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燕赵地区“非遗+创业”精准扶贫模式研究

2020-02-22韩建伟蔡苏州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燕赵文化遗产物质

韩建伟,蔡苏州,李 静

(河北女子职业技术学院,河北石家庄050091;河北医科大学,河北 石家庄050090)

一、燕赵地区精准扶贫模式的提出

消除贫困是世界各国人民的共同理想和目标,早在上世纪90 年代,贫困问题就已经引起了联合国的广泛关注,并在47 届联大将每年的10月17日定为“国际消除贫困日”。在过去的近30年里,各国在消除贫困方面卓有成效。

从国外来看,其具有代表性的扶贫模式有三种:一是以欧美等国家为代表的社会保障式扶贫。该种模式主要适用于西方发达国家,他们对贫困群体的政策非常宽裕,常常借助政府福利、农险扶贫和教育扶贫等方式,以最大限度地保证低收入人群的生活。二是以印度等国家为代表的满足基本需求式扶贫。与社会保障式扶贫相似,该种模式也是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但扶贫标准明显降低,如他们为贫困人口往往提供的是最基本的生活必需品、公共设施和基础教育等。三是以巴西等国家为代表的发展极式扶贫。巴西、智利和委内瑞拉等国家发展非常不平衡,两级分化严重。针对上述情况政府采取的扶贫模式是在某些人口稠密的区域借助产业集群的发展形成经济活动中心,以加强对周边贫困地区的辐射作用,从而促进经济的增长。

从国内来看,我国已经改变了过去粗放式的扶贫方式,具有中国特色的精准扶贫模式正在实践中形成。一是以福建和宁夏为代表的区域协作式扶贫。该模式意在借助社会主义国家强大的宏观调控能力,通过东西部之间的区域协作,来消除贫困,解决区域发展不平衡问题。二是以贵州塘约村为代表的“组织起来”式扶贫。该模式的核心思想是把“大家组织起来”,“拧成一股绳”,群策群力,消除贫困。三是以安徽金寨为代表的科技产业式扶贫。该模式强调充分发挥科技的力量,让科技消除贫困。尽管精准扶贫之花已经在神州大地绽放,有许多成功的经验可以借鉴,但由于燕赵地区地理环境多变,贫困人口众多,情况复杂,需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新的扶贫模式。古代的燕赵是个非常广袤的地区,它不仅涵盖了今天京、津、冀的整个区域,还包括晋、豫、蒙和朝鲜大同江等部分地区。现在我们往往把“燕赵”看作河北省的别名,本研究中的“燕赵”是指河北省。

消除贫困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时间表已经锁定,创新创业正在华夏大地如火如荼的展开,乡村振兴战略亦在悄然进行。燕赵地区历史悠久,具有灿烂的文化,它不但拥有不计其数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仅从河北非物质文化名录来看,就达600 余项(第一批数量为130 项、第二批为97 项、第三批为139 项、第四批为111项、第五批为134 项)。扶贫不是简单的“授鱼”,而是要因地制宜、因人而异的“授之以渔”,实现其造血功能。如何充分利用燕赵地区现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借助创新创业和乡村振兴战略的东风,引导有志村民积极创业,并以创业带动就业,在燕赵地区率先消除贫困,特别是消除太行、燕山山脉一带深度贫困地区的贫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点亮具有燕赵特色的“解决方案”,形成具有燕赵特色的扶贫模式,从而进一步拓展中国特色的扶贫道路,丰富中国特色的扶贫模式,为精准扶贫相关管理部门献计献策,这无疑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意义。

总之,燕赵大地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深度挖掘与利用具有地方特色和区域特色的文化资源,让它在精准扶贫中发挥作用,既是增加贫困人口经济收入,完成扶贫工作的需要,又是更好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增强群众文化自信的需要。政府会支持,人民会拥护,具有很强的可行性。

二、燕赵地区“非遗+创业”扶贫模式的特征

所谓“非遗+创业”扶贫模式是指“充分利用贫困地区的非遗项目,进行创业,进而促进该地区贫困人口就业,提高贫困人口收入,增强传统街区和村落活力,实现精准扶贫与脱贫”[1]的发展模式。“非遗+创业”的文化扶贫模式是习近平精准扶贫理论在燕赵地区的具体应用,是燕赵地区的习近平精准扶贫思想。与其他地区相比较,燕赵地区“非遗+创业”的扶贫模式,呈现出如下两个特征。

(一)注重因地制宜,实现非遗产业化

精准扶贫是相对于粗放扶贫而言的,以“非遗+创业”为内涵的燕赵扶贫模式,注重因地制宜,实现非遗产业化。一是凸显“精准”,强调因地制宜。在广袤的燕赵大地上,分布着众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分布是不均衡的,并且不是所有的都可以开发利用。一般来说,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十大门类之中,“传统的手工艺、传统美术领域里的非遗项目,具有一定的商品属性和市场属性,可以找到扶贫的着力点。”因此,我们非常注重甄别工作,努力做到因地制宜,如在河北承德丰宁开展的剪纸、糊布画等非遗扶贫项目,就是充分利用当地文化资源进行扶贫的典范。二是凸显“创业”,强调生产性保护。以“非遗+创业”为内涵的燕赵扶贫模式,在创业过程中将更好的传承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视为根本性法则,认为所有破坏非遗的思想和行为都是要不得的。三是凸显创新性,强调满足人们的需求。以“非遗+创业”为内涵的燕赵扶贫模式,始终“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充分考虑消费者对非遗产品的要求,进行技术创新和艺术的再生产,增加产品的附加值,为民众提供既保留传统工艺、又体现时尚审美价值的非遗产品”,让“非遗”在创新中不断得以传承。

(二)注重精神扶贫,根治“软骨病”

常言道:“贫穷莫过于心穷”。物质的贫困不可怕,可怕的是精神的贫困,精神贫困如同缺“钙”,如同得了“软骨病”,患上“软骨病”的人单纯依靠别人搀扶是扶不起来的。因此,扶贫不仅要物质扶贫,更要精神扶贫。“精神扶贫,是指对贫困主体的思想观念、精神动力、文化素质、心理问题等进行思想、文化、科技等方面的教育培训,帮助贫困主体转变思想观念,增强其脱贫致富的内生动力,树立勤劳致富、脱贫光荣价值取向的一项思想文化教育实践活动。”以“非遗+创业”为内涵的燕赵扶贫模式,非常注重根除贫困户精神上的毒瘤,教育他们摒弃“等、靠、要”听天由命、消极无为思想,实现精神扶贫。一是注重观念引导,让贫困户真真切切地体会到“幸福生活是自己奋斗出来的”,是“创”出来的。“非遗+创业”的扶贫模式,十分注重贫困户创业精神的培养,鼓励他们勤劳致富、锐意进取、开拓创新。二是注重智力扶贫,加强贫困户创业知识、“非遗”知识的培训,培育贫困户的文化之魂。“精神扶贫的要义,就在于帮助贫困群众‘富’脑袋,切实提高他们的文化水平。各地可以充分发挥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的作用,把农家书屋用起来、把农民夜校办起来、把知识培训搞起来,在农村特别是贫困群众中营造爱文化、讲文化、尊文化、有文化的良好氛围。”三是感恩教育,积极塑造贫困健康向上的灵魂。感恩是一种美德,“非遗+创业”的扶贫模式注重人性向善、胸襟开阔的培养,注重唤醒人们的“善根”,让“和气”生财。

三、燕赵地区“非遗+创业”扶贫的实践

文化和旅游部出台的《关于大力振兴贫困地区传统工艺助力精准扶贫的通知》,如同战斗的号角,响彻神州大地,勤劳勇敢的燕赵人,正在扶贫的路上,谱写着新的篇章,探索出一条“非遗+创业”的燕赵扶贫之路。

(一)加强传承人群的培养,让文化自信更“接地气”

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在消亡的主要原因是传承人的去世。“非遗+创业”的文化扶贫模式,离不开民间艺人的参与,政府不仅要照顾好那些年长的民间艺人,更要大量培养年轻的传承者,尤其是一些面广量大、能够吸纳更多的就业者、可以通过创业带动就业的“非遗”项目,政府要结合国家精准扶贫战略,扩大培养人群,增加培养数量,让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他们脱贫的手段,发展的手段,让文化自信更“接地气”,不再是一句空话。

(二)发现创业人才,让“非遗”变为财富

农村贫困的主要原因是人才的匮乏。将非物质文化遗产转变为财富的过程实际上就是一个创业的过程。创业的第一要素是人的因素,进行创业离不开创业者。但与一般的创业者不同,“非遗+创业”精准扶贫中的创业者,不仅要具备一般创业者的特质,如吃苦耐劳、不断创新、敢于冒险等精神,更要有公益心,无私奉献的精神。因此当地政府要借助国家SYB 创业培训项目,不断发现人才,孕育创业人才,给予他们智力上、财力上的扶持。

(三)搭建当地政府支持的多方参与合作平台

“非遗+创业”的文化扶贫模式离不开当地政府的支持,当地政府应该积极为创业者搭建多方参与的合作平台。一是当地政府要努力争取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政府部门的鼎力支持,如“非遗+创业”的扶贫模式本质上是文化扶贫,它需要争取国家、省、市、县等各级文化和旅游部门的大力支持。二是要引进科研机构,助力“非遗”文化开发。“非遗+创业”的扶贫模式核心是要打造文化品牌,借助文化产业化,帮助当地村民脱贫。这就需要借助高校、研究所和协会等科研机构,提升传统工艺产品的品味,建设知名品牌。三是要借助销售企业,助力产品走向市场。“酒香不怕巷子深”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当地政府要积极协助创业者引进有实体、有平台的大型知名销售企业,可以采用以产定销的订单式生产,助力“非遗”产品更快的走向市场。此外,当地政府更要充分发挥密切联系群众的优势,不断整合资源,建立合作机制,搭建政府部门、科研机构、企业和当地群众等广泛参与的合作平台。

猜你喜欢

燕赵文化遗产物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喝茶养生这些物质在起作用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第3讲 物质的化学变化
与文化遗产相遇
决胜脱贫攻坚的燕赵答卷
酌古参今——颐和园文化遗产之美
活态文化
慷慨悲歌话燕赵
水黑燕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