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2020-02-22戴秀干
戴秀干
“写作是运用语言文字进行表达和交流的重要方式,是认识世界、认识自我、创造性表述的过程”。写作能力的提升离不开习作教学。小学中年级习作教学是习作的起步阶段,既是低年级看图说话、写话的延续,又为高年级的作文训练奠定基础。在习作教学中,教师常会遇到这些问题:学生写作时无话可写,一页纸只写三四行,达不到要求的字数;语句表达不通顺;标点的运用频频出错;长篇大论却无主题;文章内容贫乏,缺少新意。
作文教学中,教师重视写前指导,却忽视批改后的反馈,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批改,收效却不大。学生面对作文仍是无从下笔,即使完成了,文章也缺少真情实感。本文以期通过对中年级学生习作中的问题的研究,总结出有效的解决策略,为作文教学提供借鉴,切实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和教师的习作教学水平。
一、合作研究,记录问题
为了提高研究的效率,我成立了课题组,建立以办公室为单位的学习共同体,将办公室作为研究的阵地。课余间隙,习作教学进度快的老师会和课题组的组员交流学生在习作创作时出现的问题和亮点,我通过拍照、笔头记录、录音和电脑输入等方式及时记录交流所得,并针对具体问题,提醒课题组组员在本班习作指导时,关注学生是否具有类似问题,并及时进行引导解决。批改习作快的老师,会就本班习作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交流,并在办公室群空间上传学生的优秀范文供组员所带班级的学生共同学习。在各位组员的共同参与下,年级各班互通有无,取长补短,扎实有效地关注、记录了学生习作中的问题。
二、梳理问题,探究原因
通过研究过程中的记录,我对中年级学生习作中的问题进行了梳理,发现学生的习作中常见的问题有:不会拟题;文章开头多为流水账;文章正文不生动、不具体,缺少想象和创新;结尾表达老三样;文不对题;中心不明确;文章结构不清晰;书写不端正;错别字多;标点运用有误;语句不通顺;习作字数达不到要求;不会修改习作等。通过学生谈话、教师访谈,结合学生日常习作表现记载及教师的习作指导过程,探究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存在的原因。
1.习作教学不得法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一个意义建构的过程。中年级学生通过积累丰富的材料,习作课上不断地学习、训练,形成一定的写作技能。通过不断地吸收知识、建构新的知识体系,从而形成写作能力。经验丰富的教师通常轻车熟路,能利用有限的时间达成习作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效率较高,学生掌握起来也比较轻松。反之,教师习作教学教不得法,学生习作的情况则不理想。
2.写作动力不足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提出:“学习是学习者通过参与某个共同体的活动,内化有关知识,掌握有关工具的文化参与过程。”根据这一理论,学生要培养写作能力,就要参与到写作的学习、训练活动中。但在日常的习作课上,有些学生从内心十分排斥写作,在课堂学习上并不积极主动,注意力不集中,教师在指导习作时不能做到认真听,以致没有掌握写作方法;此外,学生缺乏对写作材料的积累和相应的写作练习,也是造成学生习作中存在以上问题的原因。
3.家庭重视有别
学生在校时间有限,上习作课学习写作技能的时间较少。对孩子的写作比较重视的家长,注重对孩子写作能力的培养,经常带孩子参加社会实践,帮助积累写作素材;日常能监督孩子,通过口述、写日记等方式适当练笔,使得孩子的写作能力越来越高。反之,一些家长忽视对孩子习作能力的培养,也是造成学生习作存在问题的原因。
三、形成策略,解决问题
通过实践研究,我梳理出了中年级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及原因,在此基础上,探求出以下解决策略,并在习作教学中进行应用实践。
1.走进习作,有想法
在日常的习作教学中,我会和学生聊我的写作成长之路,分享我的写作经验和心得,以真实、具体、鲜活的事例鼓励学生端正写作态度:作文不等于作业,作文即做人。通过表扬学生习作中的亮点,和学生一起写下水文,帮助学生树立热爱写作,坚持写作的决心,使学生明白写好作文要做到“三真”:说真话、写真情、表真心,最终懂得作文是勇敢说出心里话,也是自我教育的好助手。
2.善写习作,有方法
学生懂得了习作的重要性,有了写好习作的主观意愿,在此基础上,引导其掌握一定的写作方法,帮助学生在写作方面得到一定的提升,从而避免或减少学生习作中存在的问题。我尝试通过以下方式帮助学生写好习作。
说一说。学生将习作口头说给家长听,家长说优点,提不足;再边说边用手机录音,变成文字再修改,以此减少习作中的错字、标点运用有误、语句不通顺等问题。
画一画。引导学生借助思维导图列写作提纲,明晰写作思路,避免习作中结构不清晰、中心不明确的问题。
议一议。集体交流,口述文章,师生边说边写文章,交流分享写作经验,避免文章不生动、不具体、缺乏想象和创新等问题。
听一听。学生听老师口述下水文,听伙伴每天分享《每日一句》《每日一读》,听中学习创新表达、明确中心、文心如一的写法。
玩一玩。组织学生开展各种活动,如春秋游、做家务、运动会、贴鼻子、剥柚子、画脸谱、赏花灯、画鸡蛋、跳蚤市场买卖书、赏梅菊、玩具总动员……玩中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为写作积累素材,避免写作中无话说、内容不生动、不具体等问题。
做一做。通过引导学生做科学实验、小制作等丰富写作内容;通过鼓励学生养蚕,培养其观察、记录和反思的能力;鼓励学生种黄豆、绿豆、大蒜等,培养学生坚持写作的恒心和锤炼表达的能力。
评一评。结合国内国际时事,组织学生谈想法,如女排精神、G20峰会、萨德导弹防御系统等,结合班学生级每天的表现,进行《每日一评》,引导学生进行评议,从而培养学生辩证、全面的思考能力和多维的写作思维。
3.爱写习作,有动力
学生有了自己的写作观,掌握了一定的写作方法,树立了写作的自信心,这时,再给学生一定的外力,激发其写作兴趣,从而激发写作内动力,就能事半功倍。日常习作批改后,我会选取学生的优秀习作编成《班级优秀作文选》,制作学生的个人作文集;组织学生在班级内朗读自己的习作;将学生的优秀习作选报年级组,在各班班级漂流读,或上传班级群,家长共读,点赞;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的作文竞赛,积极向《校报》《常州晚报》《翠苑》等投稿;给习作经常优秀或有进步的学生颁发写作奖章、表扬信。这些措施,一定程度上激励了学生浓厚的写作兴趣,激发了学生学以致用、坚持写作的意识,更大程度地帮助学生释放了写作潜能。
4.妙改习作,有提升
“文章不厌百回改”,好文章是改出来的。因此,日常习作修改中,我采用了以下修改方式,帮助学生提升自己的习作,例如,老师一对一面批作文,说优点,提建议。根据老师的评语,即文尾提出的修改意见,学生再次修改完善内容。小组合作改作文,及时记录学生习作的亮点和不足。批改时,引导学生采用直接法、赞赏法、委婉法、鼓励法、启发法等合作批改伙伴的作文。通过实践以上方式,学生的习作有了很大的提升。
5.发现问题,有策略
行为主义理论认为,学习是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这一理论应用在习作教学实践上,要求教师掌握矫正学生习作中的问题的方法,最大程度上强化学生正确的写作行为,消除不恰当的行为。由此,要解决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需要教师正确地引导学生调整写作习惯。
第一,开头表达“今天体”。习作中,学生喜欢用“今天体”。“今天,我干了什么,我很开心。”习作反馈时,引导启发学生联系所学课文,思考学过的好的开头的特点,发现其写作手法,学生通过总结,得出开头的多种写法:开门见山、倒叙、首尾呼应、总起全文、引用名人名言或古诗词。
第二,文章正文“不饱满”。学生习作中常见的问题,文章的主体部分泛泛而谈,写得不生动具体。针对此问题,我引导学生运用“给文中的词和句一张嘴、一只手、一个表情、一颗心、一个大脑”的方法,将内容写具体、写生动、写饱满。一张嘴,即让文中的词句开口说自己的真心话,可以有“说”,如:“笑道、喊、叫、吆喝……”;也可以藏起“说”,即变换提示语的位置。一只手,即根据文中内容的需要,适当用上各种动词,说具体内容;一个表情,指根据文中人物的需要,酌情选用适合描述人物表情的词语,例如:凝重、喜悦、严肃、欢快、春风得意、阳光般灿烂的微笑等,表达人物的心情;一颗心,指字里行间,说心里话、真心话;根据写作需要,运用心理描写。一个大脑,指字里行间,表露想法,通过词语或句子流露出自己的思想。
第三,结尾表达“老三样”。写事、写活动类的习作中,学生喜欢用“这件事我明白了,这次活动我懂得了”表达自己的感受。为了帮助学生突破常规思维,创新表达,在习作反馈时,通过引导学生明白“一切景语皆情语”,学着借景抒情,通过景物说出自己的感受,或通过文中的事物、问题,间接说出自己的感受,如《画鸡蛋》一文的文尾:“眼前栩栩如生的鸡蛋仿佛在告诉我……”
综上所述,日常习作中,通过关注、发现学生习作中的问题,及时引导解决,强化了学生的写作意识,激发了学生的写作兴趣,调动了学生写作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写作技能及写作素养,很大程度上挖掘了学生的写作潜能。学生在写作中完成了自我成长的蜕变。此外,教师的习作教学理念发生了转变,由单一的教会学生写作的教学理念,逐步转变为关注写作的主体——学生,在写作中引导学生成长蜕变,为学生的自我成长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