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创新创业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的耦合与联动路径探究

2020-02-22林秀丽

延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20年4期
关键词:双创育人思政

林秀丽

(广西建设职业技术学院,广西 南宁530007)

耦合是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电路元件或电网络的输入与输出之间存在紧密配合与相互影响,并通过相互作用从一侧向另一侧传输能量的现象。创新创业教育(以下简称“双创教育”)和思想政治教育(以下简称“思政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两个教育现象,二者在高职院校“德技并修、工学结合”的育人机制构建中是否有耦合性?二者能否联动发挥育人成效?这些都是本文尝试探讨的话题。

一、问题的提出

(一)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高职院校拥抱职教改革的历史使命

当前我国进入了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发展阶段,各行各业各岗位群更新速度变快,对人才的数量和质量有了更高要求。高职院校招生和在校生数分别占高等教育近一半规模,具备了大规模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此,《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提出把高职教育“作为优化高等教育结构和培养大国工匠、技能大师、人工巧匠的重要方式”,通过“双高建设计划(即高水平高等职业学校和高水平专业群),打造一批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培训基地和技术技能创新服务平台的建设”在这样的背景下,入选“双高建设计划”是高职院校发展的关键命脉,决定了其未来的发展前景。通过对“双高建设计划”评价指标的研究,我们发现,双创教育改革是关键。双创教育改革包括了一所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力度、产教融合的深度、科研成果转化的广度、职业教育服务社会的宽度,而这些都通过一个个指标在“双高建设计划”中体现出来。比如,是否深化产教融合双元育人机制,是否办好职业院校技能大赛、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以下简称“互联网+”大赛)等竞赛活动。当前,高职院校站在改革风口上已经没有回头路,唯有主动拥抱变革,以大改革促进大发展,全力推进双创教育改革,培养大批具有创新能力和合作精神的高素质人才,走出高职教育内涵式发展道路。

(二)思政工作新要求和招生考试制度改革给高职院校带来思政教育工作新挑战

首先,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改革的历史新要求。长期以来,高职院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存在教育主体、载体和教育内容比较单一的问题。为此,近五年来,党和国家采取了一系列举措推进思政教育工作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从2016年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到2018年全国教育工作大会,从《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和改进新形势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到《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贯穿其中的主线是通过推进“三全育人”综合改革,建构十大育人质量体系,提高思政教育质量,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使命。因此,高职院校既要加强思政课程等传统思政教育载体的建设,也要坚持显性教育和隐性教育相统一,将思政教育融入专业教育、创新创业教育等教育教学过程。

其次,生源结构变化给高职院校带来思想政治教育新困境。高职院校生源结构随着高职教育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推进发生了很大的变化。2013年以来,高职院校主要采取六种分类考试形式,即以高考为基础的考试招生、单独考试招生、综合评价招生、面向中职毕业生的技能考试招生、中高职贯通培养招生和技能拔尖人才免试招生。2015年,国务院发布《关于深化考试招生制度改革的实施意见》(国发〔2014〕35号),提出“2015年通过分类考试录取的学生占高职院校招生总数的一半左右,2017年成为主渠道”。2019年,按照国务院所做的“高职院校扩招百万”的战略部署,应届高中毕业生、退役军人、下岗职工、农民工(简称“四类人员”)可以报考高职院校。改革带来了高职院校的生源体量和年龄跨度变大,生源类型更加多元化的现状。如笔者所在学校2019 年录取生源覆盖5 种分类考试形式,录取人数为8395 人,比2018 年增加2545 人,增幅比例达43.5%,录取“四类人员”67人。不同生源的学习能力、自律性等方面参差不齐,如何根据不同学生的天赋、兴趣、性格、能力进行针对性的思政教育,引导他们自主解决学习、生活、工作中的难题,提升就业创业本领,是高职院校思政教育的一大难题。

二、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的内在耦合与联动

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具有内在耦合性:二者都是教育,教育目标都在于培养适应新时代新要求、服务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德技并修的高素质人才,教育侧重点都在于关照、解决学生的实际需求。二者本质上都是关于“做什么样的人、如何做”的主题教育,区别在于思政教育侧重于为该主题提供理论支撑与精神动力,双创教育则为其提供实现载体并为其变现提供机会。

(一)双创教育丰富了思政教育的载体和时代内涵

双创教育紧跟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趋势,拓展了思政教育的新载体,丰富了思政教育的时代内涵。当前,我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深入实施,投身创新型国家建设潮流是青年大学生的使命。通过双创教育将创新创造、奋斗拼搏的中国精神植入每一位青年大学生的脑里、心里,具有时代意义。作为我国深化双创教育改革重要载体和生动实践的“互联网+”大赛,在丰富思政教育的载体和时代内涵方面尤为典型。大赛于2015 年由李克强总理倡议发起,经过连续五届的举办,已经被打造成一堂面向全国所有高校、全体学生的最大创新创业课和最大国情思政课,蕴含丰富的思政育人基因。大赛从2017年开始,同期举办“青年红色筑梦之旅”活动(以下简称“红旅”活动),引领超过70万名大学生扎根中国大地,深入革命老区、贫困乡村调研各地实际需求,用青春和才干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通过双创教育实践,大学生接受了一次次带着泥土气息的精神洗礼,强化了理想信念教育,锤炼了个人意志品质,激发了在实践中检验专业知识、用专业知识成就个人价值的信念,增长了才干,是一堂全国最大的思政教育实践课。比如,笔者所在学校的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利用所学专业知识自主研发了“光伏自发电式自洁消毒水箱”,帮助广西都安县1000余户农户解决生活饮用水的安全问题,便是双创教育丰富思政教育载体的典型代表。

(二)思政教育为双创教育提供思想支撑和价值引领

思政教育是一种具有科学性与政治性、价值性和知识性、灌输性和启发性等八个统一的特殊教育,这决定了它具有价值引领功能。双创教育首先是教育,本质上是一种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教育的目的是什么、培养什么样的双创人才,这些都需要价值引领。当前,双创教育改革在高职院校普遍存在认知误区、行动乏力的困境,很多师生把双创教育等同于“当老板”的创业教育,进而以创业规模、财富多少作为评价双创教育成果的重要指标。这显然是违背双创教育初衷的。

只有在思政教育的价值引领下,才能把握双创教育的正确发展方向,实现双创教育的改革初衷。教育部高等教育司2018 年9月写给第四届“互联网+”大赛中参加“红旅”活动的70万名大学生的信中说到:“坚定一生跟党走的理想信念,同人民一起奋斗、同人民一起奋进、同人民一起圆满,把个人成长成才与国家命运紧密结合、与时代发展同频共振。扎根中国大地、矢志艰苦奋斗,通过创新创业实践练就敢闯会创的过硬本领”。这就是当前双创教育实践最强有力的价值引领。创新创业实践的前提和思想基础是坚持党的领导和以人民为中心,在这个基础上扎根中国大地、锤炼意志和增长才干。因此,高职院校在推进双创教育改革的过程中,要注重融入理想信念教育、融入中国精神教育、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引领学生在实践过程中树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创新创业价值观,引导学生关注人民、社会和国家的需要进行创新创业实践活动,在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实现个人理想与国家的发展。

三、高职院校双创教育与思政教育联动路径探究

(一)将双创教育融入思政课程,增强教学落地性和时代性

高职院校大学生因为文化基础差异,对于思政课程有着更强烈的“抽象感”,容易因为课程的理论性而产生“不学、畏学”的念头。因此,将双创教育融入思政课程教学,用创新创业理念转变授课教师的授课思维,增强思政课的场景感,用身边具体鲜活的实践案例联系理论教学,增强思政教学内容的落地性和时代性。

首先是用创新创业理念转变授课教师的授课思维。教师要树立起创新意识,主动拥抱互联网,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改善教学方式方法,创新课堂教学,让授课更具有时代性。95 后、00 后大学生是互联网的“土著民”,他们搜索信息、了解资讯的能力强于很多教师。如果教师还拿着教材照本宣科,用着老掉牙的案例,授课PPT还是经典的黑白色配密密麻麻的文字,教学效果可想而知。其次是把思政小课堂同创新创业大课堂结合起来,将创新创业知识融入具体的章节讲授。比如在《思想道德与法律修养》课堂上讲授“中国精神”,就可以将中国共产党人爱国爱党的奋进史描述成一部激励人心的创业史,引导学生认识到中国共产党人的创业之路充满艰辛充满锲而不舍,而之所以取得今天的成绩,除了激情,更重要的是伟大的中国精神和伟大的创新创造力量,进而启发学生创新创业光有热情是不够的,还需要过硬的综合素质和精神力量。再如,对“时代精神”的讲授,可以以本地区“互联网+”大赛的优秀获奖团队为例,启发大学生如何结合自己的专业优势进行创新、在创新基础上创业,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践行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

(二)搭平台、配保障,将思政教育融入双创教育的生动实践

要以“互联网+”大赛及“红旅”活动为抓手,将思政教育融入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引导大学生创新创业团队将项目落地到乡村振兴、精准扶贫当中,彰显双创教育强大的思政育人功能。笔者所在学校近两年根据教育厅工作部署,制定本校“红旅”活动方案,组建大学生创新创业师生团队利用专业优势,助力对口帮扶贫困县扶贫攻坚,取得了一定成效。如,“红色筑梦”师生团队连续5 年对忻城县的13 个贫困村开展“打工课堂”技术扶贫,覆盖1400名贫困村民,实现了贫困群众接受培训后人均年收入增长近万元的良好效果。但通过对实践活动的深入分析,我们发现更多的实践团存在几个问题:一是未搭建校企联合开展创新创业实践的平台,未能实现“授人以渔并授之以鱼”的良性循环;二是实践形式更多停留在传统志愿实践活动形式;三是专任教师参与度低,导致与专业优势契合度不足;四是经费有限,限制了活动的影响范围。

因此,高职院校必须在校企联合的平台搭建、激励和经费等保障机制方面下足功夫,激励更多的企业、专任教师、学生共同参与到创新创业实践活动中,发挥创新创业实践强大的育人功能。

(三)构建“三全育人”的双创教育体系,贯穿思政教育全过程

首先是全员育人。双创教育效果的保证,既需要一线思政教育主体、相关职能部门教师的全情投入,也需要课堂教学主体专业教师的积极参与。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招就处等部门人员组成的“生活导师”主要通过思政教育的重要载体(如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等)加强知识与政策渗透、理念与精神熏陶;专业教师组成的“学业导师”则主要依托课堂主战场开展项目式实践教学,提升学生的岗位创新创业认知与岗位创新创业实践能力。

其次是全过程育人。要将双创教育融入大学三年的教育教学全过程。大一阶段,由辅导员、思政课教师、专任教师通过新生入学教育、主题班会、课程学习等方式开展普及性教育;大二阶段,依靠相关职能部门教师、辅导员和专任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参加大赛、参与创新创业项目等方式进行实训训练;大三阶段则重点发挥辅导员、专任教师的作用,通过职业道德教育鼓励学生在顶岗实习中锤炼工匠精神,通过引导学生将知识体系转化为能力素质,探索岗位创新和岗位创业。

最后是全方位育人。充分发挥教务、宣传、招就、团委等部门的服务育人功能,丰富拓展创新创业实践载体,整合各类创新创业平台资源,开展实践教育活动;通过《海阔天空》等创新创业类题材的电影进校园、创业榜样人物宣讲等方式,在校园里塑造勇于追梦、敢于创新、敢于挑战的文化氛围,鼓励青年大学生在追逐自己梦想的道路上奋勇前行。

猜你喜欢

双创育人思政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政课只不过是一门“副课”?
关于国企党建与思政宣传有效结合的探讨
高淳区以侨联双创基地 助推“双创”孵化成长、孕育未来
“双创”浪潮方兴未艾
思政课“需求侧”
思政课“进化”——西安交大:思政课是门艺术
圆梦星之火,助力“双创”加速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