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面向粤港澳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的创意人才培养
——以创意写作为途径

2020-02-22王雷雷

山东青年政治学院学报 2020年3期
关键词:大湾文创人才

王雷雷

(广东财经大学 人文与传播学院,广州 510320)

粤港澳大湾区命名的立足点在于区域经济发展的长远规划,包括与此相关的一系列制度、地域文化、商业关系、社会关系、城市建设等议题。这一规划提纲挈领地提供了高瞻远瞩的宏观视角,落实到地方政府、社会组织、乃至于经济活动时,它最根本的依赖则是每一个有活力的社会个体。文化创意产业(即“文创产业”)是其中的特殊部分,它既有经济建设所必须的生产属性和商业属性,又有文化建设所内涵的创意属性和人文属性,所以,对于大湾区文化创意产业来说,它所需求的人才,是能够充分理解地方性文化、并能够把文化资源通过文化创意行为传化为面向市场的创意产品的,是具有多元能力尤其是创意能力和表达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所以,大湾区的创意人才既有现代时代的召唤,又不可脱离本土。这种人才的需求,恰好与方兴未艾的创意写作学科的发展对接起来。就粤港澳大湾区这一片地方来看,它的文化格局内在多元,但基本具有统一性;它的文创产业的发展仍偏重在广州、深圳、佛山等开放城市所构成的城市群中;它在整体态势上处于发展和上升中,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掘。大湾区的地方性文化如何“和而不同”?大湾区的文创产业如何转化本土文化资源?什么样的创意人才将发挥具体有效的作用?如何培养有活力的创意人才?这一系列问题的回答,可以明晰从微观的个体活力到宏观的时代经济之间的链条。这个链条是具有地方性和时代性的。

一、时代的城市文化与本色的“千年商都”

文化创意产业的涵盖面很广,它涉及影视、传媒、新闻、文学、艺术、多个领域。当我们理解“文化创意产业”的时候,需要明白它的核心关键词在于“文化”和“创意”。当我们谈论到地方性文化的时候,往往较多地强调的是某种文化特质的呈现。大湾区的文化格局从外部看起来相对独立,但是内部又精彩纷呈,和而不同是它内部的稳定结构。从横向的角度来看,地域的内部仍然有“小地域”;以时间为线索来看,纵向观察的结果也是如此——大时代的内部有“小时代”。如把“当下”作为新的历史时间节点,应该看到地方性文化发展动态中的历史横截面,是小时代体现的大时代。城市、城市群落乃是观照地域文化的当下视角。“文化”具有地方性特征,文创产业则可以以地方性文化为支撑。时代的技术手段和传播方式使得文化特质的呈现方式不同于以往,但文化特质一直为文创活动提供内容资源,通过文化作品(产品)的精神向度、效用体现出来。

当我们基于文创产业发展的需求,而认知大湾区的地方性文化时,首先将注意到的是 “地域范围内的城市群落样态”。

文创产业的典型案例发生在相对发达的城市区域里,经济实力的提升和城市组织的高效率,给文创产业提供了条件,也提出了功能性的要求。因为,现代中国的城市与传统的城市大为不同。传统的中国城市,在文化向度上没有脱离面向自然去寻求一种审美的归属,所以中国的传统城市(包括城镇)在生活审美上较多的是人与自然对话,在文学上,情与景的关系被反复体验,“田园牧歌”式的审美心理占据主流。而当下城市、尤其是大都市,由于生产方式的根本的变化、伴随交通便利而来的超级大型聚集群落的实现,导致现代城市的人口结构前所未有的复杂,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更重要的是人们之间的连接方式、社会关系也与传统不同,且没有新的深厚的行为规则可依。一切观念趋于多元。这导致城市人群的集体焦虑症候。现代城市的人文特征远远大于自然特征,以功能性为主导的城市乃是人工的景观的组合。城市面貌的变化既与当代经济发展格局有关,更与现代性精神的渗入蔓延有关。最终,城市中的人们的精神走向,落到一个问题上:人与当下城市、现代化的大都市如何对话?具有社会属性、多阶层来源、多元身份的城市居民,如何在城市这个超级大型聚落里面寻找到合适的审美行动去调适自己的灵魂?城市居民如何在一种人文景观密集的环境中寻找美学的平衡点,从而在庸常的生活中健康地与自己对话,并生发出自我的生命力?在社会的内在变革速率很高的当下时代,当地域文化遭遇现代性的冲击的时候,城市群落首当其冲。所以,文化创意产业在人文性上实际还需要承担这样的历史任务:为人们提供精神依托的文化的发展。尤其,核心的文化精神向度需要在文化延续上不断地建设出有力量的都市文化,作为城市文化发展的一部分而存在。

大城市、或者城市群落在发展的历程中,本土的地方性文化带来天然的文化资源优势。现代性与本土性的融合在城市中以文化创意产业的角色生发出新的文化景观。当本土性与现代性融合时,新变的文化景观、文化活动可看作“新本土性”的文化样式。它继承传统文化特征,具备新的传播方式,同时接纳现代性精神。经济形态的变化,以及符合于经济形态变化的社会关系的变化,双重地呼唤着城市文化发展的诉求。而城市、城市群,尤其是大都市,它对所在地域的经济与文化的双重辐射,使得它必然承担这样的角色。也就是说,文化创意产业生发于城市,和城市文化的发展一致,地域发展中的城市、地域文化中的城市,也必须对地域负责任,成为文化建设的主动者。文创产业的从业者也就是城市文化的建设者。

这种情况看起来急迫,其实已有较好案例。比如,当我们说到“岭南”,便回想起它在历史上的名片城市:广州、佛山。关于岭南的文学意象的描述、传承,构成了岭南文化特质的一部分,展示着岭南地方性的文学标签与文化标签——是具有神秘感、热带风情的。现代的岭南城市则不再是传统的商业城市面貌。尤其是改革开放至今,这一带城市群落在数量上是扩展的,经济体量非常大,联动着大湾区整体的经济的起与落。同时,大湾区现代城市群落的文化特征是什么样的呢?比较典型的案例比如广州的灯光秀:地上花灯、霓虹,高耸的小蛮腰“广州塔”,和天上的动态无人机灯一起够成的立体景观。人们面对这样文化活动,高呼它的“美”。于是,与现代城市群落呼应的岭南文化的当下文化特征已经隐隐体现出来。它在本质的审美向度上,仍然有传统的文学意象的岭南所留下来的影子,热情、奔放、绚烂。它脱胎于此地人千年来与自然对话时代所形成的审美向度的核心。但它的感官形式和某些文化元素、技术元素又如此的新颖、现代、大胆,具有现代文明特征。我们在这样大型的文化活动中可以看到,广州和过去一样生机勃勃。于是,城市文化在文化创意产业中得到继承与新变。新的地方性文化的呈现,是文化活动,是经济活动,也是创意活动,必须由创意人来策划和执行。

不仅是大湾区,实际上中国的很多城市文化功能都在由文创产业来承担。但对于粤港澳大湾区的城市群来说,它的另一个特殊性,在于延续千年的商业精神。“千年商都”,名不虚传。在历史上,以广州为中心,向整个岭南辐射的商业精神、商业文化,深入到了岭南人的骨子里。大湾区在地域上小于岭南,但是在商业文化的体现上却最具有代表性。这里的商业精神是海洋性的。在港口、口岸生活,人们在商业活动中对于陌生的人、事物、关系,相对开放、包容。岭南的城市群,尤其是沿海开放城市群,在近代最早接受到现代性文明的影响;当代,改革开放则是另一个契机。当下时代的转变背景,造就了城市群落发展自身城市文化的必要性和机遇。在历史和地域上,岭南与中原差异较大,它的审美向度在内部是有主体的,但是在中原正统的文化背景下具有客体化色彩,具有猎奇的吸引力。面向大海的姿态使得她相对独立,并在内部呈现出一种共同的、勃勃野气的生机。

这种商业精神的地方性源于千年商都的历史,在改革开放中得到延续,向整个区域辐射。体现在民间时,一是商业行为的日常化。商业是被重视的,与此相对应,是人们对社会生活中对商业活动的熟悉、习惯,以及对新商业活动的接受。二是在个体层面上,“闷声勤揾”的生活态度,以及大胆、质朴、务实的生活方式。比如,人们对饮食的态度:“食在羊城”——关注粮食和蔬菜,生活本身才是此地人们生活的本相,文化和历史也从日常的力量中自然的发生。大湾区的商业文化源于历史性的商业精神,乃是人们面对商业行为的集体精神向度。这种精神向度,决定了文化创意产业更加天然的可以与商业行为合二为一。同时也导致人们在生活中对饮食细节和民俗仪式注重较多。所以,此地人的“纯”文化生活受此态度的影响,相对于其他经济发达的版块,如“长三角”地区,显得不是那么的积极。这一点也是大湾区文创产业的从业者们需要考虑的。它不是那么特别的注重单纯的形而上的娱乐性的精神生活,而是最好把精神生活和经济生活同时实现。

商业精神在大湾区的城市中被代代传承,表现为城市氛围的“开放性”与“包容性”。开放性,与经济变革的商业精神一体——符合于商业规律的行为和现象会被很快地接受;包容性,保证了对新事物、新形态在城市中的多元共存。另外,在文化与商业精神的结合之下,文创产业对文化资源和创意人才的需求反过来迫使都市的文化发展更加自觉。这就是岭南的、大湾区的整体开放性的商业文明。

二、大湾区本文化资源的转化:文化的二度创意

明了大湾区的典型文化特质、地方性文化之后,就可以更清楚地去探讨大湾区的文创产业如何依赖并转化本土文化资源。商业精神保证了从业者的接受性态度,本土文化提供了创意转化的文化资源。接下来,就是大湾区的文创产业如何具体地让本土文化资源实现“经济功能”和“文化功能”的问题。

大湾区的文化资源“以粤剧、龙舟、武术、醒狮等为代表”[1],看不见的视觉审美、生活观念、精神向度在其中发生作用。如何让民俗面向市场而获得生命力继而传承,如何引导人的精神在生活中尤其是经济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

从具体执行层面上看,它以文化活动、或者文创企业的策划活动来实现。看起来,面向市场的那一部分文化策划和文化活动显然更具有双重效用。那么最关键的环节就是这里的“文化转化”和“创意实现”的问题,这个环节由创意人的工作而实现。在文化资源转化上,这个环节需要从业者的二度创意能力。沿历史而来的文化或民俗,它的出现是符合于历史的社会发展的,现在要解决的是如何让原有的民俗活动如何面向现代社会、现代市场。那么,什么性质的创意活动是二度创意的?“二度创意发生在创意产业阶段。……一度创意,是原始创意(文字态、文案态创意),常常并不能或者不以它本来的面目进入市场,它需要通过一定的转化,这种转化,并不是对大众趣味的简单迎合或者样态的简单变化,而是一个再创意过程, 我们称它为二度创意,它的终点是产业化了的创意,产业态创意。……创意的产业化的实质,从内部来讲,就是‘一度’创意 与‘二度’创意的结合,通过这种结合,使一度创意成为符合产业逻辑的二度创意。”[2]文化资源作为一个基础性的支持,在充分条件上既能够支持一度创意,也能够支持二度创意。在商业精神根深蒂固的岭南城市群中,二度创意所具备的产业化性质更加提供了文化转化的思路与方法,更具有吸引力。所以,在地方文化资源的转化上,需要注意的是,这其实是一种以文化的本质关键词为基础,而表达方式更具现代性,甚至生发出新的文化可能性,以便于更能够被当代人接受和消费的一种文化产品的生产。

文化符号成为直接资源,审美态度决定着作品的地方性美学风格,商业精神造就从业者的包容接受度,创意产品的商品属性带来了功利的经济驱动力。其中,文化资源的时代表达是关键,面向时代需求而产生的某些文化特质的改变也会发生,表达在这个过程中成了重要环节。文化的特质如何被表达,影响着它被接受的效度,甚至,文化的表达本身也会成为“新”的文化的一部分。这么一来,这个文化资源的转化在表达的时候,传承就发生了。也就是说地方文化的传承、城市文化的建设,和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通过二度创意而同时发生了。创意人秉持文化的精神向度、文化特质的时候,创造性地以新作品、新产品,呈现文化的新面貌,同时也产出自己的创意作品。这就要求文创产业的优秀从业者必须是具有极高创意能力和极高表达能力的,尤其是在传播语境下,在传播技术、艺术类型统统得到发展的当下。其中,创意能力、以文字表达为核心的创意写作能力尤为重要。此时,文化的表现,不再是某种情况的历史重现、或者重述,而是被改变的,被有创意的重现。你觉得它还是它,但是它已经不太一样,这就是发展变化。尤其是在城市里,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同时是经济活动,它依赖于创意人,依赖于城市的组织温床。

“创意”应对的是文创产业对人的活力的要求,“表达”应对的是文化资源转化的要求,熟悉现代化传播语境和传播技术是时代性的一般要求。对于大湾区的地方性文化、城市文化来说,这一点更为显著。大湾区的文创产业包括动漫、影视、广告、传媒等相关产业,比如经验深厚的南方传媒集团、珠江电影集团,以及新兴的地铁广告传媒、动漫公司、公关公司等。尤其是后一类,其作品无不呈现着时代感和南国特色,比如户外广告中使用最新光影技术表现的木棉花元素,比如宣传标语中的粤语谐音梗,比如白云机场既时尚的时光隧道又典雅的工艺品展览橱窗……这一切的背后,无不依赖于创意人才的贡献。

三、面向大湾区文创产业的创意人才培养设想

在“地方性文化”和“大湾区文创产业发展”的关系中,创意人才以人脑的智慧提供原创性的创意支持,是活力与灵魂。那么创意人才如何获得?如何培养?人才的培养依赖于教育,教育的完成依赖于高校的教学方案,高校的教学是面向时代需求的。打造教育和人才高地既是大湾区的发展规划目标之一,又能动地为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提供基础。“建设人才高地”[3]是大湾区高校的重要时代任务。在成熟的城市环境里,创意写作有着这样的学科发展机会;文创产业的需求也反过来给创意人才的培养提出要求。

创意写作内在地关注人本身的创造力。“创意写作学应以‘人类以语言为媒介的原创力的养成及实现’作为学科逻辑起点,从‘文明对人的原创力的压抑’切入,分析人的原创力的本质与特性、人的可能原创力及实现原创力,在‘人的解放’和‘人的发展’的视域中研究人的原创力解放问题,论证‘人人能创造’‘人人能写作’的人的原创力图景,助力于中国特色创意写作教育及产业、事业的实践。”[4]所以,广义的创意写作是指向多元化的创意产品和创意活动的——其核心在于创意人才的培养,基础在于创意写作的教育支撑。创意写作的外延与文创产业的发展是对接的,创意写作人才培养也与文创产业的人才需求相呼应。

创意写作在概念上把写作的边界扩大了,在传统的写作类型之外,面向市场的生产性写作成为一个很重要的类型。这么一来,创意写作实现了与文化创意产业的外在对接,并获得一个功能优势——把“文化”这个大词分解而转化,通过文化创意产业的从业者们的具体而微的高超表达技艺而实现创意产品的生产。不同类型的艺术产品、文化产品、文化活动的策划创造与落地,都需要人脑的智慧来具体实现。

那么,面对大湾区的文化创意产业,创意写作学科将用什么思路展开教育?培养什么样的人才?

从普遍性的创意人才培养的层面来说,第一,文学知识和文化知识的积累是基础。这部分积累,可以通过文学史、文化史、文学作品、文艺学理论相关课程的系统学习而实现。同时,在这样的课程中,学习者需要掌握一种创意阅读的方式来阅读经典。创意阅读避免学生仅仅成为信息的数据库,而是具有思考能力和创意基础的。第二,多种类型写作能力的循序渐进的掌握。这也需要一套课程群,包括基础写作、分文体写作等。分文体写作即指向包括传统“欣赏类阅读文本创作”和“生产类创意文本写作”[5]在内的多种写作类型。这样,学习者在大量的写作训练中获得扎实的基础性表达能力,并以此适应文创产业的多元化表达方式的需求。第三,创意思维激发的方式,将是创意人才培养的重要原则。文创产业注重人的创造力,实际上就是注重在文化产品的生产中,创意人的思维活性和思维能力将发生的作用。这种创意能力,是创意人才的核心能力之一。第四,通识层面的经济学、管理学、新闻学、文化人类学等知识的学习和调研方法的掌握。最终,文创产业的理想从业者,在面对市场和面对问题的时候,可以以自我的创意思维激发,来完成创意表达,进而完成创意作品。

但面对大湾区的地方性,在比一般性的创意人才培养方式的基础上,要稍微复杂一些。在面对城市文化发展的时候,尽管大部分时候并不自觉,创意人还是必然会承担文化发展的功能和文化传承的功能。他们要熟知文化特质、传播方式、市场需求,更要承担文化的二度创意,并通过既传承又新颖的方式来实现文化产品的呈现。这个难度是非常大的,庞大而灵活的知识储备、高超的表达方式、有生命力的内容创意,都要通过创意人才来完成。所以,面向市场需求和城市需求,面向粤港澳大湾区的创意人才的能力必须更加的延伸,在更广泛的层面与其他学科知识或方法论发生关系,尤其是经济学、艺术学、社会工作等,从而获得市场化的视野、立体的审美能力、调研能力,等。

创意人才培养的实践性也由此体现。创意人才不是在象牙塔中天马行空地单纯依赖想象而完成文化创造、作品创造,而是要在不同类型的创意阅读、写作实践中反复练习而获得知识储备,创意能力、写作能力的提升。与此对应的,实训性、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育方案,也是大湾区创意写作教育的一个特色。对于创意写作学科来说,这种“重实践方法”“重产品创造”的思路,反过来也丰富了学科的发展思路和内容。

大湾区文创产业的兴起与发展既有时代因素、又有城市文化建设的需求,通过创意人才具体地推动。创意写作学科的“二度创意”为本土文化资源的转化提供思路,而大湾区的本土文化重的城市文化与商业精神,为“二度创意”的实现提供了充分条件。创意人才成为关键纽带,而创意写作学科的教育方向也因此与时俱进。

猜你喜欢

大湾文创人才
陶溪川文创街区
人才云
大咖论道:大湾区超级“极点”强势崛起!
大湾区城市大洗牌
《岁寒三友文创海报》
“不落灰”的文创
铧芯文创
大湾区的爱情故事
摁下粤港澳大湾区“加速键”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