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儒商精神笔谈
2020-02-22杨朝明,杨卫敏,王建均等
儒家中道传统对现代政商关系的启示
杨朝明
我们现在思考政商关系,思考社会治理问题,是对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的学习贯彻。中共十九届四中全会说到一句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植根中国大地、具有深厚中华文化根基……的制度和治理体系。”我认为很精彩、很独到。我们现在一般把儒家当成一个学派,其实儒家思想在很大程度上就代表了中国思维。我们把孔子当成儒家学派创始人,但是儒学实际上是三代的官学,到了孔子时代礼坏乐崩,孔子才系统总结和继承了以前的中国文化,形成了他的学说体系。
不难理解,孔子的思想学说实际上是对三代官学传统的继承,他培养人才是为了社会管理,让学生为政就是参加社会管理。如何管理社会?这是儒家思考的核心问题。有人说儒家修身治学,是为己之学。当然是,任何一种管理都要让人思考自身。从政府管理角度来讲,儒学是治国理政的学问。从被管理的每一个人来说,儒学则是修身之学。
人心如何和顺?社会如何和谐?自尧舜禹以来,儒家等各家一直思考这样的问题。汉代学者包括司马迁在内,都对先秦时期的各种学术思想进行总结,他们有人说得很清楚,儒、墨、道、法、阴阳各家思考的都是“治”的问题。为什么汉代以后选择了儒家?它是选择的结果,各家都在思考,水平、境界不一样,儒家思考的境界最高。
历史学家早就指出:中国国学的核心是儒学,儒学的中心是经学。从根本上讲,经学是谈道德与价值的。儒家经典讲的就是价值问题,就是方向问题,是追求、信念和信仰的问题。我们现在思考如何处理政商关系,这是政和商双方的关系。那么,政、商双方怎么想、该怎么想是最根本的问题。
什么叫亲清新型政商关系?我觉得,“亲”就是爱,“清”就是敬。孔子在《礼记·哀公问》中说:“爱与敬,其政之本与!”三国时的刘邵说:“盖人道之极,莫过爱敬。”商人是人,管理者也是人,做人最根本的就是爱和敬。实际上,儒学思考的根本问题就是“爱与敬”的问题。儒家谈孝、悌就是谈爱、敬,《论语》说:“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孝悌是起点。《孔子家语·哀公问政》《礼记·祭义》都记载了孔子的话,孔子说:“立爱自亲始,教民睦也;立敬自长始,教民顺也。”培养爱心,从孝亲开始;培养敬意,从尊长开始。真爱父母的时候,这种伦理情感就容易外化,比如,我们帮助有困难的老人,就是爱父母的外化。家庭伦理和社会伦理就是这样打通的。
儒家就是这样,它是从孝悌出发,培养人们内心的爱和敬,有爱有敬,做人的问题才解决了。有爱心的话,就会换位思考,将这种情感外推,用来处理政商关系,政商会互相理解,爱、敬对方。所以,爱和敬其实就是亲和清。
基督教有两种东西最重要:博爱精神和神圣观念。博爱精神就是谈爱,神圣观念就是谈敬。与博爱精神、神圣观念相对应,儒家讲仁爱精神和敬畏观念。仁爱精神是从对父母的亲亲之爱出发,到“不独亲其亲”“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到“泛爱众”,到“仁厚及于鸟兽昆虫”,到“让世界充满爱”。关于敬畏观念,《论语·季氏》记孔子说“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畏”就是敬。一个人如果没有敬,他的爱有时是不好把握的。我们对父母的爱和敬,是一体的,爱中有敬,敬中有爱。
商道也是做人之道。儒家谈五达道,每个人都是社会人,每个人都面对五种最主要的关系:父子关系,夫妻关系,兄弟关系,长幼关系,君臣关系。一个人在社会上要遵守社会公德,在单位要遵守职业道德,在家庭要有家庭美德,这都基于个人品德。我们每个人都面对复合关系:在上级面前我们是臣,在下级面前我们是君;在父母面前我们是子,在子女面前我们是父。每个人都是复合角色,中国伦理其实就是角色伦理。明白自己的角色以后,你该怎么做?那就基于个人的修养。父慈、子孝,兄友、弟恭,都是讲双向的。政商关系也是双向的,双方一定要换位思考。政府要思考如何给企业家搭建平台,建立公平公正的环境。营商环境好,就会吸引更多投资者。为什么我们历史上特别强调对商人的管理?儒家不是不重视商,他思考的是社会整体,是“一”的思维,就是整体思维。孔子说“吾道一以贯之”,按照曾子的解释,孔子的道就是忠恕,就是修己而推己,就是换位思考。
换位思考需要整体思维。政和商之间,应该有一体的思维,这个一体就是国家的繁荣兴盛。商人要提高自己的人生境界,要思考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不言而喻,经商本质上是逐利的。《孟子》开篇就提出义利之辨的问题。孟子见梁惠王,梁惠王问您不远千里来到我国,能给我国带来什么利益呢?孟子的回答是,所有的人都在求利,为求利而求利,就得不到利,“上下交征利而国危矣”。儒家讲以义为先,不是排斥利。《礼记·大学》说:“君子先慎乎德,有德此有人,有人此有土,有土此有财,有财此有用。德者本也,财者末也。外本内末,争民施夺。”经商也是如此,只想着发财反而发不了财。
儒家中道原则对于处理政商关系有很大启发。儒家处理任何关系,都有一个中道的原则,比如义利关系、农商关系、德刑关系以及人心与道心、天理与人欲等等。社会管理就是中道管理。中华传统文化底蕴非常深厚,具有很大启发意义。到了汉代以后的帝制时代,儒家思想被扭曲了。本来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这个纲是“引领、担当、表率”的含义,竟变成了“控制、支配”,片面强调君权、父权和夫权。现在说官本位思想,实际上儒家讲的是官本分,官本位是儒家思想被扭曲后产生的。官本位对今天政商关系中“政”的地位仍具有启发意义。
从浙商与鲁商之比较看新时代儒商文化之重塑
杨卫敏
收稿日期:2020-10-07
作者简介:杨卫敏,男,中共浙江省委统战部二级巡视员,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加强和改进人民政协工作的重要思想浙江研究基地特约研究员,中国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非公经济人士统战工作理论(浙江)研究基地副主任兼专家组成员,浙江省统一战线智库专家委员会副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统一战线、人民政协、民营经济协商民主和基层治理。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当前,在引领高质量发展和构建新发展格局进程中,引导企业转型升级至关紧要,政府的大力支持和营商环境的改善当然是必不可少的,但企业家精神的激发和弘扬是内在的决定性的因素。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对于促进“两个健康”至关紧要,儒商文化是我国优秀企业家精神的有机重要组成部分,对这一问题的研讨正当其时。
一、儒商文化与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儒商是以儒家思想为核心价值观念的企业经营管理者,即有德行与文化素养的商人。儒商文化归根结底源于儒学。
儒学与现代企业家精神在内涵上有很多相契合之处,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是家国情怀。儒家主张“齐家治国平天下”“得其大者兼其小”“大公成就小我”。新时代企业家要把企业梦融入中国梦,树立产业报国远大理想,“做爱国敬业、守法经营、创业创新、回报社会的典范,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谱写人生事业的华彩篇章”。二是社会责任。儒学强调要有正确的义利观,义利兼顾、以义为先。“一个负责任的企业才能走得远”,履行社会责任是新时代企业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和基础,也是企业家安身立命之本。三是文化素养。儒家强调学习自省修身,有较高的文化素质和个人修养;现代儒商应该具有科技专长,又兼具儒家价值理想的,即具有“士魂商才”的经营管理者。
毋庸讳言,传统儒学思想中的一些理念,如重农抑商、崇文轻理、中庸之道、重德治轻法治等等,与现代企业家精神所必备的创业创新、开拓进取、科技驱动、国际视野、法治营商等元素是不完全匹配的。当前引领经济高质量发展,提振企业发展信心,离不开激发和发扬企业家精神。由此,根据新时代企业家精神的总体要求,在挖掘弘扬传统儒商文化基础上,与时俱进地重塑新时代儒商文化,既意义重大,又非常紧迫。
二、浙商精神与鲁商精神之异同
苏鲁浙是我国三个经济大省,有着民营企业众多、县域经济特色鲜明等共同特点。从相关研究来看,现在一般比较苏鲁两省或苏浙两省的民营经济较多;而实际上相对江苏民营企业转型升级相对较早的情况而言,鲁浙两省民营企业都存在“多而不强”的特点,实现高质量发展的任务艰巨而紧迫。
同为民营经济大省和著名商帮,鲁商与浙商的经济基础和文化底蕴有着较大的差异性。山东是出圣人之地,是儒学发祥地,民营经济较多发端于国有和集体企业的改制,有人将鲁商精神(文化)概括为“厚德载物、海纳百川、自强不息”,简言之为“厚道鲁商”;而浙江民营经济则主要由“草根经济”发展演变而来,原生代浙商文化程度大多较低。但与此同时,浙江市场体制比较完善,企业主体“不找市长找市场”,浙商群体在省内外、境内外比较活跃。一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氛围浓厚。浙江万人拥有法人单位数量居全国各省区之首,造就了“自主创业、藏富于民”的发展模式。二是浙江现代服务业处于领先水平。从“小商品、大市场”经济发展模式,到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新的增长点,直至电子商务产业蓬勃发展。三是浙商群体在海内外有着广泛影响和充裕的民间资本。目前,在浙江省外经商办企业的浙江人超过675 万,创办各类企业71 万家,累计总投资达9.1 万亿元,投资规模相当于1.5个浙江生产总值。
浙商精神(文化)大体上经历三个发展阶段:20 世纪八九十年代,浙商“走遍千山万水,说尽千言万语,想尽千方百计,吃遍千辛万苦”;进入21 世纪特别是面对国际金融危机的考验,“千方百计提升品牌,千方百计保持市场,千方百计自主创新,千方百计改善管理”,成为浙江民企可持续发展的新“引擎”;而新时代浙商精神的内涵为: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兴业报国的担当精神、开放大气的合作精神、诚信守法的法治精神、追求卓越的奋斗精神。从“老四千精神”到“新四千精神”再到“新时代浙商精神”,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浙商始终自强不息、与时俱进、坚韧不拔、提升发展的精神特质,具有很强的引领导向作用。
当前,我国民营经济面临着市场机制完善、营商环境优化、企业转型升级、政商关系重塑以及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危中寻机、化危为机等现实考验。与浙江创业创新氛围和遍布海内外的浙商群体相比,齐鲁(儒学)传统文化浸润下的鲁商需要更多关注弘扬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激发企业家的活力。而浙商群体要实现从商人到企业家的转变提升,同样需要学习和融入儒商精神,要有“全局观、全球观、未来观”“帮后富、育后人、蓄后劲”。
三、传承并创新新时代儒商文化
党中央国务院将新时代企业家精神概括为36 字,即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儒商有超功利的最终目标,有对社会发展的崇高责任感,有救世济民的远大抱负和忧患意识,追求达则兼济天下。要从历史与时代、经济与人文、企业与人士等纬度进行有机融合,审视和重塑新时代儒商文化。
一是坚守内核、注重特质。儒学思想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尽管儒商精神具体的内容和实现形式可以发展,但内核性的东西不能轻易变。提炼新时代儒商精神,要抓住儒家思想的核心特点,同时要注重优秀企业家的特质。要加大对海内外中华儒商典型人物特质的挖掘和宣传力度,使众多的个性特质共同构成既硬核凸显又丰富多彩的当代最具代表的企业家精神——儒商精神。
二是紧贴时代、与时俱进。研究讨论和重塑“新时代儒商精神”,一定要紧紧贴近这个时代,更要前瞻性地引领这个时代。面对当前国际风云变幻,特别是美国挑起的贸易战和对我国经济、科技的打压,要着力引领和培育企业家的全局眼光、超前意识、战略思维,着眼构建发展新格局加大自主创新,着力破解“卡脖子”技术,打造全球先进制造业基地、提升产业链地位,抓住国家开发新基建、发展数字经济等政策机遇,以新思维开拓新业态,再创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新辉煌。
三是传承发扬、培育新人。当前全国性范围内的企业家新老交替既方兴未艾又任重道远,其中关键是传承和发扬企业家精神。要依托“青蓝接力工程”“新生代企业家领航工程”等,加强对新生代企业家的教育培养,让更多年轻一代走向发展前台。特别注重鼓励他们学习传承老儒商优良品德、弘扬新儒商精神,努力成为“政治上有方向、经营上有本领、文化上有内涵、责任上有担当”的一代新人。
四是内外兼修、多管齐下。培育“儒商精神”不是一句口号,而是一个科学、系统、艰巨的工程。要引导广大企业家跟党走、听党话,进而“把他们团结在党的周围”。要着力在高质量发展和新发展格局下培育优秀企业家,加强对企业家的优质高效务实服务和支持。要创建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营造尊重和激励企业家干事创业的社会氛围。积极构建亲清政商关系,打造“清廉民企”和“法治民企”建设,建设优秀企业文化和和谐企业。要推进工商联所属商会改革,加强商会组织和治理建设,创新提升自律和服务能力,支持商会承接政府转移职能。
中华商道的内涵
王建均
收稿日期:2020-10-20
作者简介:王建均,男,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新阶层新群体教研室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所有制理论、市场经济理论、经济伦理、企业文化等。
中华商道以儒家学说的价值观、道德观为取向,体现了中国儒商在日常经营、生意往来和为人处世时的思维方式、处事准则,充分体现了中华儒商的精神气质,有着十分丰富的内涵。
一、仁者爱人的人本精神
“人本”与“仁爱”是儒家思想的核心理念。“仁爱”来源于“人本”,儒家思想将“人”放在宇宙和人类世界的中心,进而衍生出“由此及彼”“推己及人”的“仁爱”思想。孔子说“仁者爱人”“泛爱众而亲仁”。所以,以人为本是儒商的本质和根本理念。
那么,如何才能做到仁者爱人、以人为本呢?孔子又是如何教导的呢?
孔子认为,必须做到以下两点。一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自己不想要、不愿要的,就不要给别人。比如毒奶粉、无效疫苗,自己不想要、不愿要,就一定不能给消费者。现在看来,毒奶粉的危害甚大,不仅毁了三鹿企业,还毁了中国整个奶产业链。今天,尽管中国奶粉质量已全面提高,甚至与西方相比也不逊色,但是消费者仍然没有信心,真是贻害无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是为商的底线,是对一般商人的基本要求。二是“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自己要成功,也要帮助别人成功。在企业中,企业家或领导者要有所成就,也要提供条件让员工有所成就,不仅要尊重员工、关心员工,更要成就员工。从某种意义上讲,领导应该给予员工成功的条件。通过尊重和关爱导引员工成为全力拼搏的奋斗者,员工成功了,那么,企业就没有不成功的,企业家就没有不成功的。任正非强调以奋斗者为本。稻盛和夫强调,企业的目的和使命是“追求全体员工的物质和精神幸福的同时,为人类和社会作贡献”。正因为如此,稻盛和夫成功了,把两家企业推向世界500 强,并领导濒于破产的日本航空公司起死回生,成为世界上最赢利的航空公司,稻盛和夫本人也成为最伟大的企业家之一。
二、以义为上的尚义精神
如果说以人为本是儒商的根本理念的话,那么可以说义利关系问题是儒商的核心问题。说到义利关系问题,我们可能马上会想到孔子说过的话,孔子说“小人喻以利,君子喻以义”,似乎儒家鄙视利益。其实不然,这里的关键是何谓义。“义者,宜也”。宜就是适宜、合理之意。人的行为必须合理,要有义的自觉。所以,孔子说“君子以义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这就是说,君子把义作为最高尚的品德,把义作为根本。对于义利的矛盾,儒家的态度是,“义然后取”“见利思义”。所以,孔子强调,“富与贵是人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这是说,富与贵是人人所盼望的,但是不用正当的方法得到它,君子就不接受。孔子甚至指出,“富而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用今天的话说就是,如果富贵合乎于道义就可以去追求,甚至是给人执鞭当马车夫这等差事,也愿意去做。但是,对于不义之财则不同。孔子说,“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今天看来,这种观念是何等超前。
这样看来,儒家并不鄙视利,只是强调如何取利。义然后取,人不厌其取。义利可以两有、义利可以两全,但要以义为先,以义为本。经营工商业要赚钱、谋利,这个钱、这个利必须来得合理,不能不走正路。晋商说:君子爱财,生财有道;徽商说:财自道生,利缘义取,生财有大道,以义为利,不以利为利。这些朴素的言语表明了晋商、徽商所持有的正确义利观,反对取不义之财。事实上,以义取利,方能把生意做长、做稳、做大,这恰恰合乎企业的最大利益和长远利益,否则不管合理不合理,一锤子买卖,狠赚一笔,但信誉丧失,买卖就会做绝,反而损害自身的长远利益。对此,日本现代企业之父、创办过500多家企业的涩泽荣一鲜明地指出,义在利先,以义取利,义利合一,两者并不矛盾。同时,他强调,如果自私地追求个人利益,反而会妨碍获得个人利益,这恰恰是资本主义的悖论。涩泽荣一把义利合一作为自己终身信条加以践行,不仅如此,他后半生以弘扬孔子义利思想为使命,写出了《论语与算盘》,弘扬中华商道。
现代市场经济所强调的利己与利他的统一,与中华文明中的义利统一的理念本质上是一致的。但是,现代市场经济强调利己是目的,利他只是手段而已,这同中华文明的义利观有着重要的区别。中华文明的义利观从以义取利到利而行义,进而追求舍利取义,把对义的追求作为最高目标,把经商谋利作为实现社会道义的手段,追求的是“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境界。这是以人为本的中华商道这一理念的最高追求。
三、经世济民的家国天下精神
经世济民的家国天下情怀是中华商道最优秀的品质。儒家强调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但目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这同样是中华儒商安身立命的第一要义。为国家民族的利益作出奉献,甚至不惜牺牲一己利益,从古至今都是一种令人敬仰的高尚美德。儒商鼻祖子贡提出“博施于民而能济众”,孔子则指出,能够做到这点的人,不仅仅是仁者,而且是圣人,即使尧舜也还有所不足呢。可见,经世济民的家国天下情怀是中华商道的最高追求。
经世济民的家国天下情怀自古以来就是历史人物的判断标准。孔子称赞管仲说:“桓公九合诸侯,不以兵车,管仲之力也。如其仁,如其仁。”春秋时期郑国商人弦高的爱国行为也是千古传扬。一次弦高行商途中碰到偷袭郑国的秦军,他计上心来,带着牛羊假称奉郑国君主之命来犒赏秦军,让秦军误以为郑国早已备军待战,只好撤军,智退了来袭的秦军。树立了爱国商人的形象,堪称后世商人的楷模。活跃于明清时代的商人在爱国方面也有着不俗的表现。康熙三十五年,康熙亲征叛国首领戈尔丹,但道远运粮困难重重,山西介休商人范氏兄弟,以家财运粮,辗转沙漠万里,不劳官吏,克期必至,省军费达万亿计。几次运粮,范氏兄弟不仅没有发财,反而倒贴不少,范氏爱国精神传扬至今。而近代以张謇等为代表的爱国商人群体,更是感天动地,树立了实业救国的标杆,为后人景仰。
中华商道的家国天下情怀蕴含着天下主义精神。家国天下情怀在一国之内,必然是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在世界层面,以天下为一家,就是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这是中华文明贡献给世界的最好理念,也是造福一个安全、繁荣、和平世界的最好的理念。今天,从“一带一路”“亚投行”到“金砖银行”,正是这种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的生动实践。
四、诚信为准则的诚信精神
中华商道重义,而义与信相连,信是义的外在表现。所以,我们说“信近乎义”。对于信,孔子极为推崇。他说:“民无信不立,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孔子一再强调,“谨而信”“言而信”。就经商而言,虽以营利为目的,但“信义所孚,人不忍欺”。经商以信义为依据,才能通有无,近悦远来。徽商许文才、胡仁之因为诚信不欺,美名远扬,顾客盈门。所以,经商讲信,对商人本身并不吃亏。
义与信相连,信与诚相连,不能诚,便不能有信,有了诚,信才能笃实。因为,“诚者,天之道也;思诚者,人之道也。”衡量一个商人是否讲信义,最浅显直接的表现就是是否诚实不欺,能做到这点,与信义的最高标准就相差不远了。出身于商人的宰相管仲就指出,“非诚贾不得食于贾”。明代陕西商人樊现是非常成功的商人,经商足迹南至江淮,北尽边塞。对于经商取胜之道,他自己总结说:“贸易之际,人以欺为计,予以不欺为计,故吾日益而彼日损;诚为天之道,岂难信哉?”今天,我们都很清楚,诚信是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能够有效降低交易费用,不仅有利于消费者利益,更有利于企业的长远利益。
五、合作互利的合作精神
儒家崇尚仁义信,也崇尚和。有子说:“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孟子也说:“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荀子则强调:“上不失天时,下不失地利,中得人和,而百事不废。”人和之所以能够百事不废,是因为“和则一、一则多力,多力则强”。这体现在商业上,就是所谓的生财有道、和气生财、合作互利。这是儒家思想运用到中华商道中最成熟的部分。商人从实践中认识到“和气生财”这一生意经。“和为贵”被高悬于门店之上,成为商人的座右铭。徽商好儒,崇尚合作互利,就是晋商也把《大学》《中庸》作为店员的正心修身之书。近代的儒商荣德生也是以《大学》《中庸》为基础指导自己的经营,他认为,《大学》让人明白诚信,《中庸》让人领悟道德。在企业经营中荣德生力行以诚经营、以德服人,企业经营得非常成功。他具体是如何做的呢?在经营中,荣德生管人并不严,他不但以员工为本,还以员工的家人、子女为本,照顾好他们的生活,使得员工无后顾之忧,全身心投入企业的工作中。企业家以员工为本,员工就会以企业、企业家为本,双方才能真诚合作,互利共赢。对此,荣德生很自信地说,他的这种经营之道可以让周围各厂仿行。可以说,和气生财、合作互利是一种极具长远眼光和可持续发展的商业智慧。今天,合作发展、互利共赢已成解决国际贸易不均衡发展的中国智慧。
儒家思想中还有自强不息的实干敬业的精神和“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创新精神,体现在中华商道中,就是一种实干创新作风。实干创新精神与以上五个方面构成了中华商道的核心内容。其中最根本的是以人为本的人本精神,这是商道根本规律、原则和理念。如果从内容、形式和目标的角度来看中华商道,以人为本是中华商道的最根本的内容,而见利思义、诚实守信、合作互利、实干创新都是中华商道的形式,家国天下则是价值目标。
企业家精神的价值理性与儒商“义利观”
孟令标
收稿日期:2020-10-11
作者简介:孟令标,男,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中华文化教研部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华传统文化与现代管理融合、企业家精神等。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席卷全球,国际经贸往来受到严重破坏。全球经济衰退低迷、市场萎缩,中国经济也因此受到了巨大冲击。中国企业所处环境的不确定性、不稳定性和复杂性日益加剧,企业发展面临新挑战。尽管当前疫情在国外仍持续蔓延,但国内疫情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得到快速控制,防控形势持续向好。为了快速恢复国内生产生活秩序,推动经济复苏,中共中央适时制定了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习近平总书记在企业家座谈会上特别指出企业家要增强信心、迎难而上,大力弘扬企业家精神,为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推动高质量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和社会各界一直高度重视优秀企业家的培育,对企业家精神的认识及重视程度也不断深化和提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全面深化改革,就要激发市场蕴藏的活力。市场活力来自于人,特别是来自于企业家,来自于企业家精神。”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弘扬什么样的企业家精神?早在2017年中央首次用36 字概括了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即爱国敬业、遵纪守法、艰苦奋斗,创新发展、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履行责任、敢于担当、服务社会。
一、企业家精神再认识
随着国内外学者对人性研究的深入,人们对人性的认识经历了“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文化人”等变化,对人性本质有了更加科学的认知。相关研究表明企业家精神是一个丰富复杂的文化有机系统。企业家精神内涵也随着经济社会发展不断丰富,在最初的“创新”“冒险”“机会识别”等内涵的基础上逐渐增加了“合作精神”“敬业精神”“执着精神”“使命感”“经济伦理”和“济世精神”等内涵,实现了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的和谐统一。引导企业家理性认识到社会价值对经济价值长期性影响,充分认识到不具有社会价值的经济价值是难以长期存在的定律,能有效避免一味追求经济价值最大化而无法实现经济价值最大化。
由此可见,企业家要科学理性地认识现实中企业家精神追求创造的价值体系。这个价值体系既包括经济价值又包括社会价值,既包括眼前价值又包括未来价值,既包括物质价值又包括精神价值,既包括内部价值又包括外部价值,并且整个价值体系是一个动态综合化的立体网络体系。体系内每种价值是这个网络的一个节点,它们彼此间并不冲突,而是相互转化,相互依存,相互推动。缺少任何一种价值都无法保证企业利润最大化,因此企业要想实现价值创造最大化就不能片面地关注价值网络体系中的某一个节点。
二、当前企业家精神培育中存在的问题
2017年9月2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了《关于营造企业家健康成长环境弘扬优秀企业家精神更好发挥企业家作用的意见》,从国家层面就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外部环境建设给予了指导性建议。但从近几年企业家成长情况来看,企业家精神培育过程中仍存在一些不足与问题,如:创新能力不足、用非经济手段争夺资源、社会责任感缺失、粗放式经营、盲目扩张、急功近利、破坏生态环境、贪图物质享受、自私自利、道德滑坡、信仰缺失等。企业家精神不足是企业在成长过程中遭遇发展瓶颈的重要原因,严重影响和制约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一个非常显著的原因就是我们过多强调了外在环境对企业家精神培育的影响,而忽视企业家内在因素对企业家精神的影响,致使有些企业家因缺少“内圣外王”的智慧,难以具备新时代企业家精神。
长期以来,受西方企业家精神研究的影响,国内一些学者和企业家多基于经济人的视角审视和认识企业家精神。在他们看来,塑造企业家精神的根本目的在于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实现经济持续增长,而创新是企业和经济发展的强大驱动力,因此他们过多关注企业家创新精神,过多关注创新与组织绩效、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甚至把创新作为实现组织绩效和经济增长的唯一手段,反而忽视对企业家精神伦理性方面的研究。这是中国经济活动中“行为短期化”“道德滑坡”等现象在一定时期内较为突出的原因之一。由此可见,仅从某一个方面来认识企业家精神是不科学和不正确的,不利于指导实践。
三、企业家精神价值理性的彰显
总结现实中一些领先企业的发展规律,我们很容易发现他们有这么一大共同点:企业家能用正确价值观激发企业创新活力,明确企业使命,打造企业愿景。研究发现这些优秀的企业家能自觉不自觉地将企业自身发展融入社会的发展中,以创新为企业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动力,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企业使命,很好地实现了企业和社会的共同发展。比如海尔的张瑞敏,日本京瓷创始人稻盛和夫等,他们都以解决社会问题为企业使命。张瑞敏曾说:“一个企业如果不能为社会创造价值,社会上就不该让这样的企业存在。但一般企业会把利润当成价值。其实利润是价值的结果,但不代表价值全部。我们要不断创新,争取创造出中国人的世界名牌,为国家和民族争光。”稻盛和夫指出企业存在的目的就在于追求全体员工物质和精神两方面的幸福,为人类社会的进步发展作出贡献。
从这些杰出企业家的成功实践来看,企业家在看待价值创造时,要有足够的高度和格局,要有大局意识、家国情怀。从某种程度而言,他们的成功实践无疑验证了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的秘诀和规律:自利则生,利他则久。自利可能让企业在短期内获取一定的生存空间,利他才能让企业可持续健康发展真正实现基业长青。因此,我们也可以看出,企业长久发展是实现企业价值创造最大化的唯一途径,而实现企业长久发展需要把企业、员工和社会的发展目标有机统一起来,以员工成长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现作为企业发展和赢利的根本前提。也就是说企业追求的经济价值不是目的,而是社会价值实现后的自然结果。企业追求创造的经济价值只有服务于社会价值的创造,才可以推动经济价值的实现。
由此可见,新时代要充分发挥企业家作用,培育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关键在于引导企业家正确认识企业家精神,使其具备正确的价值观,帮助提升精神境界。
四、儒商义利观在培养企业家精神方面的重要价值
文化乃精神之根,企业家精神的形成植根于企业家成长的文化土壤,它是企业家内在修为的外显。民族文化精髓是企业家精神的基因。而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倡导人的身心修养的儒家内修思想始终处于主流地位。因此,大力弘扬传统文化,回归古圣先贤的智慧,以儒家义利观来培养中国企业家精神,引导企业家建立大局观和家国情怀、具备超越“行为短期化”的长远观,掌握辩证看待问题的方法论,不断提高心性,进而完善内在精神世界,就显得尤为必要。
解决好企业家价值观问题,从根本上讲,就是要树立正确的义利观。这是因为,义利观是关于道德原则与物质利益之间关系的看法。它是自古以来中国人民所极力推崇的经商基本原则。义利观背后反映的是一种价值选择。那么如何培养企业家正确的义利观呢?中国传统文化中包含着丰富多样的义利思想。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就“义”与“利”的概念、两者取向和彼此关系等提出了各自不同的观点。其中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就是“义”与“利”的关系处理,朱熹曾说:“义利之说,乃儒者第一义。”(《朱熹集》)何谓“义”?义者,“合乎某种道或理,即事之所宜也”,是儒者们心中非常重要的道德价值,是为人君子的最高品质。“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孟子·告子上》)何为“利”?利者,“人之用曰利”,多指物质利益。在如何处理“义”与“利”的关系方面,孔子曾说“君子见利思义,见危授命”(《论语·宪问》);“君子有九思……见得思义”(《论语·季氏》);“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等。尽管孔子在《论语》中似乎很少主动谈“利”,但他不否定人追求物质利益的正当合理性。孔子曾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论语·里仁》)。只不过大家在追求富贵利禄时,不能丧失基本的道德良心,要“见利思义”“见得思义”等,要坚持“义以为上”(《论语·阳货》)的道义原则。孔子特别指出这种道义原则并非简单扬“义”抑“利”,它着眼整体利益的价值导向,追求“博施于民,而能济众”。(《论语·雍也》)儒家的这种义利观对中国传统价值观产生了深刻久远的影响,构成了中华文明独特价值体系的重要方面,涵养了2500 多年深厚绵长、崇德尚义的伟大民族精神。
2500 多年以来,儒商一直坚守和践行着这种独特的价值体系,在道义与利益、个体与群体的关系上超越西方以经济价值和个体价值为主的取向,坚持道义价值优先和群体价值优先。新时代儒商坚守的这种价值观,对于提升企业家的“大我”精神境界,克服过度功利意识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产生消极的影响,进一步规范企业家的市场经济行为,培育优秀企业家精神以及构建和谐社会等方面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