼓励创新、宽容失败的氛围”。[5]在优良的学术氛围的熏陶下,科学家们不断接受教育充分理解其职责和规范,加深理解科技与伦理之间的关系,掌握运用科技伦理的能力,为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营造良好的氛围。

2.目的论:为民服务、造福人类。科技伦理是建立在科技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产生的,科技伦理的根本宗旨是造福人民,其目标就是要引导科技产品、科技发展朝着保持科技本身的“真”,科技成果的“善”,社会发展的“美”的道路上前进。

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始终贯穿着科技兴民、为民造福的主线。马克思说:“科学绝不是一种自私自利的享乐。有幸能够致力于科学研究的人,首先应该拿自己的学识为人类服务。”[6](P2)纵观马克思、恩格斯一生,他们无所畏惧、始终在为人类的利益而战斗。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党的历届中央领导人始终坚持科技发展为人类服务的宗旨。毛泽东实事求是地提出科技服务于生产。邓小平明确指出科技发展对改善民生、国家富强、造福人类具有重大意义。江泽民是明确论及科技伦理问题的第一人,他从战略思维、底线思维出发提出:“科学技术进步应服务于全人类,服务于世界和平、发展与进步的崇高事业,而不能危害人类自身。”[7](P217)胡锦涛从人类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提出人与自然互利共荣的科技价值准则。

习近平在遵循科技自身发展内在规律的同时契合广大人民共享科技成果的满心期待,强调“要加大科技惠及民生力度,推动科技创新同民生紧密结合”。[8](P61)早在2011年,习近平总书记便阐述过“在防灾减灾、公共安全、生命健康等关系民生的重大科技问题上加强攻关,使科技成果更充分地惠及人民群众”。[9]此后,他又多次提出科技要为人类造福的思想,并把这一思想贯穿于工程科技、军事伦理、生命伦理、网络伦理等各个方面。在工程科技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清晰地认识到工程科技与人类生存之间存在休戚与共的关系。科技的发展推动文明的前进,工程科技的每一项成果都应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在军事伦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反对军事上的霸权主义,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既不惹事也不怕事。“光明前进一分,黑暗便后退一分。我们在核安全领域多作一份努力,恐怖主义就少一次可乘之机。为实现持久核安全,中国愿意继续作出自己的努力和贡献。”[10]在生命伦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造生命领域的研究成果显著,这对于人类认识生命的本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也给生命伦理带来了不可预测的挑战。在网络伦理方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网络空间这个虚拟社会和现实社会一样,既要有自由的空间又要遵守一定的秩序,要加强网络伦理、网络文明建设,发挥道德教化引导作用,用人类文明优秀成果滋养网络空间、修复网络生态。”[11]总之,科学技术释放出的力量和潜力是无穷的,但全部的科学研究和科研成果都是为人民服务的,人民是科技成果的享受者而不是被奴役者。

3.道路论:走绿色科技创新道路。科技创新要推动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实现人类代内和代际的和谐,必须要突出强调绿色理念。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我国的科技创新事业,构建科技伦理体系,推动科技的良性发展,提出要走绿色科技创新道路。

绿色科技是科技发展的目标,是科技发展的路径选择,更是科技发展的必然趋势。科技事业的发展是要推动文明的进步,为后代人的生存和发展创造更多的可能性空间,因而科技事业要可持续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对于科技创新与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有着深刻的认识,科技创新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手段,科技创新是推动产业结构调整、实现经济增长、解决资源环境压力的第一推动力量,只有提升绿色创新能力,掌握核心技术和关键技术,才能破解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实现可持续发展。[12]2014年,习近平主席在国际工程科技大会上的主旨演讲中提出:“绿色科技成为科技为社会服务的基本方向,是人类建设美丽地球的重要手段。”[13]这也就明确了绿色科技的重要地位。绿色科技就实质而言,是指能够促进人类可持续发展,塑造的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技术。绿色科技有利于保护环境、维护生态平衡。在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推动下,世界范围内几次大的工业革命打破了人与自然的平衡关系,致使地球正面临越来越严重的“温室效应”的威胁。绿色科技必将成为社会持续发展的新引擎。绿色科技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新的科技发展模式,是实现生态文明建设的必由之路。绿色科技如何实现,就是要走出一条绿色科技创新道路。近年来,绿色科技这一理念在实际发展中得到了有效的落实。针对大气环境污染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要依靠绿色科技创新的手段加以解决,在新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的时代背景下,依靠科技创新破解绿色发展难题,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新格局。[14](P14)绿色技术的开发、应用是科技向善发展的表现形式,绿色技术蕴含着伦理价值。为使科技创新释放出更多的红利,既满足当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又满足后代人生存和发展的需求,就要实现技术范式转换,走绿色科技创新道路。

4.制度论:推进科技伦理治理制度化建设。科技伦理建设需要道德层面的教化,更需要制度层面的约束。我国的伦理建设起步较晚,在过去很长的时间里,伦理治理机制建设跟不上科技发展的速度。一方面,如人工智能、5G技术、基因工程等新兴技术领域在不断发展中出现了很多有别于传统的伦理挑战;另一方面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科技强国的战略目标都对我国的科技事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这些时代使命都要求自上而下统筹科技伦理建设,使科技伦理治理走向制度化道路。

加强科技伦理治理的制度化建设是一项长期的复杂工程。当前,我国科技伦理方面的相关研究蒸蒸日上,但是与发展迅速的科学技术相比,科技伦理的规制问题仍处于滞后状态。尤其当我国的科学技术从“三跑并存”向部分“领跑”转型的情境下,二者的失衡及由此引发的问题就更加凸显。[15]因而科技伦理问题成为国家的政策和法律议题是十分有必要的。2019年7月24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九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并且将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摆在首位,突出科技伦理的战略地位,这在中国历史上是史无前例的。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标志着我国科技事业正在向科学伦理领域的进军。成立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是一项制度性举措,将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发展以及我国参与国际科技伦理治理问题都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指出,组建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目的就是加强统筹规范和指导协调,推动构建覆盖全面、导向明确、规范有序、协调一致的科技伦理治理体系。[16]会议还提出我国将加快建立健全科技伦理审查和风险评估制度。科技伦理审查制度的建设,有利于做到事前审批、事中监督和事后跟踪,保障科技伦理制度的规范化、制度化。

5.法律论:健全法律手段。法律法规是维护伦理的底线也是最后一道防线,是保障伦理的最强有力的手段。在过去,科学技术引发伦理问题时,总是由法律进行事后惩罚。随着新技术的不断革新,这种处理方式越来越不能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新时代法律与伦理应是融为一体、同向发力。习近平总书记对科技伦理的论述为伦理立法指明了方向,也意味着科技伦理问题已经被提到依法治理的日程上来。

针对科技伦理带来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在多次讲话中指出要通过立法来规范相关行为。2018年10月31日,为强调学习和发展人工智能的重大意义,保证人工智能的健康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整合多学科力量,加强人工智能相关法律、伦理、社会问题研究,建立健全保障人工智能健康发展的法律法规、制度体系、伦理道德。[17]科技领域安全不容忽视,它是国家安全的一部分。要加强、加快科技安全预警监测体系建设,围绕人工智能、基因编辑、医疗诊断、自动驾驶、无人机、服务机器人等领域,加快推进相关立法工作。[18]科技立法是保障科技成果遵循伦理道德规范的底线思维。2019年7月24日,《国家科技伦理委员会组建方案》的出台,提出要在伦理监管、法律法规、伦理审查规则等方面进行细化,为科学领域的健康有序,科技伦理的有效维护提供了法律保障。

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伦理思想的五个方面是一个有机联系的整体,任务、道路、制度和法律等四个方面的有效实施都是为了保障科技为民这个根本目标。其中,走绿色科技创新道路离不开对当前科技工作任务的正确认识、制度的保障、法律的约束。习近平的科技伦理思想将发挥导航仪的作用,推动新科学技术更好地利国利民,并走在世界前沿。

三、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重要论述的时代意义

伦理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同时又服务于人类社会生活。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的重要论述与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一脉相承,实现了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的中国化、时代化,对我国科技事业的持续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为解决世界科技伦理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

1.推进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思想的时代性。习近平关于科技伦理的重要论述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与时俱进,更加富有时代性。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关于加强科技人员伦理道德建设的思想对构建当代社会的科技伦理规范具有重要的指导作用,同时能够有效引导和约束科技人员在科技实践活动中避免出现负面影响。工程科技始终贯彻服务人民、造福人类的理念,这是对生态伦理思想的丰富发展。加强网络伦理和网络文明建设,这是立足大数据时代的创新发展。关注科技发展对人类生命健康的影响,这是对人民人权的尊重和保障。总之,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科技伦理的重要论述以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长远利益为出发点,坚持科技进步是人的全面发展的手段,坚持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贯穿“科技发展要为人类服务”的宗旨,为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科技伦理注入了新鲜血液。

2.指引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科技发展既要速度又要质量,质量不仅包括科技对生产力的推动,也包括科技的人文关怀、科技的温情。自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贯彻落实以来,我国科技事业的创新能力已经实现了惊人的飞跃,但是仍需要科技朝着人文关怀方向的纵深发展。目前,快速工业化引发的资源匮乏、环境污染、流行疾病、食品安全等伦理问题错综复杂。同时,科研工作领域存在着浮躁、作假、剽窃等违反伦理道德的现象。这些科技引发的伦理问题对我国科技事业的健康发展构成了严峻的挑战。科学技术发展的最终目的是为人类造福,实现人类的体力解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科技发展的方向只有在伦理道德的规范之下,在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前提下,才能实现二者同频共振,人类的精神文明和物质获得感相继迸发,人类社会才能健康、和谐、达到可持续发展的新高度。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伦理思想精髓就是让科技用之于民,造福人类社会发展,推动我国科技事业在伦理规范下发展得更有温度。

3.契合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习近平总书记的科技伦理思想强调科技进步与完善伦理道德同步发展,高度契合了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目标。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就是要建设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各国为在国际竞争中取得优势地位,都在加快科技创新的步伐,但是很多大国却忽视了可能出现的科技发展中的伦理安全问题,甚至有些大国没有清醒地认识到国与国之间的相互依存关系,仅仅只顾自身安全和利益,罔顾科技伦理问题,严重威胁了世界的和平与稳定。习近平总书记深刻地认识到把科技运用于世界和平与发展的重要性,他关于科技伦理思想的论述是对人类共同命运的思考,是对全球科技问题治理的现实回应,为解决世界范围内的科技伦理问题提供重要的借鉴意义。

猜你喜欢

伦理总书记人类
带着“民政题”与总书记面对面
《心之死》的趣味与伦理焦虑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人类第一杀手
护生眼中的伦理修养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习总书记“下团组”
总书记的话儿记心上
关于雄安新区,总书记最关注什么
人类正在消灭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