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之治与新型政党制度笔谈
2020-02-22王小鸿,王彩玲,徐锋等
新型政党制度的国家治理功能和价值
王小鸿 王彩玲 徐 锋 高国升
面对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置身社会主义现代化新征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好、发展好、完善好,是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的根本性、全局性、长期性问题,是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集中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在保障和推动协商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作用。
一、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新型政党制度是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由中国国家治理的本质属性决定的。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体系是“在党领导下管理国家的制度体系,包括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和党的建设等各领域的体制机制、法律法规安排”“是一整套紧密相连、相互协调的国家制度”。可见,中国国家治理本质上就是人民群众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支持下管理国家事务的过程,这一过程内涵并体现为彼此贯通和融会的两个方面: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选举民主来组织政府、维护党和政府的权威,通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来推进政策过程、维护社会主义国家的基本秩序。在我国,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不仅具有社会主义的制度属性,还有社会主义的价值属性,它包含了中华人民共和国赖以立国的价值准则,这个准则就是“人民当家作主”。从“治理”这一概念的本义来看,民主与治理在本质上是相通的,民主就是人民参与国家治理,治理则要求社会主体的多元化参与,两者总是密不可分、互为前提。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恰恰是各种社会力量参与国家治理的重要桥梁,是实现人民民主的重要制度形式,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
新型政党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与政党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地位密切相关。从世界各国的政治实践来看,政党是现代政治中最重要的主体,不仅具有表达功能,还具有治理功能,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均由政党主导进行国家治理。从中国的政治发展过程来看,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在传统的国家统治秩序和官僚政治体系走向崩溃的过程中,最终也是由政党这一新的政治力量组织和动员社会,并领导中国走上现代化之路的,“政党主导”是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基本政治逻辑。这一逻辑延续至今,体现在我们的国家治理过程中,整个治理体系是以政党为中轴而构建,整个治理过程由政党主导而展开,所以我们可以看到,《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所系统描绘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中,党的领导制度是国家的根本领导制度,统领和贯穿其他各方面制度,是现代协商治理的中枢,而新型政党制度则是专门确认和规范政党关系,保障一党领导、多党合作这种政党结构常态化的制度。新型政党制度中,中国共产党是国家治理的领导者,是执政党,各民主党派是参政党,彼此之间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关系。具有先进性的共产党和具有进步性与广泛性相统一特征的各民主党派,在国家治理体系中各司其职,各安其位,发挥了重要作用。当代中国的政治实践已经证明,中国国家治理的成功和新型政党制度的有效构建与功能发挥密不可分,既巩固了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地位,凸显了其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地位,又兼顾和整合了各民主党派所联系的社会阶层以及群体的重要力量,从而全面实现了执政党的引领与参政党的广泛参与,最大限度地提供了国家治理所需要的稳定性与创造性。
新型政党制度成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由政党本身的属性决定的。无论什么性质的政党,都来源于社会并扎根于社会,因而能够与社会形成彼此支持和相互合作的关系。在利益分化的时代,政党与社会的这种有机联系,保证了新型政党制度的适应性和开放性,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也具有开放性特征。新兴社会力量和经济力量得以纳入国家建设的总体目标,从而有效地调动和利用新兴社会力量的支持性功能。既抑制和防止新兴社会力量在体制外集结,对现有体制形成潜在威胁,避免现代国家进程中经常出现的权力中心崩溃;又能有效调动各种社会力量的积极性,提高国家治理能力与绩效。从协商治理的内在需要来看,国家治理体系不仅是国家权力的表征形式,还容纳了国家权力与社会和市场互动回应过程的诸多要素,政党作为国家与社会的中介,恰好能够承担起回应社会的责任;新型政党制度的开放性和包容性,也很好满足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贯通、统合当代中国的政府治理、社会治理和市场治理的需要,对实现中国公众有效参与与党和政府有效统治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意义。
二、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中的价值与功能
中国的国家治理是以人民为中心的。作为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与国家治理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其本质属性与根本功能是人民民主,其强大生命力的动力源泉也是人民民主。
作为新中国成立伊始便构建和确立起来的第一个基本的政治制度,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天下为公”的价值理念,在产生、发展、运行过程中形成一体多元的政党关系结构。这种政党关系结构与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相契合,与一体多面的国家治理结构相呼应,体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共和”特征。新型政党制度不仅自身确立了“共和”的理念与原则,它在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还把这种一体多元的共和特征与理念转赋给了之后的中国国家治理体系建设和运行过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和原则在制度上最集中的体现。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把党领导的自上而下的集中与人民群众自下而上的民主有机统一起来,在组织结构运行上是一体多元的,它用以行使国家最高权力、决定国家重大问题的过程及其作用方略、影响范围都是一体多面的。民族区域自治和基层群众自治这些政治制度同样也体现了一体多元的共和特征,他们都是党领导下的各种自治民主形式。中国的新型政党本身源于一体多元的中国社会,使得新型政党制度先天禀赋着一体多面的基因与特质,并将这些特质转赋给了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的新结构。
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合作”与“协商”为国家、社会提供了协商治理的经验与原则,为保障人民群众当家作主提供了重要制度支撑,是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的操作系统。国家治理的民主性是我国人民民主专政的国体所要求的。但是,国体只是决定了国家权力的归属,人民要真正“依法实行民主选举、民主协商、民主决策、民主管理、民主监督”,“确保人民依法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还需要通过包括新型政党制度在内的国家治理体系,使人民的主张变成国家意志,使人民的诉求转化为决策,从而真正实现自己的主体地位。也就是说,在明确国家权力归属的前提下,我们还要保障国家权力能够真正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价值旨归而运转,让现有制度体系能够彼此衔接,有效运行。由于中国现代化一直都是以政党为主导而进行的,因而新型政党制度其实是在协商治理过程中,让民主制度体系能够高效运转起来的操作系统。回顾70 多年来中国的国家治理过程,无论是重大方针政策的制定执行,还是重大改革的决策与实施以及新制度的创立,始终是在党的领导与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牵引下完成的,都是经过协商而决策,经过合作而施策的。这种协商治理一方面体现在执政党与参政党的党际互动,形成了人类历史上崭新的政党关系,确保先进的中国共产党对国家治理的正确领导,以此来保障国家和人民的根本利益,并在这个过程中形成和积累起无数相关的政治惯例和制度安排,为优化治理结构提供了经验基础;另一方面,执政党与参政党在国家治理不同层面、不同领域通过卓有成效的协商与合作,努力凝聚国家治理的最大共识,坚持不懈地促进社会整合,特别是利益整合和意见整合,统筹协调好党委、人大、政协关系、党群关系,使各方面都能各司其职,并且相互配合,形成合力,以协商治理的理念和方法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这正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取得辉煌成就的宝贵经验。
民主性是新型政党制度的特征,这一特征贯穿于中国各政党履行职能的全过程和新型政党制度实现功能的全过程。在当代中国国家治理中,中国政党的职能就是领导或参加国家政权,领导或参加民主协商以及政治监督或民主监督。就民主党派而言,他们的职能就是参政议政、民主监督以及参加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政治协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功能主要包括政治参与、利益表达、社会整合、民主监督和维护稳定。这些职能与功能体现在国家治理中,不仅恪守了让权力得到限制、让权利得到保护、让参与得到尊重的民主底线,还因为实现了执政与参政、领导与合作、协商与监督的有机统一,将领导核心的一元性与结构的多元性有机统一起来,产生出强大的政治决策能力和政治执行能力,因而满足了后发国家对治理效率的追求,实现了民主与效率的有机统一。
三、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过程中的优势与作用
新型政党制度“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能“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能“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它不仅与国家治理体系有着共同的价值基础,为国家治理体系有效运转提供了动力与机制;还积极嵌入具体的国家治理过程中,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各个领域发挥作用,在实现科学治理与民主治理方面具有重要优势与作用。
首先,通过政治认同的巩固与价值观的整合,塑造国家治理的最大共识。新型政党制度作为国家治理体系的组成部分,它最基础的优势和作用,就在于通过“合作”来强化“认同”,通过“协商”形成“共识”,从而发挥凝心聚力功能,为国家治理形成整体合力。正如有学者指出,新型政党制度“通过价值与认同层面的塑造,实现了对执政党与参政党共同的价值整合,进而释放出强大的凝聚力与动员力”。新型政党制度在价值观和政治认同方面的塑造,首先体现在对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坚持,这是执政党与参政党能够相互信任合作、共同致力于推进国家治理的根本前提。在此基础上,新型政党制度还通过塑造并传递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既对广大党派成员形成价值感召,又对社会公众形成凝聚效应,使得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国家治理在任何时候,特别是在大变局发生的时候,都能得到民主党派成员的内心认同,都能得到不同阶层和群体的支持。此外,在具体的政策共识层面,多党合作能够通过协商政治为广大参政党成员及其联系的社会阶层提供充分的表达平台,实现对社会共识的发现与塑造,从而为中国国家治理赋予广泛的社会基础。
其次,通过政治吸纳实现有序政治参与,凝聚国家治理的最大力量。由于政党来源于社会,扎根于社会,因而新型政党制度一体多元的结构特征能够适应中国社会结构状况,通过协商、参与、监督这些运行机制,使得不同的社会阶层、不同的社会力量都能够吸纳进国家治理体系,从而确保国家治理能够获得全面充分的政治支持,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核心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对于各民主党派而言,不是“一根头发”而是“一把头发”,其背后有广泛的群众基础,他们代表的社会阶层广泛分布在经济、教育、文化、科技等领域,是国家治理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通过新型政党制度,这些社会阶层及其背后的群众可以通过参政党的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实现对国家治理的参与,让新型政党制度能够“以基本共识凝聚同心力量”“以自身资源汇聚同行力量”“以和谐关系形成助推力量”“以自我教育整合同向力量”,形成国家治理的强大合力。
最后,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体制机制,推动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进而提高国家治理的科学化和民主化水平。如果说政治参与、社会整合和维护稳定这些功能保证了国家治理的有效性,那么利益表达和民主监督功能则保证了国家治理的科学性,它们共同发挥作用,让“以人民为中心”这一国家治理的价值旨归变成现实。国家治理的关键在决策,而当代国家治理的系统性与复杂性意味着单一政党所拥有的资源能力与知识结构将使科学决策变得困难,能否实现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并很好地解决科学化与民主化的张力,是当代国家治理面临的重要挑战。具体到中国的国家治理中,中国共产党是国家决策的实际制定者,民主党派是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通过合作与协商,能够畅通意见表达渠道,避免决策的盲点与误区,进而提高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的水平。新型政党制度建构的一整套关于参政议政、政党协商与政协协商的体制机制,在某种意义上讲,都是促进协商治理发展的制度性安排,特别是参政党的民主监督,具有咨询、反馈与预警功能,能够对中国共产党主导的国家治理决策形成良性的纠偏,在优化决策、纠正偏差、防止和减少失误上具有特殊重要作用,因而是促进科学决策、民主决策的重要机制,有助于在整体上提升和优化国家治理绩效。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强大生命力
张瑞琨
收稿日期:2020-09-21
作者简介:张瑞琨,女,山东省社会主义学院教研室主任,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统战理论、多党合作及参政党建设。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一制度与新中国相伴而生,在2020年的抗击新冠肺炎疫情斗争中,再次经受考验磨炼而彰显强大生命力和巨大效能,进一步揭示出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内在机理:根植中国土壤,适合中国国情,代表人民利益,顺应时代潮流。
一、根植中国土壤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积累的文化养分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制度、政党制度产生和发展的丰厚沃土。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就是扎根于这种沃土、吸吮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营养生长出来的。
以儒家思想为代表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文明进程中留下深深的印记,对中国政治的影响是深远的。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包括儒家思想在内的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的优秀成分,对中华文明形成并延续发展,对形成和维护中国团结统一的政治局面,对形成和巩固中国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对形成和丰富中华民族精神,对推动中国社会发展进步、促进社会利益和社会关系平衡,都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呈现出与西方政党制度的差异,很重要的是在文化和政治价值观上的不同。以儒家思想为核心的中国传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比主要有以下特质:一是强调和合、合作、和谐。“和合”思想成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被普遍接受和认同的人文精神和核心理念,贯穿于中国人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关系的认识和处理中。二是注重集中统一。几千年来,“大一统”思想一直贯穿于整个中华民族的历史发展进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文明从一开始就重视“大一统”。历史多次证明,只要中国维持“大一统”的局面,国家就能够强盛、安宁、稳定,人民就会幸福安康。三是注重社会秩序和整体利益。在处理个人与国家、个体与集体的关系上,更重视集体和国家的价值。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蔓延,中国的抗疫与西方国家相比,体现出中国人注重社会秩序和整体利益的价值理念。中国优秀传统思想文化已渗透到中国人的血脉中,作为一种政治基因世代相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新型政党制度的文化根基,是其具有强大生命力的遗传密码。
二、适合中国国情
1840年鸦片战争后,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为挽救民族危亡、实现民族振兴,无数仁人志士探寻适合中国的政治制度模式,但未能成功。民国初年,效仿西方议会制、多党制失败的事实证明:以竞争、分权、制衡为理念的西方政治制度、政党制度不能整合中国超大社会的复杂局面,形不成合力,不适合中国国情。而国民党蒋介石反动集团实行专制独裁,背离人民利益,不能担负中华民族独立图强的历史使命,注定被淘汰。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雏形阶段,就明显地发挥合力作用,整合中国社会,凝聚中华民族。抗日战争时期,通过抗日民族统一战线,中华民族取得了近代以来反侵略战争的伟大胜利。解放战争时期,各民主党派与中国共产党风雨同舟、团结合作,取得了人民解放战争的胜利,在伟大的革命进程中共同创造了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协商建立了新中国。
新型政党制度是与我国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相适应并具有巨大优势的制度。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实行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基本经济制度。新型政党制度中“一”与“多”的结构特点,与基本经济制度中的“主体”与“多种”并存具有一致性和适应性。我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与我国国体相适应的政权组织形式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与之相适应的政党制度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服务于国体,与政体相适应,与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基层群众自治制度相配套、相结合,共同构成人民当家作主的制度体系,是国家治理体系在政治领域的重要体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及人们利益诉求的多样性越来越突出,在根本利益一致性增强的同时差异性也在扩大。新型政党制度在协调关系、化解矛盾、凝聚共识、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在文化上,新型政党制度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包容多元思想观点的表达,体现了一致性与多样性的统一。
三、代表人民利益
新型政党制度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的根本利益,能够避免一党缺乏监督或多党恶性竞争的弊端,把各政党及多方面力量团结起来,能够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正确处理局部与整体的关系,避免党派及局部利益损害国家和整体利益。新型政党制度代表了人民的利益,人民性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根本属性。
从制度构成和运行看,中国共产党是中国工人阶级的先锋队,同时是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先锋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践行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各民主党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参政党,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共同致力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事业。各民主党派成员来自不同的社会阶层和群体,负有更多地反映和代表各自所联系群众的具体利益与要求的责任。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各民主党派参政为民,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
新中国成立七十多年来,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的两大奇迹。这变化和奇迹背后逻辑是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有力保障。而新型政党制度所具有的政治参与、民主监督、利益整合、维护稳定等功能,实现了集中领导和广泛参与、社会稳定与快速发展、充满活力与富有效率、科学决策和执行有力的有机统一,是解决风险挑战的重要法宝,是我国改革、发展、稳定的重要制度保障。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非常时刻,各民主党派、无党派及其他各界人士坚定不移同中国共产党想在一起、站在一起、干在一起,众志成城,使我国的疫情防控在较短时间内取得重大战略性成果。
四、顺应时代潮流
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特色和优势,顺应历史,适应国情。同时,这一制度也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潮流相一致、相适应,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政治发展观认为,社会政治要经过奴隶主国家政权时代、封建主国家政权时代、资产阶级国家政权时代和无产阶级专政国家政权时代。从政权形成、存在的形态看,已出现过贵族政治、家族政治、宗教政治、政党政治等类型。当今世界政治处于政党政治时代。对中国来讲,政党政治是对家族政治、皇权专制的否定,代表了历史的进步。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批判性地吸收旧式政党制度的某些合理成分,在近现代中国政党政治舞台上“大浪淘沙”的结果。它不仅适合中国国情,还顺应时代、符合人类政治文明发展的方向。它所承载的民主、协商、合作、共赢等价值和理念为世界政党政治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如“参政党”概念的提出,就打破了西方政党政治中的要么选举获胜成为执政党,要么败选沦为在野党或反对党“非此即彼”的思维逻辑,是对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是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政党观和政党理论。
当今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正处于关键时期。当前我国改革发展稳定任务之重、矛盾风险挑战之多、思想文化的交流交锋都是前所未有的。我们必须保持政治定力,坚持方向不变、道路不偏,更好坚持中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问题导向,着力制度效能,更好完善和发展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把坚定制度自信和不断改革创新统一起来,使这一制度在“大变局”和“新时代”中优势更显,活力更强。
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彰显国家治理效能
蒋 锐 杨 森
收稿日期:2020-10-15
作者简介:蒋锐,男,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副主任,山东大学·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统一战线研究中心主任,中国统一战线研究会理事,山东省统一战线理论研究会副会长,主要研究方向为当代国外社会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传统文化、统一战线理论与政策;杨森,男,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二级调研员,山东大学政治学与公共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政党制度。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优势的重要载体,是完善国家治理体系、提升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渠道,为破解世界政党政治难题、创新民主实现形式、促进政治文明发展贡献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有社会整合、利益表达、推进民主、维护稳定等功能,对于充分发挥国家治理效能具有不可替代的优势和作用。从国家治理方向、主体、过程、内容、动力、成效等不同维度探析新型政党制度优势及其彰显的国家治理效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能够确保国家治理的正确方向
在我国,中国共产党是领导一切的,这是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与我国现实国情、传统文化相结合并付诸实践的必然结果,是近代以来我国民主政治发展内在演进的必然选择,是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和改革探索中历经挫折、付出沉重代价后作出的正确选择。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共产党领导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的特征,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最大优势,党是最高政治领导力量。”坚持党的领导既是坚持和完善我国社会主义制度的根本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保证。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中,党的领导是指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对各参政党的领导,是对政治原则、政治方向和重大方针政策的领导,是在平等基础上的政治领导,这些都有利于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政治优势,确保国家治理的正确政治方向。离开了党的坚强领导,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显著优势和治理效能将无法彰显,国家治理也将失去正确的目标和方向。国家治理的前提和基础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最大优势也是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充分发挥党的集中统一领导的优势和作用,有利于强化党在国家治理中的领导地位,保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正确方向,更充分地发挥新型政党制度在国家治理中的政治优势。
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强调政治吸纳,能够促进国家治理主体的多元性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植根于中国的政治现实,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文化特色、完全适合中国国情的制度设计,具有结构设置的合理规范性、内在逻辑的系统严密性、民主形态的广泛真实性、价值理念的普遍适应性等鲜明特点,从而使这一制度具有显著的开放性、巨大的包容性和广泛的吸纳性。这一制度在坚持中国共产党核心领导地位的同时,也容许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加国家政权、参与国家事务管理等,广泛吸纳各民族、宗教、非公有制经济、新的社会阶层、港澳台海外等领域的代表人士加入各级人大、政协、民主党派、统战团体等组织中来,鼓励和支持他们通过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的方式参与国家治理实践。这种政权分享型的制度设计和阶层吸纳型的工作机制,不仅为我国多元性的政党关系和政党行为提供了基本规范,有效避免了西方那种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带来的不稳定因素,实现了政党关系乃至整个社会政治关系的良性互动与和谐发展,而且避免了不同社会阶层、群体等因缺乏利益表达渠道引发的各种矛盾,确保了我国社会和谐与政治安定。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过程中能够有效集中各方面政治力量,通过实行协商民主、优化监督形式等途径,成为适应新时代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求的、多元政治主体参与的制度范式,它突破了旧式的单一权威主体的那种排他性和集中性治理模式,实行执政党、参政党,国家、社会等多元主体依法依规对国家事务进行协商共治的模式,以中国智慧首创了国家治理实践的新形态,促进了国家治理的现代化。
三、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凝聚政治共识,能够增进国家治理的协同性
政治共识是确保国家治理现代化的重要前提和条件,在国家治理中如果缺乏基本的政治共识,就有可能诱发社会动荡,导致国家治理混乱。面对当今错综复杂的社会阶层关系,尤其需要通过凝聚政治共识形成国家治理的强大合力。在我国,社会阶层结构分化同样对国家治理带来新挑战,随着各党派、阶层、群体代表人士政治诉求的日益增强,使传统的国家治理格局与模式面临着现代化升级转型的重要任务,在此过程中亟须凝聚各方面的思想政治共识。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与现代治理理念相契合而形成的政治生态,是充分发挥国家治理效能的根本所在。一方面,正确处理一致性与多样性关系,寻求最大公约数,画出最大同心圆,不断凝聚各方面群众的政治共识,以政治共识汇集政治力量,有利于中国共产党在国家治理现代化进程中协调各类关系、集中各种资源、汇聚各方力量,从而形成协同化的国家治理模式。另一方面,体谅包容差异作为对“一体多元、和而不同”“兼容并蓄、求同存异”等传统文化观念的现代演绎,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不可或缺的价值理念,也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和国家治理现代化所共有的价值理念,不仅彰显了执政党与参政党团结合作的政治优势,而且在国家治理实践中极大地激发了各参与主体的热情,拓宽了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的渠道。我国新型政党制度通过凝聚共识和体谅包容为国家治理赢得广泛社会支持,增进了国家治理过程的协同性,促进了治理效能的提升,为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保证。
四、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坚持人民民主,能够凸显国家治理中的人民主体地位
坚持人民民主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和价值归依。相对于西方政党制度仅代表少数集团利益的弊端,在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下,代表人民整体利益的中国共产党与代表不同阶层或界别利益的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进行合作与协商,以实现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使命,始终坚持人民民主、为人民服务。我国的国家治理是多元社会主体平等参与公共决策的民主治理,是各种社会政治力量通过民主协商促成的合作治理,同样始终坚持为人民服务的宗旨,践行人民主体的价值,倡导共建共治共享,致力于增进人民福祉。正如习近平总书记一再强调的,中国共产党的一切执政活动,中国的一切治理活动,都要尊重人民主体地位,拜人民为师。随着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日臻完善,政党协商的内容形式日益丰富,合作交流的平台日益多样,知情反馈的机制更加顺畅,由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所代表的不同阶层、群体的利益要求在国家决策中将更多得到体现,人民民主和人民主体地位将更加凸显。在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过程中,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有助于保障广大人民群众获得真实、广泛和持久的民主权利,有助于促进国家治理的内容更加贴近人民群众的需求。
五、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注重政党团结,能够增强国家治理的内生动力
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注重各党派的团结与党际关系的和谐,为国家治理提供了有效的合力生成机制。实践证明,在国家与社会的治理实践中,若各治理主体各自为政、力量分散,则治理效果将大打折扣或化为乌有;若各主体团结合作、同向而行,则治理效果更加明显。国家治理作为一个多元共建共治共享的过程,需要各治理主体之间团结一致、凝心聚力。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始终具有思想统一、目标一致、利益趋同的特征,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之间不存在恶性竞争关系和相互拆台现象,而且在指导思想、政治目标、根本利益一致基础上团结合作的亲密友党关系,各民主党派及无党派人士在保持自身独立性和特色的前提下自觉接受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当好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从而为这一制度凝聚人心、汇集力量、形成合力奠定了坚实基础。这种新型政党关系具有强大的社会整合功能,不仅能够增进党际之间的团结协作,有效化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的诸多难题,形成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强大合力,同时能有效避免出现西方政党之间那种对立对抗、相互倾轧、明争暗斗的局面以及由此导致的政局不稳、政权频迭、社会动乱等现象。
六、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创新监督模式,能够保障国家治理更富成效
监督是确保治理成效的重要手段,在国家治理中居于保障性地位。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之间的民主监督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的鲜明特色和特有政治优势,也是提升我国国家治理效能的重要保障机制。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强调,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必须健全相互监督特别是中国共产党自觉接受监督等机制,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与我国新型政党制度相适应,我国的政党监督模式不同于西方,它是一种支持型而非对抗型的监督,执政党与参政党之间在目标和方向上是协同一致的,其相互之间进行监督是为了促进彼此更好地履职尽责,而不是相互排斥拆台、争权夺利。这种非竞争性政党监督模式具有显著的优越性,它既坚持了权力监督制约的规则,又保证了国家制度运行的实效,能够为国家治理提供良好的保障机制,确保治理更富成效。
总之,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一体多元、民主集中的结构特点以及多党合作、政治协商的功能优势,使之既能够有效地整合社会利益关系、促进民主政治发展,又能够保证我国政治安定、社会和谐,不仅优化了我国政党与政党、政党与国家、政党与社会等的关系结构,也为推进我国国家治理现代化提供了重要的制度保障,充分彰显了我国国家治理效能。
充分发挥新型政党制度优势 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臧秀玲 康 乐
收稿日期:2020-10-15
基金项目:2019年度教育部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研究”(项目编号19JZD005)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臧秀玲,女,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党政治;康乐,女,山东大学当代社会主义研究所博士生,主要研究方向为社会主义政党制度。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作为我国一项基本政治制度,是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的伟大政治创造,是从中国土壤中生长出来的新型政党制度。”进入新时代,在“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战略背景下,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明确“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党制度建设”“展现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优势”,这对于新时代增强制度自信、发挥新型政党制度的独特优势,稳步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一、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多方利益代表优势,提高社会整合能力
社会整合能力是衡量国家治理能力的一项重要指标,政党制度能够为利益表达与整合功能提供规范化的制度保障,而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在利益表达与社会整合方面具有强大的制度优势,它“能够真实、广泛、持久代表和实现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全国各族各界根本利益,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代表少数人、少数利益集团的弊端”。一方面,作为无产阶级政党,“以人民利益为中心,坚持人民民主”的政治立场,表明了中国共产党始终是最广泛的人民利益的代表者和捍卫者,自创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就始终践行“两个先锋队”性质,为实现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的根本利益艰苦奋斗;另一方面,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分别代表着、联系着社会上不同界别、阶层和群体人士的利益,能够真实有效地回应各界别、阶层、群体的利益诉求,巩固和增进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整体利益。在多党合作的制度框架下,作为人民民主的实现形式和制度表达,新型政党制度使得执政的中国共产党和参政的各民主党派、无党派人士在整体和局部方面真正代表和凝聚民意,“不仅代表广泛的直接利益,更代表深刻的根本利益;不仅代表短期利益,更代表长期利益;不仅代表界别局部利益,更代表全国各族各界全局利益;不仅代表流动的民意,更代表稳固的民心”,因而能够做到有效化解社会利益矛盾,为国家治理凝聚共同价值目标和政治导向,大大提升政治系统的社会整合能力,显示出不可比拟的治理优势。
二、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民主协商优势,提高科学决策能力
“协商民主是中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中独特的、独有的、独到的民主形式”,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与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新型政党制度框架下,各民主党派作为参政党主要通过政治协商来发挥职能作用。各民主党派在坚持中国共产党统一领导的政治共识下参加国家政权,就党和国家重要方针政策、重大问题、重要人士安排等进行协商,沟通思想、增进共识,不仅要在决策之前进行充分协商,而且就决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新情况也要通过协商方式解决。明确的职能定位使新型政党制度既确保了中国共产党民主执政,也有利于科学决策,“它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安排集中各种意见和建议、推动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有效避免了旧式政党制度囿于党派利益、阶级利益、区域和集团利益决策施政导致社会撕裂的弊端”。我国新型政党制度之所以区别于西方的政党制度和旧式的政党制度,就在于通过民主协商解决问题的鲜明特色,对民主决策、科学决策所起的作用是其他渠道和方式无法比拟的。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用好政党协商这一具有显著优势的制度渠道和民主形式,“有事多商量、有事好商量、有事会商量”,依靠协商凝聚社会共识、团结各方力量、汲取多方智慧。民主协商与科学决策相互促进,既实现了“最大同心圆”的目的,也显著提高了政治决策的效率与质量,构建起“民意输入”和“政策输出”的良性互动。
三、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团结合作的党际关系优势,提高社会稳定能力
与国外竞争性政党制度不同的是,合作是中国新型政党制度的核心内涵。中国共产党一直视各民主党派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参政党,是与中国共产党通力合作的亲密友党。各民主党派是辅助中国共产党不可或缺的政治力量,是中国共产党的好参谋、好帮手、好同事。民主党派参加国家政权是为了更好地帮助中国共产党执政为民,实现人民利益的最大化。各民主党派基于中国人民的根本利益和中华民族的奋斗目标参政议政,能够在治国理政中形成多党合作共治的强大合力,协同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内嵌于中华民族“兼收并蓄、求同存异”的优秀传统文化中,契合“天下为公”的政治理想,这种通力合作型友党关系“把各个政党和无党派人士紧密团结起来、为着共同目标而奋斗,有效避免了一党缺乏监督或者多党轮流坐庄、恶性竞争的弊端”。“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中国新型政党制度是“我国政治格局保持稳定的重要制度保证”,是推动国家治理现代化的制度基石,确保党和国家始终沿着社会主义方向不断前进。新型政党制度“1+8”的主体结构满足了国家治理现代化对多元共治的需求,形成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保障了政治参与的广泛性和包容性,使各参政党真正成为社会的“稳定器”“减压阀”,有效维护了社会和谐与政局稳定。
四、充分发挥我国新型政党制度汇集输送人才的优势,提高精英吸纳能力
“用一贤人则群贤毕至,见贤思齐就蔚然成风。”充足的人才储备和供应、有序的政治参与,能够为政党制度凝聚人心和力量,只有畅通的精英吸纳渠道和强大的精英吸纳能力才能确保一个政治系统的稳定。我国新型政党制度具备广泛汇聚和输送人才的优势,能够维护政治系统有效、持续地运转。从吸纳对象的广泛性维度来看,各民主党派成员数量高达120 多万,新时期爱国统一战线吸纳的精英数量更加庞大,不管是党外知识分子、民营企业家、新的社会阶层人士还是海外华侨,他们大多受过良好教育,素质高、视野广、经历丰富、思维活跃,已经成为各行各业的精英和骨干,架构起各层级、各领域的人才储备队伍,“政协充当了大量团体,特别是知识分子团体与党和政府的决策者之间的主要中介机构”;从吸纳对象的有效性维度来看,这些来自基层的政治精英、经济精英、社会精英和文化精英,通过制度化、程序化、规范化的政治参与渠道被吸纳到开放包容的政治系统中,实质性参与公共治理决策的制定过程,政治参与能力不断提升,各群体、各阶层的利益诉求得到清晰、及时、合法的表达,实现有序的政治参与。通过畅通的精英吸纳和有序的政治参与,新型政党制度为国家治理现代化事业凝聚起共同团结奋斗的深厚的、稳定的社会基础,广泛调动起各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参与国家治理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在国家治理现代化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