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空白点,提升阅读教学效率
2020-02-22俞钱晨
俞钱晨
留白是艺术作品中为了使得作品画面、章法更为协调而采用的空白点,能给人无限的遐想。在不少经典的作品中也设有留白处,若能在教学中围绕这些空白点引导学生思考,促使学生展开个性化阅读,则能更好地提升学生的阅读效率。《语文课程标准》提出阅读是学生、教师、编者、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阅读也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围绕留白点展开赏析,能促使学生获得更多的个性化感受,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一、填补情节空白,想象创新
故事情节是小说的重要要素,小说通常给人情节曲折、耐人寻味的感觉。不少作者为了让作品变得更耐人寻味,展现出新意,就会在创作中故意省略掉其中的某个情节,造成空白点,起到提升艺术渲染力的效果。在教学中要把握住这些情节空白点,引导学生展开想象,尝试用自己的语言补充这些空白处。这样就能让学生拓展故事情节,并加深对作品的理解。
在学习《最后一课》时,有学生提出疑问:“这样一篇展现爱国情怀的作品,为何不在结尾处升华一下,展现群情激奋的状态,而是用上课结束来简单收尾呢?”鼓励学生围绕文章的情节空白处展开探究:“在作品中,教师挥手,表示放学了,情节戛然而止,这是作者故意安排的吗?在这个挥手中暗含着怎样的情节呢?”学生在深入思考后认为:“当地已经被敌人控制了,如果大家都激动起来,必然会造成不利的影响,而这样的一个结尾,耐人寻味,让人感到心头十分沉重,所以起到了‘此时无声胜有声’的效果。”鼓励学生继续思考:“作者似乎有很多未说的话,你能展开想象,进行创新补充吗?”学生展开思考:“我觉得作者省略掉了作品中各个人物内心复杂的情感,我想写一下老师、小弗朗士和其他学生的内心活动。”学生尝试对作品进行二次创作,尝试补充了作者未说的话语,使文章的情节更为丰富。
在尝试填补情节空白处的过程中,学生对作品进行了二度创作,其想象创新能力得到了提高。同时,这样也能促使学生和作品进行直接对话,有助于学生更好地感受作品中的复杂情感。这样学生能体会作品的意蕴,感受言外之意,深入挖掘文章主旨。
二、完善形象空白,拓展思维
不少作品在展现人物形象的时候都不会直接描写人物形象,而是运用侧面描写的方式透露出人物形象的特点。这样自然就在作品中留下了人物形象的空白处。在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围绕人物形象进行补白,尝试从不经意的话语中挖掘出人物的情感,体会人物的心理,探究人物的性格。在这样的阅读中,学生的思维得以拓展,能应用启发式的疑问,促进对人物的理解。
在学习《故乡》时,不少学生将注意力放在了闰土的身上,但是却忽略了对杨二嫂的解读。此时引导学生完善人物形象的空白,尝试拓展思考:“为何原本美丽善良的杨二嫂会变得尖酸刻薄,而且还很爱占小便宜呢?你觉得杨二嫂的转变是怎样出现的呢?作者想要借助这样的转变体现怎样的心情呢?”学生尝试展开思考,在中老年杨二嫂的基础上进行补白,尝试填充年轻时的杨二嫂形象,并思考这样的转变由何而生。有学生尝试联系当时的时代背景加以分析:“当时的社会状况不太好,杨二嫂作为一个小手工业者,一定遭受了不少压迫,所以她的生活也一定越来越艰难。她可能面临原料涨价、人工涨价等问题,而且商品却出现了滞销,无法销售出去。在艰苦的生活中,她必须改变自己原来的形象,从一个贤淑的女子变得更为泼辣,想方设法赚别人的便宜,这样她才能生存下来。”学生拓展了思维,填补了杨二嫂的人生空白,更好地理解了这个形象。
在描写人物形象的时候,作者可以使用正面描写的手法,展现人物的外貌、性格,也可以用侧面烘托的手法展现人物,运用环境描写展现人物心情,展现其他人对主人公的态度等。在指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鼓励其抓住这些细微处进行分析,尝试完善人物形象的空白,这样能更立体化地体会人物特点。
三、探究标点空白,知能转化
其实标点符合和文字一样,都是构成书面语的必要组成部分,在文章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标点符号不仅能表示停顿,而且还能表示语气,甚至还有留白意蕴,暗示了语言无法传递的独立信息。所以在阅读作品的时候要引导学生探究标点空白处,思考其中暗含的寓意,并思考自己在创作时如何巧妙使用标点,这样能促使知识和能力相互转化,提升学生的能力。
在《故乡》中,作者十分善于使用标点符号,在描写“我”再次见到闰土后,用了一连串的标点符号,用以表述“我”内心复杂的情感。鼓励学生找出这个句子,并探究标点符号中隐藏的语义。“‘阿!闰土哥,——你来了?……’这句中的标点符号,能让你挖掘出怎样的人物情感呢?”学生围绕标点符号展开逐一分析,思考每一个符号背后暗藏的语义。“一开始的感叹号,表示惊讶,或许还有点惊喜,因为‘我’很思念闰土。”“后面的破折号表现出一种距离感,‘我’发现眼前的闰土和自己想象中的完全不一样,一时间不知道说什么好,所以只能停顿住,思考该如何改变尴尬的状态。”“最后的省略号表示‘我’有很多话要说,但是却不知道该从何说起,有一时语塞的感觉。他已经完全感受到了两人之间的隔膜。”此后鼓励学生思考在自己创作时要如何巧妙运用。
结合文本分析作品的标点符号,学生发现相同的符号在不同的语境下面有不同的含义。在阅读的时候也要挖掘标点符号背后的多义性,填补语义的空白处。在自己创作的时候也要适当使用标点符号创设空白处,让文章变得耐人寻味。这样就起到了知能转化的教学效果,能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四、思考语言空白,挖掘意蕴
在阅读的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挖掘语言的空白处,思考其中隐藏着的寓意。学生会发现,作者不会完全地将自己的情感和意思表达出来,常常会在语言中留下一些空白处。只有深挖背后的寓意,才能真正读懂作品。
学习《老王》时,鼓励学生思考文章中的语言,揣摩其中隐藏的寓意。如“那是一个幸运的人对不幸者的愧怍”这句话就是一句十分耐人寻味的话语,鼓励学生围绕其进行思考:“作者用‘愧怍’来形容自己的情感,可是,作者做了什么需要愧怍的事情呢?”学生围绕这些问题展开探究,思考文章语言中的空白处。有学生表达了自己的感悟:“作者并没有做对不起老王的事情,作者之所以会感到愧怍,是一个知识分子的内心自省。老王将作者当成亲人,但是作者却只是同情他,用客套的话语来对待老王的真诚。所以作者感到愧怍。”在这样的思考中,学生挖掘出了作品语言中隐藏的意蕴,更好地探究了作者的内心世界,有助于个性化地解读作品。
在引导学生阅读的时候要鼓励学生结合文章语言的空白处展开深入思考,给学生更多自主探究的机会,提升阅读教学的效率。
在阅读教学中要注重学生对文本语言的感知、理解、欣赏,重视学生的个性化体验。教师要避免用自己的理解代替学生的理解。若能结合文章的空白处,鼓励学生展开想象,尝试进行个性化品味,那么学生就能很好地提高鉴赏品味的能力,同时也会大胆地表达自己的看法,全面提升审美赏析和创造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