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料库翻译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显化
——《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述评

2020-02-22邢杰杨慧

山东外语教学 2020年4期
关键词:语料库译者理论

邢杰 杨慧

(广东外语外贸大学 高级翻译学院,广东 广州 510420)

1.0 引言

进入21世纪以来,语料库翻译学的发展日益繁荣,越来越多的学者开始利用语料库方法探讨翻译背后的意识形态因素,开拓出一个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的新领域——语料库批评译学。国内语料库翻译学的著名学者胡开宝教授自2012年发表《语料库翻译学:内涵与意义》一文后,便致力于探索语料库方法在批评译学研究中的应用。2015年,胡开宝教授又发表论文《语料库批评译学:内涵与意义》,初步构建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理论框架。为了进一步丰富该框架,胡开宝、李涛和孟令子在2018年合著出版《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以下简称《概论》)一书,以意识形态作为统筹全书的关键词,系统总结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理论基础、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鉴于以往的意识形态研究相对笼统,该书对意识形态因素进行了具体划分,并运用语料库方法获取定量数据,从语言微观层面探讨不同类别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使语料库批评译学研究更为客观科学。而随着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繁荣发展,批评译学研究将不断拓展深化,语料库翻译学研究也将更加成熟(胡开宝等,2018:1)。

2.0 内容简介

《概论》全书共有七章。第一章绪论部分总结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研究框架。第二到六章系统展示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四大研究内容和一大拓展领域。最后一章则梳理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研究现状,并对其未来进行了展望。据此,全书内容可划分为以下三个部分:

2.1 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理论内涵

语料库批评译学是指采用语料库方法,对大量翻译文本的特征进行观察和数据统计,系统分析翻译文本及翻译过程与意识形态因素相互作用的研究(胡开宝等,2018:20)。从理论来源看,语料库批评译学融合了批评话语分析、描写翻译学、比较文学及形象学等理论,是一个多元融合的译学研究新领域。具体而言,语料库批评译学以语料库翻译学为方法论,从批评译学研究中汲取所需的理论依据、研究原则和研究路径,是语料库翻译学和批评译学的有机融合。其中,语料库翻译学为语料库批评译学提供了科学的定量分析方法,即对译文语料或双语平行语料进行数据统计和理论分析。批评译学研究则以批评话语分析为基础,为语料库批评译学规划出具体的研究路径,比如语言微观层面的及物系统、情态系统、关键词或敏感词汇等。值得注意的是,这两种理论来源兼具描写性导向,能对翻译产品、翻译过程和译作功能进行全方位的描写并提供解释。整合两种理论资源,便能凸显社会文化语境和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的影响。

2.2 语料库批评译学视阈下的意识形态研究

语料库批评译学包括四大研究内容和一大拓展领域: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性别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形态、个体意识形态以及中国形象构建研究。

政治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不同国家、政党或团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及个人的政治立场与态度(胡开宝等,2018:37)。翻译作为一种政治文化活动,既受到主流政治意识形态、源语文本生成者、翻译机构以及译者政治立场等因素的影响,又能传播特定的政治意识形态,进而塑造或重构某一国家、政府或政党形象。开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与政治意识形态研究,可以从语言微观层面入手,对政治翻译文本中的特定词汇及其搭配进行统计,并依据批评话语分析的理论原则分析这些语言特征传递出的意识形态因素或塑造出的国家形象。

性别身份的构建离不开话语。翻译作为一种特殊话语,能帮助译者塑造所需的性别角色,但译者自身性别对翻译的影响又是潜移默化的,往往不可避免。利用语料库方法进行翻译与性别意识形态研究,可以采用批评话语分析理论,从强势语、态度词或人称代词等特定词汇切入,探讨性别意识形态因素对翻译文本语言特征的影响。同时,此类研究可以依托后结构主义理论,揭示译者在翻译文本中构建出的不同性别身份。翻译文本中的性别身份不是一成不变的,译者可以根据主流意识形态、赞助人或自身需要进行转换。基于批评话语分析和后结构主义理论,语料库批评译学下的性别意识形态研究主要探讨性别观念的翻译、翻译与性别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以及性别观念在翻译中的发展变化。

民族意识形态主要是指一个国家的民族政策、社会成员对民族的总体看法以及民族的价值体系,包括价值观、宗教信仰、自然观和文化心理等(胡开宝等,2018:132)。一方面,国家的民族政策、目的语社会的民族价值体系以及译者的民族身份,都可能会影响翻译策略的应用和翻译文本的传播。另一方面,“翻译引进的思想或价值观会对译者所属民族的意识形态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或冲击,并常常视作塑造或重塑民族形象的重要手段”(胡开宝等,2018:130)。利用语料库方法进行翻译与民族意识形态研究,首先应收录能体现民族意识形态的双语文本,特别是少数民族题材的文学作品,然后从婚丧习俗、宗教文化、民族传说等层面切入,考察译者的翻译策略、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及其与民族意识形态的互动关系。

个体意识形态是社会或团体成员在所属集体的主流意识形态基础上形成的自我价值体系。“翻译文本的生成、传播与接受都渗透着个体意识形态的影响”(胡开宝等,2018:194),但译者也能够发挥主观能动性,用特定的翻译方法来表达自己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或反对。不过,译者的个体意识形态对翻译的影响并不是无限的。利用语料库进行翻译与个体意识形态研究,应综合考量多方因素,避免主观推断。因此,此类研究对翻译文本的语言特征进行数据统计和分析之后,还可以运用访谈、问卷、副文本分析等手段进一步验证研究结果,例如收集译者性别、国别、个人经历作为论证的辅助资料(胡开宝等,2018:200)。

除上述四种意识形态研究之外,语料库方法还可以具体应用于翻译与中国形象构建研究,这一课题是语料库批评译学的一大拓展领域,有利于推动翻译对意识形态产生反作用的研究。中国形象包括自我形象和他者形象,即国内民众和国际民众对中国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认知和看法(胡开宝等,2018:221-222)。无论是中国形象的自塑还是他塑,都离不开话语或文本,而翻译作为一种特殊话语,承担着构建和传播中国形象的重大使命(胡开宝等,2018:228)。开展基于语料库的翻译与中国形象构建研究,应构建收录文学作品、政治文本、新闻报道和学术著作的共时或历时性双语平行语料库,并通过分析翻译文本的特定词汇及其搭配,探讨翻译对中国形象的呈现或塑造作用。

2.3 翻译与意识形态作用及反作用研究的深化

20世纪90年代,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兴起。在发展初期,语料库翻译学更关注翻译语言的共性,而忽视了文本的个体差异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环境。2000年以后,语料库翻译学开始重视文本中蕴含的意识形态因素,促进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诞生(Laviosa,2004:20)。但这一领域的研究仍处于探索初期,其分析模型“缺乏明确的理论假设、专属的描述性概念和范畴、超越词汇层面的分析项以及更为复杂的检索方式”(胡开宝等,2018:264),而且研究的语料库规模相对较小。为此,未来语料库批评译学亟须丰富现有理论框架,着力建设和充实相关语料库,设计更为复杂的检索方式,并拓展和深化分析层面。此外,学界应注重研究内容的具体化,将目光放在意识形态研究的具体层面,并在思考意识形态对翻译影响研究的同时加强翻译对意识形态反作用的研究。

3.0 简要评价

《概论》一书对语料库翻译学、批评译学研究以及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都有较大贡献,主要体现为以下三点:

首先,该书具有较强的理论指导性。语料库批评译学实际上是运用语料库方法解释翻译与意识形态之间互动关系的研究。20世纪70年代以来,学界越发重视翻译文本以外的意识形态因素。但意识形态与翻译之间的互动关系较为复杂,单一的研究方法无法全面涵盖这一内容,亟须探索一种综合性的理论框架(胡开宝等,2018:264)。为了契合这一需求,胡开宝和李晓倩(2015)采用批评话语分析和批评语言学的相关理论原则探讨翻译与意识形态的相互作用,简要论述了批评译学这一概念,并创造性地将语料库方法融入批评译学研究,初步构建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理论框架。此后,胡开宝、孟令子(2017)进一步阐述了批评译学的界定、属性和特征,指出传统的翻译批评具有规定性倾向,而批评译学既不讨论翻译策略或质量的好坏,也不评判译者行为的合理与否,本质上属于描写性研究。在此基础上,《概论》一书系统总结了语料库翻译学和批评译学的理论内涵、研究内容和研究路径,为语料库批评译学构建了一种描写与解释并重、微观分析与宏观研究并行、定性研究与定量研究相结合的多元理论框架,不仅能够帮助读者了解语料库批评译学的内涵和全貌,也能够为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提供新的理论指导。

其次,该书具有较强的研究针对性。新世纪以来,国内学者对翻译与意识形态的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但目前这类研究更多聚焦于意识形态对翻译过程的操控,对翻译中不同意识形态的互动以及翻译对意识形态反作用的研究较少(陈浪,2014:70)。在此背景下,《概论》将意识形态具体划分为政治意识形态、性别意识形态、民族意识形态及个体意识形态,不仅探讨了意识形态因素在翻译文本和翻译过程中的显化,而且探讨了翻译对意识形态的反作用,为语料库批评译学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研究内容。此外,该书依据这四种意识形态与翻译研究的现状、特点和要求,提出适合各类意识形态研究的具体路径,同时选取具有代表性的口笔译语料构建语料库进行个案分析,为语料库批评译学提供了更具针对性的研究方案。

再次,该书具有较强的学科前瞻性。语料库批评译学是语料库翻译学快速发展下的一个新兴研究领域。语料库翻译学诞生至今,主要是从语言学视角探讨翻译语言特征、翻译共性、译者风格、翻译规范、语料库建设、翻译教学等课题(胡开宝、毛鹏飞,2012:380),较少借助文化理论或从文化视角开展相关研究。而且,语料库翻译学的定量研究尚处于发展初期,更多是对形符/类符比、平均句长、词频等较为基础语言特征的描写,语料规模也相对较小。未来语料库翻译学会将关注点“从翻译本身转向翻译外部,从翻译文本转向制约翻译文本生成的各类因素”,“从描写转向解释”,进一步增强实证性和跨学科性(黄立波、王克非,2011:919)。对此,《概论》一书着眼于语料库翻译学研究存在的不足,紧跟语料库翻译学的未来发展趋势,将翻译文本放到更为宏大的社会文化语境中考量,并通过描写其语言特征解释翻译与不同意识形态因素的互动关系,推动语料库翻译学从描写转向描写与解释并重,从语言学视角转向文化视角。同时,该书收集了丰富的语料来构建规模较大的语料库,并运用卡方检验等复杂的定量统计方法进行数据分析,注重考察翻译文本的语义韵,深化了语料库翻译学的定量研究。

总体而言,《语料库批评翻译学概论》为读者系统总结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内涵和意义,进一步完善了语料库批评译学的研究框架,为翻译与意识形态研究提供了新的理论指导和有针对性的研究方法,有利于推动语料库翻译学以及整个翻译研究向纵深发展。

猜你喜欢

语料库译者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语料库翻译文体学》评介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英文摘要
英文摘要
基于JAVAEE的维吾尔中介语语料库开发与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