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带一路”建设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关系研究*①

2020-03-14李月明

实事求是 2020年1期
关键词:命运共同体一带

李月明

(中共新疆区委党校《实事求是》杂志社 新疆 乌鲁木齐830002)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一带一路”倡议,目的就在于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既是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该倡议实现人类的最终愿景和最高目标。“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宏观层次上的重大战略理念和国际观,是“一带一路”建设的目标与方向,而“一带一路”建设则着眼于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为中国积极融入世界开辟了道路,是将“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转化为现实的必然路径,二者相辅相成,交相辉映,擘画了新时代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宏伟蓝图。

一、“一带一路”倡议: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

“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不仅彰显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价值理念,也为这一理念的实践提供了国际平台。“一带一路”建设通过不断拓展同世界各国特别是周边国家的互利合作,全方位构建合作共赢的国际关系,形成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打造了“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雏形,为最终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宏伟目标奠定了坚实基础。

1.为解决当今世界现实问题提供新思路。“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伟大构想的内涵需要在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视野中来理解与把握。马克思认为,“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1](P99)在深刻揭示人的本质与批判“虚假的共同体”的基础上,马克思进而提出了“真正的共同体”思想,即共产主义是自由人的联合体、是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马克思共同体思想具有人民性、实践性、开放性特点,其立足于人类历史发展规律,超越一切现存的社会体系与国家体制,旨在构建人类理想的社会形态。“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与马克思主义所构想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高度契合的,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二者之间是“源”与“流”的关系。在马克思看来,从“虚假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但也是一个漫长的历史过程。而从历史方位来看,人类命运共同体正处于从“虚假的共同体”走向“真正的共同体”的过渡阶段,是通向自由人的联合体的必经之路。

从现实逻辑来看,当今世界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时期,虽然和平与发展仍是当今时代的主题,但世界面临的不稳定性和非传统安全问题非常突出,全球经济增长动能不足,贫富分化加剧,环境污染、气候变化以及恐怖主义蔓延、难民危机、网络安全等全球性问题更加错综复杂。这些全球性问题究其根源,都与资本主义本质属性密切相关,其“虚假的共同体”的弊端已逐渐显现,必将被“真正的共同体”所取代。同时,有“破”必然有“立”,这个“立”,就是构建新的利益共同体和责任共同体。随着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信息网络化的发展,世界各国相互联系与相互依存也日益加深,国家间“互嵌”式关系结构的特征更加明显,没有哪个国家能够单独应对面临的各种挑战,而必须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变革全球治理体系,共同完善全球治理体制机制,同心协力摆脱全球性危机,实现世界和平安宁和共同繁荣发展。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这一超越民族、国家和意识形态的中国方案,这不仅是对全球化时代的人类命运共同性问题的回应,也是对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创新性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阐述怎样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时强调:要相互尊重、平等协商,坚决摒弃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要坚持以对话解决争端、以协商化解分歧;要同舟共济,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要尊重世界文明多样性;要保护好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家园。[2]“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使这一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了充分展现,开辟了人类通往命运共同体的道路,它的提出不仅顺应了当今世界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时代潮流,契合了各国求和平、谋发展、促合作的共同愿望,同时也为解决当今世界现实问题贡献了中国智慧,提供了中国方案,是中国引领时代潮流和人类文明进步方向的鲜明旗帜。

2.开创中国与世界合作共赢的新模式。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强调人类休戚与共的根本利益,要求世界各国着眼于人类的整体性和共同命运,在政治、安全、经济、文明、生态等涉及人类生活的各个层面树立合作共赢的理念,同心协力,共创未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中国方案,无论是从理念架构到实践探索,还是从愿景到现实,都体现出这是真正实现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的发展模式。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世界好,中国才能好;中国好,世界才更好。”经过改革开放40多年的快速发展,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的货物出口国和最大的外汇储备国,在世界经济发展格局中占有举足轻重的重要地位,“一带一路”倡议在这样的背景下提出,既顺应了时代要求又符合各国加快经济发展的期待,使沿线国家能够搭上中国经济发展的快车,分享中国经济发展的红利,从而推动本国和地区经济的发展,达到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目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建设一个“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而通过共同建设“一带一路”,使这一理念在沿线国家和地区发展中付诸于实践,将中国与各国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形成共同繁荣的“命运共同体”,有助于增进地区和世界的繁荣、稳定、和平与发展。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推进‘一带一路’建设不会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而将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不会形成破坏稳定的小集团,而将建设和谐共存的大家庭。”[3]“一带一路”倡议自提出以来,始终践行“互利共赢”的原则和价值追求,力求在“一带一路”国际合作框架内,与沿线各国责任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风险与挑战,共同谋求发展新机遇,使开放、包容、普惠、共赢的新发展理念成为世界共识,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方向迈进。

3.建构去“中心—边缘”化新型国际关系。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资本论》等一系列论著中科学预见到“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的发展趋势,认为生产的分工和交换的扩大带来了各国、各民族的普遍交往,推进了世界历史和经济全球化潮流,但同时也指出,随着历史向世界历史转变,形成了以少数西方发达国家为“中心”、其他国家为“边缘”的国际发展格局,使广大发展中国家长期处于生产和价值链的末端。由西方世界主导构建的“中心—边缘”体系,其实质是纵容少数国家和利益集团维护自身的垄断地位,尤其是利益分红机制。“中心—边缘”体系长期将广大发展中国家置于生产和价值链末端,不但难以弥合经济发展的区域性差距,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经济差距,导致愈加严重的全球性经济结构及秩序失衡。

马克思的世界历史理论为我们考察当代全球化与中国发展问题提供了宏伟深邃的世界历史视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对中国的国际地位重新思考和定位的基础上提出的重大发展理念,它摒弃了西方国际关系理论中政治和军事结盟的旧模式、以意识形态划线的传统冷战思维以及你输我赢、零和博弈的老观念,倡导以合作代替对抗,以共赢代替独占,建立对话而不对抗,结伴而不结盟、经济互助、文化互鉴、平等包容、共同发展的利益共同体、责任共同体、命运共同体。以共建“一带一路”为实践平台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旨在通过地缘政治经济格局的重构,建立相互尊重、公平正义、合作共赢的新型国际关系,实现各个国家、各种文明之间真正的平等,其理念与实践都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终极愿景,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国外交思想。当然,中国提出的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不可避免地会触动传统国际关系的基础,即大国、强国优先,以实力取胜的弱肉强食的竞争法则。共商共建共享的理念虽然能得到广大发展中国家和中小国家普遍支持,但强权国家所推行的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不会自动退出历史舞台,这种博弈将会是激烈的、长期的,在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道路上还有许多困难与挫折需要面对。

二、“一带一路”建设: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思想、物质与制度准备

当今世界面临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人类再次站在历史的十字路口,面对“治理赤字、信任赤字、和平赤字、发展赤字”等重大挑战,习近平总书记站在人类前途命运的高度,提出并践行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理念,向世界阐述改善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为破解世界难题贡献了中国智慧。“一带一路”作为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无论是在价值理念还是在实践路径上都实现了深度契合和有机统一,“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搭建了平台,夯实了基础。

1.思想准备: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深入人心。“一带一路”倡议是阶段性社会经济发展策略,而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人类终极价值追求,从“一带一路”迈向“人类命运共同体”,有一条主线贯穿其中,即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一带一路”倡议根植于古丝绸之路的历史土壤,目标指向“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美好未来,其所蕴含的丝路精神是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的精神内核。丝绸之路的开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一个伟大创举,其远不止是一条连接东西方的贸易道路,而是连接东西方文明的纽带,是贯穿推动两千年人类文明历程和世界史的伟大道路。在长达2 000年的历史长河中,在这条长达7 000多公里的道路上,来往着各国的商人和货物,更为重要的是,这是古代中西方政治、经济、文化和思想的一条大动脉,物质、文化和思想的交流把沿线各国人民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丝绸之路”所承载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越了“路”的地理范畴和“丝绸”的物质范畴,“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绸之路精神薪火相传,推进了人类文明进步,是东西方交流合作的象征,是世界各国共有的历史文化遗产。丝路精神根植于中华民族历来秉持的天下大同理念和中国人“礼行天下”“协和万邦”的天下观以及“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和而不同”“和衷共济”的和合思维,其精神内核与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是高度契合的。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超越种族、文化、国家与意识形态的界限,以全新的视角思考人类社会未来发展方向,并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提供了一个理性可行的行动方案。“一带一路”倡议通过丝路精神的传承和发扬以及对共同体意识的彰显,有利于提升思想对实践的催化作用,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成为沿线各国的思想共识,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生成提供思想准备。

2.物质准备: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依托,搭建跨地区经济合作的国际大平台。自2013年以来,我国“一带一路”建设以基础设施为突破口,充分发挥基础设施对沿线各国经济发展的培育性作用,不仅带动了区域经济更高水平的发展,而且随着沿线国家与世界各大经济体的交往日益紧密,能够在更为广阔的范围内搭建跨地区经济合作的国际平台,实现陆海联动、洲际联动,进而实现全球经济互联互通。一方面协同各方力量共同打造以新亚欧大陆桥等经济走廊为引领,以中欧班列、陆海新通道等大通道和信息高速路为骨架,以铁路、港口、管网等为依托的互联互通网络,通过运输条件的改善提升运力,改善物流,促进与沿线区域与国家的贸易联通。此外,被称为“信息丝绸之路”的跨境光缆项目也在加紧建设,这一项目的实施将有力地改变当前网络空间存在的不对等局面,实现“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网络自主控制,为“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争取话语权。另一方面,积极探索多边融资渠道,为沿线国家尤其是亟需融资的发展中国家的基础设施建设创造便利条件,提升沿线国家发展潜力。目前,丝路基金投资已覆盖俄蒙中亚、南亚、东南亚、西亚北非及欧洲等地区的基础设施、资源开发、产业合作、金融合作等领域。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在促进亚洲经济可持续发展、创造财富并改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方面的优势日益凸显,不仅对亚洲乃至对世界经济的增长都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此基础上,“一带一路”建设充分发挥相关国际论坛、展会、博览会等平台的建设性作用,如博鳌亚洲论坛、欧亚经济论坛、中国国际投资贸易洽谈会、中国—东盟博览会、中国—亚欧博览会以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等,建立起多领域常态化合作机制,带动了一批重大项目与合作平台落地。

3.制度准备:倡导平等包容的全球经济治理秩序。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既是理想目标,也是规划纲要;既是世界观,又是方法论。人类命运共同体思想需要国际制度来规划实施与组织保障,国际制度也需要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论指导与价值引领。[4]要使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从构想变为现实,必须实现其从思想理念向规则制度的转化,从而为建立公平、正义、均衡、普惠的国际新秩序提供制度支撑。“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促进全球经济复苏的中国方案,其意义已经不仅仅是地域之间的国际合作,而是覆盖全世界的合作框架,这就为中国构建国际规则,参与全球治理提供了契机和平台。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各国之间的利益深度交融,要化解国家之间的摩擦和冲突,必须通过制度构建规范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兼顾效率与公平,增进战略互信。2013年以来,我国在建设“一带一路”的过程中始终倡导和践行多边主义,反对保护主义、单边主义,倡导平等包容的全球治理新秩序,积极构建国际争端解决机制和机构,改善国际规则制定被少数国家垄断的局面,推进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平等协商、互利共赢的前提下,积极推动与有关国家签署“一带一路”合作谅解备忘录或编制双边合作规划,完善双边工作机制,细化共建“一带一路”的方案和路线图。以此为起点,推动共建一批合作示范项目,让双边合作沿着“一带一路”驶向更加科学化、规范化的“快车道”。同时,在“一带一路”构建过程中,先后成立了一系列国际组织,如上海合作组织(SCO)、亚太经合组织(APEC)、亚洲合作对话(ACD)、亚信(CICA)、亚欧会议(ASEM)、中国—东盟(10+1)、中国—中东欧16+1合作机制、中阿合作论坛、中亚区域经济合作(CAREC)、博鳌亚洲论坛等,带动了更多国家和地区参与“一带一路”建设,发挥多边合作机制作用,为构建平等包容的全球经济治理新秩序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平台。

三、“一带一路”建设: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进行伟大实践

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源自中国,更属于世界;根植于历史,更面向未来。[5]几年来,“一带一路”倡议作为中国提供的国际公共产品,从思想到行动,从构想到现实,一步一步践行着“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念,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1.以“五通”为路径,实现各国合作共赢。“一带一路”区域地域广袤,联通陆海,向东连接亚太经济圈,向西沟通欧洲经济圈,不仅是全世界跨度最长的经济大走廊,也是目前最具发展潜力的经济合作带。“五通”是打造“一带一路”的奠基工程,当前,以“五通”为框架的互联互通战略已取得显著成效,为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强劲动力。(见表1)

2.以文明互鉴为纽带,促进多元文明交融。文明的交流互鉴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文化根基、精神纽带。文化多样性是世界文明的本质特征之一,不同文明没有高低之别,更无优劣之分。“一带一路”倡议打破了中心与边缘的迷思,超越了西方历史传统中在面对不同国家文明时要么进行征服、要么予以同化的既有路径,强调尊重世界文明的多样性,摒弃文明冲突论、文明等级论、西方中心论等狭隘的文明观念,提倡不同文明之间包容互鉴、求同存异,主张建构和而不同、兼收并蓄、互学互鉴、美美与共的全球文明观,共同推动人类文明进步,这完全契合了“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理念。

表1 一带一路“五通”建设目标、措施及成效

古丝绸之路绵延万里,横贯古今,始终焕发着生机与活力,“一带一路”倡议包含着古丝绸之路的文明基因和友好传统,在沿线各国有着深厚的历史和地缘基础,它唤起了沿线国家的历史记忆,也翻开了人文交流新篇章。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习近平始终倡导和坚持“相向而行”,强调要关切舒适度、激活参与度、追求受益度。“一带一路”建设通过在沿线国家打造文化交流平台、设立中国文化中心、成立民间合作组织、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缔结护照互免签证协定、建设中医药国际合作基地、提供援助基金等各种方式,加强国家间人文交流,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注入了人文内涵。耶鲁大学瓦莱丽·汉森教授在描述丝绸之路时曾指出:丝绸之路之所以改变了历史,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在丝绸之路上往来的人们把各自国家的文化像带往远方的异国香料种子一样沿途播撒。而今,在共建“一带一路”的伟大实践中,文化的播撒更加广泛,文明的对话更加深入,“一带一路”建设在沿线国家之间搭建了文化交流的桥梁,缔结了文明互鉴的纽带,使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日益深入人心。

3.以实现高标准、惠民生、可持续为目标,增进沿线各国民生福祉。在博鳌亚洲论坛2018年年会开幕式上,习近平提出要把“一带一路”打造成为顺应经济全球化潮流的最广泛国际合作平台,让共建“一带一路”更好造福各国人民。在“一带一路”建设中,无论是交通运输、基础设施、能源领域的务实合作,还是与各国企业和金融机构的投资、融资合作项目,我国都力求契合当地经济和民生需求。

中国推动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沿线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对促和平、谋发展的愿望,聚焦重点地区、重点国家、重点项目,抓住发展这个最大公约数,通过加强各国间的互联互通,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全球供应链、价值链、产业链,让那些处在不利位置上的国家,能够更好地参与到全球分工当中,更多地从全球价值链当中获益。“一带一路”建设倡导的区域经济一体化覆盖全球60多个国家和地区,旨在促进资源再分配和市场的深度整合,并鼓励沿线国家实现经济政治协调,开展更广泛,更深入的高标准区域合作,共同创造一个开放、包容、平衡的区域经济合作框架,让发展成果惠及沿线国家。同时,我国始终关注沿线国家的民生建设,把向沿线国家提供减贫脱困、农业、教育、卫生、环保等领域的民生援助纳入共建“一带一路”范畴,截至2019年4月的最新数据显示,中国已在24个共建国家建设了82个境外经贸合作区,累计上缴东道国税收超过20亿美元,为当地创造近30万个就业岗位。[6]此外,还积极开展中非减贫惠民合作计划,东亚减贫合作示范等活动,与世界卫生组织签署关于“一带一路”卫生领域合作的谅解备忘录,为周边国家提供优质医疗服务等,这一系列举措不仅增进了沿线各国人民的福祉,而且有利于稳定当前世界经济形势,为实现人类命运共同体夯实了全球化根基。

4.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完善全球治理模式。当前,全球治理危机重重,金融风险、贫富差距、发展鸿沟等问题和矛盾日益凸显,与此同时,全球化的迅速发展和新兴大国的群体崛起,也使得现有的全球治理规则已严重滞后于世界形势的发展,推动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是大势所趋。在此背景下,我国在深刻把握中国崛起与世界转型的新格局的基础上,提出建设“一带一路”的“中国方案”,为开辟新全球化时代贡献了中国智慧,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必由之路。

习近平指出:“共建‘一带一路’顺应了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内在要求,彰显了同舟共济、权责共担的命运共同体意识,为完善全球治理体系变革提供了新思路新方案。”[7]“一带一路”建设正是中国致力于加强国际合作、完善全球治理的切实行动,是中国对世界秩序的新阐释,不仅为全球治理提供了一种新的评价体系,也为人类社会未来发展走向提供了目标引领。“人类命运共同体”主张扩大治理主体,由各国共同书写国际规则,共同进行全球治理,强调治理主体之间平等参与、共建共享;改进治理方式,鼓励各方融入开放治理体系,在规则制度之下各方进行协调合作;改革治理路径,增加发展中国家在全球治理中的代表性和发言权;创新治理目标,实现全人类利益最大化。这一治理理念已经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得到了充分彰显。“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我国始终牢牢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以渐进的方式、和平的方式、民主的方式,推动全球治理体系朝着更加公正合理的方向发展。在实践中,中国积极倡导与沿线国家平等相待、相互借力、结伴而行;推动国家之间通过对话化解分歧,协商解决国际争端,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推进各国经济在相互扶持中良性发展,进而使全球发展更加均衡平等,使各国人民平等享有世界经济增长的成果。“一带一路”建设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实现提供了切实可行的方案和路径,其理念与实践都体现出中国作为发展中大国的道义立场和责任担当。

结语

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将“中国梦”与“世界梦”有机结合,实现中国与世界互利共赢、共同发展的宏伟蓝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宏观层次上的重大战略理念和国际观,而“一带一路”建设则着眼于实践层面的具体实施,其作为中国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的必然路径和伟大实践,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巨大的感召力和光明的发展前景。当然,“一带一路”作为一个具有重要影响力的真正的世界级工程,也面临着各种挑战与风险,比如由于沿线国家的制度体制差异大,政局动荡不稳;经济发展水平不平衡,市场开放难度大;民族宗教矛盾复杂,非传统安全因素突出等因素,使得“一带一路”建设不可避免地受地缘政治的影响并承受地缘政治的风险,需要我们积极应对。

事实一再证明,共建“一带一路”顺应经济全球化的历史潮流和全球治理体系变革的时代要求,顺应世界各国的期待和愿望。今天的“一带一路”建设不是中国版的“马歇尔计划”,不重复地缘博弈的老套路,不谋求霸权和势力范围,不以文明和意识形态划线,而是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推动各国相互尊重、民主协商和共同决策,实现各国互利共赢,共同繁荣发展,用实实在在的行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一带一路”建设正在成为中国走向世界的和平之路、繁荣之路、开放之路、创新之路、文明之路,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

猜你喜欢

命运共同体一带
《觉醒》与《大地》中的共同体观照
爱的共同体
命运的更迭
构建和谐共同体 齐抓共管成合力
中华共同体与人类命运共同体
“一带一路”我的梦
ДОВОЛЬНО ЗАПРЯГАТЬ,ПОРА ЕХАТЬ!
命运秀
数说“一带一路”这5年
命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