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
2020-02-22罗蕾
罗 蕾
在现实课堂教学中,有的教师太过于循规蹈矩。一方面只考虑教学目标的实现程度,关注的点比较小,不能看到教学的整体性。另一方面明明知道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结合的益处,但是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和课程容量,不敢轻易地去冒险。其实,如果阅读和写作教学不进行结合,学生的语文知识准备就会被削弱,而且让学生很难实现对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自我实践。因此,初中语文教学要加强阅读和写作教学的融合,让它们互为表里、相互依托。
一、让阅读和写作教学互相渗透
在初中语文的教学过程中,“专题性”的思考从未停止过。这不仅源于编者在编著教材的时候就有意将相关的内容编排在一起,更因为要让语文教学通过这样的交融和对比,彰显出教育教学的生命力。这一点体现在阅读和写作教学上就更加明显,即很多单元的阅读文本都是该单元写作教学的主题,同样的,通过以这样的习作主题来考察学生本单元阅读教学的学习效果。比如,介绍名人轶事的单元,在课文选择上倾向于以人物描写刻画人物精神,那么这一单元的写作往往就对人物描写有所涉猎。而倘若是一个单元的课文则更注重通过描写景物或者记叙事情发展,这些单元的习作就偏向于状物或记事。这无疑也要求教师必须在教学的过程中将二者有意识地进行有机结合,从而发挥语文教学的最大实效。
例如,在学习《邓稼先》这篇课文和该单元的习作内容《写出人物的精神》时,就能够看出通过阅读和写作教学之间的渗透带来的语文课堂上的改革。课文通过多个材料让学生从中进行整合,进而能够分析出人物精神关系,把握人物描写文章的一般性规律。在这篇课文里,语言的表达非常有感染力,而从语言、动作的细致描写拓展到人物的内心世界,刻画细致又颇有技巧。与此同时,将邓稼先那种深沉的爱国主义情感和献身科学的伟大精神表现得淋漓尽致。再结合本单元的写作教学,没有用简单的人物描写来揭题,而是选择了“人物精神”,更是对《邓稼先》这篇课文的有益补充。
因此要写出人物精神,务必就要抓住经典的细节,如此才能展现人物风貌。同时也要善于运用相应的写作手法进行刻画、强调。就像是在课文中通过一些抒情和议论的句子,对邓稼先的精神进行高度的概括,他的人物精神也随之彰显。由此可见,假如教师在执教《邓稼先》这篇课文的时候,有意地将其与将要学习的《写出人物的精神》进行有机结合,不仅能够让阅读教学更加条理分明,更能够让之后的写作教学例证明确。
二、增设学习机会,训练学生思维
对初中生而言,阅读和写作教学的有机结合如果教师不加以引导很难形成常态。也就是说,即便教师有意图地告知了学生应该将二者结合的必要性,并且告知了结合的方法,但是如果没有大量的练习学生在头脑中也很难构建成固定的思维。在这样的前提下,就要求教师能够运用好课堂教学中的零散时间,潜移默化地让学生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界限剥离开来。落实到实处,可以是在阅读教学的过程中随时随地地进行写作教学指导,或者是直接性地展开小练笔。也可以是在写作教学的过程中,在讲到某个写作技巧的时候随机地让学生去联想之前接触过的阅读,这里可以是课内教学,也可以是自主性的阅读。下面,就以《皇帝的新装》这篇课文作为案例,简单阐述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增设学习机会,通过将阅读和写作教学的结合来训练学生思维。
说到这篇课文,很多教师首先想到的就是“续写”。因为作为一个经典篇目,那个“说实话的小男孩”从某种意义上已经不再只活在童话中,而是活在了人们的心里以及日常生活中。所以对于小男孩的结局就成了关注的重点,由此也引发了很多联想和争议。但是倘若写作只局限在给文章写个“续”,也就失去了训练学生思维的意义所在。在这篇课文里,学生要学的不仅是那个结局,更是之间发生的一系列与表现手法有关的艺术。例如,学生可以通过本文连贯的语句和跌宕的情节自己仿写一个童话故事,也可以通过对文本的反复朗读,揣摩出一个个人物形象,对他们的心理进行分析,写出一篇人物心理评析,增强自己的语言感受能力。甚至可以抓住本文中经典的夸张手法和想象能力,自圆其说也写一个“意料之外”而又“情理之中”的内容。
诸如此类,不胜枚举。初中生处于身心发展的关键期,这个阶段的特点也决定了教师应该支持他们的天马行空并且要积极指引。运用这样随处可见的结合,学生会将阅读和写作教学联系得更为紧密。
三、联系课堂内外,积累生活素材
“创作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作为阅读教学的很多文本材料都属于创作且源自生活。而习作教学更是要让学生将创作和生活结合在一起。因此,在初中阶段的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地引导学生去感受语文的生活性和实用性。文言文的学习对初中生来说是一个新奇但不新鲜的事物。之所以这样讲是因为作为中国文化瑰宝的古文字,它既有在历史中沉淀的厚重,又能给人超越时代的启发。所以学生在学习文言文的时候,不能只局限于疏通文意,更要将其与当下的生活紧密结合,即找到文言文的现实意义并加以分析。例如在学习《陈太丘与友期》这篇文言文的时候,教师就要注意将阅读内容和生活实际相关联。
《世说新语》中的这则小短文,将生活中的诚信和交友之道阐述得恰到好处。本文可以引导学生抓住一个“怒”字来展开。在课文中,陈太丘无声的反抗是他表达“怒”的方式,然而好友不仅没有意识到自己的错误,还恼羞成“怒”让文章进入高潮,继而是元方的反驳,表现出不卑不亢又针锋相对的“怒”。类似的场景在我们的生活中不是看不见,很多时候人际的脆弱就源于无效的交流。因此,对于这篇文言文的学习,教师要能够看到除了要解决注释和翻译的问题,还要让学生切实地去思考为人处世的道理。而对于元方人物性格的分析,也要允许学生存在争议。众所周知,在我们现在的生活中,这样的事情基本不会发生。通讯的便捷完全可以通过电话直接联系。那么,在这个时候就不能过多注重原因的表面,而是要看重其深层次的诚信问题。
对于元方的据理力争,在那个“父为子纲”的年代,元方这样做符合伦理道德,同样也应该要这样做。但是如果从“长幼有序”的角度来看,他的应对就有些犀利了。所以,倘若根据这篇阅读教学进行评议性的小习作,让学生认识到语文中的生活显得更为重要。而初中语文更是需要不断地结合课堂内外,才能让学生更多地掌握生活准则,积累好生活素材。
总之,初中是学生思维和情感飞速发展的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将语文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有机结合,可以更系统地促进学生语言文字综合能力的发展。教师更是要不遗余力尽量多地给学生提供训练的平台,让二者结合得更紧密。在这样的基础中还要引导学生切实把语文教学与生活实际相关联,以期高质量实现初中语文综合素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