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的精髓和要义*①

2020-02-22徐卫华

实事求是 2020年1期
关键词:重温实事求是

徐卫华

(株洲行政学院 管理教研部 湖南 株洲412008)

实事求是中国共产党在近百年革命、建设与改革实践中一以贯之的根本思想路线和工作方法。201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党校春季学期第二批入学学员开学典礼的讲话中曾发人深省地指出,实践反复证明,坚持实事求是,就能兴党兴国;违背实事求是,就会误党误国。[1]当前,第二批“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正在各地蓬勃开展,这是新时期我们党为加强党的思想政治建设、聚焦解决思想根子问题而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实事求是”作为共产党人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石,在主题教育中无疑具有根本性的指导和规范作用。因此,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的思想精髓和实践要义,对于确保主题教育取得实效具有重要意义。

一、重温“实事求是”的基本内涵

1.“实事求是”的“遗传密码”。倘若追溯词源,“实事求是”最早见于班固的《汉书·河间献王刘德传》,其中以“修学好古、实事求是”高度评价河间献王刘德,称赞他爱好古典,研学认真,注重以充分事实根据求结论。显然,刘德的“实事求是”,是一种治学态度和研究方法,代表的是一种做学问的求真精神与扎实风气,这对后世学人影响深远。因此,后来有许多学校竞相把“实事求是”作为校训。比如,天津大学的前身——北洋大学、还有湖南大学的前身——湖南公立工业学校,都曾把“实事求是”作为自己的校训。但必须指出的是,无论是汉代的班固,还是后来的校训创立者们,他们都没有告诉我们,“实事求是”到底具有何种内涵?这个任务后来历史地落在了毛泽东的肩上,他为这四个字植入了最为宝贵的“红色基因”。

2.“实事求是”的“红色基因”。当我们说“实事求是”具有“红色基因”时,意指它蕴含着中国共产党人的独特精神内核。关于这一点,早在1941年5月,毛泽东就在延安干部会议上的报告中对此作出了堪称经典的解释,他指出,“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即规律性,“求”就是我们去研究。我们要从国内外、省内外、县内外、区内外的实际情况出发,引出其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即找出周围事变的内部联系,作为我们行动的向导。而要这样做,就须不凭主观想象,不凭一时的热情,不凭死的书本,而凭客观存在的事实,详细地占有材料,在马克思列宁主义一般原理的指导下,从这些材料中引出正确的结论。[2](P801)在这里,经过毛泽东改造后的“实事求是”,不再是一种简单的治学方法和态度,而是进入到哲学的最高殿堂,上升为马克思主义的方法论,成为中国共产党人改造世界的有力思想武器和行动指南。那么,共产党人眼中的“实事求是”究竟有着何种内涵呢?我们大致可以从以下三个层面来加以理解。

第一个层面,“实事求是”是一种态度精神,解决“怎么想”的问题。生活中,我们常常就某件事征求别人的意见,其实就涉及到一个态度的征询问题。共产党人的“实事求是”,首先是一种求实求是的态度和精神。它着重解决我们“怎么想”的问题,告诉我们,在开展实际工作之前,第一位的是要有实事求是的愿望,这是“实事求是”的前提条件,也是“实事求是”的最低境界。实际上,从前述对“实事求是”的“遗传密码”和“红色基因”的分析中,我们不难发现,这其实就是一个从治学态度到思想态度、再到实践态度的演化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态度精神”成为一根红线,贯穿了“实事求是”发展历程的始终。因此,判断一个人是否“实事求是”,首先就要看其是否具备这种求实求是的态度和精神。

第二个层面,“实事求是”是一种认识规律,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当我们把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神,落实到生活实践的时候,它就成了一种认识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这是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本质。它着重解决“怎么看”的问题,告诉我们要实事求是地看问题,了解事物发展的内在规律。这是“实事求是”的基本要求,也是“实事求是”的中间境界。任何时候,无论是谁,违背了这一点,最终都会碰得头破血流。在党的历史上,此类教训并不罕见。1961年,在刚刚经历了三年困难时期之后,毛泽东在一次会议上指出,“如果违背了客观规律,就一定要受惩罚,我们就是受惩罚,最近三年受了大惩罚,土地瘦了,人瘦了,牲畜瘦了,‘三瘦’不是惩罚是什么?”[3](P1015)后来,我们认识到,“大跃进”的口号不能再喊了,要分析客观情况,按规律办事,结果,我们很快就从困境中恢复过来。这是历史的深刻教训,我们必须牢记。因此,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实事求是”,还要看其能否深刻认识和把握客观规律,并以客观规律为行动向导。

第三个层面,“实事求是”是一种实践路线,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共产党人眼里的“实事求是”,归根结底要落实到具体实践。当行动主体遵循实事求是的认识规律,并把它落实到工作实际的时候,它就成为一种实践路线。这种实践路线强调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在这里,实事求是真正实现了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有机统一。它着重解决“怎么做”的问题,告诉我们要将实事求是融入干事创业的具体实践中去。这是实事求是方法论的“最后一公里”,也是“实事求是”的最高境界。邓小平就是典型的“实事求是派”,改革开放初期他所强调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一种从实际出发,在实践中勇于开拓、大胆试验的工作方法。正是基于“实事求是”的实践路线,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带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因此,判断一个人是不是“实事求是”,也要看他是否能在工作实践中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二、理解“实事求是”的现实意义

“没有眼睛向下的兴趣和决心,是一辈子也不会真正懂得中国的事情的。”[4](P16)这是毛泽东在78年前对我们的谆谆告诫。近百年来,中国共产党历经千难万险,从“领导人民为夺取全国政权而奋斗的党”,成长为“领导人民掌握全国政权并长期执政的党”,始终依靠的是人民群众,始终不能偏离的是“实事求是”这一根本思想路线。党的历史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一再警示我们,任何时候偏离了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接踵而至的都将是惨痛的代价。当下,我们正处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两个“一百年”的历史交汇期,坚定贯彻执行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具有更为重大的现实意义。关于这一点,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加以认识。

第一,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是因为“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5](P358)“实事求是就是最大的党性”这一深刻判断是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习仲勋同志在延安时期提出来的。对我们每一个党员干部来说,至今仍然发人深省。事实上,他的一生也是这样身体力行的。1943年,时任绥德地委书记的习仲勋,为了完成好边区“发展生产、加强教育”的中心任务,自己率调查组赴绥德沙滩坪区进行蹲点调查,围绕农业生产措施的改革、土地租佃关系的理顺、“二流子”的正确改造等问题,他甘做群众的“小学生”,向当地劳动模范虚心请教,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他号召各村建立变工队组织,大力提倡农业耕作技术的革新,帮助群众发展副业,组织群众开展劳动竞赛。正是得益于这一系列实事求是的有力举措,当年绥德地区的粮食生产基本解决了全区52万人口的吃饭问题。

今天,我们强调“实事求是”是最大的党性,就是强调党员干部要秉持实事求是的态度精神、遵循实事求是的认知规律、贯彻实事求是的实践路线,把党性修养落实到日常实践中,通过不断学习,不断实践,不断锤炼,实现自我教育、自我改造、自我完善。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仍有个别单位和个人,不同程度地存在偏离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现象,主要表现在:有的工作不能结合本地区、本单位实际;有的在决策上主观武断,重大事情上搞“一言堂”;有的不顾主客观条件,滥建劳民伤财的“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定项目时拍脑门、争项目时拍胸脯、项目烂尾时拍屁股;有的在日常工作中“不愿面对现实”,“用形式主义反形式主义”;有的遇到一点难事,不信马列信鬼神,不问苍生问“大师”,等等。这些活生生的例子,本质上都是对“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严重背离,更是对共产党人党性的严重亵渎。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党员干部能否坚持实事求是,从来就不是一个单纯的个人喜好问题,而是政治立场问题;也不是一个简单的工作方法问题,而是一块检验我们的党性纯不纯、强不强的试金石。我们必须从党性修养的高度来认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大意义。

第二,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是因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6](PP522~523)1938年10月,在中共六届六中全会上,毛泽东指出,“共产党员应是实事求是的模范……,因为只有实事求是,才能完成确定的任务;只有远见卓识,才能不失前进的方向”。[6](PP522~523)2012年5月,习近平总书记再次强调,各级领导干部要把实事求是贯彻到领导工作全过程,自觉做坚持实事求是的表率。[1]这是党的两代领导核心对共产党人的明确要求,更是共产党人自身的现实使命。

马克思曾经说过:“作为确定的人,现实的人,你就有规定,就有使命,就有任务,至于你是否意识到这一点,那是无所谓的。这个任务是由于你的需要及其与现存世界的联系而产生的。”[7](P329)这里,我们需要思考的是,作为共产党员,我们的规定是什么?使命是什么?任务是什么?我们还需要追问,我们的规定、使命和任务,来自于我们与现存世界的何种联系?答案其实很明了——实事求是就是我们的规定、使命和任务,而这个规定、使命和任务恰恰就是产生于共产党员这个身份,因为这个身份,就是我们与现存世界的重要联系之一。在这方面,党的第一代和第二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陈云堪为典范。1959年3月底,党的八届七中全会在上海召开,会议决定把钢和其他一些主要产品的过高计划指标降下来,其中,钢产量要减少200万吨,从原来的2 000万吨降到1 800万吨。陈云认为,1 800万吨的钢铁指标仍然偏高,但是,如果再向中央建议降低,在当时就要面临极大的政治风险,有可能被认为是“促退派”,是“秋后算账派”,是“右倾”。后来,陈云在中央财经小组工作会上还是坚持实事求是,他说,因为我是共产党员,我不能耍滑头。大家都想把钢铁搞上去,是好心,谁不想多搞点钢铁?但究竟能搞多少,要充分考虑现实可能性,否则好心也会办蠢事,办坏事。[8](PP882~883)在陈云的建议下,经中央研究,再一次大幅度地降低了钢铁指标。后来的实践证明,陈云的坚持是符合当时实际的,是正确的。“讲真理,不讲面子”,是陈云坚持实事求是的一贯风格,而这种风格的养成,归根到底还是来自于他强烈的共产党员角色意识、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

应该说,当前绝大部分党员干部是具备共产党员角色意识的。在一些关键时刻、特殊节点,能够坚持原则,守住底线。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个别党员干部,嘴里喊实事求是,实际在工作和生活中,不敢讲真话,不想鼓真劲,不能干实事;有的党员干部明明了解实情,明明也能看到问题,但就是不愿正视现实,报喜不报忧,自欺欺人。这些都是违背实事求是原则的常见表现,失去了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根本底线。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来要求党员要老老实实做人,是因为这里的“老实”,很重要的一层含义就是实事求是。因此,实事求是,是我们共产党人的重要思想方法;能否坚持实事求是,是我们作为一名共产党员的基本属性。

第三,我们坚持“实事求是”,是因为我们“要靠实事求是吃饭”。1977年5月,“文革”刚刚宣布结束,但“文革”期间“左”的错误还没来得及清理,“两个凡是”的影响还很深。邓小平明确指出:“‘两个凡是’不符合马克思主义。”[9](P38)当时的胡耀邦就始终坚定地站在从指导思想上拨乱反正的前列,他在调到中组部后,以非凡的政治勇气和理论勇气,全力以赴推动拨乱反正。他强调:“共产党员要靠实事求是吃饭,不要靠别的什么吃饭,靠别的东西吃饭终究要上当吃亏。”[10]“几十年来,我们党做任何事情,都是讲实事求是的。搞民主革命,靠实事求是;搞社会主义,还是靠实事求是。”[11](P221)2015年11月,在纪念胡耀邦同志诞辰10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明确强调,我们纪念胡耀邦同志,就是要学习他实事求是、勇于开拓的探索精神。[10]

“共产党员要靠实事求是吃饭”,看似很朴素的一句话,但实践起来却并非易事。1984年10月,邓小平在同马尔代夫总统加尧姆谈话时指出:“我们取得的成就,如果有一点经验的话,那就是这几年来重申了毛泽东同志提倡的实事求是的原则。”[12](P95)直到晚年,他仍然坚持这个看法。他说,“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的精髓。要提倡这个,不要提倡本本。我们改革开放的成功,不是靠本本,而是靠实践,靠实事求是。”[12](P382)实际上,不仅党的事业成功要靠实事求是,每个党员干部个人事业要有所进步,同样要依靠实事求是。比如,在实际工作中,我们都要经常问问自己,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立场是不是坚定?有没有习惯性地让书本指挥脑袋?有没有习惯性地从个人经验出发来想问题办事情?有没有习惯性地盲从权威或专家?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胸襟是不是开阔?有没有刚愎自用,听不进意见?有没有正视和改正错误的勇气?有没有死要面子,不顾事实?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作风是不是过硬?有没有坚持深入实际调查研究?有没有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的影子?有没有“拍脑袋”决策?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素养是不是达标?有没有在学习上不求甚解的现象?有没有感觉到知识恐慌、本领恐慌?有没有在面对新问题时茫然不知所措?如果我们不能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就谈不上坚持实事求是,当然更谈不上个人事业的成功了。

三、重温“实事求是”的实践要义

(一)重温“实事求是”,必须不断凝聚坚持实事求是的不竭动力

一是从红色革命历史中汲取精神动力。一部井冈山斗争史,实质上就是党坚持实事求是开创“工农武装割据”道路的历史。从农村根据地创建,到党领导下的人民军队建设;从“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制定,到土地革命的开展;从农村包围城市到武装夺取政权,没有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实事求是精神,何来后来的“井冈山道路”?延安时期,历经胜利与失败后的中国共产党在日本侵略者和国民党顽固派的双重封锁和围困下,更是将实事求是精神进一步发扬光大,期间,不仅产生了作为实事求是理论基础的《实践论》《矛盾论》等经典著作,更是大规模推动了作为实事求是典范的党内整风运动,从而保证了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2013年7月,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革命历史是最好的营养剂。[13](P179)今天我们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就是要善于从党的红色革命历史中发现规律,汲取中国革命正反两个方面的经验与教训,进一步增强坚持实事求是的信心、凝聚坚持实事求是的精神动力。

二是从干事创业环境中汲取外部动力。目前,我们已经进入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面临的发展环境复杂多变,面临的风险挑战明显增多,各种新情况、新问题、新矛盾层出不穷,在实践中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往往需要更大的底气和勇气。为了营造担当作为的宽松环境,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立容错纠错机制,宽容干部在工作中特别是改革创新中的失误”。[14]2018 年5 月,中央办公厅印发了《关于进一步激励广大干部新时代新担当新作为的意见》,强调要“切实为敢于担当的干部撑腰鼓劲”,[15](P7)目的就是要激励干部在遵纪守法的前提下坚持实事求是、敢闯敢试、开拓创新。今天我们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就是要善于从心齐气顺、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和干事创业环境中汲取正能量,持问题导向,以实事求是,克服因循守旧、固步自封、畏首畏尾、瞻前顾后的顽疾。

三是从自身学习实践中汲取信息动力。中国共产党的显著政治优势和优良传统之一,在于对学习的高度重视。迄今为止,尽管党内已经建立了以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和党课为主要形式的较为完善的学习制度,但要求党员干部始终坚持自主学习向来是中国共产党区别于其他政党的显著特征。中国共产党历来将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作为党员干部学思践悟的重要方式,一以贯之强调党员干部要把自己、把职责、把工作摆进去,力争做到知、信、行相统一。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始终坚持以“学习者”的姿态,对自身政治能力和专业能力做全面“自我体检”,找出知识短板与经验盲区,不断优化知识结构,拓展理论视野。今天我们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就是要在不断学习中对标党性要求、理论素养、工作作风找差距、查不足,从而实事求是检视问题,真刀真枪解决问题。

(二)重温“实事求是”,必须准确把握坚持实事求是的方法要求

一是要认真调查研究。调查研究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基础环节。换言之,就是要了解实际、掌握实情,搞清楚“实事”是什么。早在1930年,毛泽东就基于自身丰富的调查实践提出了一系列重要理论观点,其中在党内最具影响力的莫过于“没有调查,没有发言权”这一论断。他于20世纪20年代后期至30年代初所开展的一系列农村调查中,不仅摸索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调查研究方法,更是将调查研究中的具体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形成中国共产党人关于调查研究实践的独特认识,从而为调研的“马克思主义学派”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比如,只有调查研究,才能形成马克思主义世界观;调查研究是决定政策的基础,是一切工作的基础;调查研究作为党的作风的基础一环,对于克服主观主义、形式主义和官僚主义至关重要等,这些思考至今仍是中国共产党人必须倍加珍惜的宝贵思想财富。今天我们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就是要牢记:只有扎实开展调查研究,全面掌握来自实践一线的生动、丰富而具体的材料,对本地区、本部门、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了如指掌,才能真正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从而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二要尊重客观规律。尊重客观规律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关键。换言之,就是要认识规律、遵循规律,努力掌握“是”。我们对事物客观规律的认识,只能在实践中完成。从实际出发,在具体实践中积累经验,然后予以理论总结与升华,再将理论回归于实践进行检验,对于错误的理论必须及时修正,而对于正确的理论则要进一步发扬光大。这就是共产党人的马克思主义认识论。我们想问题、作决策、办事情,都要遵循这一认识论去把握客观规律。在我们党的历史上,不遵循客观规律、不按照规律办事的教训是惨痛的。1930年党内以李立三为代表的“左倾”冒险主义军事路线使我们党在白区的力量遭到严重破坏,红军和苏区建设损失惨重;而1958~1960年间,轰轰烈烈的“大跃进”运动则直接导致大量人力物力的浪费和国民经济比例的严重失调,归根结底在于革命和建设违背了客观规律。进入新的发展阶段,我们特别要注意按照客观规律办事。比如我们正在推进的新型城镇化建设,就是有其内在规律的。城镇化建设应建立在产业发展的基础之上,是产业发展的逻辑结果,城镇化的健康发展不能脱离当地的自然禀赋与产业基础,不可无视发展质量,无视产业基础,无视群众需要,不能片面追求速度或单方面突进,而必须让城市各方面建设协调推进,尊重环境承载量,注重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今天我们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就是要牢记:只有按客观规律办事,我们的各项工作才能赢得主动权,不悲观,不冒进,把握好节奏,从而避免留下后遗症。

三要敢闯发展新路。敢闯发展新路是我们坚持实事求是的核心。换言之,就是要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葆“求”的精神。回顾党的奋斗历程,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苏联没有走过,历史上也没有经验,是我们党在实事求是的基础上闯出来的一条新路,体现的就是敢闯敢干的精神;邓小平打破“两个凡是”的思想束缚、发表南方谈话推动改革,体现的还是敢闯敢干的精神。这种精神,具有穿越时空、历久弥新的伟大力量,始终是我们干事创业、奋勇前行的强大支柱。当前,我们在全面深化改革中会遇到一些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问题,对这些问题的认识和解决,书本上没有现成的答案,现实中也没有成熟的办法,传统的思维方式已不适应,这就需要我们破除落后的传统观念和主观偏见的束缚,以“敢为天下先”的精神,深入推进各项重点领域改革,敢于打破常规,敢于创新,不断开创各项工作新局面。今天我们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就是要牢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敢于开辟前人没有走过的路,是我们党极其显著的政治品格,也是我们党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重要“秘诀”。

(三)重温“实事求是”,必须努力涵养坚持实事求是的实践品格

一是要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破”就是解放思想,破除落后思想观念;“立”就是实事求是,树立正确思想观念。处理好“破”与“立”的关系,就是处理好解放思想和实事求是的关系。解放思想是实事求是的逻辑先导,没有思想的解放,不打破旧的习惯势力,不去除主观偏见的束缚,实事求是就会沦为空谈。实事求是是解放思想的目的和归宿,只有在承认物质世界客观实在性与规律客观性的前提下,解放思想才不至于沦为臆想。在党内,邓小平堪称实事求是的光辉典范。“四人帮”被粉碎以后,他力主重新恢复和确立党的实事求是思想路线。1978年9月,邓小平在听取地方汇报工作时明确指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9](P126)思想破冰,行动突围才有可能;思想前进一小步,行动就有可能前进一大步。40多年来,我们改革开放的过程,说到底都是思想解放的过程。今天我们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就是要牢记:我们党在实践上的每一个重大发展,理论上的每一个重大突破,我们地方工作的每一个重大进步,经济发展的每一次跨越,都是因为我们在实事求是中解放思想,在解放思想中闯出了新路。

二是要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上”,就是上级的大政方针与决策部署;“下”,就是地方的实际情况与具体问题。处理好“上”与“下”的关系,需要我们认识到,上级的决策部署通常是针对全局和总体而言,具有原则性、普遍性。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具体落实过程中,绝不能简单地生搬硬套,陷入教条主义和本本主义的窠臼。关于如何处理好二者之间的关系?邓小平明确指出,领导干部“不能当‘收发室’”,不可“简单地照抄照转”,[9](P118)正确的做法是将上级的指示和部署与本地单位的实际结合起来。这实际上是告诫我们,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在深刻领会上级精神实质的基础上,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创造性地贯彻落实上级的重大决策部署。今天我们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就是要牢记:在具体落实过程中,我们既要加强政策理论的学习和研究,充分领会上级决策部署的导向、意图与实质;又要深入实际开展调查研究,充分掌握本地本单位的实际情况,从而做到既能服从大局、胸怀全局,确保落实上级部署不走样;又能因地制宜、改革创新,走出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新路。

三要处理好“公”与“私”的关系。“公”就是国家利益、群众利益;“私”就是个人荣辱、一己得失。在中央苏区时期,由于党内“左倾”错误路线盛行,毛泽东曾多次遭受排挤,不仅在1931年9月的“赣南会议”上受到批判,而且在次年10月的宁都会议上,被解除红一方面军总政委职务。即便在这样的情况下,他还是信念坚定、不忘初心,在尊重集体决定的同时,通过组织程序,耐心说服教育一部分存在“左”倾错误思想的同志,后来,终于在遵义会议上纠正了“左”倾错误路线,挽救了中国共产党和中国革命。如果不能正确处理“公”与“私”的关系,是很难做到这一点的。中国共产党在革命的血与火中经受考验,很早就认识到,共产党人要取得革命的最终胜利,就必须做到“计利当计天下利”,一事当前,人民为先。及至和平年代,我们党一以贯之强调人民利益至上,坚决反对将个人利益凌驾于人民利益之上。但令人遗憾的是,仍有个别党员干部在关键时刻为亲情所困、为友情所扰,“以公事而受私恩”,在公与私的天平上迷失自我,背离初心,于是,或者好人主义泛滥,无原则和稀泥;或者私心杂念作祟,不惜铤而走险。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以来,中央和各地查处的作风问题大都同公私问题有关系,归根结底是在“公”与“私”的关系处理上出了问题。历史和现实启示我们,要坚持实事求是,就必须秉持公而忘私和不计个人得失的道德品质。今天我们在主题教育中重温“实事求是”,就是要牢记:只有做好公与私的选择题,明晰公与私的界限,恪守公与私的边界,将党性原则、组织纪律放在个人需求、个人利益之前,敢讲真话、修正错误,襟怀坦荡、无所畏惧,才能真正做到实事求是。

猜你喜欢

重温实事求是
关于后真相时代秉持实事求是思想路线的思考
重温经典
重温誓词
重温经典
实事求是是“最大党性”
重温经典
重温经典
走过千山万水,重温来时的路
“实事求是”定乾坤
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 与时俱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