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发展历程综述

2020-02-22

商展经济 2020年10期
关键词:金融资产商业化资产

1 资产公司的成立

不良资产运营机构的成立有较为迫切的需求和国内外背景。从经济学角度,市场受到信用扩张和收缩的直接影响会产生周期性的波动,但是市场参与者往往无法理性预计到周期的变化,导致风险的产生、积累和爆发,其中最突出和最有破坏力的是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为了抵御市场风险的层层传递,减少风险爆发时的损失,需要有一类机构承接最后一棒,以时间换空间的方式阻断、消化信用风险和流动性风险,不良资产运营机构便应运而生。

1.1 国际背景

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一些国家经历了比较频繁而严重的银行危机。为了恢复金融体系的健康稳定以及国民经济的正常秩序,这些国家通过“好银行-坏银行”模式,快速剥离不良资产,从而拯救陷入危机的银行,并以“好银行”重新开展运营。国际上类似的机构有美国的重组信托公司、日本的“桥”银行、韩国的资产管理公司等。

1.2 国内背景

虽然当时我国受到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较小,但是国内银行业的不良资产问题已经凸显。一方面由于我国金融领域相关制度还不健全,国有商业银行和国有企业尚未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国有商业银行经常扮演“输血者”的角色,导致银行不良贷款持续增加。另一方面,1993年左右我国市场经历了一次过热到整顿的过程,部分地区房地产泡沫破裂,大量银行信贷资金成为不良资产。据统计,当时我国商业银行不良资产占比达到25%,一些国际投行估测的更高,我国银行业面临技术性破产的危险。

在此严峻的环境下,1998年国务院总理办公会决定,组建不良资产专业处置机构。1999年4月20日,中国信达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前期陆续收购国开行、建行不良贷款。1999年10月15日,中国东方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前期陆续收购中国银行不良贷款。1999年10月18日,中国长城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前期陆续收购农业银行不良贷款。1999年10月19日,中国华融资产管理公司成立,前期陆续收购工商银行不良贷款。从国际和国内两个方面,不良资产运营机构成立的初心都是主要为了缓解银行业存在的坏账风险,这与金融业业态密切相关,银行业天然具有资金池的功能,且在金融业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风险的传导性和破坏性极强,所以各国都努力避免银行倒闭,降低政治风险和社会风险。

2 政策性时期(1999—2006年)

2.1 组建及第一次不良资产剥离

自1999年成立后,资产公司开始了制度、资产、资金、人员和业务的组建。(1)制度方面。2000年国务院发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条例》《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财务制度(试行)》等制度文件,为金融资产管理公司的运营、发展和监管奠定了政策性的基调。(2)资本金方面。2000年初步进行了资本金划转工作,按照规定,每家资产公司可以从银行划转100亿元资本金,其中现金资本不低于25%,固定资产不高于30%,投资项目不高于45%。(3)资金方面。资产公司收购的不良资金来源为中国人民银行发放给国有独资银行的5739亿元再贷款和向对口银行发行的8200亿元金融债券。(4)业务方面。资产公司的业务范围主要是追偿债务、转让重组、债转股等方面,且其收购来源限于国有银行不良贷款,在首批资金到位后,资产公司以账面价格收购了国有大行13939(14291含特批剥离)亿元不良资产,直接降低国有大行的不良资产率平均近十个百分点。

2001年,财政部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不良资产处置考核办法(试行)》的通知,明确主要考核资产公司处置不良资产的现金收入,并按照回收现金净额予以奖励。2004年,财政部发布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产处置管理办法(修订)》,进一步规范了资产公司的资产处置方式;发布了《财政部关于印发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有关业务风险管理办法的通知》,允许资产公司开展投资业务、委托代理业务和商业化收购业务,提出了商业化转型的方向,明确了商业化转型的前提和时点,即2006年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责任工作目标任务。国务院在批复财政部《关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改革与发展问题》时明确表示,在完成政策性不良资产处置回收任务后,金融资产管理公司可向商业化方向发展,为以后的资产公司商业化转型指明了道路。

2.2 第二次与第三次不良资产剥离

在第一次政策性不良资产剥离的基础上,为了推进国有商业银行改革,国家启动了中国银行、建设银行等国有银行不良资产的第二次不良资产剥离。2004年6月,人民银行和财政部决定剥离中国银行、建设银行本金2787亿元可疑类不良资产,剥离方式采取向四家资产公司公开招标的方式进行。2005年6月,第三次不良资产剥离工作启动,将工商银行本金4590亿元可疑类资产分为35个资产包由四大资产公司分别竞标。2004年6月,信达公司整体收购交通银行剥离的不良资产债权本金640亿元。第二次与第三次的不良资产剥离采取商业化方式,资金来源全部为人民银行再贷款,收购成本中包含出资金额、资金成本及管理处置成本等,面临处置后的盈亏检验。

不良资产的处置实质上是一种吸收损失的过程,将资产的减值损失在原始机构和资产公司之间进行再分配。在第一次剥离中,由于四家资产公司按面值承接不良资产,加之资金成本较大,截至2004年底,尽管四家资产公司累计回收现金达1370亿元,但其各项利息承担亦达1069亿元,再贷款或债券本金无力偿付。由于不良资产面值远高于处置价值,产生该现象亦属正常。从第二次剥离开始,四家资产公司逐步开始商业化的定价和收购,不良资产收购处置逐步进入商业化经营轨道。我国对不良资产剥离处置从1999年开始探索,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和深刻教训,锻炼了一批既懂投资银行又懂商业银行业务的人才队伍,丰富了我国多层次的金融体系,总体上来说是非常成功的。这也离不开当时我国的国情和发展阶段,一是成立资产公司收购国有银行的不良资产,实际上是动用国家政治、经济和行政手段挽救不良资产率日益高涨的国有银行,代价是发行了大量的基础货币,虽然当时采取了暂时锁定流动性的措施,一定程度上避免了直接引发通胀,但是最终依然是由国家兜底。二是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我国迎来了三十年的高速发展,发行基础货币带来的通胀被逐渐稀释,这是本次剥离不良资产成功的外部因素。

3 商业化转型时期(2007—2018年)

随着2006年末,四大资产公司均超额完成了财政部“两率”考核指标,资产公司开始进入商业化发展时期,并为金控集团的组建积累了相关资源。从2007年起,资产公司不仅通过市场化方式收购来自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和城市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和信用社等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包,同时也开始尝试收购信托、保险等非银行类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此外,四大资产公司还通过托管、重组、清算出现风险的金融与非金融机构,协助化解区域性或者系统性风险。

金控模式的建立。资产公司成为金控集团有一定的必然性和历史性,其中必然性主要是市场需要,即不良资产处置机构是构成多层次金融体系的重要一环,在市场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这是资产公司存在的根本原因;历史性主要是时代诉求,即资产公司在处置不良资产过程中,托管重组了一些金融持牌机构,直接或间接持有了一部分金融牌照,这些牌照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期成为稀缺资源,加之监管部门同意,资产公司成为金控集团自然是水到渠成。从经济行为来看,市场主体总是遵循利润最大化或者成本最小化的原则进行市场活动,其中非商业化主体由于收益和绩效未直接挂钩,往往偏好于成本最小化的行为方式,运作更注重流程性和合规性,而商业化主体由于收益和绩效直接挂钩,往往偏好于利润最大化的行为方式,在不良资产收益难以保持稳定和高增长的情况下,自然需要更多利润来源以维持机构发展,这也是资产公司最终选择金控模式的原因。

金控模式的优势在于,资产公司建立了从资金到资产,从收购到处置的完整业态,极大程度上降低了资金成本,增加了业务协同,丰富了处置渠道。一方面利用金融杠杆和新建并购快速做大资产,利用资产的扩张支持资金的进一步融通,形成“资金-资产”的扩张循环。另一方面,利用金融牌照进行实体和金融投资、跨市场套利,形成“产业-金融”的发展路径。金控模式组建的风险在于,在制度设计、内部控制和业务流程不成熟的内外部环境下,金控模式比较容易隐藏风险,积累风险,传导风险。

4 新探索时期(2018年以后)

自2007年开始,资产公司进入商业化发展时期,金控集团的架构逐渐形成。随着国内外经济环境与监管环境的变化,资产公司发展的机遇与挑战并存。

4.1 不良资产参与方持续增加

在四大资产公司商业化转型的同时,不良资产市场参与方持续增加,地方资产公司、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特殊机会基金纷纷入局。

(1)地方资产公司。2012年财政部、银监会发布了《金融企业不良资产批量转让管理办法》,明确了各省可以设立一家地方资产公司,参与本省的不良资产批量转让工作。2016年10月,银监会发布《关于适当调整地方资产管理公司有关政策的函》,一是允许确有意愿的省级人民政府增设一家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二是允许地方资产管理公司以债务重组,对外转让等方式处置不良资产,对外转让的受让主体不受地域限制。2017年,银监会发布《关于公布云南省、海南省、湖北省、福建省、山东省、广西壮族自治区、天津市地方资产管理公司名单的通知》,明确了批量转让是指金融企业对3户及以上不良资产进行组包,定向转让给资产管理公司的行为。至此,地方资产公司快速发展起来。

(2)银行系金融资产投资公司。2018年,银保监会发布《金融资产投资公司管理办法(试行)》,办法规定金融资产投资公司是主要从事银行债权转股权及配套支持业务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工商银行、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建设银行、交通银行陆续成立了工银、农银、中银、建信、交银金融资产投资有限公司。

(3)特殊机会基金。以私募基金方式设立,服务于化解国内金融体系风险、盘活市场存量资产、救助扶持困境企业,围绕国内特殊机会资产开展传统资产包收购与处置、债务重组、困境企业的破产重整等多方面进行特殊机会资产领域的投资。较大的特殊机会基金有海岸投资、鼎一投资等。

不良资产市场参与者的增加,提高了不良资产收购的竞争程度,也丰富了不良资产经营处置的方式,延伸了不良资产产业链。金融机构、非金融机构的不良资产、问题资产构成了不良资产的供给端,资产公司、金融资产投资公司、地方资产公司在各自经营范围内构成了不良资产交易的一级市场,地方资产公司、特殊机会基金、其他投资者构成了不良资产交易的二级市场,形成了从转让到处置的完整产业链。不良资产的性质较为特殊,因此多元化的投资者可以结合各自优势,更专业高效地整合资源,提高资产的价值。

4.2 不良资产行业的新机遇与新挑战

2019年银保监会发布了《中国银保监会关于推动银行业和保险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提出了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要做强不良资产处置主业,合理拓展与企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夹层投资、过桥融资、阶段性持股等投资银行业务。2020年,中美第一阶段经贸协议明确规定,“中国应允许美国金融服务供应商申请资产管理公司许可证,该许可证将允许其从省级许可证开始直接从中资银行获取不良贷款。授予额外的国家许可证时,中国应与中国供应商(包括在授予此类许可证方面)无歧视地对待美国金融服务供应商。”两份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不良资产行业有着广泛而深远的影响。一是国际不良资产公司的进入预计将加速国内不良资产行业的变革与调整:一方面,国际巨头在资金募集、估值定价、运作方式上较国内同业存在一定优势,但另一方面,国内的司法状况、信用环境与国外差别较大,国内同业具有属地优势。随着国际与国内资源的融合,料定不良资产行业的尽调方法、估值技术、运作方式、人员素质、薪酬待遇会有较大变革并逐步与国际接轨,从而进一步推动国内司法、信用与从业环境的改变。二是支持资产公司开展与企业结构调整相关的兼并重组、破产重整、夹层投资、过桥融资、阶段性持股等投资银行业务,目前这方面的政策落地依然在探索阶段,由于受到《金融资产管理公司资本管理办法(试行)》影响,非实质性重组的股权业务经济资本占用较高,预计未来监管部门对实质性重组的界定或股权类业务的经济资本占用会有一定调整,从而真正激发资产公司相关投资投行业务的开展。

4.3 不良资产行业发展的方向

资产公司发展的未来在于制度化、专业化和信息化。制度化指的是公司治理更加优化,内控制度更加完善;专业化指的是公司业务更加聚焦,服务程度更加专业;信息化指的是公司管理更加科学,信息技术更加完备。可从几个维度具体分析:一是母子公司关系。资产公司与平台公司的关系是核心与辅助、平台与入口还是各自相对独立发展有待进一步研究,现阶段资产公司亦各自采取了不同的发展策略,但若平台公司发展资源太过依赖母公司,特别是依附于母公司的客户、业务、资金,则会对集团整体发展产生较大的负面影响,协同应该是强强联合,而不是强弱协同甚至弱弱相济。母公司与平台公司应在监管允许的范围内共享客户、业务、信息并各司其职,合力为客户提供潜在增值服务,提高客户黏性与回报。平台公司要加强独立的客户开发能力、业务开展能力、资金筹集能力,不断做大做强,才能提高协同性,充分发挥全牌照的金融工具箱优势。二是业务开展方式。要以降低不良资产行业信息不对称为核心,深度挖掘产业链客户和资产的价值。对于传统金融不良资产收购处置业务,要着力提升存量资产的运营效率,做好资产分类、加快处置速度、降低资金成本。对于其他不良资产、问题资产业务,要改变以往单一类融资或单一注入流动性的业务模式,从问题企业诊断、经营财务风险化解咨询入手,为企业提供无效资产剥离、负债结构重组、优质资产注入、战略投资引进等一揽子金融服务,为客户提供全方位的体检,为企业铲除发展的痼疾。要以信息化为手段,拓宽展业的获客渠道,提升定价的准确程度,加大资产的营销力度。三是内部管理机制。进一步构建完善的公司治理和内部控制机制,以制度化、信息化为导向,建立依法合规、权责分明、协同高效的管理体制,提高管理的信息化水平,建设统一高效的系统平台,实现业务、资产、资金、风险的穿透式管理,财务、业务数据的整合式展现。同时,进一步提升全体员工素质,通过培训和交流,提升前台员工的专业性,中后台员工的综合性,实现业务知识和财务知识的相互贯通。四是资金财务运营。资产公司的资金运用相较于其他企业具有明显的长尾特征,即前期的不良资产收购通常要耗费较多的资金,这部分资金在后期处置中慢慢得以回收。这就要求资产公司寻找长期、稳定、低成本的资金来源,并对现金收支头寸进行更加精细化的管理。要着力推动集团整体或部分平台公司引战上市,拉长债务融资工具期限,具体项目可引入第三方资金,降低资金成本、缓解现金流出压力。

猜你喜欢

金融资产商业化资产
金融资产的分类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5G商业化倒计时开始
借钱买房,是商业化行为,而不是啃老
轻资产型企业需自我提升
央企剥离水电资产背后
论金融资产转移的相关问题探析
关于资产减值会计问题的探讨
把维护作为一种资产
“商业化”下的纪录电影叙事探究——以《圆明园》为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