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训练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2020-02-22莫孝琛杨宝强

山西警察学院学报 2020年1期
关键词:公安院校体能训练公安

□莫孝琛,杨宝强,王 浩

(山西警察学院,山西 太原 030401)

近年来,教育部高度重视学生体质培养,出台了《关于深化本科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意见》,文件强调要加强学生体育课程考核,对于不能达到《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合格要求者不能毕业。与此同时,体育课程的改革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的重点问题。

对于体育教学,何为重要条件,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李佑发等(2018)认为在体育教学中,情境就是学生发展认知能力的桥梁,更是知识转化为素养的桥梁。[1]尚力沛等(2018)认为以教学目标的确定、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法与评价方法为核心的综合教育模式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2]邓銘(2018)等认为体育教育依赖于心的作用感受并付诸实践,兼具理论与实践,达到知行合一。[3]但是本文认为体育教学作为一种社会实践,实践的重要性高于其客观条件的重要性,因此,本文更认同尚力沛等和邓銘的观点。本文边际贡献在于将体育教学融入到公安教学之中,分析出公安院校体育教学的问题。

对于体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不同学者有着不同的观点。麦林等(1988)片面注重了“金牌主义”的实质,与“举国体制”有异曲同工之妙,它忽略掉了体育更广泛的生动的内容。[4-7]邵桂华等(2010)认为竞技体育“科研经费比例”和“产业资金比例”不协调,无法产生"自我发展"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扭曲了体育教育教学中的体育价值。[8]邵桂华(2007)认为体育教学系统的开放缺乏多向性,在课程体系改革与教学体系改革之间没有建立起互动发展的机制。[9]本文认为上述观点从体育的功利性较强、教育教学资源配置扭曲和教育教学系统关联性不强等三个角度论述了体育教学存在的问题。普通高校的体育教学与警察院校的体育教学是普遍性与特殊性之间的关系,本文边际贡献在于根据警察院校体育教学存在的独有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方案。

一、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训练课存在的问题

随着我国社会多元化体系逐渐形成,我国的社会治安问题层出不穷,暴力与反暴力问题日趋严重,对奋斗在一线的公安民警体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基层公安工作具有工作压力大、工作时间长等特点,使得工作时间与锻炼时间相互重叠、相互冲突,一定程度上导致了公安民警的身体素质严重下滑,最终影响到了工作效率。针对基层公安民警普遍存在的体能问题,需要公安院校酌情设置科学合理的体能训练课程。要让预备警官拥有良好的体能素质,投入到公安攻坚战之中。

本文利用问卷调查、实地走访等多种形式访谈多家公安院校警体教师和专家,发现如下问题:

(一)教学内容不切实际

体能训练课程设置了实训课和基础理论课两大内容。实训课,主要是通过身体运动的方式来发展学生的力量、速度、耐力、灵活度以及柔韧性等素质。体能训练课内容基本上以田径类的运动项目和力量训练项目为主,缺乏创新性的教学内容。这些教学内容虽然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耐力以及核心力量,但是由于这些训练项目需要学生付出较大的体力,枯燥乏味的课堂环节以及学生缺少吃苦耐劳的体育精神,造成学生自主运动量减少,从而影响的训练效果。虽然,很多公安院校在课程内容设置上设置了越障、攀岩等难度较高的运动训练项目,但考虑到学生安全问题,而迟迟不能开展。根据马克思主义理论认识论的要求,要做到理论与实践的高度统一,大部分公安院校对体能训练基础理论课缺乏重视,理论课课时安排较少,而且大多数实践课教师兼任理论课教师,没有专门的运动健康教师进行授课。在课程内容安排上,也基本以练代学,由体能实训课取代了体能理论课,并不能推进由理论到实践,实践到理论的突破。整体看来,当下公安院校体能训练教学内容整体不符合警察实战的需要,是影响警察专项体能提高的重要因素。

(二)课时量低导致不能形成系统训练

根据教育部的规定,本科生总学分不能超过180学分。为迎合公安部门实战的需要,必须增加公安基础课程和公安业务课程的学分比例,且必修学分不能超过总学分的70%。因此,必须通过压缩警体课程学分的方式来优化学分配置。因此,造成了警察体育相关课程学分的下降和课时数量的减少。绝大部分公安院校也只能把这些少之又少的体能训练课集中安排在大一整个学年。大一上学期,学生参加体能基础训练和学习理论知识;而大一下学期,基本都是以大运动量的训练为主,很多院校把大一下学期作为提高学生体能素质的关键期来抓。其余学期不开设体能训练课,直接影响了学生在升入高年级以后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而学生体能水平的下降,也会影响到在后来开展的技战术训练的效果。

尤其是在大四学年,为了突出公安联考的重要性,加重与公安联考相关联课程的学分,达到提高就业率的目的,从而减少甚至取消了体育课。这种教育方式尽管在一定程度上展现了其优越性,但是却影响了学生的身体素质和体能水平,有可能带来学生入警体能测试无法通过的风险。

(三)体能训练课考核机制不健全

评价学生体能成绩是公安院校体育教学工作中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体育学习活动及其效果的判定。长期以来,公安院校学生的体能训练课成绩评定基本是以身体素质达标成绩的高低为主要评定依据,忽视了学生的努力程度与学生的实际身体素质不相关的事实。

此外,考试体制僵化。公安院校的体能考核标准是以公安部人事训练局颁布的《公安民警体育锻炼评分标准》为基础来制定的,而考核项目也主要以跑、跳和力量考核为主,并要求学生完成所有考核项目,最终汇总项目得分,按照得分高低来评定学生考试等级。此种制度缺点明显:第一,测试项目单一,不能反映学生的身体素质;第二,评分标准单一,没有考虑到学生身高、体重等自然条件的差异。

有些院校为了保证学生的通过率,在设置考核标准时,往往会根据学校实际情况来设定一个比较低的考核标准。尽管这种做法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合格率,但对于提升学生真实的体能素质是一种“掩耳盗铃”的做法。

二、干预对策

(一)制定符合警务实战需要的教学内容与计划

公安院校的体能教学训练,必须把遵循体育教学规律放在首位,与此同时,要着重突出公安办学的鲜明特色,在提升力量、速度、灵敏度和耐力等基础身体素质的同时,还要提升以抗疲劳、抗负荷能力和连续战斗能力等为核心的能满足公安实战需求的能力,本文认为这是公安院校体能教学训练的目标与归宿。这就要求公安院校的教师充分考虑公安工作的实际,制定能够适应各种各样公安实战需求的体能教学训练计划。首先,从一般体能训练出发,选择一些简单易学、技术难度适中的训练项目;其次,从实际出发,根据本校学生的整体身体素质,撰写适合本校学生的校本教材,使学生充分掌握体能训练方法;最后,通过线上线下、课上课下联动的方式,进行反复练习,全面提高学生体质,进而增强实战能力,使得学生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 除此之外,警察体能训练计划的制定还要坚持以科学性为导向、以实用性为原则的思路;遵循教育教学基本规律,贴合实战情景,融入创新元素,坚持教学内容科学化、教学计划体系化、教学思路多样化的指导思想。即从警务实战出发,按照运动人体科学的一般规律,全面考虑到学生年龄与身心特点、警务实战技能的特殊要求等要素,充分学习“高校教育教学的规律”“运动训练学规律”“运动生物力学原理”和“项群训练理论”等相关理论,制定符合公安实际需要的体能训练计划。

(二)坚持循序渐进训练原则进行集中授课

由于参加训练的学生体能素质不同于专业运动员,因此应制定多元化的训练方案。要充分重视学生个体水平的差异性,教师在安排教学内容、教学进度以及训练负荷等方面,必须把握“整体指导”和“个别辅导”之间的平衡。同时,必须融入有计划地逐步提高学生运动能力的思路,不能急于求成,操之过急。针对训练负荷的把控,要充分考虑在参加运动时人体机能的活动变化规律;要充分认识到过大的运动负荷,可能会引起血液流动加快、心脏跳动剧烈等身体不适现象,最终产生过度疲劳甚至损伤的后果。相反,负荷过小,肺活量等相关体能指标没有得到提升,最终导致达不到预期训练效果。所以,训练负荷的增加,要注意由小到大的规律,稳步、逐步增加,必须经历由“提高”到“适应”到“再加大”“再适应”的循环过程。与此同时,要时刻注重有节奏地调节训练负荷。

打破传统大学体育教育壁垒,就是要破除传统“章节式授课”,应用“模块式教学”完成体能训练。每学期采取集中授课的形式,将课程集中在每学期的几周中的几天,每天一个训练单元,同时,也要充分贯彻教育部要求扩大学生自主学习时间的文件精神,要求学生利用其余课外时间进行自觉锻炼。与此同时,要做好课前的规划工作,要求授课前教师将考核内容、考核标准告知学生,让学生全面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学生在明确的目标下,积极开展体能训练,掀起体能训练的高潮。

从运动员的成长历程来看,从开始参加训练到出现优异的运动成绩,以及保持成绩并继续提高,直至"运动寿命"的终结,整个过程均体现“坚持”的重要意义。公安院校是培养预备警官的摇篮,为适应公安实战的要求,需要预备警官拥有良好的体能素质。因此,应在大学四年期间都要进行不间断的训练,训练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的安排也要有连续性,各个年级组织训练的训练大纲、计划、要求等都应有机地联系起来。由于训练效果受训练年限影响,因此提高体能训练效果最有效的途径就是增加训练频次,增加体能训练课授课课时。

(三)从僵化的考核机制向灵活的考核机制迈进

灵活的考核机制是警察体能训练课课程设置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体现警察体能训练效果的依据。为了切实提升教学训练质量,警察体能教学训练的效果最终要由科学合理的体能考核机制来实现。考核中可合理采用多样化的考核方式,既要利用传统的测试方法,对训练的成果在学期初、期中和期末三个时点进行检查,也要不定时地抽查,用突击检查的方式,检验体能训练的实际情况。对考核中发现的问题,必须引起高度重视,随时与学生进行沟通,及时调整训练节奏,最终实现教学训练的科学化、合理化。建立健全“学生体能监测数据库”机制,及时采集并更新数据,利用数据库数据进行跟踪,利用各类统计软件分析出一段时期内学生体能的变化特点,为优化警察体能训练体系、服务警务实战提供理论参考。

与学生毕业时要参加公安类联考的原理相同,学生毕业时体能状况也要达到警察行业规定的行业标准要求,并考核通过,才能准予毕业。

(四)营造终身体育锻炼的校园文化

体能水平与身体素质的提高不是一蹴而就的,它需要一个循序渐进且漫长的过程,因此,建立和养成终身体育锻炼的习惯就显得十分重要,这需要大环境氛围的配合。而学生终身锻炼习惯的养成往往需要在引导和监督下形成与巩固,这就需要公安院校警务训练日常化、制度化和标准化,并且还需要体育社团活动、运动会、体技能比武等多种形式的课余训练补充与加强。要做好这些工作,离不开学生处、学员大队、团委和社团组织的积极配合,更需要体能指导教师、全校各单位与教职工支持,共同营造校园终身体育锻炼的文化氛围。

三、结论

培养体能合格、业务熟练的预备警官是公安院校的首要任务,而良好体能的获得则依赖于公安院校制定系统、科学的体能训练课程。本文就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训练课中存在的教学内容不切实际、课时量低导致不能形成系统训练、体能训练课考核机制不健全等问题展开分析,根据警察队伍发展的方向和社会的实际需要,从制定符合警察实际需要的教学计划与训练内容、坚持循序渐进的训练原则进行集中授课、健全考核机制等方面提出警察体能训练干预策略,旨在为我国的公安院校警察体能训练提供改进方向,从而促进警察队伍综合素质的跨越性提升。

猜你喜欢

公安院校体能训练公安
博物馆:上海公安史图片展
消防员体能训练与应用
我国公安院校水上教学课程的困境与出路
Frequent attacks on health workers in China: social changes or historical origins?
青少年运动员体能训练的方法
精细化管理视角下公安院校研究生培养改革
对体能训练认识的理性回归
“10岁当公安”为何能畅通无阻
公安院校大学生身体意象研究
基于科学计量学的公安院校科研与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