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中国成立70年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演进与启示①
2020-02-22张帆王瑜
张帆 王瑜
(山东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济南250100)
纵观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演进,其总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而发生重要的调整与变化,虽然我们曾在这一探索过程中走过一些弯路,但总体上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取得了丰硕成果,进步与发展是贯穿于这一过程的总基调。新中国成立已70周年,系统性回顾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总结经验教训,思考进一步发展的时代要求,对于深化认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内在演进逻辑,坚持在党的文化理论指导下推进我国文化建设事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历程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分为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两个历史时期,“改革开放前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为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积累了条件,改革开放后的社会主义实践探索是对前一个时期的坚持、改革、发展”。[1]在这一实践探索过程中经过总结升华而形成的党的文化理论,其发展演进也经历了改革开放前的积极探索和改革开放后的创新发展这两个历史阶段。
(一)改革开放前的积极探索阶段
从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前,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积极探索阶段。这一阶段中国共产党不仅完成了对旧文化的改造,而且确立了马克思主义在建立中国新文化和社会主义文化事业中的根本指导地位。总体上看,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的积极探索,为其文化理论的发展构建了基本框架。
新中国成立后,反帝反封建的任务已基本完成,文化领域的帝国主义奴化思想和封建买办文化成为重点清理与整治的对象。对此,1949年通过的《共同纲领》规定:“人民政府的文化教育工作,应以提高人民文化水平,培养国家建设人才,肃清封建的、买办的、法西斯思想,发展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为主要任务。”[2](PP10~11)在经历了数年的文化整顿与重建后,为把文化领域的一切积极因素调动起来,服务于我国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毛泽东提出了“双百”方针和“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思想。这两大思想方针的贯彻实施,极大地调动了我国科学文化工作者投身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积极性,对于推动党的文化理论的发展,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但由于毛泽东和党中央在反“右”斗争扩大化后,对当时社会主要矛盾判断失误,在文化领域的突出表现为文艺创作的“政治挂帅”①1958年毛泽东在南宁会议上提出:“搞技术革命不是说不要政治了,政治与技术不能脱离。思想政治是统帅,政治又是业务的保证。”他原意是强调政治工作的地位和作用,在各项工作中都要把政治工作放在首位。但这一思想被林彪等人歪曲成把政治工作与各项工作绝对的对立起来,搞空头政治。后来在“文革”中,毛泽东重提政治挂帅,指出:“你们要搞政治挂帅,到群众中去,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此时,毛泽东的政治挂帅便失去了原意,实质是以“阶级斗争为纲”,故此处的“政治挂帅”意指阶级斗争。和“兴无灭资”②“兴无灭资”是我国“文革”期间流行的革命口号,是兴无产阶级思想、灭资产阶级思想的简称。倾向愈演愈烈,使党的文化理论在曲折探索中遭受挫折。
(二)改革开放后的创新发展阶段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至今,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时期。这一时期党的文化理论经历了从强调文化要为经济建设服务,到为人的全面发展服务;从强调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到注重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再到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了文化建设从自觉、自强到自信的发展过程。整体而言,这一时期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形成了符合本国国情、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理论,为实现文化强国之梦奠定了理论之基。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随着党和国家政治生活的重大转折,党的文化理论亦随之发生了巨大变化。文化领域实现了拨乱反正,逐渐摆脱了左倾错误思想的影响。同时,邓小平根据改革开放初期文化领域的新变化,提出了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强调我国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注重物质文明建设的同时,应抓好精神文明建设,着力提高人民群众的科学文化水平。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国民素质的提高和人力资源的开发,所以,社会主义精神文明论的提出为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思想保证,拉开了文化体制改革的序幕,促进了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进入世纪之交,以江泽民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提出了建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思想,强调“发展先进文化,就是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3]中国共产党先进文化建设理论的提出,进一步揭示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基本规律,实现了党的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国文化体制改革与文化产业化发展同频共振,呼唤着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要有新的、更高的发展。以胡锦涛同志为主要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深入分析新形势下我国文化建设面临基本问题的基础上,提出建设和谐文化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任务和精神动力。中国共产党和谐文化思想的提出,为党的文化理论发展拓宽了新维度、注入了新生机。
(三)新时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阶段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在新的历史起点上积极推进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紧紧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深刻回答了新的历史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中具有方向性、全局性、战略性的重大问题,为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习近平总书记从新时代我国面临的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出发,提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双创”式发展、坚定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牢固树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重要论述,强调对内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对外要坚持不同文明之间相互交流借鉴,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系列重要举措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合乎时代风云之变幻、顺应世界文明发展之潮流。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论述,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理论成果,为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注入了“新血液”。
总体而言,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经过几代共产党人的积极探索与创新发展,呈现出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特点。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既有反映政治和经济的一面,又有独立于政治和经济的一面;既有伴随改革开放而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一面,又有牢固坚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面;既有过度强调意识形态属性的一面,也有强调市场属性和社会属性的一面。更为重要的是,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在推动其自身文化理论发展的进程中,对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化、对文化建设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使我国文化建设事业呈现出欣欣向荣的景象。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经验与挫折
(一)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基本经验
中国共产党历来对文化问题高度关切,积极主动推进文化理论发展,坚持以中华文化复兴为己任。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实际成效,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中国共产党对文化理论的指导及对其基本经验的总结与遵循。
1.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创新为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方向引领。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的根本指导思想,其关于社会主义文化问题的基本回答,是中国共产党文化建设的理论根基,对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新中国成立以来,在推进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探索过程中,毛泽东提出:“马克思活着的时候,不能将后来出现的所有的问题都看到,也就不能在那时把所有的这些问题都加以解决……中国的问题只能由中国人解决。”[4](P591)因此,要用发展的眼光对待马克思主义,这种发展就是建立在具体实践基础之上的理论创新。正是在深刻总结并坚持了这一基本经验的基础上,党的文化理论才得以丰富发展,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才取得了诸多成就。随着世情国情党情的新变化,新时代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方面面临着诸多新情况与新问题,为此必须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以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为指导,坚持与时俱进,结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现代化发展的实际需要不断实现理论创新,这也是推进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必然要求。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指出的:“把坚持马克思主义与发展马克思主义统一起来,结合新的实践不断作出新的理论创造,这是马克思主义永葆生机活力的奥妙所在”,[5]也是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活力所在。
2.坚持以破除文化发展中的闭关自守为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在面对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事业,怎样推进党的文化理论发展这两个基本问题时,毛泽东强调,“应该学习外国的长处,来整理中国的,创造出中国自己的、有独特的民族风格的东西。这样道理才能讲的通,也才不会丧失民族信心”。[6](P1587)所以,秉持开放包容的态度,坚决破除文化发展中的闭关自守,不仅是遵循文化发展规律的重要体现,更是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重要动力。纵观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道路,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既不是将外来文化对中国文化取而代之,也不是简单地复兴传统文化,而是以我国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以开放包容之态度不断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从而实现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与时俱进与开拓创新。建国之初,面对从旧社会过渡而来的中国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与发展问题,面对其与世界其他民族进步文化之间的关系,毛泽东从中国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需要出发,提出了关于指导我国文化发展的“双百”方针和“十二字”方针。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共产党以开放的态度和包容的精神,积极学习借鉴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一切有益的知识和文化,为党的文化理论发展注入了新活力。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激发人们创新创造活力,最直接的方法莫过于走入不同文明,发现别人的优长,启发自己的思维。”[7]中国共产党以开放包容的胸怀,将一元文化指导与多元文化发展相融合,遵循文化发展的基本规律,不断破除文化发展中的闭关自守,推动了文化理论的创新性发展。
3.坚持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价值旨归。在推动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实践探索进程中,毛泽东指出:“我们的文化是人民的文化……必须联系人民群众,而不要脱离群众。”[8](P1012)作为一个以人民为中心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中国共产党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一切工作都是以为人民谋幸福为根本指向,所以其文化理论的发展,必然是以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价值旨归。建国之初,我国各项事业百废待兴,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改善人民生活成为亟待完成的首要任务,由此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围绕着满足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需要而展开,在此基础上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得以初步形成。在经历了“文革”之后,中国共产党开始重新思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为谁服务”的问题。邓小平指出,文化工作者要为人民负责,要“力戒粗制滥造,认真严肃地考虑自己作品的社会效果,力求把最好的精神食粮贡献给人民”,[9](P211)明确了文化为人民服务的方向,彰显了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价值旨归。当前,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实现中华文化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只有以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根本指向,[10]才能使党的文化理论发展与时代同行、与人民共进。
(二)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中遭受的挫折
作为执政党的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其文化理论发展的过程中,也曾走过一些弯路,遭受了一些挫折。
1.教条式地对待马克思主义造成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挫折。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不断发展的基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对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没有作出过专门的论述,但他们关于文化的实践性、阶级性、人民性等观点为我国文化建设提供了思想上的指导。在具体的实践中,如果忽视时间、地点、条件的变化,而照搬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曾经作出的个别论断,就会造成实践上的失误、理论上的挫折。马克思晚年将研究目光转向东方社会,在客观分析东方社会历史与社会发展状况的基础上,提出东方落后国家在吸收借鉴资本主义一切有利成果和充分利用本国历史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存在跨越资本主义“卡夫丁峡谷”直接进入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可能性。所以,在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把马克思的东方社会理论运用到我国文化领域,并结合中国的具体实际,实现了由旧文化向社会主义新文化的转变,党的文化理论呈现良好的发展态势。但是,这一良好态势没能很好地坚持,1958年党中央提出“多快好省”建设社会主义的总路线,要求文艺创作也要同物质生产一样定计划、定指标,实现“大跃进”,文化建设领域出现唱“政治高调”,一切从马克思主义“本本”出发,这种违背文化发展规律的做法,不仅收效甚微,而且使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步入歧途。
恩格斯曾说:“马克思的整个世界观不是教义而是方法。它提供的不是现成的教条,而是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11](PP742~743)事实证明,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绝不能将马克思主义变成评价社会主义文化发展的简单标签,绝不能将马克思主义相关理论观点变成封闭的、一成不变的教条。应当认识到,我国在没有任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相关经验可以借鉴的前提下,要想推动党的文化理论的发展,实现中华文化的复兴,必须科学地对待马克思主义。纵观建国以来党的文化理论的发展,我们不难发现,每当我们党以科学态度对待马克思主义,并将其与中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时,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就能顺利发展,党的文化理论就能取得新成果。反之,就要经历挫折和失败。
2.极“左”地对待知识分子导致党的文化理论发展陷入低谷。知识分子作为工人阶级的重要部分,在推动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可以说,没有知识分子的参与,就不会有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的发展,党的文化理论也很难取得新成就。列宁在重视知识分子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典范,面对经济文化发展水平都很落后的苏俄,普通民众的文化水平普遍较低,知识分子也只占少部分,为充分发挥“这一少部分”在苏维埃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的作用,列宁主张对旧知识分子进行团结、教育、改造,使他们同苏维埃政权合作,加入到苏维埃社会主义建设中来。新中国成立之初,中国共产党人借鉴了列宁在对待知识分子上的成功经验,采取团结、教育、改造的方针对待在旧社会中成长起来的知识分子,一大批反映工农生活的文艺作品得以迅速发展,新的科学领域得以取得重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取得重要成就,党的文化理论也得到新发展。但后来在对待知识分子的问题上,我们党犯了“左”倾错误,主要表现为没有充分认清社会主义制度建立后知识分子地位和作用的变化,加之对他们为社会主义服务的积极性估计失误,使广大知识分子在政治上被排斥、工作中被边缘、生活中被孤立。在“文革”期间,知识分子被当作革命批斗的对象,遭受到严重迫害,导致我国文化建设事业遭受重大损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完成了对文化领域的拨乱反正,彻底纠正了党在知识分子政策上的“左”倾错误,“明确肯定知识分子同工人、农民一样是社会主义事业的依靠力量,没有文化和知识分子是不可能建设社会主义的”。[12](P842)
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历程表明,党对待知识分子的态度决定着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并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党的文化理论发展。因此,要尊重知识分子,做到政治上信任、思想上引导、工作上照顾、生活上关心,充分发挥其在推进党的文化理论发展中的重要作用。
三、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时代要求
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重要战略任务。在努力完成这一战略任务的实践过程中,进一步推动党的文化理论的创新发展,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更好地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推进文化现代化发展的时代使命。对此,不断完善保障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制度体系,积极营造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安全外部环境,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党的文化理论发展中的根基作用,是推进其与时俱进、不断发展的时代要求。
(一)不断完善保障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制度体系
成熟而完备的制度体系是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重要保障。从一定意义上讲,“现实政治制度确保了社会主义文化的基本发展方向”,[13](P116)“制度决定国家实力,决定国家发展的空间与可能的活力”。[14](P561)因此,进一步推动党的文化理论的发展,必须不断完善保障其发展的各项制度体系。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逐渐被纳入制度建设的基本框架之中,制度建设对于保障文化发展的作用越来越大。邓小平指出:“恐怕再有三十年的时间,我们才会在各方面形成一整套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的制度。”[15](P372)这种保障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更加成熟、完善的制度,离不开建国以来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经验的积累与总结,更离不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作用。反过来讲,中国共产党利用不断完善的制度来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目标如期实现,使党的文化理论发展不再仅仅停留在价值目标的追寻上,而更多的是从成熟完备的制度的内在运行规律出发。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我国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可见,保障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发展的各项制度体系,都是在改革中不断完善的。因此,在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历史进程中,要善于总结实践经验,坚持全面深化文化体制改革,不断完善保障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各项制度体系,从而促进党的文化理论不断实现新发展。
(二)积极营造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安全外部环境
安全的外部环境是推动党的文化理论发展必不可少的因素。积极营造安全的外部环境,对于新时代推动党的文化理论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一定意义上,文化理论发展的外部环境是否安全,直接关系到我国文化建设的成效。文化理论不是孤立于其本身形成与发展的环境之外,而是与其外部环境紧密相联。从狭义上来看,安全的外部环境主要来自意识形态;从广义上来看,主要来自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中国共产党在推动文化建设事业发展的实践过程中,坚决同反马克思主义、反社会主义的各种错误思潮作斗争,为党的文化理论发展营造了安全的外部环境。正是在推进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重视在营造和维护文化理论的安全外部环境上下功夫,才有力推动了党的文化理论的创造性发展。
目前,我国正处于奋力实现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梦的新时代,社会主义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党的文化理论在同各种错误思潮的斗争中取得进一步发展。但还应当看到,在推进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外部环境方面,我们仍面临诸多不确定性风险和挑战。比如意识形态领域反对和质疑马克思主义的声音犹存,帝国主义在思想文化领域搞颜色革命的图谋犹在,这些来自文化领域的外部安全威胁,都对党的文化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政权的瓦解往往是从思想领域开始的,政治动荡、政权更迭可能在一夜之间发生,但思想演化是个长期过程。思想防线被攻破了,其他防线就很难守住。”[16](P21)所以,无论是就党的文化理论的发展而言,还是就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而言,安全稳定的外部环境都是其不断发展的必要条件,没有安全的外部环境,经济社会的发展就会陷入困境,党的文化理论发展亦是如此。因此,推动党的文化理论的发展,必须要牢固树立安全意识,积极营造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安全外部环境。
(三)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党的文化理论发展中的根基作用
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是马克思主义文化思想与我国具体实际相融合,并孕育于传统文化土壤中的重要理论成果。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根”与“魂”,也是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直接理论来源。“在带领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历史实践中,中国共产党人始终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继承者和弘扬者。”[17]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积极成分,是党的文化理论不断创新发展的必要条件。在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事业发展过程中,中国共产党人强调以科学的态度对待传统文化,致力于充分挖掘传统文化的深厚资源,不断建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论体系,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与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也促进了党的文化理论的发展。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以马克思主义的态度对待我国传统文化,“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18](P159)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对其进行“双创”式发展,充分发掘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对推动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当代价值,这些重要论述为推动厚植于优秀传统文化的中国共产党文化理论的发展,进一步指明了基本路径与发展方向。
目前,随着文化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我国文化领域正发生着深刻的变化。文化领域的反传统倾向在文化复兴的旨归上宣告终结,文化格局的多元发展日益呈现,这些都是党的文化理论发展的文化语境。在这种文化语境下,充分发挥优秀传统文化在推动党的文化理论发展中的根基作用,显得尤为重要。事实证明,“任何一个民族的生命力,都必须接续本民族文化的源头活水,才有持续的力量和坚实的基础”。[19](P3)只有充分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不断从绵延五千多年的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利用马克思主义的方法实现传统文化的“双创”式发展,才能使人民群众在文化发展多样化背景下,更加自觉地接受中国共产党的文化理论,更加认同党的文化理论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