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习近平新时代观:逻辑·内涵·旨归·价值①

2020-02-22王茹俊

实事求是 2020年1期
关键词:共同体人类世界

王茹俊 李 敏

(昆明理工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云南 昆明650500)

“时代”是人们认识社会发展的时空坐标系。[1]时代一词最初源自西方哲学,传统的西方哲学或将空间与时间割裂开,导致空间与时间处于一种对立的状态中;或抽象地看待时代、理解时代,使得时代无法跳出理性和逻辑的圈子。马克思主义则截然不同:它立足于实践,遵循历史唯物主义,将时间与空间统一起来,将时代变迁与社会现实结合起来。此外,它突出强调了无产阶级的时代地位,肯定其实践性、主体性作用,鼓励无产阶级引领时代发展,指明其肩负着实现人类自由全面发展的时代使命。进入新时代,马克思主义时代观也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展现出最新的发展形式,即习近平新时代观。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对马克思主义时代观的拓新,是顺应新时代发展的最新理论成果,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重要内容。

一、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内在逻辑

(一)理论逻辑

任何理论学说都不是凭空产生的,其产生都有一定的理论基础与来源。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最大来源就是马克思时代观,是对马克思时代观的创造性发展。首先,马克思认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每一个具体时代的特征、主题、精神、问题以及发展趋势等都具有一定的现实基础。马克思基于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立足历史唯物主义,指明了历史发展的大趋势,并依据社会历史形态划分历史大时代。他指出:“大体说来,亚细亚的、古希腊罗马的、封建的和现代资产阶级的生产方式可以看作是经济的社会形态演进的几个时代。”[2](P592)其次,马克思还深刻揭示了资本主义给无产阶级带来的压迫、剥削和灾难,并指出只有通过消灭资本主义的时代,摆脱资本主义的“虚幻共同体”的时代,才能实现全人类真正的自由解放,从而建立起一个每个人都自由全面发展的“真正共同体”时代。就像《共产党宣言》描述的那样:“代替那存在着阶级和阶级对立的资产阶级旧社会,将是这样一个联合体,在这里,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3](P294)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对马克思时代观的继承与发展,是马克思时代观的理论延续,它科学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时代变化,指出了当前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是一个全新的前所未有的时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新发展的时代,它区别于以往的任何时代。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当前,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着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4]新时代观坚持了马克思时代观的基本理论原则,在继承和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的思想理论精华的基础上,结合了我国的党情、国情、社情、民情,对当前时代发展作出了关键性的决策定位。

(二)现实逻辑

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与发展的重大定位,具有详实的现实逻辑。首先,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对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总结与发展。改革开放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形成的科学战略,是我国稳步发展的基石与推动力。改革开放具有强大的创造力,自1978年实行至今,我国社会各领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不断推动实施了一系列的改革措施,通过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促进了国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环境保护等全方位的高速发展,展现出新时代中国的发展新貌,中华民族实现了由“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其次,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现实逻辑还在于它是基于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转变这一前提。十九大报告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意即我国社会历史方位也发生转变。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之所以发生转变,源于社会主义建设的持续快速发展。当下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会需求不断提升,已经由单纯的物质生活需要发展至政治民主、法治完善、社会公平、环境安全等的需求。新的社会需求,新的社会矛盾,正是新时代的特点和内容。最后,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现实逻辑基于我国基本国情没有发生变化这一基本现实。进入新时代,并不是说就已经彻底摆脱了之前的时代问题、时代内容,并不意味着我国摆脱了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因为新时代仍然是初级阶段的一个发展阶段、一个历史时期。因此,“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4]虽然现在我国已经进入新时代,但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还需要无数人的努力,才能走向更高级的社会发展阶段。

(三)历史逻辑

历史,是现实的来源,是未来的参照。新中国由建立到进入新时代,国内各方面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进步,这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历史过程。中国经历了由“站起来”的“立”发展到“富起来”的“行”,又由“富起来”的“行”到“强起来”的“奔”这一历史阶段,这就是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历史逻辑。首先,是“站起来”,“站起来”是中国的“立”的时代。新中国成立,中国彻底摆脱了“三座大山”的压迫,获得真正的独立自主,人民真正站起来了,国家也真正“站起来”了。在以毛泽东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的领导下,中国确立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并不断推进社会主义建设,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此外,随着国力的提升和国际地位的不断提高,我国的国际事务参与度大大提高,在世界上逐渐享有话语权,中国真正“立”于世界。其次,是“富起来”,“富起来”是中国的“行”的时代。在“站起来”的基础上,以邓小平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继续推进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使中国发展建设行稳致远。这一时期,确立了“改革开放”的伟大构想,既推动了国内经济社会的稳健发展,促进国家各方面建设的不断完善;又加强国际合作、加大开放交流,树立国际话语权,不断发出中国声音。伴随着四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经济获得飞跃式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军事政治实力也显著提高,文化软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空前发展,中国真正实现了“富起来”。最后,是“强起来”,“强起来”是中国的“奔”的时代。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继续推进改革开放,不断深化改革,促进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取得空前的成绩,中国发展进入“奔跑”状态。随着国内经济的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在国际事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4]

二、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思想内涵

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对新时代下我国国内社会发展以及国际形势的判断,它既立足我国新时代的社会历史现实,指出当前国内的发展形势及未来方向,又着眼于全球现状,以整体化的视角为国际社会发展提供可行的方案。

(一)国内意蕴

1.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就国内而言,新时代观内涵的第一方面就是对社会矛盾的研判。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4]社会主要矛盾是社会一切矛盾中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它占据主导性地位,制约和决定着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因此,必须紧紧把握新时代的主要矛盾转变。从新中国成立至今,经过几十年的发展,我国已经解决十几亿人的基本物质生活需求,实现了总体小康,正在逐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人民的需求正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断提高,物质生活已经得到充分的实现与满足,原先的物质需要已不再是最主要最迫切的需要,新时代条件下人们对文化、法治、政治、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并且这些要求正在不断深化。因而,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心转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这就对新时代的社会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必须立足于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着力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2.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时代。就国内而言,新时代观内涵的第二方面就是中国“强起来”的时代定位。“强起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时代特征,它是“站起来”和“富起来”二者发展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发展的“奔跑”的时代。进入“强起来”的新时代,社会各方面得到显著发展。经济上,我国经济增长进入高速且稳定的发展阶段,GDP位列世界第二,经济总量显著提升,对全球经济贡献率处于世界前列。政治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取得显著成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日臻完善,党的执政能力和执政水平不断提高,人民获得更加广泛的权利,社会实现了公平正义。文化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和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深入人心,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不断创新发展,科学技术取得了革命性的进展,可以说实现了科教文卫体的全面协调发展。“强起来”既是国家的发展要求,又是人民群众的殷切期盼。同时,中国进入“强起来”的时代,也为中国发展提出更高的要求:这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共同富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时代。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观认为: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发生转变但国情没有改变;我国进入“强起来”的时代,这是一个特殊的时代,它承前启后、继往开来。

(二)国际内涵

1.树立国际安全观。当前,世界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各个国家处于相互的联系之中,世界多极化和经济贸易全球化不断发展,因此构建一种稳定的、和谐的、科学的国际关系、国际观念就尤为重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所处的是一个风云变幻的时代,面对的是一个日新月异的世界。这个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时代潮流。”[5](P274)随着世界格局和国际秩序的变化发展,加快了世界力量、国际关系的对比变化,因而和平与发展目前还是也将一直是潮流所趋。国际安全观是一种科学的国际交往观念,它秉承“共同、综合、合作、可持续”的理念,坚持尊重各国权利和安全。同时,它主张世界各国应秉承互相尊重、平等协商的观念,通过对冷战思维的摆脱、对强权政治的抛弃,坚持用共同对话和平等协商来解决争端与分歧,共同推动人类社会的有序前进和人类文明的持续进步。中国外交的新理念充分蕴含在国际安全观思想体系中,国际安全观为全球和世界各国解决复杂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中国正在日益进入世界舞台的中央,作为负责任的大国,必然要在国际事务中发挥自己的作用,运用“中国智慧”为解决一系列的国际问题提供“中国方案”。习近平新时代观倡导树立国际安全观,通过国际安全观来协调国际关系、处理国际事务,以“合作”加强国家间的联系与交往,以“共赢”推动国际社会的建设与发展。

2.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的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新时代世界发展提供了全新可行的方案。首先,是全球治理观念。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当前一种新型的全球治理思路,它是融政治、经济、安全、文明、生态为一体的共同体,主张世界各国在处理各种分歧和矛盾、应对各种全球性问题和挑战时应当采取一系列科学的观念,即政治平等互待、互商互谅,经济上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安全上公平正义、共建共享,文明上和而不同、兼收并蓄,生态上崇尚自然、绿色发展,以开放包容、合作共赢的方式让全球化发展更具普惠性和均衡性,让世界各国都能从中受益,以此推动人类文明的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当前时代的全球治理寻得一套现实的操作方法,为人类社会发展找到了一条可行的科学之路,即共商共建共享之路,它要求摒弃传统观念和固化思维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其次,是实现人类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的实质和落脚点始终是人,要求以人为本,谋求共同富裕,最终朝向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要求通过推动不同国家和地区之间的互联互通、开放创新,引领世界经济、政治、文化等的协同创新,提高社会生产力水平,创造发展机遇,使世界各国人民共享富裕。在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全球成为一个整体,世界一体化成为新常态,推动开放创新、包容互惠,引领人类在共同发展中实现共同繁荣,进而实现共同富裕。人类命运共同体作为新时代下的全新构想,是社会走向一体化的必然选择,更是世界各国人民走向共同富裕的必经阶段。

总之,习近平新时代观认为:进入新时代,要继续坚持“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以国际安全观处理和解决国际问题来促进“合作共赢”;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加强世界的联系,以人类命运共同体实现人类的共同发展。

三、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思想旨归

进入二十一世纪,时代出现了新的变化。首先,世界格局发生重大改变,以美国为首的众多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推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造成局部的动荡。同时,新兴势力崛起,世界多极化由此形成。其次,世界一体化进程加快,世界各国越来越成为一个相互联结的有机整体。世界各国政治对话增多、经济交流频繁、文化合作加剧,全球化越来越突出,国家间的联系愈发紧密,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置身事外。最后,当前全球性问题突出,各种危机叠加发生。由于发展后的治理问题更加棘手,如环境污染、粮食缺乏、能源浪费、疾病肆虐等问题危及众多国家尤其是发展中国家。要解决这些问题,不是单靠某一个国家就行的,任何国家都不能坐视不管,需要全人类的共同合力才能解决。时代的新变化给人类发展提出新的课题。习近平总书记基于当前社会历史背景提出新时代观,以“合作共赢”为价值旨归,给全球性的新的时代问题作出解答。

“合作共赢”概念由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他指出:“面对国际形势的深刻变化和世界各国同舟共济的客观要求,各国应该共同推动建立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各国人民应该一起来维护世界和平、促进共同发展。”[5](P273)此后,经过多次阐述成为重要的理论概念。“合作共赢”作为习近平新时代观的价值旨归,主要涉及四个方面:第一,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人类的文明发展是多姿多彩的,自十五世纪至今总体呈现出由侵略扩张到合作共赢的发展范式。侵略扩张时期,受益主体只能是极少数的资本主义国家,其他的更多国家则是受害者和被剥削者,因而发展极不平衡、极不公平。进入新时代,世界各国将进入全新的发展模式,即合作共赢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之前的不平衡的发展模式将逐步被摒弃,公平、合作、开放、共赢成为主题,世界各国也将能够在同一平台上对话。第二,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当今世界是由相互依存、相互联系的各个国家所组成的一个整体,因而矛盾甚至冲突就在所难免。这就要求我们在处理国家关系、解决国际事务时,应当坚持树立一种新的思维模式,也就是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并且从合作共赢的角度去处理国际问题。按照习近平总书记的说法,在新时代必须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既要身体跟上时代,又要脑袋跟上时代。要彻底抛弃冷战思维,以及零和博弈等旧的落后的思维模式,以合作共赢的思维模式去把握大局,真正做到脑子和身体共同进入新时代。第三,合作共赢的治理模式。合作共赢的治理模式的核心是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4]合作共赢的治理模式:主张各国形成共识,共同合作;强调各方能够立足大局,求同存异;呼吁全球形成共同利益,达成共识,向前推进。共商共建共享的治理模式是合作共赢的关键点,是新时代下国际社会发展的必由之路。第四,“一带一路”的合作共赢平台。“一带一路”倡议是合作共赢现实的实践道路,其重点面向发展中国家,以亚投行和丝路基金等为支撑,推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建设。同时,“一带一路”倡议坚持遵循公平和开放,以“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以及互利共赢”的精神共同促进世界各国的持续健康发展,使发展惠及全球各国人民。“一带一路”倡议旨在以中国发展带动世界发展,使世界共同获益,真正推动新时代下的共同发展。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言:“‘一带一路’建设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不是中国一家的独奏,而是沿线国家的合唱。”[6]

四、习近平新时代观的时代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观作为马克思时代观的最新成果,它的形成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完善,也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发展。在新时代,它具有理论价值,更具有实践价值。

(一)理论意义

习近平新时代观一方面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使其不断完善;另一方面深化了马克思时代观,使其更具时代意义。

1.习近平新时代观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首先,对“和平与发展”时代主题的发展。邓小平提出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指出和平与发展是缓和当前全球矛盾的着力点,任何国家只有在一个和平的国际环境中才能健康发展,他深刻把握国际社会的主要矛盾,对国际问题作出全面准确地判断。习近平新时代观是对邓小平关于时代理论的继承创新,在坚持“和平与发展”的基础上拓展到“合作共赢”。它不仅涉及国际社会视角,而且立足国内社会角度,将国际国内置于共同的理论视域,充分把握两个视角的联系。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理论结构包括国际的总体特征以及国家的基本特征,它从国家基本特征出发探讨其对国际社会的影响,分析国家与国家社会的关系。其次,对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观指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心转向了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关键点转向了发展的不平衡和不充分,这是对之前社会主要矛盾理论的发展。习近平新时代观的这一深刻论断是在结合新时代社会发展现状和成果得出的符合当前新时代发展的论断,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理论。

2.习近平新时代观深化了马克思时代观。首先,对马克思时代观论及社会历史发展的深化。马克思对社会历史发展阶段进行了科学的划分,以此系统地把握人类社会形态的发展,即由原始社会到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到资本主义社会再到共产主义社会的时代演变规律。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的这一规律是以社会生产方式、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为基础的,为人类社会历史的发展以及时代变迁指出了未来的发展方向。习近平新时代观立足马克思时代观,在充分遵循马克思关于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阶段下细化出新时代这一历史阶段,并提出了马克思尚未明确涉及的细节性的问题,其一方面着眼新时代的我国社会主要矛盾,为我国发展作出科学判断;另一方面放眼世界国际问题,为国家间的发展提供方案。其次,对马克思关于世界历史理论的深化。马克思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原始地域向民族国家转变、由封闭孤立向联合共同转变的过程。随着生产力的不断发展、社会分工的不断进步,人类对地域的依赖逐渐减弱,封闭孤立的生产生活将不再适合,狭隘的落后的劳动分工将不再适宜,人类就逐渐实现向民族国家转变。随后,由于生产力和社会分工的继续发展,人类的社会交往广泛加深,加之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向世界历史的转变得以形成。马克思世界历史理论论述了世界历史的形成和世界的形态,但没有明确指出历史发展的具体阶段中的世界历史形态和时代特征。习近平新时代观立足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给出了当前世界的具体形态,极大丰富了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一方面以“人类命运共同体”确立当前世界体系,主张新型国际安全观;另一方面以“一带一路”倡议推动世界体系的完善与发展,推动世界历史的进程。

(二)实践价值

习近平新时代观的实践价值主要体现在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指导方面以及对国内外局势的把握上。

1.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亟待完成的目标,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一步。习近平新时代观的确立有助于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国梦”。党的十七大确立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总体目标,当前进入新时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入了最后的决胜时期、关键时期。党的十九大又对“两步走”战略作了新的定位:一是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基础上,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二是到2050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国梦”,[4]习近平新时代观继续推进“新两步走”战略,为真正实现其最终目标指引方向。因此,习近平新时代观完整地勾勒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方向和道路,指明了当前的建设目标和思路,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2.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引领时代潮流。习近平新时代观已经被纳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它以全球化视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首先,人类命运共同体加深了全球范围内国家间的联结。它倡导互利共赢、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理念,促进中国与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我国在积极融入全球化、参与国际合作、承担大国责任等方面提供了新的机遇,激起了众多发展中国家的共鸣,这为我国将来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发展造就了极为有利的国内外大环境。其次,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给当前人类社会提供了科学的、可行的现实模式,即世界协同发展、合作共赢。合作共赢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关键性原则,更是全球治理的关键要点。世界各个国家之间只有奉行合作共赢的理念,坚持协商对话,努力打造责任共同体、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才能促进世界协同发展。而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打造一种合作共赢的发展模式,推动实现全面共赢。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大道至简,实干为要。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键在行动。”[7](P541)中国奉行“五大发展理念”,并将其融入人类命运共同体之中,把“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植于全球治理中,解决发展不平衡等问题,实现世界各国的合作共赢,促进全球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方面平稳运行。在中国的积极倡导和推进下,以习近平新时代观为源泉,“一带一路”等建设成效显著,人类命运共同体之构想初具形态,为人类社会的发展提供了范例。

猜你喜欢

共同体人类世界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人类能否一觉到未来?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人类第一杀手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1100亿个人类的清明
我爱你和世界一样大
彩世界
奇妙有趣的数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