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共产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五大历史性贡献*①

2020-02-22刘晓川

实事求是 2020年1期
关键词: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

刘晓川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山东行政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250000)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党是“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党。[1](P4)近百年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写下了不朽的篇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作出了巨大的历史性贡献。

一、提出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科学命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一命题并“不是一次成型、一成不变”的。[2](P43)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不断向前发展的逻辑前提决定了这一命题具有鲜明的历史性、具体性和永恒性。我们党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事业的领导者和积极开拓者,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提出、丰富和发展过程中占据着独特的历史地位,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历史作用。

早在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伊始,以李大钊、张太雷、恽代英等为代表的共产主义先驱就间接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问题,并对这一现实问题进行了深刻阐述。李大钊曾明确指出:“平心而论马氏的发见,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我们现在固然不可拿这一个时代一种环境造成的学说,去解释一切历史……应用于我们生存的社会。”[3](PP68~69)张太雷主张要把具有普遍真理性的纲领和原理科学地“运用于各国具体特点的基础之上”。[4](P32)恽代英也指出,解决中国的现实问题,要立足于中国的实际情况。早期马克思主义者的上述思想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命题的理论先导。随着革命形势的不断发展,特别是经历了几次重大挫折与失败之后,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认识。1930 年5 月,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的本本“必须同我国的实际情况相结合”。[5](PP111~112)这一论述标志着我们党正式吹响了“反对本本主义”、倡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号角。随后,毛泽东又进一步指出,抛开中国的具体情况和具体特点来空谈马克思主义,只能是“抽象的空洞的马克思主义”。[6](PP658~659)以此为标志,我们党正式提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命题。在之后的民主革命、国家建设实践中,以毛泽东、刘少奇、周恩来、朱德、彭真等人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都对这一命题进行了深入阐述,突出强调了这一命题的开拓性。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之后,我们党进一步拓展了这一命题的科学内涵:从邓小平反复告诫全党,建设新中国这样的事,无论是在马克思的本本上、还是在列宁的本本上,都是找不出来具体答案的,“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与本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这句话本身就是普遍真理”,到江泽民深刻提出马克思主义是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而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从胡锦涛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有“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和发展”,才能更好发挥指导实践的作用,[7]到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指出的,广大党员干部要把学习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当作看家本领和不懈追求,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实现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这些所呈现的,正是我们党对这一科学命题的接续创新和发展。

二、推动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我们党是用科学理论武装起来的先进政党,依靠理论自信和理论自觉,将丰富的实践经验升华为理论,创造了既立足马克思主义又符合中国国情的两大理论形态,推动并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第一次以毛泽东思想的产生为标志。我们党从现实国情出发,把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同中华民族的阶段性目标结合起来,通过对中国革命建设经验教训进行科学总结,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进行创造性运用和发展,走出了一条崭新的革命道路,成功建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形成了一系列既立足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又彰显我们党的立场、观点和方法的理论体现——毛泽东思想,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向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的第一次理论跃迁。

第二次“以邓小平理论的创立为起点,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与发展为标志”。[8](P1)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征途上一以贯之、接力探索,逐步创立并不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改革开放初期,我们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基本原理和科学原则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实际相结合,提出了一系列科学的路线、方针和政策,逐步形成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思路,科学回答了关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问题,创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初始形态——邓小平理论。20世纪末,世界社会主义运动遭受巨大挫折,在这种背景下,我们党根据国内外出现的新情况和自身的新变化,以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勇气赋予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先进生产力、先进文化和维护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的基本思想以新的内涵,创立了新的理论发展形态——“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入新世纪新阶段,我们党立足于我国各方面发展的内在规律,认真研究我国在不同领域面临的新问题,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的理念和思想与中国实际相结合,创立了科学发展观。党的十八大以来,我们党立足于党和国家发展新常态,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现阶段的新特征、新期待、新实践紧密结合,提出了一系列重大战略思想、战略部署,创立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极大地丰富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当代形态。从邓小平理论到“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再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都统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其形成与发展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两次历史性飞跃。

三、深刻揭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历史规律

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但并不意味着它一经传入中国就能够被中国共产党灵活运用。我们党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实践中取得的成就是举世瞩目的,但是遭遇的挫折和失败也是发人深省的。正是有了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比较,才使得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规律有了更加科学、深刻的认识和把握。基于此,我们党鲜明提出:“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9]才能永葆生命力。这一科学论断分别从空间、时间、实践主体三个维度揭示了其内在的基本规律: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与时俱进;武装群众并为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

适应中国的现实国情,就是立足中国国情和实际,形成具有鲜明中国特色、风格、气派的马克思主义。我们党在科学总结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特别是自身奋斗史的经验教训中深刻认识到,虽然马克思主义具有普遍真理性,但马克思主义的作用对象却具有特殊性。对于中国共产党来说,必须善于将马克思主义应用于中国实际。

与时俱进,就是使马克思主义“顺应时代发展的趋势,反映时代发展的逻辑,切合时代发展的需要”,[10](P71)吸收时代内容,在理论与实践方面始终走在时代前沿。我们党自成立之日起,就始终以马克思主义的深邃眼光来观察和把握时代发展变化,立足于实事求是与解放思想的统一,积极同各种错误思想路线作斗争,对一系列重大问题作出了创造性的回答,并成功推进了党的指导思想的五次与时俱进:第一次是党的七大将毛泽东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二次是党的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三次是党的十六大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上述三者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四次是党的十八大把科学发展观同上述四者一道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第五次是党的十九大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同上述五者一起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这不但勾勒出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轨迹,同时也成为了我们党不断揭示与时俱进这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基本规律的重要标志。

武装群众并为群众所理解、接受、掌握和运用,就是要立足于中国的国情和人民群众的诉求,对马克思主义作出符合我国发展需求和人民需要的理论概括,使之既体现大众立场、又契合大众心灵,既诉诸大众实践、又解决大众难题,在内容上通俗化,在形式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闻乐见,在目标上为广大人民群众所认同和掌握,最终实现马克思主义从理论形态向实践形态的转变。对于这一基本规律,早在民主革命时期毛泽东就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11](P320)就会转化为改造社会和世界的强大物质力量。在不同的历史时期,我们党不断适应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要求和人民的需要,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为毛泽东思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等为人民所理解、掌握和运用的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武装了人民群众,推动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开辟和发展。

四、科学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四大历史性课题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是一个由低到高、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由此及彼、逐步演进的过程”,[12](P6)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化什么”“谁来化”“如何化”是贯穿这一过程的四大历史性课题,它们有机统一、紧密联系。我们党对这四大历史性课题的回答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基本内在逻辑。

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这一首要问题,早在正式建党之前我们党的早期领导人就作出了初步解答。例如,李大钊从马克思主义产生的时代背景和马克思主义作用对象的特殊性等角度指出,“平心而论马氏的发见,实在是一个时代的产物”,[3](PP68~69)但我们绝不能拿一个时代一种环境造成的学说,去解释一切历史。因为马克思主义诞生于资本主义较发达的欧洲,它不可能为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规划出具体的革命蓝图。正式建党之后,对于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这一问题。毛泽东指出,马克思主义之所以具有强大的力量,原因就在于它是同不同国家的具体实际相联系的。邓小平强调,我们绝不能要求马克思为解决他去世之后上百年、几百年所产生的问题提供现成的答案,而是要根据现在的情况,去创新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江泽民认为,“离开本国实际和时代发展来谈马克思主义,没有意义”,[13](P12)把马克思主义同现实生活割裂开来、对立起来,就没有出路。胡锦涛强调,我们党要“使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具有更加鲜明的时代特色”。[14]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指出,要善于揭示新特点、新规律,“不断开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新境界”。[15]这就从马克思主义的自身要求、中国的实际需要、中国共产党的理论品质、时代要求等不同的角度全面而深入地回答了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要中国化”的问题。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化什么”这一核心问题,我们党分别从基本内容、表现形态、实现方式三个方面给予了科学回答。在基本内容方面,我们党指出,“任何时候都不能违背”马列主义的基本原则,[16](P68)但同时也要看到马克思主义诞生一百多年来各方面环境所发生的重大变化,并对这些变化作出科学的预判。目的在于强调,要理清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中哪些具有普遍真理性、哪些是随着时空的变化需要改变的,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创造性地“化”入中国的具体环境之中。在表现形态方面,我们党认为,马克思主义只有“经过一定的民族形式,才有用处”。[17](P707)目的在于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的欧洲表现方式“化”为中国式的语言和形式,使其具有为中国人民所喜闻乐见的中国特色。在实现方式上,我们党指出,要“按照中国的特点去应用”马克思主义,[6](PP658~659)使其具有更加鲜明的实践特色。目的在于强调,要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思想理论“化”于中国的具体实践之中,实现马克思主义理论价值和实践效能在中国的实际应用化。

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谁来化”这一关键问题,我们党鲜明指出,这是“全党亟待了解并亟需解决的问题”,[17](P534)也就是说,我们党是推进这一历史进程的领导力量。我们党同时强调指出,代表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11](P320)这些论断既强调了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领导、主体地位,又突出了广大人民群众对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作用。这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由谁来化”这一问题最全面、最科学的回答。

对于“如何化”这一根本问题,事实上我们党在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同时也蕴含了对“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这一带有根本性问题的解答。因为这一命题内在地包含了三个基本要素:“马克思主义”“中国实际”“化”。其中,“马克思主义”是前提,“中国实际”是依据,“化”是连接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纽带。从这三个基本要素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的作用和地位我们就可以总结出关于“马克思主义如何中国化”的基本方法: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就是要在熟悉和掌握马克思主义的前提下,以中国实际为依据,将马克思主义“化”为能够体现中国特色、彰显时代特征、并能为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的马克思主义。

五、成功推动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主题的五次历史性转变

实践决定认识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基本观点。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都是以社会实践的阶段性主题为基础和依据的,也就是说,任何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主题都是对社会实践主题的反映。适时地实现主题转换,并对新的主题进行科学解答,是贯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一条鲜明主线。通过回顾党成立以来的中国历史我们可以得知,我们党在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实践探索的进程中,主要经历了革命、建设、改革、发展、圆梦五大主题,这就决定了其在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也是紧紧围绕这五大主题展开的。

我们党诞生于20世纪初,战争与革命是当时中国社会的主题。与此相对应,领导和带领广大人民群众“开展什么样的革命,如何开展革命”就成为我们党在当时面临的重大课题。为此,我们党冲破教条主义的束缚,审时度势,将马克思主义的革命理论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跳出苏联以城市为中心、将发动工人作为革命工作重点的模式,创立了井冈山革命根据地,走出了一条独具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创造了新民主主义理论,领导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

新中国成立之后,经济上百废待兴、政治上各革命阶级共存、国民党残余力量依然存在、文化发展水平较低,如何巩固和发展新生的无产阶级政权就成为我们党和国家面对的社会主题。为此,我们党将马克思列宁主义关于建设和巩固无产阶级政权的理论与建设新中国的实际相结合,对列宁的赎买思想进行了创造性地运用和发展,顺利完成了三大改造,创造了独具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改造理论;提出了“三个主体、三个补充”的经济建设思想;提出了以“百花齐放、百家争鸣”为主要内容的文化建设方针;提出了在21世纪之前在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战略目标,使马克思主义在这一时期蕴含了鲜明的“建设”主题。同时不可否认,我们党在这一时期也出现了一些失误,但这也是在尝试和探索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建设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所犯的错误,这些错误为我们党进一步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提供了反面教训”。[8](P272)

到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受“文革”影响,我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遭受了重大挫折。对此,我们党义无反顾地作出了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改革,作为中国的第二次革命,无可争议地成为中国的时代主题。围绕这一主题,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的革新思想与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相结合,系统回答了关于改革的领导力量、目标方向、外部条件、政治基础、依靠力量等一系列重大问题;基本形成了涵盖不同领域、不同方面的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这就赋予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以新的主题。

进入新世纪,“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成为事关中国社会发展全局的时代主题。为此,我们党立足于发展这一最大的实际,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发展思想理念同我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科学发展观为核心内容,以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创新型国家等为基本内容的关于发展的思想理念。这些思想从根本上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的发展、为什么要发展、为谁发展、靠谁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问题,是与时俱进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实现“中国梦”成为我国在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内的鲜明主题。围绕这一主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将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全人类自由解放的思想和目标同“现阶段的中国应该实现什么样的梦想,如何实现这一梦想”的时代主题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以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为主要目标的“中国梦”的战略构想,并且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努力实现“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按照“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向前发展、以“五大发展理念”来引领中国社会发展新常态等战略思想和战略部署一起融入到这一伟大构想之中,勾绘出了未来中国发展的恢宏图景。这就使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主题有了最新内涵,体现了我们党在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新的伟大实践中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担当和高度自觉。

猜你喜欢

中国化马克思主义科学
再论推进藏传佛教中国化的三个维度①
正确认识和把握藏传佛教中国化的几个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点击科学
科学大爆炸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若干问题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科学拔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