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妇护理干预对于产妇的睡眠质量及产后出血的影响研究
2020-02-22安晓菲
安晓菲
(沈阳市铁西区妇婴医院,辽宁 沈阳 110021)
对于产科而言,因为其具有相应的特殊性,所以,长时间以来均是在临床中被十分重视的科室之一[1]。对于产后出血而言,其是产科十分严重的并发症之一,还是导致产妇死亡最为关键的因素,同时,许多产妇在分娩前后都会出现程度不一的睡眠性障碍,对分娩、身心健康都带来了十分不利的影响[2]。为此,怎样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并增强睡眠质量,变成了产科中的焦点性问题[3]。在应用更为科学且高效的护理后,对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增强睡眠质量均具有十分良好的改善效果、价值[4]。本研究特选取本院702例产妇,分别采取两种不同的护理方案,探究产妇护理干预对产妇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评分、抑郁自评量表(SDS)评分、焦虑自评量表(SAS)评分、产后出血的总发生率的应用价值。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由2018年6月至2019年6月,选择我院就诊的702例产妇,依据护理方法的不同,可以分为对照组(n=351)、观察组(n=351)。给予对照组常规性护理,给予观察组产妇护理干预。本次已经通过了医院医学伦理委员会的核实、批准;本次全部产妇、产妇亲属都已经知情且同意,还签署了知情同意书。对照组产妇年龄22~37岁,平均在(29.32±5.32)岁。观察组产妇年龄23~36岁,平均在(29.17±4.33)岁。两组产妇资料数据无统计学差异,可以比较。
1.2 方式
1.2.1 对照组 给予常规性护理:给产妇制订更具针对性的饮食方案,并对产妇实施健康指导,让其掌握到更多分娩、产后有关的知识;告诉产妇在围生期需要摄取更为充足的营养,并保持好自己的卫生。
1.2.2 观察组 给予产妇护理干预,内容如下。
1.2.2.1 产前预防护理 护理人员需要引导产妇自行监测胎动,并告诉产妇怎样辨别异常胎动,增强对高危产妇的管理,并实施记录。
1.2.2.2 增强睡眠质量护理 护理人员应加强与产妇的沟通、交流,以全方位地掌握产妇家庭有关的情况、身心状态等,对产妇施予激励、抚慰,以减少其各类负性情绪,防止产妇由于产后体型发生改变或是角色发生转变而出现隐忧,让产妇以平和的心态以应对分娩。同时,护理人员需要给予产妇更为舒适且适宜的睡眠环境,可以应用转移注意力、保持好产房中的干净与干燥等各项对策,防止产妇出现各类负性情绪,并对产妇亲属进行探访的总次数实施限制,以防止对产妇带来影响。另外,护理人员需要尽可能地处于安静的环境中实施各项护理,不要干扰产妇休息,还需要对产妇施予产后疼痛方面的护理,可以借助播放轻音乐、分散注意力、言语暗示等有关的方法,减少产妇的疼痛感。
1.2.2.3 减少产后出血护理 护理人员可以借助分发健康册子、放映小视频等方法对产妇实施健康指导,尽量不要应用专业性术语,让产妇能够全方位地掌握分娩有关的知识。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的子宫实施按摩,并对子宫进行更具规律性地挤压,同时,让宫底与左侧及右侧壁均得到放松,再慢慢地对子宫前壁实施按摩,单次30 min,保持好更为均匀地进行按摩。另外,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定时实施换药,并随时掌握切口愈合情况,观察切口处是否出现肉芽组织。严格执行无菌操作,避免引发医院感染。
1.2.2.4 饮食指导 在产后,产妇可以摄取部分饱含蛋白质、铁元素类食物,同时,还应保证每一天所摄取的膳食纤维、维生素总量,让营养更为均衡。
1.2.2.5 心理开导 对于阴道分娩产妇而言,因为在进行分娩期间,会出现产道损伤、疼痛等,这就会使得产妇出现焦躁感、惧怕感等许多负性情绪,无法保障其预后、睡眠质量,为此,护理人员需要增多对产妇施予激励、抚慰,让其获得更多的关爱、尊重,以清除负性情绪。
1.2.2.6 产房环境方面 在产房中,护理人员应控制好其湿度、温度,湿度设定在50%~60%,温度设定在22~24 ℃,若产妇在冬季进行分娩,需要对其进行保暖。在平时进行护理期间,护理人员需要保持好病房干净、干燥,随时开窗进行换气,以提升产妇自身的舒适度、安全感。
1.3 观察指标 护理后,评估并检测两组产妇PSQI评分,分数在0~21分,分数越高睡眠质量也就越差[5]。护理后,评估并记录下两组产妇产后出血的总发生率。评估并记录护理前后两组产妇SAS评分、SDS评分。SDS评分:分数在41~56分为轻度抑郁;分数在56~71分为中度抑郁;分数超出71分为重度抑郁。SAS评分:分数在40~57分为轻度焦虑;分数在57~71分为中度焦虑;分数超出71分为重度焦虑[6]。
1.4 数据统计与分析 通过SPSS20.0对数据统计处理,计数资料以[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用t检验,P<0.05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SAS评分、SDS评分比较 护理以前,对比两组SAS评分、SDS评分,观察组依次是(42.24±6.53)分、(47.56±7.34)分,对照组依次是(43.64±5.33)分、(46.67±6.87)分,没有显著性的差异(P>0.05);护理后,对于SAS评分、SDS评分,观察组依次是(30.00±0.36)分、(33.75±0.98)分,较对照组(37.56±2.67)分、(41.34±2.65)分均更低(P<0.05)。
2.2 两组PSQI评分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PSQI评分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见表1。
表1 PSQI评分(分,)
表1 PSQI评分(分,)
2.3 两组产后出血的总发生率比较 护理后,观察组发生产后出血、没有发生产后出血依次是10例(2.85%)、341例(97.15%),产后出血的总发生率2.85%(10/351);对照组发生产后出血、没有发生产后出血依次是57例(16.24%)、294例(83.76%),产后出血的总发生率为16.24%(57/351)。观察组产后出血的总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
3 讨 论
对产妇而言,分娩不但会给予患者身体方面的疼痛,同时,还是十分特殊的情感体验,在这一整个过程中,患者身心均会出现许多改变[7]。所以,为了保障患者分娩能够更为顺利地得到实施,并防止引发许多并发症,护理人员需要在各项常规性护理的前提下,给产妇施予护理干预[8]。通常来说,引发产后出血的原因较多,如产道损伤、宫缩乏力、凝血功能性障碍等,在临床中,分娩极有可能使得产妇因大出血而危及生命[9]。所以,临床中对产妇实施监测、观察,并增强各项护理均是十分关键的。
本次研究的结果显示,护理后,观察组的PSQI评分较对照组均更低(P<0.05);观察组产后出血的总发生率较对照组更低(P<0.05);观察组的SDS评分、SAS评分均较对照组更低(P<0.05)。由此证实,产妇护理干预对于PSQI评分、产后出血的总发生率、SAS评分、SDS评分均具有十分良好的改善效果、价值。究其原因如下:在产妇护理干预中,主要包括了服药指导、病房环境维持、饮食指导、心理开导等方面。在实施护理期间,护理人员更为关注对产妇实施心理开导,加强与患者之间的沟通、交流,并对其给予激励、抚慰,改善患者在分娩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焦躁、惧怕等负性情绪[10]。此外,护理人员还给产妇放映与分娩有关的小视频,给其分发健康册子等,告诉其分娩有关的知识,以提升产妇对分娩所具有的认知。在病房环境维持方面,护理人员把病房中的温度、湿度、噪声等都控制在适宜的状态下,让产妇能够获得身心放松,以更为良好的状态应对分娩[11]。在进行分娩期间,护理人员需要对产妇的子宫实施更具针对性的按摩,在分娩结束后,护理人员更为重视产妇是否出现产后出血,并记录下其失血总量,告诉产妇需要保持充足的睡眠,以促进身体恢复。
综上,在产妇护理中予以产妇护理干预,能够明显改善产妇PSQI评分,降低其SAS评分、SDS评分,并减少产后出血的发生。